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遗产景观的层积性价值与整体性保护越来越受重视。文化景观基因理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理论,强调景观在时空维度上的层积性与根植性。以景观基因理论与工业遗产特性为着眼点,提出工业遗产片区文化景观基因的“基因识别—基因诊断—基因编辑”方法:首先,根据保护利用目标与场地现状特征确定4个层级、16项指标的基因识别体系,结合现场踏勘与问卷数据完成基因识别;其次,引入IPA分析法定量诊断片区文化景观情况,划分优势区、维持区、改进区、机会区基因;最后,分区提出景观基因的植入、转译、修补、复制等编辑方法。同时,将该方法引入重庆发电厂片区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优化实践,以期为工业遗产片区文化景观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文化景观基因;基因识别;基因诊断;基因编辑;重庆发电厂片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25)02-0101-08
[中图分类号]TU984、K928.5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蔡玥,吴灈杭.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编辑的工业遗产片区更新方法:以重庆发电厂为例[J].规划师,2025(2):101-108.
工业遗产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众多工业区面临功能转变、业态更新等挑战,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也随之受到各界关注。然而,由于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作起步较晚,存在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保护内容挖掘不深入等问题,大量珍贵的工业遗产遭到破坏。2016年,中国工业遗产联盟正式成立,强调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工业遗存的保护方法与管理手段,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如何合理保护、积极利用工业遗产已成为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明确了工业遗产的6大价值,这些价值既蕴含在车间、仓库、运输轨道、其他生产配套场所等物质遗存中,也存在于与之相关的工业文化、企业精神、管理制度等非物质文化之中,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一类文化景观。目前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多聚焦于外部环境、内部建筑等物质空间,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关注不足,亟须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形成对工业遗产有形空间与无形文化的整体性认识,进而形成基于价值认识的保护更新方法。因此,本文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分析工业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类文化景观的双重属性,形成“基因识别—基因诊断—基因编辑”的工业遗产片区更新方法框架,并以重庆发电厂为例,基于其基因诊断结果提出在地文化景观保护提升的行动时序与更新策略。
1 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景观基因理论辨析
1.1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已进入精细化阶段,表现为研究对象具体、学科视角多元、理论运用灵活,呈现出将单体遗产价值与整体区域背景结合考虑的趋势。例如:刘伯英等首次提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应分别在片区和单体两个层面展开;沈一琛等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探索工业遗产的完整性保护。同时,还有部分学者从交叉学科视角对工业遗产进行了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例如:高飞等结合遗产学详细阐述了构建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意义;桑万琛等在景观学的基础上以大运河为例提出工业遗产沿线景观的更新策略,为后续工业遗产景观研究提供借鉴。可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逐渐出现从聚焦工业遗存单体或厂区转变为结合区域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的趋势,并注重与遗产学、地理学、景观学等理论的交融;在遗产价值挖掘与保护利用策略方面,相关研究多注重物质空间的修补提升,对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的积极利用尚有不足。
受多学科交融等因素的影响,“基因”这一生物学概念逐渐被运用于传统聚落景观研究,为文化景观基因理论提供了基础。其中,最先被提出的“景观基因”指城乡聚落中最基本的景观单元,是某聚落区别于其他聚落的独特景观因子。同时,部分学者展开了关于“文化景观”的探讨,认为“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景观结果,是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文化景观基因”概念的探讨多围绕3大特点展开,即文化“遗传”的最小单元、对区域文化景观的决定性影响、相对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文化景观基因”指区域文化景观传承的基本单元,这种基因对该区域文化景观的外表与内涵的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使文化景观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空间表现与文化特征。
国内学界围绕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开展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当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机制、基因图谱构建,并将基因识别结果运用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空间形态解析、景观风貌评价、景观基因运用等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将文化景观基因运用于老城区、世界遗产等其他对象的研究趋势。整体上看,以往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研究对象仍多集中于传统聚落,对于同样具有基因根植性的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关注不足;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以量化方法进行评价并利用其计算结果指导实践的探索。
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更加注重多元学科的灵活交叉,并开始将工业遗产作为文化景观进行讨论。因此,应在空间尺度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视角,统筹考虑区域背景下的相关要素;在时间尺度上注重遗产的动态层积性,探究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的生长演变机制,从而系统地认知工业遗产的价值,并形成基于价值认知的科学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
景观基因理论通过生物学和地理学的交融,为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动态性生长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景观基因理论方法已被运用于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的挖掘与保护,能够系统辨析文化景观的物质与非物质基因,为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与积极利用奠定基础。但是当研究对象拓展至工业遗产等其他类型的遗产时,无法照搬传统的理论方法,且基于特征辨识所构建的保护方法框架尚不成熟。
本文结合工业遗产的特殊性与保护方法应用导向进一步丰富景观基因理论,构建工业遗产片区文化景观基因保护的方法框架:在完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量化各类文化景观基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并根据量化结果分类提出文化景观基因的优化策略,为合理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提供科学支撑。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结果,其范围既涵盖乡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也包括城市建成环境景观。在城市中,工业遗产片区因其特殊的建筑功能和生产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性城市景观,其本质仍属于文化景观。本文认为,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指附加在城市建成环境上的工业活动形态,是通过材料运输、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文化传播等一系列生产生活行为创造出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则是解析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基因的关键步骤之一,用于识别文化景观的特征或属性。因此,本文参考刘沛林提出的景观基因识别原则,即内在唯一性原则、外在唯一性原则、局部唯一性原则、总体优势性原则,结合工业遗产片区的功能特点与空间表征,提出工业遗产片区文化景观基因的4项基本识别原则与具体释义。其中:内在唯一性原则指某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是其他地域工业遗产所缺乏的;外在唯一性原则指某工业遗产的空间表征是其他地域工业遗产所缺乏的;局部唯一性原则是指某工业遗产所拥有的某些关键要素是其他地域的工业遗产所缺乏的;总体优势性原则是指其他地域的工业遗产有类似元素,但本地域的工业遗产更突出。
同时,文化景观基因在时空尺度上具有时间延续性和空间关联性的特点,其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文化景观基因的保护过程中,应以整体动态的保护视角认知层积关联的遗产价值,并在更新全流程中灵活运用多方参与的方法以提高行动的可实施性。
2.2 更新方法:“基因识别—基因诊断—基因编辑”
本文以文化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产特征与保护更新目标,构建“基因识别—基因诊断—基因编辑”的工业遗产片区更新方法框架(图1)。
图1 “基因识别—基因诊断—基因编辑”的工业遗产片区更新方法框架
本文将工业遗产片区文化景观基因划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大类,按照“时间层积、空间关联的价值认知”原则,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全面列举文化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并对类似的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合并,形成基因识别指标,进一步将这些指标归类为环境、布局、建筑、文化4类识别因子,并运用相应的提取方法构建图谱,最终形成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图2)。
为明确不同识别指标在工业遗产片区文化景观构建中的重要程度,以“多方参与的行动共识”为诊断原则,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公众对于文化景观基因的重要性判断和现状满意度,引入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利用IPA分析法对公众的“重要性—满意度”调查结果做出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文化景观基因的优势区、维持区、改进区、机会区(图3)。通过量化公众感受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不同文化景观基因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基因优化策略和基因优化时序。
工业遗产片区文化景观的提升是在保留现存工业风貌的基础上,对遭到破坏或关注度不足的文化景观基因进行编辑优化。基因编辑手段包括4种:①对在发展过程中被忽视的或载体被破坏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进行“基因植入”;②对物质空间保留完好但原有功能不适用于现在发展的文化景观进行“基因转译”;③对具有保护价值但遭到破坏的物质类文化景观进行“基因修补”;④对目前保护较好但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达到期待的效果的文化景观进行“基因复制”。
结合基因诊断结果和基因编辑手段,可分阶段、分类型提出文化景观基因优化策略(图4):①第一阶段,针对改进区,多采取基因转译、基因修补的手段对重要的文化景观进行空间修复、功能置换,提升重要基因的公众满意度;②第二阶段,针对优势区,以基因植入、基因复制手段为主,对重要的文化景观进行基因植入,并将该类型文化景观基因在片区内复制运用,强化片区优势;③第三阶段,针对机会区,继续使用基因植入的手段补充片区其他相关配套功能,并使用基因转译的方法将第一阶段未完成功能置换的场所进行功能更新,增加片区优势景观基因;④第四阶段,针对维持区,对更大空间尺度下的文化环境进行基因植入与基因修补,实现片区与区域的双向互动,增强公众对景观基因的重要性认知。
重庆发电厂片区作为见证我国西南地区电力产业走向辉煌的工业片区,具有典型的文化景观特征:在物质类文化景观方面,其拥有重要的工业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文化景观,是重庆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非物质类文化景观方面,片区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在重庆发电厂更新为重庆美术公园后形成了以美术文化为主的艺术氛围。新时期,重庆发电厂片区作为独特的工业遗产片区,如何在工业遗产更新日趋同质化的背景下成为重庆甚至西南地区的新名片,如何合理传递工业精神,以及如何在更新中兼顾有形空间和无形文化,是亟须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文化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对重庆发电厂片区进行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识别与问题诊断,进而提出基因编辑优化策略。
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是筛选片区文化景观要素后得到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指标选取时需对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类。其中,在空间尺度需考量中观层面九龙半岛文化景观的视角、微观层面重庆发电厂片区的范围;在载体类别方面,需囊括物质类空间要素、非物质类文化要素;内容列举广泛,并重点突出片区的特色。因此,应将政策文件与上位规划作为筛选文化景观要素的依据(表1),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发展目标。
在梳理我国与工业遗产相关的政策和规划涉及的文化景观要素后发现,多数政策关于物质类文化景观要素的内容和分类标准大多相同,主要内容包括厂房、车间等工业生产场所及其配套生活场所,但对物质类文化景观要素的具体类型缺乏归纳;对于非物质类文化景观要素的内容,侧重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多聚焦于工业精神、管理制度等,而侧重于空间规划的政策则多关注美术文化、滨江文化、音乐文化等。因此,本文结合现场踏勘情况,进一步对物质类与非物质类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合并增减处理,形成重庆发电厂片区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表2)。
在物质类文化景观基因方面,需考量相关政策提及的文化遗产要素保护与利用内容,提炼历史文化环境、交通要素、发展定位这3个识别指标;考虑到重庆发电厂片区毗邻长江,增补山水格局这一识别指标,最终形成包含4项识别指标的环境因子。对于片区内部空间结构,除考虑常规的景观绿化、内部道路等指标,还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提出景观层积这一识别指标,形成包含3项识别指标的布局因子。将厂房、车间、仓库等与工业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建筑合并为一类,分别讨论其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并将烟囱、主体厂房等具有代表性的厂区建筑作为重要遗存进行讨论,形成包含4项识别指标的建筑因子。
在非物质类文化景观基因方面,九龙半岛片区的相关规划涉及与重庆发电厂、水轮机厂等遗址相关的工业文化,以及与重庆美术公园、四川美院等密切联系的美术文化;考虑到重庆发电厂的建设背景与改造方向,增加历史沿革、企业文化2项识别指标;在滨江环境的影响下,片区沿江地带形成了独特的露营文化。最终,在该片区形成了包含5项识别指标的文化因子。
根据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识别出重庆发电厂片区文化景观特征包括环境因子、布局因子、建筑因子、文化因子,在此基础上细分各因子对应的识别指标与提取结果,形成重庆发电厂片区文化景观基因信息库(表3)。
根据各识别指标对于在地文化景观塑造的重要性结果,以及公众对各指标现状的满意度评价,采用IPA分析法对文化景观基因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绘制文化景观基因诊断象限图(图5)。其中,象限图横坐标表示各识别指标的权重,纵坐标代表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得分,将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分别划分到优势区、维持区、改进区及机会区4大区域。
根据诊断结果,改进区涉及重要性高但满意度低的指标,包括重要遗存、景观层积、建筑功能、建筑高度4项识别指标,亟须对片区的建筑因子做出有效改善;优势区涉及重要性高且满意度高的指标,包括历史文化环境、建筑风貌、美术文化、工业文化、露营文化5项识别指标,这表明片区以工业文化、美术文化等为主的非物质文化特色突出,可继续深挖片区文化因子,凸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机会区涉及重要性与满意度均低的指标,包括企业文化、历史沿革、内部道路、景观绿化、交通要素5项识别指标,需进一步挖掘交通要素、景观绿化等识别指标的景观价值,发挥布局因子在构建片区文化景观上的作用;维持区涉及重要性低但满意度高的指标,包括山水格局、发展定位2项识别指标,均为环境因子,因此需进一步做好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规划,增强公众对整体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基于上述基因诊断结果,重庆发电厂片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规划按照“提升建筑因子—延续文化因子—优化布局因子—统筹环境因子”的更新思路展开工作。
在塑造厂区整体建筑风貌方面,采取基因修补的手法凸显片区优势和亮点(图6)。①秉承根植性原则,对厂区原有红砖建筑进行立面修复;对于多数废弃厂房建筑,可将原本灰色立面与涂鸦彩绘等美术元素相结合,使工业厂房在保留原本色彩基调的同时焕发新生活力。除此之外,还需保留厂区建筑原有的桁架、砖混、钢混结构,并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加固,以突出原生工业建筑的风貌特色。②在尊重片区现有生长纹理的基础上灵活把控建筑高度,避免在主体工业建筑上过多加建,维持片区整体低矮、烟囱突出的独特天际线特征。
在保护利用厂区建筑单体方面,采取基因转译的手法更新建筑功能。①对于厂区主体工业建筑的功能置换,应根据各厂房在生产时期承担的具体职能赋予不同的关联性功能。例如,将主体生产车间更新为生产工艺沉浸式体验馆,并在厂房入口处设置历史功能介绍宣传栏,便于游览者了解各建筑的功能价值。②对于在厂区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或代表性的重要遗存,可根据其原有的功能置入个性化的关联功能。例如:在保留厂门的基础上,在入口空间增设展示厂区文化、讲述厂区历史的景观小品,增强厂门的导入性和叙事性;利用厂区运输轨道形成的线性空间打造发电厂文创商业街;通过彩绘、灯光设计等手法将工厂烟囱打造成地标性建筑。
首先,采取基因植入的方式为厂区优势文化因子提供空间载体和人才支撑(图7)。①工业文化作为重庆发电厂的识别性文化景观,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植入展览馆、体验馆等物质场所,为厂区工业文化的宣传提供条件。②重庆发电厂片区在美术文化方面拥有黄桷坪艺术街区、四川美院等资源。片区在与周边艺术点位共享客源市场的同时,还应引导艺术人才加入片区更新工作,以工业文化为内容、美术文化为手段,推动片区从传统工业厂区向美术公园转型。
其次,采取基因复制的方式增强公众对在地文化因子的接受度。①通过设置多个艺术涂鸦作品,使美术文化与工业文化深入人心。②真正的文脉延续需要全过程的多方参与。重庆发电厂片区兼具生产、居住、商业等综合性功能,其更新工作涉及居民、游客、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协调好各参与主体的核心诉求,才能获得良好的更新效果。一方面,公众的参与意愿影响其对遗产的保护行为,可通过组织民主投票等方式确定重庆发电厂片区改造的方法模式和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公众的参与能力影响决策的效果,可通过策划专家分享会、规划方案宣传会等方式增强公众的专业认知,以便于更新目标的形成和行动共识的建立。
一是系统性地统筹江、岸、草、树等景观资源,运用基因植入的方式将重庆发电厂片区的内外景观系统进行再整合(图8)。①在植物配置上,按照“生态特性与适地适树相结合”的原则,灵活引入黄桷树、小叶榕等本土植被,借本土植物表达片区景观基因。②整合滨江绿地资源,植入小型互动景观、卫生间等设施,更好地满足公众亲近自然的需求,形成独特的城市滨江露营地。
二是从层积关联性的角度认识遗产价值,运用基因修补、基因复制的方式处理文化景观:保留和修复不同年代的建(构)筑物与景观要素,如既要保护厂区生产时期的原始工业遗产景观,也要尊重新时期用地功能转型导向下植入的工业展览建筑景观和艺术主题涂鸦景观,真实反映片区因时而变的发展脉络。
首先,以整体性的保护方法系统整合片区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将研究视野扩大至九龙半岛及其对岸水轮机厂片区,对相关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基因修补(图9)。①九龙半岛历史遗迹资源密集,如黄正街红楼、杨森公馆等,在修补各资源点后,可分主题、分片区规划九龙半岛文化探访线路,将改造后的重庆发电厂作为关键探访节点与其他遗迹串联,以此提升探访热度。②与重庆发电厂隔江相望的巴南李家沱重庆水轮机厂曾是生产水力发电设备的大型骨干企业,也是重庆重要的工业遗产资源,可将两个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相结合,形成重庆工业遗产集中展示片区。
其次,利用基因植入的手段对区域遗留的交通要素进行再利用:曾经的电厂专用线为片区提供了独特的铁路文化景观遗存,应以动态性的视角看待区域演变过程,对见证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铁路景观予以保留,并结合滨江环境打造带状铁路小公园。
工业遗产片区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认为关注更新片区的整体性保护,以及遗产景观的层积性价值已成为工业遗产片区更新的研究趋势之一。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关注景观的在地性和根植性,深入挖掘文化景观资源,既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视角,也能为旧城更新提供新方法。本文结合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及工业遗产特性,提出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的“基因识别—基因诊断—基因编辑”工业遗产更新方法,阐述了该方法在重庆发电厂片区保护更新中的全流程运用,为拓展文化景观基因的理论内涵,以及文化景观基因在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领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