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总体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总体城市设计面临确立风貌特色和统筹格局框架两大任务。为此,提炼出凸显山水特色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强化方法,即:依托城市的山水特色塑造空间结构;突出总体城市设计战略性和结构性的职能,强化与提炼“有限的”框架;促进空间结构要素和山水特色资源相结合,探索编行深度融合的行动计划。同时,将该方法引入东莞中心城区实践加以验证。
[关键词]山水特色;总体城市设计;空间结构强化;东莞
[文章编号]1006-0022(2025)02-0087-06
[中图分类号]TU984、K928.5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陶涛,刘泉,唐君,等.山水特色视角下总体城市设计的结构强化方法:以东莞中心城区为例[J].规划师,2025(2):87-92.
总体城市设计是指在城市总体层面开展的城市设计,一般对应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具有战略性特征。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应对城市风貌特色缺失及空间形态失控问题的重要手段,既是城市形态和总体空间布局整体构思的载体,也是在城市总体层面对设计要素资源进行规划统筹的方法,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相关的实践也已开展了很多,近10年的发展趋势更加蓬勃。
我国诸多城市的建设长期存在空间结构不清晰和山水特色得不到彰显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总体城市设计通过兼顾山水特色塑造与空间结构强化的理念,突出其战略性和结构性职能,以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落实。
位于珠三角地区的东莞具有良好的山水景观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历史上以镇街为主体自下而上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长期存在街镇各自发展、城市中心不明确的现象,形成了“半城半乡”“村不像村、镇不像镇、城不像城”的独特面貌。此外,“半城半乡、产城混合”的混杂特征也对城市的山水特色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东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建立特色鲜明的山—水—城空间结构。东莞的问题比较典型,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对东莞中心城区强化城市空间结构、突出山水特色、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东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相关技术方法对国内同类城市具有较为实用的借鉴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总体城市设计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总体城市设计涉及乡村、市(县)和中心城区等范围①,核心内容是“确定城市风貌特色,重点解决城市宏观和整体层面的问题,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可以看出,确立风貌特色和统筹格局框架是总体城市设计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首先,在风貌特色上,整体层面的特色提炼与塑造一直都受到重视,如:2017年发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将“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主线;2020年发布的《指南》在编制内容中明确提出了城市文化和风貌保护的要求。
其次,在空间结构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的结构统筹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土空间规划全域覆盖和囊括全要素的特点使得总体城市设计本身存在的内容泛化问题更加复杂。为了避免设计内容“超编”与“失焦”,构建清晰的结构框架尤为重要。
最后,在实施方法上,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如何实施,并与城市规划进行传导衔接始终是一大难点。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需要在实践和管理上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并利用城市设计改进国土空间规划方法。
山水城市特色是当前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关注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本土文化价值观。山水城市的文化意境和空间意象对中国城市美学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在全域视角下结合山水资源和各类空间要素进一步梳理城市空间风貌特色,并兼顾山水特色塑造与空间结构强化两个需求,是值得探讨的议题。
唐子来等认为,总体城市设计是对山水格局和空间形态进行整体提炼及宏观管控的技术方案;王树声等提出,建立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是中国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城市设计的精粹所在;段进等对国内15项实践进行了总结,发现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确定总体结构、要素系统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山水格局的构建是我国总体城市设计较为独特的一项内容。
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应该重视结构设计的作用,形成以下3个方面的创新:一是针对中国城市美学塑造的需求,构建山水城市框架;二是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拓展以及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3类空间,强化结构设计理念;三是结合编行互动的思考,优化行动规划的作用(图1)。
整体上看,上述3个方面的工作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即山水城市框架可以作为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要求的载体,能够体现中国本土城市设计方法的特色;结构设计是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体现中国城市山水特色和促进行动实施的核心框架;编行互动的行动计划是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城市设计这一工作古已有之,但现代的“城市设计”概念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与我国传统城市美学营造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城市意象这一西方经典城市设计理论将物质空间形态归纳为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和标志,而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营造更注重将城市与自然环境作为整体进行统筹构建。因此,我国总体城市设计除了关注城市意象还应更加关注山水特色的提炼与塑造,如王树声等认为,独具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空间设计手法应以结合自然山水及人文空间规划为基础。
不同城市的山水特色各不相同,如:广州以珠江为纽带,打造“云山珠水相望”的空间廊道,提炼了“双环翠广佛、三城映珠水、六脉通山海、一轴领湾区”的空间结构;深圳以海岸带为陆海空间耦合轴带,提出塑造“山海连城”的空间结构,加强城市与海湾的联系,助推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东莞具有鲜明的珠江三角洲东岸的水网形态特征,与广州、深圳相比,更加重视山脉与水网相连的山水结构。
因此,山水城市的空间结构塑造应该结合地域特色形成本土化的塑造方法,在城市意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山、水、城的空间框架关系,依托山形水势和地域文化要素进行结构梳理。如此,既能体现中国城市对具有山水特色的共同文化意象和本土设计方法的重视,又能体现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山水城市风貌。
针对国土空间规划新的发展趋势以及长期以来总体城市设计内容庞杂、泛化的问题,相关研究认为,总体城市设计不应贪大求全,而应“适度设计”,保证空间规划全域覆盖和要素管控有限选择的平衡,突出总体城市设计战略性和结构性的职能,强化空间布局、系统设计及行动时序等的框架特征。
总体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总体空间骨架和形象特色开展的专项设计,核心任务是把握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特色格局”是总体城市设计的重中之重。历史上诸多的经典城市设计方案最具特色的就是结构设计。当前,结构设计依然重要,如深圳总体城市设计依据自然山水条件的组团结构、富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资源配置及轨道站点构建城市框架。
因此,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拓展的新趋势,总体城市设计仍需重视结构设计,在既有的设计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生态和农业等空间以及山、水、林、田等要素,构建更加完整的山水城市视野,提炼核心空间要素,采用有限规划设计的理念,形成新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结构。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技术指引提出,应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从城市设计方法角度实现规划全过程的融入,是塑造山水城市特色的重要抓手。随着大拆大建时代的结束与更新运营时代的到来,如何推进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行动计划如何安排,都受到较大关注。总体城市设计重视行动计划的安排,将风貌特色塑造的总体目标、策略、计划、行动与空间项目落实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不同部门协调相关工作,促进城市设计目标的落实。但总体城市设计包含的要素过多、涉及的规模过大、推进的时间过长,在设计工作完成之后,其行动计划往往难以有效地落实设计意图。
如果仅是在项目后期实施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应将设计意图与行动安排进行更加充分的融合。部分研究提出应该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融入谋划、策划、规划和计划的系统安排,也有研究提出应该进一步改变“规划编制—实施行动”的单向思维,转向编行互动,促进行动计划与设计方案更加深入的融合。
东莞各镇区自发式蔓延发展的状况长期存在,城市中心感不足、缺少能代表东莞整体形象的核心空间载体,存在山水空间被城市建设空间分割的问题,建设风貌混杂、城市形象模糊的空间形态碎片化问题,以及多种城市文化意向拼贴的文化意象碎片化问题。
因此,东莞在中心城区内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以整合山水资源、强化中心结构、提升风貌品质。东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制定了面向核心、轴带、圈层要素的差异性设计对策,并结合具体项目制定结构设计深化方案和行动计划,尝试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凸显山水特色的总体城市设计的结构强化方法,其实践包括设计研究与设计对策两大部分内容。
东莞中心城区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城市依托主干道路从“亲水”向“沿山”发展。从空间形态上看,城市格局在整合与分化的过程中一直在动态变化,从清末至今,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农业城市、外贸城市、制造城市和智造城市4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东莞城市结构的发展和形态的扩展分别经历了原点集聚、放射辐射、圈层拓展、框架初成和结构强化5个阶段,最终形成环状拓展的圈层格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老城、新城、旧村工厂混合单元3类风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形态(图2)。老城区域主要位于莞城街道及三江口区域,该区域集中了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市肌理自由、路网密、街巷尺度小;新城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城南侧“双轴”(时代发展轴与山水文化轴)片区,该区域布局了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点式高层塔楼和现代化居住区;旧村工厂混合单元主要集中在万江、石碣、寮步、高埗等片区,该区域工业与办公、居住功能混杂。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规划管控的要求,东莞中心城区的风貌塑造不仅要考虑城市建成环境,还要考虑非建设区域的空间与要素,主要涉及山、水、田、城4大风貌要素。其中:山包括作为城市制高点的山体及入城段与市民运动休闲密切相关的山地公园,应该重点对其进行设计管理;水包括东江南支流这一主要水系、东莞水道和中堂水道两条次要水系,以及纵横交织的支流小水系,涉及洲岛、水岸、湿地等,应在滨水地区布局历史文化要素和产业功能设施;田是指城市北侧滨水区域保留的大量基本农田,以及成片的特色农业园区;城分为老城、新城、旧村工厂混合单元3类风貌区域,老城集中在莞城街道,新城沿东莞大道和鸿福路打造时代发展轴与山水文化轴,其他片区呈现村厂混合风貌。从结构上看,主要水系是连接山、水、城整体结构的重要纽带和廊道。
东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提出“湾东源点、山水聚城”的风貌定位,力图打造“一源、双轴、三环、四脉”的总体结构,将城市的山水资源特色、发展历程、空间结构特征融合起来,设计面向中心城区全域的空间结构框架。
东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密度分区规划、城市更新规划、交通规划等,从交通、绿地、服务、乐业、安居5个方面展开设计。
在交通方面,针对轨道线网未能构建城镇结构,以及对外主要联系通道拥堵、北部交通通行效率较低和各重要片区间干路联系弱等问题,设计提出“精明轨道筑城脊、环射路网聚中心”的策略,在高速环路、快速环路与中环路围合的空间内构建外圈,在中环路与内环路之间构建中圈,在内环路构建内圈,形成3 个圈层的环射结构,共筑中心骨架(图3)。
在绿地方面,针对山环水抱的环境,设计提出“半城山色半城水、公园成网绿成环”的策略,在环路围合的不同圈层塑造多元绿道(图4)。在外圈打造风景环道,该绿道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社区与山、水、田共生,实现居民步行20分钟“入画”;在中圈打造翡翠绿道,并在该绿道沿线布局多功能现代都市公园,实现居民步行10分钟“见绿”;在内圈打造内环绿道,并将岭南园林文化基因融入老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实现居民步行5分钟“遇园”。
在服务方面,结合相关规划设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例如:建设博物馆之城,提升内圈文化底蕴;引导篮球文化沿鸿福路向城区延伸,拓展中国篮球体育之城的范围;在“双轴”上集中布局多个文体设施(图5)。
在乐业方面,在3个圈层内按照“园区、社区、街区”3种分类来管控产业用地(图6),在外圈,统筹开发12个连片工改工产业园区;在中圈,统筹10个连片工改M0用地,打造功能复合产业社区;在内圈,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保留8处优质特色化产业街区②。
在安居方面,在内圈,通过城市微更新活化老城区,以文化创意产业吸引青年人集聚,并为青年人提供特色化生活空间;在中圈,结合城市更新单元,通过政府收储和城市更新行动,完成大社区的建设;在外圈,以共有产权住房(三限房)供应、农民自建房品质提升、园区配建宿舍改造等方式为居民住房提供保障。
(1)“汇聚”中心的发展轴带(图7)。设计将城市原有的东、中、西平行发展的3条轴带转变为“三心联通”的聚合轴带,强化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促使中心城区产业与外围水乡新城、常平、塘厦等地的产业差异化发展。
(2)“组合”中心的发展版图。设计将莞城、万江、东城、南城4个街道打造为具有山水特色风貌的“超级街道”,推动高端制造产业、科创产业回归城区,对北部的高埗、石碣2个镇进行居住用地开发和差异化的产业布局。据此,“组合”中心城区形成完整的发展版图,并针对不同街镇塑造其独有的山水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
(3)“策动”中心的二次开发。针对城市更新时代的新趋势,设计结合历史脉络、现状“三旧”资源和城区发展表现出来的圈层特征,实施圈层更新,针对不同圈层用地的特点策划不同的更新计划,即在内圈采用渐进式的自主改造,在中圈采用连片式的统筹更新,在外圈加速开展存量盘活,并结合“双轴”设立13个片区统筹先行示范区。
(4)“开合”中心的空间形态(图8)。设计制定了“山水成环、三圈协同、双轴引领、重心向南”的城市总体结构方案,以区域生态基底和空间特色为基础,以串联城市重大发展平台与功能节点的时代发展轴及串联城市重要山水文化资源点的山水文化轴为骨架,引领城市的发展。
为了避免总体城市设计战略与行动安排脱节,东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在结构设计阶段将项目策划与计划前置,形成空间结构设计、山水特色塑造对策与项目计划同步的结构强化方法。
首先,将山水特色理念贯穿在设计的各个层面。在总体层面,设计基于“一源、双轴、三环、四脉”的设计结构,在山、水、城、田和生态绿环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项目统筹安排。如对于区域的山体景观,可打通旗峰山入城廊道,依托重点片区,打造多样化的名山文化体验。在片区层面,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城镇空间规划、农业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的基本条件,配置更加具体的项目计划。例如,高埗、石碣的片区设计提出在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之间打造联通东江的北部田园绿轴,以基本农田为核心,整合周边公共空间,布局科创和生活服务功能。其次,东莞总体城市设计工作衔接东莞“深度城市化三年行动计划”,除重视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片区型项目外,还关注中心城区的绿化空间建设。最后,在强化城市结构方面,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实施4大绿化景观工程,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打造10大城市绿道,构筑“连山、串水、融城”的活力廊道空间;建设8大亮点片区并实施6大镇街中心计划,提升城市活力;将“双轴”上的文体设施打造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此外,东莞在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双轴”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概念性城市设计,这一工作被定位为“强化东莞城市中心性的城市设计行动”。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城市重要功能优化、开发项目策划等不断与总体城市设计协调,推进具体项目的落实,并通过设计导则和地块包装③进行管控。“双轴”概念性城市设计成为在总体城市设计与具体实施项目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工作,推动了编行互动行动的开展。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越加复杂的情况对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和内容创新提出了需求,总体城市设计既需要兼顾山水特色塑造与空间结构强化,进行方法创新探索,又需要融入行动计划的理念,推进相关工作的有效落实。基于此,东莞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了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①针对中国城市美学的需求,塑造具有山水特色的空间结构;②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拓展和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强化并提炼“有限的”框架;③结合编行互动的思考,优化行动规划。
【注 释】
①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中心城区层面的总体城市设计。
②东莞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外圈层的产业园区主要承接重大战略性产业功能,用地集中连片,且规模在3 km2以上;中圈层的产业社区用地集中连片,且用地规模在50~150 hm2,产业功能用地占比不低于60%,以研发、科创类产业空间为主;在内圈层的产业街区,鼓励盘活升级保留的零星工业用地,并将其作为产业孵化及创新创意空间。
③地块包装是东莞采用的一种规划管理机制,指在土地出让前通过意向性方案比较验证,综合提炼形成地块的规划控制要素,并将其作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出具规划设计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