对策建议
①总体定位。规划将“后勤服务”从传统的“产业后勤”提升为“智力后勤”。规划从关注企业需求转向人才需求,帮助企业吸引人才创造最优越的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金江片区新的功能内涵包括产业技术创新枢纽、人才中试对接中心、生态优化改良示范和钒钛产业后勤枢纽( 图5)。

②用地与规模。一方面,控规在满足新一轮总规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和其他强制性用地指标要求的基础上,调整降低了居住用地的规模和强度,减少城市级服务设施的配置,将地形条件较差的用地作为绿地,并增加了绿地广场用地。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加强与钒钛产业园区的联动,在控规调整中提出新增教育用地,并融入了产品检测、研发办公和人才中试等与钒钛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功能体系。
③核心功能组织。规划布局以人的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产业领域人才的实际诉求,配置、组织相应功能,打造富有生产、生活和生态活力的综合发展地区。以人才为中心,融入了科技办公、教育培训、人才中试、商贸物流和居住休闲五大功能,并将这些功能进一步细化和分解,总体上形成“产—城—物”有机衔接、循环高效的组织体系( 图6)。

④空间布局结构。整体布局维系原有东西向冲沟作为绿化走廊,形成四大主体功能。
南部:因邻近钒钛产业园区,规划了总部基地、产业孵化器、科技研发、质量检测与科技展示等功能,以利于与产业园区形成紧密的空间和功能联系。
中部:结合金江老镇区的改造,通过城镇建设,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绿化带与商业街相结合,带动周边用地的更新。
南部与中部之间:产业办公与城镇生活之间通过布局职业学校实现良好的过渡和衔接。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一方面能尽可能利用原有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城镇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企业对接,开展人才中试、定向服务和科技研发,与企业共同成长。
北部:依托高速公路和现有仓储运输条件,发展综合物流功能,并进一步从仓储物流转向商贸物流、信息物流( 图7)。

⑤产业融合发展。钒钛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提升产业能
级,形成“采矿—各级加工—高端产品—市场定价权”的链条。
⑥道路交通及主要设施。基于片区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对规划区内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进行再次论证,建议合理调整原控规确定的城市级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值得强调的是,规划加大了对教育科研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多方协调、努力,引入了攀枝花技师学院和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两大院校。
⑦绿地、环境。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的理念,通过山体、公园、乡土植被等绿色节点及绿道、河流等生态廊道的建设,使金江片区形成一个内外关联、开放的绿色空间网络。
⑧控制指标。金江片区原有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因此原有控规所确定的开发规模和强度相对较高。本次研究认为,应立足产业和人才的服务,以打造更宜居的城镇空间环境为目标,提出了降低居住、公共服务地块的开发指标,提高绿地的用地指标。产业发展地块指标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在符合有关规范的同时,各地块的控制指标要尽可能为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笔者认为,本次控规调整的重要依据在于上位总体规划修编提出的要求及发展背景的改变,因此后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控规如何更好地反馈总规的路径设计;针对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这不是控规调整能决定的,而是需要在更大区域范围进行协调和研究,并作为控规适时调整的依据;城市发展的诸多不可预见性、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也是当前控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规划必须尊重社会智慧,既要发挥好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价值,也要留出空间,为自下而上的原发性社会创造与智慧的迸发提供“互联互通”和“互激互融”的广阔舞台。规划应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与产业变革的客观规律,研究科学、研究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在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期,对城市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指引,而非浮在表面,或屈从于某些意志,做一些表面文章。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1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价与调整思路—以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园区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