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城市轨道交通站域商业空间使用分析及规划建议 |
规划师杂志社 2015-07-01 15:54:36 |
|
略
①基于轨道交通站域商业空间的分布特征进行布局。在水平层面上,建议商业空间开发围绕站点形成圈层递减的布局结构;在站点150m范围内的核心区由于人流量大,该区域的平均使用状态最好,因此建议开发强度可达到站域总商业开发强度的1/2左右,而伴随与站点距离的增加,商业开发强度可逐渐减小。在垂直层面上,靠近近地面层或者轨道交通人流的主要到达层(-2F、-1F)的开发强度需适当增强,而随着高度的增加,开发强度需逐渐减小。 ②结合不同空间业态的使用状态特征进行布局。在围绕站点的150m范围内以混合功能的商业业态为主,而在远离站点的区域虽然商业空间的区位价值降低,但是仍需布置一些对人流量集聚效能大的专业卖场、百货等集中商业点;在垂直层面上,同样在近地面层和人流量大的区域,以混合功能的商业业态为主,而在远地面层,则以目的型消费的休闲娱乐或者服务类商业为主。 ③空间业态配置及其分布需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匹配。在未来商业空间使用优化时要分析不同站域的使用者组合特征及其行为特点,比如在以就业者为主导的站域,通勤作为主要活动行为,商业类型应增加商务餐饮和各类服务类业态(教育培训、银行等),并分布在步行路径上以适应顺路消费行为的特点,同时也需要增加一些目的型集中商业点(大型购物中心等),以在周末吸引其他类型消费者使用,避免使用状态波动幅度较大;而在以居民为主导的站域,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超市或生活类卖场等比重需加大,而且生活类服务业态(书店、花店等)也需要适当配置,并将这些业态布置在连接站点、集中商业点和居住组团之间的主要步行路径上,以增加顺路消费活动的机率,并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2)三个样本站域商业空间使用的优化建议
在上述优化策略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三个样本站域商业空间的使用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①四川北路站域,目前站点核心区内商务办公空间的比重正逐步增大,所以壹丰广场、申虹广场和盛邦国际内以传统百货商场、服装专卖店为主的业态配置显然存在错位,建议结合商务人群的需求进行功能配置(再教育培训、商务餐饮等),并与北侧四川北路中心区的目的型消费配置形成互补之势。 ②新天地站域,目前站点核心区西侧正在建设两个城市综合体,建成以后对站点核心区的使用状态会有很大的提升,建议在东侧的翠湖天地高档居住区中增加部分沿街商业,以中高档的生活配套为主,既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又增加城市空间活力。 ③打浦桥站域,在外围(特别是站域西区和北区)需要结合人流发生点配置一些吸引力强的主力店,宜与日月光购物中心的业态配置互补(如家居类专业卖场),以平衡商业核心区购物中心对人流的强大吸引,促进消费者在站域内积极有序的流动,从而提升沿街商业带的使用状态。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5年6期《城市轨道交通站域商业空间使用分析及规划建议》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