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城市因水网纵横的水乡肌理、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独具韵味的城市风貌和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而著称,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特色正面临淡化的风险。为保留并凸显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重塑独具魅力的水城意象,围绕未来江南水城这一愿景,从强化特色空间结构、营造历史人文空间、塑造江南水韵城市风貌、打造未来江南水城生活模式等4个方面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应用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中,旨在通过水网“塑城”、文化“传城”、魅力“映城”、生活“融城”,共同推动江南水乡城市的持续繁荣与和谐发展,使其继续成为人们心中憧憬的诗意栖居之地。
[关键词] 江南水乡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水城意象;未来江南水城;江南水韵;浙江省嘉兴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5)02-0135-10
[中图分类号] TU984、TU982、K901、K928.5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沈磊,翟端强.江南水乡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策略与实践:以浙江省嘉兴市中心城区为例[J].规划师,2025(2):135-144.
江南水乡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太湖流域以东的广袤地区,涵盖江苏省、浙江省等多个省份的诸多城市,如苏州市、杭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湖州市等。这些城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水网密布,共同孕育出了独具韵味的水乡景观。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街巷弄……这些典型的元素构成了江南水乡城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也使这些城市成为人们心中憧憬的诗意栖居之地。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江南水乡城市独特的地域风貌,尤其是那些极具标志性的水乡特色,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中保留并凸显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重塑独具魅力的水城意象,成为当前急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总体城市设计作为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增强城市魅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手段,对于江南水乡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城市设计是以城市、镇的整体空间为工作对象编制的城市设计,在突出全域全要素的基础上,强调因地制宜,尊重地域特点,延续历史脉络,并融合时代特征。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和建设现状,营建出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可以有效把控和引导江南水乡城市的整体风貌,确保城市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是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以及浙江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东临大海,南濒杭州湾,紧邻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自然条件优越,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水乡特色鲜明,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嘉兴市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致力于打造成为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新城、国际化品质的江南水乡名城及活力开放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地。然而,城市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与水乡特色相关的挑战,如何在保护水乡特色的同时推进现代化建设,成为嘉兴市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开展总体城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嘉兴市中心城区(包括南湖区和秀洲区,面积约为376km2)为例,探讨江南水乡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策略与实践,旨在为其他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江南水乡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既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居民生活的源泉与依托。独特的水乡肌理孕育了“水城相依、人水共融”的宜居环境,塑造了独具风情的江南水韵城市风貌。同时,这些城市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江南水乡城市,自古以来便被誉为“水乡泽国”。城市中水网密布,河流、湖泊等纵横交织,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水乡画卷。这些水系如同城市的生命脉络,滋养着每一寸土地,为城市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城市空间布局与水系紧密相连,既铸就了独一无二的水乡肌理,又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例如:苏州市古城内河道纵横交错,桥梁星罗棋布,与狭窄的街巷紧密相连,形成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独特城市格局;杭州市以西湖为中心,河流、湖泊与人工水道交织成一张密集的水网,西湖周边的街巷、桥梁、园林等景观元素与水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杭州市别具一格的城市空间。
江南水乡城市大多坐落于长三角地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人文区。区域内历史人文底蕴极为深厚,历经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古老的街巷、桥梁、宅院,还是流传至今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都彰显着江南水乡城市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江南水乡城市独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与品味。以嘉兴市为例,其不仅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还拥有着深厚的运河文化,与此同时,南湖红船更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江南水乡城市的风貌独具韵味,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厚的水乡气息。街巷狭窄而曲折,两旁建筑紧密相连,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氛围。同时,江南水乡城市的建筑风格也独树一帜,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得整座城市既古朴沉稳,又流露出典雅之风。例如,苏州市木渎古镇的严家花园、虹饮山房等园林建筑,将自然美景与人工雕琢巧妙融合,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与韵味,让人流连忘返;甪直古镇的水巷、古桥与古宅更是交相辉映,漫步其间,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温婉细腻的江南风情。这种独特的风貌,是江南水乡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标志,共同铸就了江南水乡城市独有的魅力。
江南水乡城市的生活方式与水密不可分。由于城市中的建筑群落依水而建,“家家临水,户户枕河”,居民依水而居,水不仅是他们生活的源泉,还是他们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在河边洗衣、在湖中捕鱼、在桥上乘凉……这些看似平凡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展现了江南水乡城市独有的生活风情。同时,由于城市水网密布,居民的出行方式也与众不同。他们往往以舟船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形成了“以船代车,以橹代马”的独特交通景观。这种交通方式不仅便捷高效,让居民能够轻松穿梭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还增添了一份水乡的浪漫与诗意。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江南水乡城市正面临着多重挑战。为保护水网纵横的水乡肌理、传承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彰显独具韵味的城市风貌及延续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需要面向城市未来愿景,深入探索总体城市设计策略,从而打造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江南水乡城市新风貌。
在过去的文明发展历程中,自然生境、城建格局、人民生活在不同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下,相互交织、时而游离、时而抗衡。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这三者正逐步走向主动协同,这亦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要义。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江南水乡城市的人居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的水乡生活已渐行渐远,成为难以触及的记忆;置身于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难以寻觅到心灵的归属感。如何在江南水韵与未来都市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实现蓝绿生态与城市营造的和谐共生,如何让水墨古雅与繁华活力相互交融,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生命思维的视角来看,水网生态是江南水乡城市赖以生存的根基;从系统思维的层面分析,水城相依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格局;从民本思维的角度出发,水文相融则是传统人文精神得以延续的核心价值所在。水网和园林作为传统江南文化中自然与人群共享的核心空间,提示着未来江南水乡城市的发展方向——它应成为一个水网密布的超级园林城市,从传统的水乡聚落演变为理水造园、顺势营城、兴城乐水的全新发展模式。
基于此,江南水乡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应围绕未来江南水城这一愿景展开(图1),根据诗意与理性并重的规划理念,着力营造休养生息的自然生境、有序生长的特色格局及诗意栖居的水乡格局。具体而言,在自然生境方面,强调治山理水,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打造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命共同体;在特色格局方面,注重城市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通过显山露水的设计策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在水乡格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兴山乐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通过水网生态、水乡营建与人民生活相互融合、共享共生,绘制出一幅生态优先、有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江南水城蓝图。
对标《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TD/T 1065—2021),结合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从特色空间结构强化、历史人文空间营造、江南水韵城市风貌塑造、未来江南水城生活模式打造等4个方面展开总体城市设计,通过水网“塑城”、文化“传城”、魅力“映城”、生活“融城”,勾勒发展之形、重塑特色格局、点亮人居之美、描绘水乡画卷,共同打造持续繁荣与和谐发展的未来江南水城。
2.2.1 延续水乡肌理,强化水城相依的特色空间结构,以水网“塑城”
水是江南水乡城市最核心的要素,因此江南水乡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延续水乡肌理,强化水城相依的特色空间结构。这要求以水网为城市空间的骨架,精心规划,确保水与城和谐共生。依托城市中的大型水系,重塑水网生态,并结合水系走向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构建特色空间格局,塑造出城市的独特IP,让水乡特色成为城市的名片。同时,必须明确城市的核心区域与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打造引领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这些引擎不仅要展现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要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在空间布局和形态塑造上,应注重水系与城市的紧密融合与协调统一。通过巧妙布局,将水系融入城市的各个角落,使城市空间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2.2.2 挖掘人文基因,营造延续乡愁记忆的历史人文空间,以文化“传城”
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核心所在。城市建设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居民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江南水乡城市以其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而著称,因此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必须深入挖掘人文基因,精心营造历史人文空间。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更是为了让乡愁记忆得以延续,让城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依然能够保持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江南水乡文化的韵味,使城市成为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现代都市。
2.2.3 依托城市特质,塑造独具特色的江南水韵城市风貌,以魅力“映城”
依托江南水乡城市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质,对城市风貌进行总体管控。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水系对城市风貌的塑造与提升作用,推动城市与水系的深度融合发展,重塑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实现水融城、水兴城的目的。在总体管控的基础上,对城市不同主题的特色风貌进行有侧重点的引导,从而形成城市独具特色的风貌定位,充分展现江南水乡的韵味与风情。
2.2.4 突出体系构建,打造诗意栖居的未来江南水城生活模式,以生活“融城”
针对江南水乡城市依水而居的独特生活方式,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应聚焦多元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蓝绿网络体系、公共空间体系、交通体系等关键体系,以形成稳定明确的城市骨架,优化功能布局,从而打造诗意栖居的未来江南水城生活模式,让居民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中享受到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
3 嘉兴市中心城区特色解析及风貌定位
3.1 特色解析:江南水乡城市的典型
通过梳理嘉兴市的生境格局、史境格局和城乡格局,对中心城区的特色进行解析。作为江南水乡城市的典型,嘉兴市中心城区展现出以下特点:
(1)水织湖塘的平原水城。嘉兴市中心城区拥有新塍塘、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长中港、平湖塘、嘉善塘、长纤塘、苏州塘等9条大型水系(即“九水”),整体生态格局呈现为水网密布、水绿交融的江南水乡风貌。同时,北部是湖荡湿地水乡,其中面积在1000亩(1亩≈0.0667hm2)以上的有湖荡湿地有12个,这些湿地是杭嘉湖平原地区典型的河湖田塘复合湿地,是长三角重要的生态涵养地。
(2)绿网连碧的园林江南。嘉兴市中心城区园林众多,近年来建成了大量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目前,面积在2.0hm2以上的公园有26个,占比约76%。大型公园数量较多,且园林与居住区呈现出“倚园而居”“环园而居”“枕园而居”“拥园而居”等4种关系。
(3)文遗如珠的佳话故里。嘉兴市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包含以南湖红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子城为代表的吴越文化、以运河文化及水乡文化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文化,展现出多元文化包容并蓄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市区拥有77处历史建筑、16处工业遗产、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4)古今交融的城市形制。嘉兴古城是古代江南地区不规则城市形制的杰出代表,呈现出“城水相依、城门错位布局、十字短轴、府县同城”的时空特征。公元224年,南湖西北侧建成了嘉兴市最早的城垣——子城;公元224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环城河以内及“九水”周边地区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快速路以内范围快速扩张,并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离散扩张特点。
(5)红船寄情的起航之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市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庄严宣告诞生,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并产生了“红船精神”,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6)创新制造的沪杭秀廊。嘉兴市中心城区交通便捷,生态本底良好,孕育了丰富的产业资源与科研院所,并不断引进国内顶级高校及研究院入驻。此外,城区拥有4个高能级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沿交通廊道和湖泊湖荡周边分布,形成了“科技园+多个工业园区”的组合模式。
结合影响因素、城市特质及相关规划等多方面考量,总体城市设计将嘉兴市中心城区的风貌定位为国际化品质的江南水乡名城。围绕这一风貌定位,着重突出“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等4大特色元素。其中:“国际范”和“江南韵”构成了嘉兴市的城市底色,彰显了其开放包容与传统韵味的融合;“红船魂”和“运河情”则是嘉兴市独有的城市特色,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应秉承城市底色,发挥城市特色,塑造独具特色的嘉兴市城市形象。
(1)“红船魂”。嘉兴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历史人文角度出发,嘉兴市的文化特色鲜明,其中红船所代表的红色文化无疑是其核心与灵魂。与此同时,嘉兴市的吴越文化源远流长,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彰显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
(2)“国际范”。嘉兴市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以及全面接轨上海市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位于G60科创产业带的中心地带,成为智慧科技转化的重要平台。未来,嘉兴市将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品质的枢纽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同时,“国际枢纽智都”也充分体现了嘉兴市的城市发展特色及愿景,彰显了其走向世界的决心和信心。
(3)“运河情”。嘉兴市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大运河密切相关。大运河不仅推动了嘉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滋养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运河”已成为嘉兴市鲜明的文化烙印,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4)“江南韵”。从水网水乡的独特视角出发,嘉兴市中心城区展现出河湖水系环绕密布、绿楔公园交织成网的水绿生态特色。未来,嘉兴市将致力于打造更具江南水韵的城市风貌,让这份水乡的柔美与灵动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风貌定位明确了嘉兴市作为江南水乡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总体城市设计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导向。总体城市设计紧密围绕未来江南水城这一愿景,以水为核心要素,巧妙融合“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等4大特色元素,从空间结构、历史人文空间、城市风貌、多元体系等方面实现水网“塑城”、文化“传城”、魅力“映城”、生活“融城”,最终将嘉兴市打造成为一座国际化品质的江南水乡名城。
4.1 水网“塑城”:以“九水”为底蕴的特色空间结构强化
“九水”在嘉兴市中心城区呈放射型分布,环绕南湖文化中心,构成了嘉兴市独特的城市水系景观。据此,设计以“九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骨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定位及风貌愿景,将嘉兴市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强化为“九水连心、一心两城、三环九片、圈层抬升”,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1)“九水连心”的空间格局。从时间维度来看,嘉兴市“九水连心”的空间格局源远流长。设计依托嘉兴市的水乡特质,因地制宜地强化“九水连心”的特色空间格局(图2),打造时空交融的城市发展骨架,塑造嘉兴市独特的城市IP。
(2)“一心两城”的空间引擎。“一心”即COD模式引领的南湖文化中心,“两城”分别为TOD模式引领的高铁新城及产城融合模式引领的运河湾新城(图3)。设计以彰显嘉兴市的文化底蕴、强化自主创新及枢纽地位为目标,打造中心城区发展的强力带动引擎,集中展现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脉络及特色风貌。
(3)“三环九片”的空间布局。“三环”,即文化体验环、城市服务环和创智产业环。具体而言:内环以内环河为载体,围绕南湖老城中心,打造文化体验环;中环以快速路为载体,串联主要城市级中心及城市服务中心,打造城市服务环;外环以外环河及智慧交通环线为载体,串联主要产业服务中心,打造创智产业环。“九片”,即充分考虑“九水”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及相关控规要求而划分的9大片区,包括城北产城融合片区、城西产城融合片区、城南产城融合片区、城东产城融合片区、高新片区、空港片区、秀水片区、湘家荡片区和南湖产业园片区。
(4)“圈层抬升”的空间形态。设计以历史城区为中心,建筑高度从中心向外围逐渐以圈层形式抬升,整体呈现圈层抬升的空间形态。具体划分4大圈层(图4):①24m圈层,包括老城区、天鹅湖、湘家荡周边区域,建筑高度原则上控制在24m以内,形成低矮舒缓的天际线风貌景观;②36m圈层,位于1.5环内,建筑高度原则上控制在36m以内,作为24m圈层与54m圈层之间的过渡圈层,营造出整体和谐、满足视线廊道要求的风貌景观;③54m圈层,涵盖1.5环至中环之间及三环以外的区域,建筑高度原则上控制在54m以内,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线风貌景观;④80m圈层,位于中环至外环之间,建筑高度原则上控制在80m以内,展现出新城及产业中心的现代化国际都市风貌景观。在圈层抬升的整体控制下,通过打造节点地标、建筑簇群、绿楔廊道、开放空间等设计手段,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细化描刻,以丰富城市空间形态,提升空间品质;以老城为中心,圈层控制开发强度,实现整体圈层抬升的空间形态;以圈层抬升的空间形态为基础,刻画中心及重要沿街立面,形成空间制高点,进一步细化和丰富城市空间形态。
4.2 文化“传城”:延续乡愁记忆的多维历史人文空间营造
首先,构建嘉兴市的人文基因谱系,该谱系呈现出以中国特色为核心的“表层—中层—深层”三位一体的江南文化底蕴。其中:表层以物质文化为主导,涵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和农业文化;中层以制度文化为核心,体现在风俗文化与礼教文化上;深层以精神文化为精髓,包括红色文化、浙商文化及名人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文化感知要素,系统梳理出可识别的文化空间节点。这些节点包括古运河、塘浦圩田、古城遗址,以及建造文化类遗址、红色文化类遗址和名人文化类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嘉兴市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其次,塑造“双轴营城”的空间序列,着力提炼并凸显嘉兴古城的文化脉络和别具一格的城市空间特色,持续焕发城市人文魅力。其中:古城文化轴以子城为核心,充分挖掘嘉兴市老城区的资源优势,结合少年路、府南街、月芦文杉等3大重点片区的有机更新,打造江南慢享古城风貌,树礼仪德行,延续城市文脉;红色文化轴则通过理水塑点,结合红色文化节点打造南湖红色文化活力带,再忆“红船魂”。通过“双轴营城”,承载古城江南神韵,串接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
再次,以文化复兴为引领,点亮水岸魅力空间。利用现有存量资源,对历史文化遗产实施整体保护,精心塑造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九水”空间风貌。同时,将文化艺术融入城市,激活城市公共空间,使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并积累下富有创新价值的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嘉兴水城”这一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此外,以“九水”为核心,补充完善城市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通过针灸式的方式激活城市的文化氛围。
最后,构建赏文游览体系,全景式展现嘉兴市的历史文化。梳理并整合嘉兴市中心城区的资源,重点打造5条文化游线,分别展现嘉兴市的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和水乡文化。这5条文化游线共同构成了感受嘉兴市五彩文化的赏文游览体系(图5)。其中:历史文化游线以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类景点游览为主,主要展示嘉兴市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红色体验游线发挥党建文化的引领作用,打造红色品牌,共建红色家园,并注重从宣传、教育、制度、机制上塑造精神文化世界观,实现人们整体素质的提升;名人故居游线对各历史点位进行保护、控制和利用,同时挖掘有发展潜力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名人效应带动产业发展;运河水城游线依托京杭大运河休闲带,提供骑行、漫步等休闲方式,并在码头设置游船、水上市集等,多维湿地则展现水上江南的别样风情;绿地公园游线以特色绿道、水系湖泊等自然景观类资源游览为主,让人们在游览水绿江南的同时,切实体验嘉兴市的水乡文化。

4.3 魅力“映城”:独具特色的江南水韵城市风貌塑造
4.3.1 整体风貌
通过划定特色景观风貌分区(图6),强化特色街巷的打造,推动公共空间向精细化与艺术化方向发展:①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区,以展现嘉兴市江南水乡气韵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质为主体,凸显建筑、街巷等风貌特性,再现历史繁华景象;②“九水”景观风貌区,以“九水”定位为依据,结合“九水”及周边岸线,打造各具主题的“九水”生态景观,形成嘉兴市风貌景观的集中展示区域;③枢纽都市景观风貌区,以展现新城都市文化景观为主体,重点打造以各个活力新城片区核心地块特色为依托的新城活力景观风貌,展现城市活力;④科创湖荡景观风貌区,以展现城市科技创新精神为主体,其中科创湖荡风貌核结合城市创新产业特色和生态文明特色,打造创新、创意且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特色风貌板块;⑤品质宜居景观风貌区,以展现城市品质生活为主体,其中品质宜居风貌核集公共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休闲服务中心于一体,彰显城市多元化风貌;⑥产城融合景观风貌区,以展现城市工业文化风貌为主体,其中产城融合风貌核结合城市产业特色,顺应现状工业建筑风格特征,塑造简洁、高效的工业形象;⑦生态宜居景观风貌区,以展现外围城镇特有湖荡水乡生态景观为主体,结合湖荡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的特色,打造塘浦水乡郊野生态风貌。

“九水”呈现“一主、五色、多辅”的空间格局,“一主”即运河文化,“五色”涵盖红、蓝、青、金、绿五彩文化,“多辅”则包括园林文化、水利文化、石桥文化等。设计以运河文化为主,打造“两岸花堤、一路亭台”各美其美的“九水”风貌(图7):①杭州塘、苏州塘——彰显千年传承的运河文化,营造繁华、厚重、兼容的氛围。保护并传承传统历史建筑,融入江南古韵建筑,建筑风格以新中式风格为主,部分重要建筑可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如粉墙黛瓦,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新形式。在景观营造方面,注重历史传承,延续江南园林景观风貌,优化月河历史文化街区、穆湖森林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江南造景技法,打造宜人的滨水空间,提升生活环境质量。②新塍塘、长水塘——倡导生态保育的绿水文化,营造生态、健康、绿色的氛围。新建建筑强调绿色生态理念,打造江南民居建筑,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部分区域可结合新中式风格设计,以简约的造型和线条塑造建筑,使建筑与风景高度融合。在景观营造方面,滨水建筑以生态型公共建筑为主,提升滨水绿道的连通性,打造更加绿色、宜居的江南水乡风貌。③平湖塘、嘉善塘、长纤塘——弘扬工业文明与奋斗文化,营造繁忙、活力、丰富的氛围。对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与功能重赋,打造工业风建筑,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改造的建筑应保留原有特色,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展现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景观营造方面,依托红色文化树立文化地标,打造滨水开放空间,重现奋斗年代的繁忙与活力氛围。④海盐塘、长中港——展现都市高效与国际文化,营造商务、高效、创新的氛围。与国际接轨,打造产业现代化新城,建筑整体采用现代简约的风格,以简洁的造型和线条彰显都市感与现代感。在景观营造方面,整治老城滨水建筑界面,注重环境营造,以接轨国际的高标准营建产业新城景观。
传统江南建筑风貌多以清、秀、雅为特点,色调以黑、白、灰为主,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未来江南风貌由9大重点风貌板块组成(图8),可概括为“风雅嘉禾,诗画江南,创新天堂”。无论是城市轮廓、特色景观,还是公共空间、居民社区,都将彰显出独特的韵味。沿河地带遵循嘉兴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满足退线要求。同时,在建筑单体、建筑组群之间设置公共开放空间,打造沿河活力带,对于重要节点则按照城市设计要求进行规划落实。
嘉兴市江南园林以水筑园、因水而兴,崇尚自然天成的意趣,强调“景借文传、禾风雅韵、嘉兴风物”。设计依托嘉兴市的水乡生境本底和人文特点,从“生态绿城、文态荣城、多线连城、多彩美城、智能映城”等5个方面出发,塑造“嘉兴园林赛苏杭”的百园千泾的超级园林风貌。在“生态绿城”方面,突出“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构建园林化的绿地系统,让绿色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增氧汇碳,构筑水绿基底,形成五级公园体系;在“文态荣城”方面,强调“文借园传、园随文意、文园互映”,依托环大运河文脉、千年古城文脉及先锋文化脉,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营造20个特色园林,保护173株古树名木,并建设18个古树名园;在“多线连城”方面,注重“塑心通脉、连环织网、绿游禾城”,通过联通骨干绿网,实现各级绿道成网,打造城市缤纷的肌理,实现“一路一树、一路一景”,引导街道行道树的合理布局;在“多彩美城”方面,凸显“季季有景、时时有色、绿水花绕”,分片区引导本土特色园林植物的配置,营造特色景观空间,同时以花为媒、以文为景,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在“智能映城”方面,推动“智能潮流、新奇乐趣、无界共享”,通过运用智能化导览系统、智能设施等科技手段,实现科技与生态的融合,打造智能化开放公园。
嘉兴市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城市尺度呈现出小、精、特的特点。设计根据嘉兴市的城市尺度,基于“公共开放、尺度适宜、窄路密网”的理念,将亲密街区作为基本单元,通过“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居民家庭、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江南园林特色等要素的有机融合,构建出适宜城市发展的公共开放、尺度适宜、窄路密网亲密街区。具体而言,设置基本尺度为200~400m的居住街区和400~500m的产业街区,在此基础上根据片区特质进行有机组合,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两种亲密街区尺度下,依据嘉兴市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搭建四级公园场景,并结合水乡特点,从街巷尺度、社区尺度、街区尺度出发,全方位形成“配套共享、多元共治、活力共栖、功能共促、绿意共赏”的美好复合画卷。
4.4 生活“融城”:突出多元体系构建的未来江南水城生活模式打造
4.4.1 水绿珠连的蓝绿网络体系
首先,依托“九水十湖”,构筑水乡基底。以“九水”为骨架,构建三级河道系统,其中:一级河道包括“九水”、外环河和中环河,它们集防洪、排涝、航运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城市主要的滨水风貌展示廊;二级河道为高连通性河道,主要作为片区内部的滨水联系廊道;三级河道包括其他支流和尽端式河道,既是地块间的景观联系廊道,也是社区生活的休闲岸线。
其次,以“三楔”为骨,构筑蓝绿网络。在绿廊系统方面,以通风为导向确定廊道,通过综合考虑水源、绿源、地表温度、热岛效应及PM2.5等因素,在“三楔”的基础上增设通风廊道,补充和完善绿廊体系。这一体系由通风口地区和二级通风廊道组成。同时,补充西片及东南绿廊,形成中心城区5大绿廊的完整格局,并补充小型绿地,优化和完善绿廊绿地系统(图9)。通过采用集中布局的大中型广场绿地与分散布局的小广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见缝插针地增设小游园和绿地,以满足“300m见绿,500m见园”的“品质嘉兴”建设需求。
图9 “300 m见绿,500 m见园”的绿廊绿地系统
最后,以廊道为脊,实现多园网联。结合嘉兴市中心城区特色的河湖水系,以绿廊为脊护蓝脉,以规划绿环为纽带,将城市各类公园作为节点,构建特色公园体系。这一体系包括3个郊野公园、20个城市专类公园、33个城市综合公园和200个社区公园。重要公园的布局尽量沿河道水网展开,并结合文物古迹,以充分体现嘉兴市的特色和人文内涵。同时,塑造特色园林景观,打造大园林化的品质城市,形成独具魅力的水绿江南风貌。值得注意的是,绿地布局应均衡合理,以确保95%以上的地块能够实现“5min见绿”。
以“轴线—场所—景观”模式为指引,重点营造城市公园、广场、街道、文体、滨水等5类公共空间,通过强化公共功能的多重复合及空间缝合,织补小微空间,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打造国际化园林城市风貌。一是城市公园。在四级公园体系的基础上,将慢行、休憩、健身等空间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组成部分,结合城市水系,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形成“绿满嘉禾”的公共空间。二是广场空间。结合城市结构,形成“城市—片区—社区—街区”四级广场空间,包括各类景观休闲广场,分别承担不同的公共活动。通过优化广场空间、服务设施及景观小品,提升游憩体验。三是街道空间。围绕“安全、绿色、活力、智慧”4大导向,强调街道空间的整体管控,综合考虑沿街活动需求、街道空间特征和交通功能等因素,将街道划分为商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景观性街道和交通性街道等4种类型。四是文体空间。此类空间包括月河街区、革命纪念馆、市民中心、国际网球培训中心等,集文化古迹、文体活动、休闲娱乐、集中商业、主题餐饮等多种城市服务功能于一体,以满足居民的文化娱乐及休闲需求。五是滨水空间。此类空间主要包括三级水网水体两侧的绿带、城市公园、广场、街道及文体设施等。
首先,通过轨道交通、水上交通、道路交通、智慧交通的多式联运,构建绿色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图10)。在道路交通方面,打造“三环多射网络状”的骨架路网,并差异化地完善支路网。在轨道与智慧交通方面,构建“网格放射+环线”状的轨道交通系统,同时调整轨道线位,完善系统架构,优化线路设计,以提高站点的覆盖率。在水上交通方面,构建“两环九射”的放射状水上交通系统,既提供特色体验,又作为通勤交通的补充方式。此外,对长中港航道线位进行优化调整,以提升水上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强化水上交通特色。结合“九水”以及内、外环河设置“两环九射”的水上巴士线,形成江南风情展示线,强化嘉兴市水上交通的优势,衔接交通枢纽及特色交通,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特色交通体验;设置网格放射有轨电车线,形成城市中的中运量交通网络,并结合重要的城市中心和广场设置站点,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打造智慧交通环线,连接中心城区外围的产业组团及重要功能区,为城市交通管理注入更多智慧元素。
最后,构建特色绿道系统。着力推动特色交通发展,以生态水绿网及现状绿道为基底,串联城市生活公共服务网以及彰显城市个性的文化故事网,形成嘉兴市“四网”融合绿道系统。一是以“九水”为骨架,以水网为基础,构建“九水归心、织绿阅城”的主题绿道骨架。该主题绿道呈“一心、两环、九放射”结构,其中:“一心”指初心绿道;“两环”指乐活通勤环和绿野森林环;“九放射”指运河绿道、创新绿道、武侠绿道、兴业绿道、古纤绿道、新塍绿道、兴业绿道、海湖绿道、嘉田绿道等9大放射状布局的滨水主题绿道。二是结合三级河道系统,打造一级绿道、二级绿道和三级绿道。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留并凸显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成为规划建设和城市设计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嘉兴市中心城区为例,围绕未来江南水城这一愿景,提出特色空间强化、历史人文空间营造、江南水韵城市风貌塑造、未来江南水城生活模式打造等4个方面的总体城市设计策略,希望能延续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提升城市的整体魅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未来,期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让江南水乡城市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持续保持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继续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