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构建与配置策略——以广东省云浮市碧塘村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5-10-21 16:51:07
 

摘 要

当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供需不匹配、空间布局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分析乡村生活圈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经济条件的村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差异,提出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的概念,从服务对象、建设内容、尺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分析“柔性生活圈”的特征,明确以农业设施为核心的“1+5”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初步构建乡村“柔性生活圈”的“百人指标”配置体系,并明确构建策略。以广东省云浮市碧塘村为例,探索差异化视角下乡村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具体规划措施,以满足乡村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关键词] 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柔性生活圈;设施规划;广东省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5)05-0138-07

[中图分类号] TU984、C912.8

[文献标志码] B

[引文格式] 蔡云楠,王盛喆,张鹏.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构建与配置策略:以广东省云浮市碧塘村为例[J].规划师,2025(5):138-144.


图片


0 引 言


长期以来,受到“重城轻乡”等观念的影响,我国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设施布局和资源分配未能精准契合不同人群的需求。面对当前乡村人口减少、老龄化等挑战,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合理配置和高效布局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以实现精准服务,是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社会行为差异化的视角,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特征,提出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的概念,以适应乡村社区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及社会需求等,实现服务的精准化和多样化。

近年来,西方国家提出了“城市生活圈”的概念,如巴黎的“一刻钟城市”和波特兰的“20分钟邻里”等。在亚洲,日本学界倡导从“广域生活圈”向“地方生活圈”转变,试图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不匹配的问题;韩国的相关研究聚焦于通过交通一体化、更新改造等手段构建生活圈。

我国学者亦开展了乡村生活圈的探索。在研究探讨方面,李立峰等从供需关系入手,解析了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差异和个性化;梁婷等则采用GPS和问卷调查方法,为乡村生活圈的多维度划分提供了新视角;付毓等以上海市周边乡村为例,将需求导向的分层级设施配置和空间资源进行整合;付安琪探讨了乡村非均衡性和收缩背景下的适应性建构策略,强调乡村生活圈的灵活性和战略性;燕为任提出“自足、基础、通勤、扩展”的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陈会宴等提出了更为高效的服务要素共享配置方法以及量化分析方法。在实践方面,上海市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并将“社区生活圈”进一步拓展至近郊乡村,发布了《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重点推进“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和“邻里驿站”设施的建设,引导打造乡村社区共同体;2022年7月,北京市发布《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提出城乡协同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并于2025年实现城区、千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界已初步提出乡村生活圈的相关概念及评价技术方法,并开展了一些针对乡村共性问题的实践。但现有研究未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化需求和使用频率。因此,急需开展乡村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针对性配置内容与方法研究。


1 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构建


1.1 概 念

生活圈是指城市居民为满足生存、发展与交往需求而开展各类生活、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乡村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可借鉴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规范,以均等化配置为原则。但由于城乡差异显著,乡村生活圈不能简单地复制城市模式,而应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构建自身的配置体系。因此,本文提出构建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基于乡村主要人群特征及需求分析,打造具有弹性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圈层,借鉴城市以“千人指标”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方法,结合乡村人口规模,通过构建“百人指标”体系来确定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


1.2 特 征

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与城市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模式不同,应避免简单复制城市的经验,强调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乡村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性。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规划的核心在于弹性配置,即“柔性”,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构建生活圈框架,通过不同尺度类型的生活圈在时空上的交融联系,加强乡村资源要素流动以及不同功能的高效复合,允许公共服务设施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强调设施规模可随人口变化、需求调整及发展阶段动态优化,避免资源浪费,适应乡村发展的不均衡性。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同时,为社区发展预留了空间,适应了人口变化和技术进步,对乡村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建设内容、尺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

1.2.1 对象柔性:适应不同人群的设施布局

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以需求为导向,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实用性和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具体而言,针对老年人配置健康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和养老互助点等多功能设施,满足其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社交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建设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体育场地等教育及娱乐场所,并结合乡村自然景观打造户外活动空间,为其学习、运动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安全卫生的环境;针对务农人员,建设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农机共享点和农产品展销平台等生产支持服务设施,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拓宽其收入渠道;对于近郊乡村的青年创业者和城市游客,预留灵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增长空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还需关注特殊群体,相应配置无障碍设施和技能培训中心,增强乡村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精准性和实用性,还增强了乡村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2 内容柔性:明确以农业设施为核心的“1+5”配置内容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人口和需求虽多样但相对稳定,主要涉及以农业设施为基础,以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设施为延展的“1+5”公共服务设施(图1)。其中:“1”指农业设施,是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核心,可以满足乡村核心的生产需求,对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共享农业服务设施,小规模农户能利用高新技术,以此减轻经济负担,增加收入;“5”指文化、教育、体育、养老和医疗设施,主要满足民生需求。这种整合基础产业设施和民生服务设施的“1+5”柔性设施配置体系,可以构建全面的乡村服务网络,以适应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乡村发展。

图1 “1+5”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示意图

1.2.3 尺度柔性:适应不同活动频率的空间尺度

根据不同人群的出行活动频率,以及不同出行活动所需的时间、距离、成本分析,在尺度上按照基础型、保障型和品质提升型3个圈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图2)。基于人口流失和合村并居的现状,自然村和行政村应以基础型、保障型圈层为主,根据乡村不同情况以500~1200m步行可达范围为核心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乡镇级社区则以2000~2500m步行可达范围为核心,与城市共享服务设施,以此满足品质提升型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对于偏远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应配置齐全但规模要适当,服务范围应实现广泛覆盖以应对交通不便的问题。这样的布局旨在保障村民能够享受基本服务,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图2 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三级划分示意图

1.2.4 时间柔性:适应乡村时节变化特征的多用途统筹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需考虑时节这一重要的时间要素,以适应乡村生产和生活的季节性变化。公共服务设施应具备多种功能,如在农忙时用于插秧、晾晒,农闲时转为休闲娱乐场所;考虑到乡村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也应灵活适应不同节日活动的需求。同时,相关配置强调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需将生产、生活、生态要素整合在慢行可达的基本空间单元内,有效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并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1.2.5 空间柔性:适应不同需求的融合布局

目前,我国乡村建设在空间上更注重存量更新。在规划乡村社区设施时,应重视对现有空间的灵活运用。例如:乡村医疗设施可以与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并,或者与交通便捷的邻近自然村共建卫生室;对于人口较少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可提供巡回医疗服务,或将老年活动室、护理站、日间照料中心等集中设置。

对于已建成或待改造的乡村社区,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学校舍、祠堂、仓库等闲置的公共空间,将其改造为新型服务设施。该类空间产权明确、结构相对安全,只需适当改造即可满足需要。新建社区则可以利用建筑首层或其他冗余空间,灵活嵌入公共服务设施。以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活圈,在有限空间内建设多样化、多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


2 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的配置策略


2.1 分析不同人群需求,明确核心公共服务设施

目前,乡村人口主要由老年人、儿童、外来人员和留乡青年构成,这4类群体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各有侧重。老年人群体强调基本生活保障,重视医疗康养服务、精神文化活动空间及交通便利性;儿童对教育资源、安全的游乐设施、文化娱乐场所和基础卫生医疗服务有较高需求;外来人员关注基本生活设施、住房保障、社会融入和文化信息获取渠道;留乡青年则更加关注就业机会、职业培训、社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空间等。因此,在构建“柔性生活圈”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将生活圈服务对象细化分为“老龄友好康养型”“青年友好交流型”“儿童友好娱乐型”“对外友好活动型”4大类型(图3)。面向4类服务对象,设施配置既可针对性独立配置,又可相互叠加、共享资源,共同构成核心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图3 服务对象类型划分示意图


2.2 划分“5—15—30”空间层次,明确“1+5”设施具体配置内容

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参考城市“15分钟生活圈”布局,在确定生活圈服务半径时,根据具体空间和交通情况,考虑不同人群的日常活动频率、半径、出行方式及设施配置要求,结合“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的行政区划,明确基础型生活圈以5~1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保障型生活圈以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品质提升型生活圈以3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为设施服务范围。见表1。


表1 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不同层级的界定标准

结合“5—15—30”的生活圈布局,明确“1+5”设施的具体配置内容。在各层级生活圈内,以服务主要人群的设施为中心,高密度布点高使用频率的公共服务设施,对于满足村民特色化需求的设施要确保便捷可达,在提升村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基础型生活圈主要满足自然村的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主要布局村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如小食堂、儿童游乐区和照护中心等,确保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能便捷可达,并采用无障碍设计和传统支付方式;保障型生活圈主要满足行政村的更高层次的社交和日常购物需求,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集中布局护理站、便民站、农业服务站、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健身房等复合型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提升型生活圈面向乡镇,提供全面的服务,侧重满足个性化需求,以村民共享型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为不同人群的健康生活和社区参与提供支撑。根据自然村和行政村的需求,综合配置乡镇服务资源,相关设施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在提升乡村宜居性及环境品质的同时,以弹性布局适应人口动态变化。见表2。


表2 “1+5”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设施配置


2.3 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完善“百人指标”体系

乡村“柔性生活圈”可借鉴“千人指标”的方法来确定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即以一定数量的村民为基本单位,将其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依据。考虑到乡村人口基数较小,将100人作为量化基本单位,即“百人指标”。“百人指标”以每百名村民为单位,细分人口、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指标,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收集人口规模、设施数量和面积等数据,使用公式“百人指标=(设施数量或面积÷服务人口数量)×100”来计算具体值,同时考虑乡村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及村民实际需求。

针对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农业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需设定差异化的计算与评价指标。例如:在教育设施配置方面,设置每百名儿童的幼儿园学位数、适龄儿童的小学和初中学位数、每百名学生的专任教师数等指标;在文化设施配置方面,设置每百名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面积和年活动频次等指标;在体育设施配置方面,设置每百名村民的体育场地面积和健身器材数量等指标;在医疗设施配置方面,设置每百名村民的村卫生室或社区诊所数量、医生和护士数量及基本医疗设备配置数量等指标;在养老设施配置方面,设置每百名老年人的养老院床位数和专业护理人员数量等指标;在农业设施配置方面,设置每百亩农田的农业机械数量以及每百户农户的农产品加工设施数量等指标。“百人指标”的设置可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指标规范、计算方法及资源配置指导,确保服务设施配置的可达性、均衡性与有效性(图4)。

图4 传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左)与“柔性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右)


3 碧塘村“柔性生活圈”规划实践


碧塘村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东成镇,下辖碧塘和坩村两个自然村,总面积为6km2,人口为1215人。该村村民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是典型的人口收缩型乡村。碧塘村主要产业为水稻种植和鱼塘养殖,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碧塘村规划建设了一批针对性强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卫生公厕、人工湿地小公园和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优化了乡村生活圈的公共服务配置。


3.1 突出特点:针对不同人群的特色化配置

碧塘村的人口总体呈收缩趋势,具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外流和留守家庭占比较高的特点。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儿童和青少年因父母外出务工多由老年人照顾;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部分村民从事农业或个体经营;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但传统文化保留较好。

碧塘村村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老年人群体对养老服务、医疗健康及文化娱乐设施的需求迫切,尤其关注无障碍设计和社交活动空间;儿童与青少年因教育资源有限,急需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及安全娱乐场所,同时还需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的支持服务;青壮年群体则关注就业培训、创业支持及农业生产相关设施,如技能培训中心、农机共享点等;务农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平台、农产品展销平台的需求较高。此外,村民对传统文化保护设施及信息共享平台也有较强的需求。因此,碧塘村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需结合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精准化、特色化配置,以满足村民的多元需求。


3.2 精准设置:满足各类需求的针对性布局

针对现状,碧塘村依据不同人群需求打造了多层次的生活圈并配置了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其中,自然村内侧重于基础型生活圈的建设,主要配置满足本地村民基本需求的设施。通过建设卫生室、文化室、幸福大院及幼儿园等,满足乡村老年人和儿童两大类人群的基本需求,提升社区吸引力和增强村民幸福感。同时,增设健身、娱乐和篮球活动场地,主要满足青年群体的日常体育运动需求,也丰富了日常休闲活动和文化体验场所。见图5。

图5 碧塘村“1+5”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图

由于与自然村相隔一定的距离,行政村在基本生活设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可共享的生产性服务设施的供给,即“1+5”的“1”。例如,打造助农基地,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功能来满足基础农业生产需求;面向外来游客,打造村史馆、书院等文化设施,这些设施以本村“一品夫人”等孝廉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入智能化展示功能,实现社区与景点的互动融合。


3.3 强化融合:突出各特色生活圈的尺度联系

村民生活圈相对分散,因此在行政村相对中心的位置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以确保村民获取服务的时间成本相对均衡。生活圈设置应注重基础型、保障型等不同层级间的衔接与融合。自然村以5~1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半径为500~1200m)为核心,配置便利店、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性设施,满足村民日常需求。行政村在此基础上可将服务范围扩展至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半径为1200~2000m),增设小学、综合性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等,提升服务能力,并与品质提升型生活圈联动,共享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乡镇层面,将乡镇作为中心节点,以3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来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综合性医院、文化馆、中学等高品质设施,并通过公共交通与城市加强联系,满足村民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这种分层级、多尺度的生活圈设置,既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质提升需求,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见图6。

图6 碧塘村生活圈服务范围模拟图

为了加强乡村与城镇社区的互动和联系,碧塘村通过举办跨生活圈尺度层级的社区活动来吸引外来游客和村民参与。这些活动包括定期的乡村市集、文艺演出和美食节,旨在促进外来游客与本地村民以及各社区村民之间的互动。


3.4 灵活统筹:配置多功能复合的公共服务设施

乡村农耕的特点决定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需要相互嵌套。因此,碧塘村注重提升各类设施的兼容性、多用途性。结合自身传统文化特色,碧塘村实施差异化策略,同时鼓励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依托村民广场、小游园,融入“清风巷”“墨梅园”“清风荷塘”等廉政文化主题,使其既满足村民健身休闲需求,又成为基层政府廉政教育基地,并将其打造为乡村旅游亮点,提升村庄的吸引力。

通过灵活统筹和多功能设计,使村民广场在不同时段用作不同用途,凸显功能的多元复合。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广场成为文化表演、集市商贸、祭祀祈福的核心场地,村民可以在此共享美食、参与亲子游戏,增进邻里感情;在平时,广场可以举办展览、讲座和互动活动,提升村民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和素养;在应急情况下,广场可作为避难场所,设置临时医疗服务点,保障村民健康和安全。


3.5 优化空间:充分挖掘现状各类用地价值

碧塘村对原有公共产权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将闲置菜地、坍塌宅基地等打造为户外文化广场;积极挖掘岭南传统建筑特色,将传统古祠堂改造为多功能活动空间,内设老年活动室和书屋;充分利用旧礼堂空间大、结构好的优势,将其改造为集文化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馆、集体行政议事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同时带动周边建筑的景观风貌改造,使其成为碧塘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新的标志性建筑。


4 结束语


乡村社区“柔性生活圈”的建设有助于破解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的困局,是从乡村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化解当前乡村主要矛盾、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探索,特别是在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背景下,对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群体需求的差异和特征,从供需平衡的角度进行更加精准的配置,同时考虑乡村发展的不确定性,面向人口变化,采用“柔性构建”的方法最大化地提高公共资源的匹配度及使用效率。

面对我国乡村多样化的类型和复杂的人口结构,当前“柔性生活圈”建设的研究样本数量不足,覆盖范围有限。乡村社区的“柔性生活圈”的构建聚焦于留守的老年人和儿童,虽然能够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外流等问题,其本质上仍是一种适应性的策略。未来研究应从产业角度出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促进青壮年人口回流,吸引人才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同时,乡村生活圈的构建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新需求和新技术,构建科学合理、智慧共享、等级完善、集约高效的乡村公共服务配套体系。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