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艺术规划实践面临缺乏整体统筹、地域特色把握不足、城乡风貌融合度低等问题。以杭州市云栖特色小镇为例,构建“基础分析—整体定位—要素设计—长效管控”的公共艺术规划技术框架,通过对风貌面状空间基因、线状空间基因、点状空间基因、隐性空间基因的空间基因图谱识别,建立分级分类分区的公共艺术规划管控体系,旨在探索公共艺术与空间规划融合的新模式,为公共艺术的地域性发展和城乡空间的高品质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空间基因;公共艺术规划;云栖特色小镇
[文章编号]1006-0022(2025)02-0128-07
[中图分类号]TU984、J50、J0-05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方楚楠,吴一洲,章薇,等.基于空间基因理论的公共艺术规划研究:以杭州市云栖特色小镇为例[J].规划师,2025(2):128-134.
100年前,美国城市美化思潮发起者鲁滨逊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指出要使用艺术的方式去规划城市,拉开了美国城市空间美化的序幕。此后,城市设计领域的公共艺术规划逐渐成为营造城市认同感、激发城市活力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城市发展应从粗放发展逐步转型为高质量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更多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国家层面亦提出要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人文城市建设,加强城乡风貌营造与管控,推动公共艺术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发展。
理性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强调回归艺术的社会性、艺术性与共享性,注重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公共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统一性、地域性、社会性”成为转型期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的建设实践中存在公共艺术缺乏整体规划统筹、设计缺乏地域特色、城乡风貌不协调、城市地域文化缺失及长效管控缺位等问题。面对城乡风貌及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构建公共艺术规划的系统框架,并创新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结合、展现地域特色风貌的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
“空间基因”的概念源自生物学基因理论,是在形态学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在挖掘城市空间演变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即控制物质环境形态的地域性空间组合模式,其承载着地域特有的信息,体现了城市特色与标志。空间基因是城市空间、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孕育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新方法理论,旨在维护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借鉴生物演变过程中的编码、复制和表达三大核心环节,空间基因也相应地涵盖了基因识别提取、解析评价及传承导控这3个城市空间演变机制。通过识别空间基因要素,可以增强对城市空间认知的科学性;通过解析基因信息,并将其应用于空间规划与设计中,可以更有效地彰显地方特色和传承城市文脉。
在当前的空间基因相关实践中,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城市地区总体空间规划营造及传统村落空间特色的彰显上。例如,邵润青等在厦门市总体城市规划等项目中,采用了“空间基因的识别提取—解析评价—目标互馈耦合”的设计流程,实现了总体城市设计的在地性表达。在乡村聚落领域,一些学者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出发,借鉴景观图谱,建立了传统聚落格局空间基因的解析、识别和提取体系,构建了传统聚落格局空间图谱框架。通过运用空间基因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宏观层面的规划目标落实至微观空间策略的研究中,实现地方记忆、场所精神的驻留。
当代公共艺术最初兴起于欧美国家,而将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则起源于大萧条时期。这一时期,“艺术救济计划”通过一系列公共艺术项目拯救经济,推动艺术家和劳工就业,促使政府资助型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发展,并逐渐演变成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此后,公共艺术更加关注公众参与和社会问题,高度重视艺术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
在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公共艺术主要通过城市雕塑和壁画等形式来表达社会政治主题。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涌入,国内公共艺术的概念逐渐兴起。城市规划领域开始日益重视公共艺术,强调其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设计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关注公众参与,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民主化与共享化的价值理念。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开始重视公共艺术规划体系的建设,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吴良镛先生曾指出,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艺术品,需要城市规划、建筑、雕塑、园林等多方面的综合集成。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使公众通过对场所主题元素的感知,构建起富有记忆性的城市空间,进而形成对场所精神的认同感。
纵观国内外公共艺术规划的发展历程,公共艺术规划已成为统筹城市意象、城市风貌与场所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塑造城市风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公共艺术规划从单体设计层面提升至整体规划层面,通过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深入解析公共艺术规划体系,致力于将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与公共艺术相结合,开展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同时,空间基因的内涵机制揭示了城市物质形态背后的形成逻辑,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已建成的城市空间环境,传承地域特征。基于空间基因构建的公共艺术规划谱系,能够更精确地识别和有效提取公共艺术中的地方性特征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重构组合,从而使公共艺术规划更好地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内涵,营造场所精神。这为解决当前公共艺术规划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借鉴空间基因理论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公共艺术基因组合模式及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公共艺术空间基因图谱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遵循“基础分析—整体定位—要素设计—长效管控”的总体技术路线,构建公共艺术规划技术框架(图1)。
分析区域的基础特征,结合空间基因图谱的研究方法,利用元素和结构提取等手段,识别并提取出空间特征因子;挖掘场地发展与当地公共艺术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承载地域特征信息的空间基因进行解析评估,以确定与当地公共艺术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元素;筛选出反映场所精神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空间基因因子,以便更好地规划公共艺术的发展目标。
重点解读地方总体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以公共艺术规划的需求为指引,提出公共艺术规划的建设目标和形象定位;结合自然环境格局、重要轴线与廊道,划分公共艺术规划的风貌分区,并明确地域内的重要节点;依照“风貌区—风貌带—风貌核”的框架体系组织公共艺术结构,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的公共艺术空间基因分级管控模式,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片区空间结构。
结合现状空间基因图谱,筛选在地性空间基因因子,提取特征性元素符号,并遵循一定的变化规律进行形状推演;对空间基因因子进行重构组合,创造出新的设计形态,以迎合当代审美,从而辅助公共艺术在微观层面的实体设计、空间营造及艺术场景的构建。在公共艺术空间基因的管控体系之下,确保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顺应城市的发展趋势。
公共艺术品展现了地方区域的精神内涵,承载着城市的特色与文化价值,体现了当地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应在尊重大众审美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公共空间的环境特征,对公共艺术进行分级管控,合理规划公共艺术装置的体量与形式,以实现公共艺术装置与场所空间的和谐协调。
本文选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云栖特色小镇开放空间作为公共艺术规划的案例。云栖特色小镇是“杭州市首批城乡风貌样板区”,其发展定位为全球云计算产业高地,以“数字经济、空天信息、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规划范围北至云梦路及浮山街,南至袁浦路,西至洙泗路,东至科海路,用地面积约为120hm2。
为彰显整体的现代科技风貌,云栖特色小镇在发展规划中精心布局了众多形式丰富的公共艺术装置。虽然这些装置大多能凸显一定的产业特征,展现小镇独特的产业文化,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公共艺术缺乏统一规划,产业辨识度低。由于小镇分期建设,公共艺术缺乏长远规划,空间分布不均,景观门户地标缺乏特色,与特色产业结合度不高,呈现出趋同性现象。同时,忽视在地性设计,风貌辨识度较低。②街道空间设计粗放,景观家具老旧。尽管小镇室内设施相对完善,街道绿化空间丰富,但户外空间精细化设计不足,景观家具老旧,风格不统一,缺乏对街道活力提升的长远考虑,导致街区空间活力不足,人群停留率低。③建筑风貌形象混杂,对外展示效果不佳。小镇的一二期商务会展中心虽然具有独特的现代科技感,但是整体风貌仍显混杂,部分建筑外立面破损,与特色产业基因结合度低,交通要道两侧对外展示界面的昭示性也较弱,对视线通廊的控制和引导性不强。因此,整合相对独立的公共艺术、盘活街道空间活力、激活云栖特色小镇特色产业风貌,并提升特色产业辨识度,成为云栖特色小镇公共艺术规划研究的重点。
基于公共艺术规划技术框架,将云栖特色小镇的公共艺术空间基因图谱分为四大基因类别,选取空间格局基因等8项元素作为空间基因识别因子,并选取公共艺术选址等25项关键基因表现形式作为公共艺术空间基因图谱识别的重点(表1)。基于空间基因图谱,对空间基因元素符号进行抽象概括、内容提炼、类型分类和基因解释,并通过衍生研究与设计,结合需求进行形状推演,产生新的艺术形态,以提升公共艺术规划的编制水平,增强场地的辨识度,传达场所精神。
基于《杭州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①对云栖特色小镇“三江荟萃+未来图境”的定位,打造未来数字产业特色风貌区,并充分利用天然水系与山脉的生态优势,实现绿色与空间、科技与人文、人与场所、企业与社区的交融,以“现代时尚、未来科技”为此次公共艺术规划的定位进行设计。同时,依照“区域—轴线—节点”的空间框架编制公共艺术规划(图2,图3):以服务人群为导向,优化基础空间,融入空间基因,提升街道及绿化空间的品质,塑造数字科技产业区域形象;识别空间基因,将本土建筑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完善综合服务设施,构建地域产业平台,推动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特色型街道与开敞空间、重点门户、地标等重要节点。
3.3 公共艺术空间基因传承表达
3.3.1 面状空间基因的应用
对于面状空间基因的应用,应注重公共艺术宏观层面的空间基因识别,围绕公共艺术选址与布局、山水城空间关系、人文地理要素展开设计,以此实现对地区整体风貌精神的把控。为了契合云栖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其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造型简洁大方,线条充满流动感,建筑材料多采用金属面板,彰显了小镇的都市感和现代科技感。在建筑肌理方面,以板式街区和围合院落式建筑为主,这种设计形式有助于各类公共空间的生成,从而提升空间活力。同时,通过相似产业类型的集聚效应,可以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对于部分体量较大的建筑,通过对其外立面造型、材质及色彩的合理搭配,营造场地视线焦点,增强场地标志性。此外,注重小微水体与开放空间的巧妙穿插,使其与周边山体、水体等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线状空间基因是区域场地结构骨架的体现,云栖特色小镇的路网结构融合了环形放射状与网状布局的特点,但景观步道缺乏系统规划,主题不明确且连贯性有待提升。线状空间基因的应用主要从街道体系设计、视线通廊构建及廊道景观营造等维度展开(图4)。例如:针对数字活力交往主轴,侧重对城市交往空间的设计,通过精心挑选与布置植被、景观元素及公共艺术装置,营造独特的交往氛围,同时引入“电路板、AI云计算”等基因元素进行符号提取与转译表达,打造舒适的交往办公空间;充分利用生态廊道和滨水空间,打造休憩型公共艺术装置及景观家具,以生态、自然、休闲为主题布局公共艺术设施;提升建筑立面风貌,修缮原有雕塑小品,增设主题街道家具设施;采用聚焦视觉中心和控制视线的方式,通过视线通廊有效引导人群视线,提升风貌轴线的视觉感知度。
规划采用分级分类管控思路,将公共艺术装置作品、景观家具、导视系统和门户地标等元素融合在风貌节点中,营造具有视觉吸引力和独特地域风貌的城市空间(图5)。在产业区域,提取特色产品形态并进行符号化处理,以增强区域的识别性;延续本底文化,采用文化创新、文化嫁接等方式,通过公共设施、公共艺术装置与艺术的互动,着重展现公共空间与特色人文的和谐共生,进而激发产业活力,提升节点的形象、功能性与认同感。点状公共艺术空间分为4个分区进行引导:创新产业风貌区彰显现代活力,特色会展风貌区体现包容繁荣,未来生活风貌区展现年轻活力,生态景观风貌区则强调康养休闲。规划明确了各个分区公共艺术品或装置的风格主题(表2),再通过概念创新和形态设计,创造独特的文化环境,以提升空间形象与辨识度。
表2 云栖特色小镇各个分区公共艺术品或装置的风格主题
公共艺术隐性空间基因聚焦于场所空间的地域文化、产业文化及人群特征等,其核心在于特色产业与文化在场所空间物质形态中的深度融合。云栖特色小镇以“数字经济、空天信息、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通过系统梳理隐性空间基因(表3),将这些隐性空间基因转化为符号并进行演绎传达,从而展现丰富的企业文化脉络和鲜明的产业特色风貌。
规划对公共艺术作品进行风貌管控,采取分级分类分要素的管控方式,选取景观小品、公共艺术雕塑、艺术互动装置和景观家具等作为公共艺术规划的导控重点;运用“过渡、渗透、链接、隔离”的手段,确保公共艺术装置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根据不同类型公共艺术分区的主题,结合公共艺术作品各自的独特个性,制定差异化的引导策略;采用公共艺术通则+图则的形式,对不同分区要素及其空间基因的筛选进行引导控制(图6)。
本文基于“空间基因”和“城市意向”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公共艺术规划的技术框架,并在杭州市云栖特色小镇的案例中进行了实践应用。本文主要得出三方面研究结论:一是提出对风貌面状空间基因、线状空间基因、点状空间基因、隐性空间基因的空间基因图谱识别方法,从面状空间基因视角出发,对宏观层面的城市肌理进行保护,对整体公共艺术的空间格局、主题定位进行导控;从线状空间基因视角出发,对中观层面的景观轴线和视线通廊等进行导控;从点状空间基因视角出发,强调微观层面的公共艺术单体要素设计,将空间基因与公共艺术品融合,彰显场所精神;从隐性空间基因视角出发,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将隐性空间基因转化为符号进行演绎传达。二是遵循多尺度传导和分区主题规划的原则,确保公共艺术空间具备明确的层次结构和主题。三是通过云栖特色小镇的案例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公共艺术规划框架及空间基因图谱方法的可行性和普适性。
本文所构建的基于空间基因理论的公共艺术规划框架,是城乡规划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性尝试,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大数据、社交媒体等在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规划中的应用思路。
【注 释】
①《杭州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是杭州市风貌整治行动的纲领性文件,用于指导区县层面风貌建设方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