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场所文脉主义语境下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规划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5-07-01 16:36:59
 

摘 要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蕴含着巨大的综合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凝聚集体情感、培育城市特质有着重要作用。为应对工业城市产业升级带来的老旧工业街区使用功能空心化、场所衰败化的危机,将“场所文脉主义”理论引入工业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并论述其意义,进而提出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总体框架及核心理念,并以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规划实践为例,对其规划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场所精神;文脉主义;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清水塘老工业区;株洲市

[文章编号]1006-0022(2025)01-0132-05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王浩,谢鹏,鲁婵,等.场所文脉主义语境下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规划为例[J].规划师,2025(1):132-136.

0 引 言


工业遗产指为工业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建筑物所处的城镇背景,以及其他各种有形、无形的现象。工业遗产承载着真实的时代信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工厂厂区规划的合理性),以及生产工具和产品工艺表现的技术价值。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蕴藏着工业城市的文脉内涵和历史价值。从社会价值视角来看,工业遗产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记载了市民的真实生活,是社会认同感的物质载体,长期工作于此的市民对其有深厚的感情。从整体上看,工业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保护和传承工业遗产可以避免经济资源的浪费。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了5批次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修订印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点区域,同时强调遗产利用应当注重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动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曾是全国闻名的以冶金、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先后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历史上160多项第一,填补了新中国工业的多个空白,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株洲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计划的推进,大量的工业企业搬迁退出,城市的工业发展记忆和工业遗产实体逐渐消失。为保护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赓续工业遗址的文脉,本文在“场所文脉主义”理论指引下,探索利用现存遗产资源要素,构建空间展示体系,营造文化展示场景,以重现工业遗产历史记忆和激发地域活力。


1 “场所文脉主义”的概念


场所理论源于现象学的理论研究,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构成的现实世界。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本文的“场所”指具象的人造空间与其映射的社会现象的集合。文脉是指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留下的历史痕迹和文化传承。文脉本质上是指有关联、有意味的文化传承。本文认为“场所文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及特定条件下,人与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内在、本质的联系的总和。因此,“场所文脉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遗址更新要与人的需求、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场所等外部条件相匹配。


2 将场所文脉主义引入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2.1 建立工业遗产与城市文脉的有机联系

城市地物实体是城市文脉的物化表征,工业遗产蕴含着地物地貌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动态更迭的过程。场所文脉是一个动态抽象的综合概念,是特定的群体及其活动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场所文脉的载体为地域空间和其中的人类活动。在遗产地域的更迭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标识、人文特征和社会背景,产生了市民集体情感和历史记忆,在此背景下地域获得了文脉意义,成为具有城市精神的特定场所。

《关于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认为:“工业遗产作为近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见证,应以其原真的状态传承给后代,以此保证人类自身文化的延续性。”工业遗产是工业历史的载体,是记录城市生命历程的活化石。工业遗产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共同缔造了地域的“场所精神”,培育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工业遗产通过艺术化、具象化、可视化的方式转化为文化符号,深深地印刻在城市空间物质载体和城市文化中,表现出深远的历史影响。


2.2 复现历史记忆和激发地域活力

在工业遗产地段更新过程中,通过研究遗址区域的物质空间形态,对工业遗产地段的原风貌和格局进行物理“复现”,对原地物地貌进行保护,以及对典型遗产资源的表征符号进行提炼与重构等设计手法,使工业遗产的物理场所在更新时得以保留在地的历史记忆。同时,理性分析工业遗产已经衰败的功能,综合考虑空间、功能和发展3个方面的因素,在遗址地段注入新的元素,培育新的使用功能,让已废弃或失去使用功能的工业遗产以一种充满生机的姿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实现传统风貌与时代风尚的融合汇聚,激发工业遗产地段的街区活力。


2.3 塑造有关联、有意味的更新

文脉和文化像是一种“图底关系”,经过历史迭代传承,包含了丰富历史文化和情感信息的工业遗址形成了“底面”关系。城市更新应当采取合适的方式赓续这些基因,从而形成新的“图面”关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关联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传承地域形象特点,成为工业遗产更新工作的焦点。本文结合“场所文脉主义”理论,通过对工业遗产地段实体要素、地域风俗、城市文化的研究,探析工业遗产地段与周边地域的内在空间组织秩序联系,以及工业遗产地段的更迭与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市民物质生活演变历程的关联,促使更新后的城市环境延续这种脉络。


3 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理念与框架


3.1 核心理念

3.1.1 尊重本底特征

工业遗址保护与传承需要提炼地域文化,结合本底特征,创造出一条让人们体验地域文化、认知地域禀赋的文化通道。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以工业遗产为“图底”,提炼其历史文化内涵,设计适宜的文化符号作为更新的“图面”。同时,根据工业遗产的特质、保存状态确定更新的方式、尺度、功能、规模,以及建(构)筑物的材质、色彩等,并呼应城市工业文化主题,以提升城市的工业文化知名度。

3.1.2 显化场所精神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人在与工业遗产的交融与对话中,解读其中的文化寓意,潜移默化的实现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工业遗址这一特定场所承载着浓厚的工业文化、城市精神,是一种具象化语言。工业城市通过遗址场所的更新来表达城市的文化特质,延续历史记忆。

3.1.3 推动“锈带”转型

工业遗产地段在兴盛期一度是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中心,然而当城市步入以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之后,传统工业逐渐衰败,工厂的废弃和迁移使得建(构)筑物、机械、专用铁路等布满了铁锈,因此工业遗产地段被称为“铁锈地段”或“锈带”。衰败了的“锈带”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可以通过景观整治、生态修复、业态植入等措施,促使工业遗存重现生机,使“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

3.1.4 表达文化意向

工业遗产往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质,在更新过程中,可以通过空间营造、标识设计、视觉设计的具象化表达,为市民营造一个更容易接近、观赏和感知的特定场所。


3.2 保护与传承的总体框架

本文结合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理念,基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工业遗产的文脉要素,提炼具有核心价值的场所及文脉要素,将工业遗产的资源要素及其蕴含的文脉内涵作为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框架(图1)。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传承—塑造”循序递进的规划策略,引导工业遗产活化再生。“保护”即注重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制定遗址地段分层分级的保护策略。在整体层面,延续工业遗址地段的空间格局、街巷肌理、传统风貌,保护文脉载体及其所依附的遗址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重点层面,加强对核心场所的控制,提出功能业态、建设方式、风貌协调等方面的管控要求;在一般区域,提出科学的保护要求,保证该区域与核心场所的风貌特征相协调,并在局部进行适宜的微改造。“传承”即建立持续发展机制,保障文脉的传承延续。充分利用核心文脉要素,分析研判其蕴藏的文脉内涵,在关键节点植入合乎文脉内涵的使用功能,串联资源丰富的线性空间作为游憩、观赏的文化廊道,并在文化廊道中举办多项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加强文化熏陶。“塑造”即塑造场所精神,在梳理重点地段、核心空间的文脉内涵后,重新布局设施及功能,在场地设计中加入符号化的传统文化要素,赋予其可体验、可感知的内涵。

图1 “场所文脉主义”理论下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框架图


4 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保护与发展实践


4.1 清水塘老工业区文脉要素的分析与提取

4.1.1 发展脉络分析

梳理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发展脉络,大致可将其发展历程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20世纪初)。在“工业救国”思想的指引下,当时的政府筹划在株洲市建设国家级工业基地,“铁道部株洲机厂”“湖南陆军机械厂”等工业厂房先后落地。第二阶段:奠基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实施后,株洲市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4个国家重点工业项目落户清水塘老工业区,并建立了以冶炼、化工、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第三阶段:高速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该阶段清水塘老工业区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历史上的160多项第一,高峰期工人总数超过5万人。第四阶段:衰败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重化工产业集聚使得清水塘老工业区成为全国“四大工业污染区”之一,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企业效益下降,清水塘老工业区许多企业开始破产,掀起了裁员潮。第五阶段:搬迁改造期(2000年至今)。出于减少环境污染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清水塘老工业区于2018年全面完成搬迁任务,随后众多工业厂房由于功能的剥离逐渐空心化、衰败化,最终成为工业遗址。

4.1.2 空间要素分析

空间要素既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厂区、历史建(构)筑物等物质文化载体,又包括社会文化、节庆习俗、工业技艺等与空间塑造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载体,具体可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其中,显性要素依据空间范式可进一步细分为面、线、点3类要素,包括山水环境、城市形态、生活街区、铁路轨道、景观通廊等(表1)。


表1 清水塘工业遗址空间要素构成一览

4.1.3  文脉要素梳理

通过梳理清水塘老工业区核心文脉要素可以发现,从发展脉络来看,清水塘老工业区见证了共和国的工业开篇,凝聚着几代人的时代记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工业精神的现实载体;从空间要素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清水塘老工业区作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历经6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铁路轨道和街道空间等线性要素为纽带,以厂房建筑、重要公共空间等点、面要素为核心的枝状要素集群。 


4.2 规划策略

4.2.1 分层分级保护

(1)整体层面:延续区域原有的空间格局,尊重场域的本底特征。规划基于对点、线、面要素的结构性分析,保留清水塘老工业区的空间尺度、功能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景观特征。规划保持由生产服务铁轨引导形成的空间结构,并综合利用遗址公园保留的各种设施,重现工业场景并开展集会、表演等多种活动。

(2)重点层面:聚焦核心场所控制,以节点打造带动功能活化。规划将集中体现传统工艺流程和历史信息的高价值保留片区作为遗址更新的重点建设区,运用传统的建筑工艺修缮废弃破旧的厂房,以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保持街区总体风貌的协调;在节点建筑或工业设施中引入特定功能,实现活化再利用,并设置多样的活动主题,吸引人群在此集聚,激发区域活力;依照原有平行生产线结构形成6大功能板块(图2),借助节点的辐射作用,构建面向城市居民、外来游客和创意人群的功能体系,发挥工业遗存的开放空间优势,布局教育、休闲等功能,丰富遗址街区的活动内容。

图2  功能业态分布图

(3)一般区域:采取微更新改造方式。规划对清水塘工业遗址重点地段外的一般区域提出协调建设的要求。一般区域的街区风貌可以通过提取重点区域内遗存建(构)筑物的元素进行强化设计。例如,建于1990年的株化四号厂房是单层框架结构建筑,规划采用微改造的方式,保留该建筑的框架结构并在其中展开景观设计,使之成为遗址公园中的空间雕塑。  

4.2.2 延续场所文脉

(1)织补外部空间环境,丰富使用功能。规划利用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最有历史价值的两条生产线打造工业遗址公园。在紧邻工业遗址公园的位置布局主题公园、主题小镇、主题酒店等主体功能业态,织补遗址文化展示、工艺体验、特色消费等使用功能(图3),集中凸显工业历史文化;打造多样的活动主题,聚集相关功能活动;在智成化工遗址地段布局体验式商业中心,该中心以传承工业文化为主要职能。

图3 工业遗址公园使用功能布局图

(2)组织文化廊道。规划提取工业遗址区域的典型建(构)筑物、环境要素、铁路等核心文脉要素,对现状闲置的铁路轨道进行修复、整治,将原有的铁路“锈带”改造为“秀带”小火车环线(图4),并以“秀带”小火车环线作为体验线路,将重要遗址场所联系起来,打造一个线性公共空间。

 图4  “秀带”小火车环线示意图

4.2.3 构建文脉场所载体

(1)塑造有精神内核的公共空间。规划以工业遗产为触媒,利用各类城市公共生活及产业科创要素,形成具有工业基因的都市活力平台;以工业遗址公园、博览基地、影视基地、社区广场等空间为载体,打造一批能够体现工业遗址文化、“火车头”精神的公共交流场所,为居民提供交流的空间,弥补街区生活氛围缺失的不足。

(2)策划可感、可游的活动。综合利用清水塘老工业区保留的各种设施,再现宏伟的工业场景,同时在遗址街区布局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一是在遗址公园核心区域以株洲冶炼厂和株洲化工厂的烟囱等工业元素为触媒,展现历史人文记忆;以铁路轨道等生产线设施、生产环境要素营造具有工业基因的趣味空间情境,通过举办世界轨道交通博览会、工业博览会等活动提升遗址区域的世界影响力。二是引入本地特色产业的体验消费活动,如陶瓷艺术体验、纺织服装体验、烟花鞭炮体验等,增加遗址街区的体验性、趣味性。三是将核心绿地内部的冷却塔等工业遗存改造成休憩空间和游乐设施,形成可观、可游的城市地标和高识别度的工业景观。


5 结束语


工业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是工业生产、城市生活的见证,更在于场所承载的精神和文脉。株洲市清水塘工业遗址的更新是对城市历史记忆、场所精神、文化文脉、集体情感的传承。本文通过提炼工业遗产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场所及文脉要素,将工业遗产的资源要素及其映射的文脉内涵作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核心,搭建了“分层分级保护、延续场所文脉、构建文脉的场所载体”的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框架,并将该框架运用到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规划中加以验证,以期为推进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