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人本需求导向下的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研究 ——以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5-07-28 10:51:09
 

摘 要


韧性评估能够指导历史文化街区的风险管理,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助力街区综合韧性建设。从人本视角识别历史文化街区的内部资源、发展动力和风险扰动,辨析街区的韧性需求,分析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系统的构成;借助DPSIR模型构建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识别街区的韧性特征,分析居民留住、渐进更新模式与居民外迁、开发运营模式下的街区韧性水平差异,并识别各街区韧性建设障碍度因子,进而从空间更新、文化利用、智慧治理3个方面提出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从韧性评估视角助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人本需求;DPSIR模型;韧性评估;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5)03-0050-08

[中图分类号] TU984.2、F291.1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吴灈杭,黄心思,詹锐驰,等.人本需求导向下的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研究:以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规划师,2025(3):50-57.


图片


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的战略目标。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承遗产价值与应对城市问题的关键区域,常常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存在人居环境破败、文化记忆丢失等问题,呈现出物质空间落后与社会文脉断层等内部脆弱性;另一方面,旅游业兴起等社会经济变化与自然灾害等外部风险也在不断冲击着历史文化街区。相较于一般城市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若受到急性冲击,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还会对文化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韧性评估与韧性建设研究显得尤为紧迫。


1 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研究进展与思路


“韧性”一词起源于物理工程领域,本意指物体受到外部刺激后回到原来的状态。“韧性”概念经过不断发展,从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拓展为演进韧性。20世纪初,“韧性”概念被引入城市规划领域,形成了“城市韧性”概念,指城市应对各种扰动时的能力。已有研究针对城市、街区、社区等不同空间范围,防灾韧性、社区韧性、综合韧性等不同韧性对象,以及能源、医疗、交通等不同韧性主体展开韧性评估与韧性策略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人本视角下从居民需求出发的“韧性城市”概念。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建设,强调从人的需求出发,综合提升城市在面对各种扰动时的抵抗、吸收、恢复、适应和转化的能力。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类特殊的城市地区,已有研究对其韧性展开探讨,内容涉及历史地段的灾害韧性、社会韧性及综合韧性,且多从基础设施、建筑、街道、功能、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探讨其韧性的测度方法与提升策略。总体而言,韧性评估是历史文化街区应对复杂的内外部扰动,减小扰动对文化、社会、经济等的影响,进而提升街区综合韧性的重要基础。当前,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多以不同城市系统为出发点考虑历史文化街区的韧性特征,对人本视角下的韧性解析相对较少;二是已有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对“发生了什么、有何影响、如何应对”的逻辑阐释不足,难以保障评估系统的整体性与策略的针对性。

因此,本文首先从人本视角出发,识别历史文化街区的内部发展动力、外部资源扰动与内部韧性需求,分析街区的韧性系统构成;其次,引入对多重因果关系具有较好解释性的DPSIR模型,构建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再次,以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韧性评估与实证研究,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韧性评估结果提出泉州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韧性评估和可持续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2 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系统识别与分析


从人本视角出发,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是指街区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扰动等外部风险冲击时,能够抵御、吸收扰动影响,并在冲击后快速恢复、满足居民需求的能力。由此,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解析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系统。


2.1 内部发展动力分析

发展动力强劲是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综合韧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障遗产保护投入的前提;②社会繁荣、居民素质高有利于形成街区保护共识;③文化资源和空间资源是历史文化街区有别于一般地区的优势发展资源。


2.2 外部风险扰动分析

相较于一般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容纳了更高密度的居住人口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其受到的风险扰动更为多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风险。①自然风险主要由气象、海洋、地质等自然灾害引起,将直接破坏街区的空间环境;②社会风险主要由人为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等引起,将破坏街区的空间环境、改变文化氛围;③经济风险主要由经济波动引起,将影响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资金投入力度,进而带来空间与文化层面的破坏;④文化风险主要由旅游发展、过度开发、破坏性保护活动等引起,将破坏街区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资源甚至导致其灭失。


2.3 街区韧性需求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自下而上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表明人的需求是从基本生存保障到生活质量提升,再到精神文化满足逐级递进的。

因此,需从以下5个方面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需求:①生存保障需求,包括居民的生命安全保障需求与基本生活需要,如道路交通、救灾设施应满足居民的应急需求,建筑质量应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等;②就业生计需求,包括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多样化的消费选择保障,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突出的文化传承导向,需满足本地居民参与、融入传统文化的特殊需求;③社会生活需求,涵盖对高品质人居环境和友好邻里关系的追求,除了公共服务、开敞空间等基本要素,历史文化街区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与传统社区氛围也是居民的社会生活需求;④文化传承需求,指居民期望历史文化街区中有形与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完好保留和有效利用的需求,这也是历史文化街区特有的需求;⑤社区治理需求,这主要由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来保障,不同于普通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原住民之间存在较强的社交网络关系,本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尤为重要。


3 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体系构建


3.1 基于DPSIR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DPSIR模型具有综合、系统、灵活的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性,主要用于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评估。该模型将可持续评估要素归纳为“发生了什么(状态、影响)、为什么发生(驱动力、压力)、如何应对(响应)”3类,并将其拓展应用于安全绩效评估、韧性评估等领域。本文在识别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系统的基础上,运用DPSIR模型构建涵盖5个准则层、19个要素层、41个指标层的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表1),再利用指标体系处理多重复杂因果关系,并解释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图1)。


表1 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


表1 (续)

图1 基于DPSIR模型的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内容解析

(1)驱动力,即韧性系统的内部发展动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条件3个要素层。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条件具有特殊性,本文主要以“绿化覆盖率”表征自然资源条件,以“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占比”表征文化资源条件。

(2)压力,即韧性系统的外部风险扰动。考虑到部分风险扰动的不可抗性,本文仅考虑可通过韧性提升措施干预的生态环境压力、社会文脉压力、文化资源压力3个要素层。其中:社会文脉压力指原住民流失对街区文化传承造成的压力;文化资源压力指历史建筑等资源破坏或灭失对街区文化价值造成的压力。

(3)状态,指在驱动力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定时期内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系统的物质空间状态,包括生存保障状态、就业生计状态、社会生活状态和文化传承状态4个要素层。①在生存保障状态层主要测度街区应急空间的韧性建设水平和建筑安全度。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建筑老化问题,且多使用木材等火灾风险较高的材料,需特别考虑建筑材料这一指标。②在就业生计状态层主要测度街区业态构成的多样性和商户中本地商户的占比。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依托自身优良的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旅游开发,在此过程中,较高的业态混合度和居民参与度能够有效提升街区的经济韧性。③在社会生活状态层主要测度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密度、开放空间占比、文化空间占比、建筑密度等情况,以此表征街区的物质空间环境。④在文化传承状态主要测度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率、建筑肌理完整度、风貌环境协调度等情况。

(4)影响,即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对街区居民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4个要素层。①生存保障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对街区的交通、防灾配套及住房的满意度方面;②就业生计影响包括居民的就业情况与消费情况,并考虑居民参与街区经济发展的意愿;③社会生活影响是测度居民对公共服务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涵盖影响社会交往情况的邻里关系指标;④文化传承影响即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的感知度。

(5)响应,即多元主体为促进历史文化街区韧性建设做出的努力,包括以下5个要素层。①生存保障响应表征街区设施建设投入情况;②就业生计响应表征政府对本地居民生计的引导帮扶情况;③社会生活响应重点考量街区环境的更新情况。④文化传承响应表征对文化的保护及活化利用情况;⑤社区治理响应表征街区管理机制建设与队伍建设的情况。


3.2 指标权重确定

首先,采用主观赋权的层次分析法,针对各层次指标分别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进行一致性检验后确定各层次的指标权重;对指标层与对应要素层、准则层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指标层所有指标的层次分析法权重。其次,采用熵值法,根据指标原始数据差异程度进行客观赋权;用熵值来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其信息熵值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估结果的影响(即权重)越大;通过指标数值归一化处理、信息熵冗余度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熵值法权重。最后,计算复合权重,综合主客观赋权的结果,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i为指标权重,W1i为层次分析法权重,W2i为熵值法权重。


3.3 综合韧性测度与障碍度因子识别

运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综合韧性评估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为韧性综合指数,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Sj为第j个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得分。

此外,引入障碍度模型探究制约历史文化街区韧性建设的关键因素,通过因子贡献度、偏离度计算得到障碍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ij 为因子贡献度,Iij 为偏离度,wj为单项指标的权重,zj为各子系统的权重,Rij为指标的标准化值,Pij为单项指标的障碍度;P为总障碍度。


4 泉州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


4.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以泉州的西街、中山路、城南、五店市和五里街5个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表2)。这5个街区在历史文化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其韧性现状进行评估、比较,探讨差异化的韧性提升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表2 泉州省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4.2 数据获取与处理

泉州2022年的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数据通过社会经济统计、空间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泉州市鲤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鲤城区统计年鉴2022》《福建省统计年鉴2022》以及政府官网数据,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补充个别缺失或错误的数据;绿化覆盖率、历史文化资源占比、历史建筑危房比例等空间现状数据在现状调研与POI数据爬取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分析及计算获取;空间满意度、文化感知度、邻里关系等主观评价数据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得。由于获取的数据单位不统一,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当评估指标为正向指标时,计算公式如下:

当评估指标为负向指标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ijXi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与原值;maxXjminXj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


4.3 评估结果分析

4.3.1 历史文化街区综合韧性分析

2022年泉州历史文化街区的韧性综合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名为:西街>中山路>五店市>城南>五里街,韧性综合指数分别为0.608、0.532、0.526、0.474、0.324。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然断点法划分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等级(表3)。


表3 5个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等级划分

根据准则层韧性指数计算结果可知,居民留住、渐进更新模式下与居民外迁、开发运营模式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各维度的韧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需进一步分析这2种更新模式的韧性表现(图2)。

图2 5个历史文化街区要素层韧性指数

(1)居民留住、渐进更新模式下的韧性分析

泉州古城内的西街、中山路、城南历史文化街区均采用居民留住、渐进更新的模式,其驱动力水平尚可,经济发展较好,人口呈正增长,历史资源丰富,但欠缺公园绿地等自然资源。

古城是泉州城市发展和旅游活动的重要承载区,虽然面临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但是得益于居民留住、渐进更新的保护模式,其社会文脉与历史资源保护状况较好。但由于中山南路正在改造中,部分历史建筑尚未修缮,面临较大的文化资源压力。

在驱动力和压力影响下,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空间状态中的邻里关系、就业生计、文化传承评估结果较好,生存保障、居住环境状态一般。通过居民留住、渐进更新模式保留了街区的传统风貌肌理,具有业态多样、本地商户较多、社区氛围良好等优势,但由于建筑密度高、风貌衰败严重、服务配套缺失,在应急设施、建筑安全、公共活动等空间环境层面表现较差,其中城南的空间环境最差。

影响评估与状态评估的结果相似,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的文化传承意识强、参与街区发展的意愿高、邻里关系较好。但中山路因近期的保护更新实践,部分本土化业态流失,该街区居民参与街区发展的意愿低于西街与城南的居民;城南由于空间环境衰败严重,居民对其传统文化的感知度较弱。此外,居民普遍担忧街区安全。其中,中山路街巷环境整治更新效果较好,尽管背街小巷中的生存保障和社会生活状态一般,但居民能够就近使用中山路、金鱼巷等改造后的公共空间,居民对街区更新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可见,公共空间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提升韧性水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在文化传承响应层面表现极好,重视文化保护与活动组织。同时,对生存保障响应较积极,相关部门已意识到物质空间防灾能力差的问题并着手改善。此外,西街、中山路出台了本地居民补助政策,鼓励居民参与更新改造,其中西街较重视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居民参与治理。

(2)居民外迁、开发运营模式下的韧性分析

虽然五店市、五里街历史文化街区均采用居民外迁、开发运营的更新模式,但是却呈现出不同的韧性侧重点。五店市和五里街均在物质空间层面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与更新,但五里街侧重修缮骑楼建筑,功能植入与街区运营尚不成熟,五店市则注重街区公共空间营造与整体活化利用。五店市具有资源条件好、驱动力强、社会生活状态好、满意度高、业态结构多元的优势,而五里街在这些方面表现并不理想。

此外,由于五里街大部分原住民外迁、五店市全部原住民外迁并对街区进行了织补新建,其社会文脉断层明显,在状态与影响层面呈现出邻里关系不紧密、文化感知不强的问题。同时,在响应层面也存在文化活动组织、居民参与治理不足,缺乏对传统业态的支持以及非物质文化的宣传。

4.3.2 历史文化街区韧性障碍诊断

进一步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得出各历史文化街区的突出障碍因子。结果显示,西街排名前5的障碍因子分别为空气质量优良率、防灾配套满意度、就业率、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建筑密度;中山路排名前5的障碍因子分别为空气质量优良率、就业率、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历史建筑危房比例、建筑密度;城南排名前5的障碍因子分别为空气质量优良率、本地居民补助政策情况、防灾配套满意度、就业率、人均避难场所面积。由此可看出,居民留住、渐进更新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应急设施建设、环境品质提升和就业机会供给3个方面。

五店市排名前5的障碍因子分别为本地居民补助政策情况、本地商户占比、基础设施投资额占比、人均避难场所面积、流动人口占比;五里街排名前5的障碍因子分别为本地商户占比、更新面积占比、住房安全满意度、业态构成多样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此可看出,居民外迁、开发运营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应注重社会文脉保护与业态结构优化,且五里街的评估结果显示,街区更新不仅应关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还应注重营造街区整体空间环境、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并植入新兴文化业态,激发街区活力。


5 泉州历史文化街区的韧性提升策略


当前,在居民留住、渐进更新模式下,泉州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存保障、社会生活空间韧性较弱,文化传承、邻里关系的韧性较强,居民外迁、开发运营模式下的街区韧性表现则与之相反。由此,可综合2种模式的经验与问题,从空间更新、文化利用、智慧治理3个方面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韧性提升策略。


5.1 空间更新策略

空间更新是提升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水平的基础。根据泉州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结果,街区普遍面临空间环境不佳的问题,尤其表现在避难空间、建筑密度等方面,由此提出以下韧性提升策略。

5.1.1 韧性空间优化

历史文化街区虽建筑密度高、公共空间少,但闲置、低效空间较多,因此应综合建筑质量、风貌、产权等基本信息,精准识别可利用空间。①通过平灾结合、复合利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平灾两用快速转换设计,预留转换空间,如学校、寺庙、居住区绿地等空间。②以社区为基础划分韧性管控单元,通过分区协同,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布局。

5.1.2 建筑安全提升

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技术落后,往往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为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韧性水平,应畅通多方参与的改造更新渠道,为街区更新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有条件的居民自主更新。对于经济或技术条件受限的居民,可通过“以租代修”模式,由政府或市场主体介入,租赁旧房屋进行统一改造并投入公共使用,以实现空间功能的高效利用,保障居民的利益。


5.2 文化利用策略

良好的社会网络与文化传统是历史文化街区应对风险扰动、恢复正常运转的关键资源。相较于居民留住、渐进更新模式,居民外迁、开发运营模式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有大部分原住民外迁,尽管街区尝试保护并利用在地文化资源与文化空间,但是邻里关系与文化传承情况仍然较差,由此提出以下韧性提升策略。

5.2.1 加强在地文化传承

在五店市、五里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中,公众的历史文化感知度较低,社区凝聚力较弱。同时,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都面临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困境。相关重建实践经验表明,传承在地文化是提升社区韧性的重要抓手。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应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将物质空间与无形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展示场所,积极举办民俗文化活动,以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方式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5.2.2 留住居民,促进就业

通过保障性租赁和就业扶持等措施,优先满足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的生活和就业需求,避免居民因商业开发而被迫迁出。同时,为街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如提供导览员、非遗传承人、文化活动组织者等岗位,鼓励本地居民留驻街区并参与文化传承与更新。此外,应建立严格的业态准入机制,保护街区文化生态,避免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街区产业应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创意手段发展,如借助虚拟现实、数字博物馆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等。


5.3 智慧治理策略

智慧治理包括数字化管理和多方参与两个方面,目前泉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防灾宣传、公众参与情况仍有不足,急需提升街区韧性。

5.3.1 强化数字管理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风险监测与韧性评估机制。结合GIS与遥感技术,建立针对台风、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同时,建立街区韧性评估体系,识别街区安全的薄弱环节,增强街区韧性。二是建立智能化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平台。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档,并通过传感器、激光扫描等技术,采集建筑物结构数据、游客流量、环境变化等信息,实现对街区文化资源的动态管控。

5.3.2 凝聚社会力量

数字化管理平台不仅面向规划管理,还可面向公众参与,成为公众分享文化记忆、了解街区信息、提供规划建议的窗口。同时,还可以助力居民与社会力量自主更新,居民通过平台就可以及时了解政策并获得技术支持,生成改造方案,计算改造成本。此外,突出文化导向,充分利用文化活动组织等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方参与的治理关系,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与防灾能力。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