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我国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感知维度框架建构与提升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25-02-25 16:35:12
 

摘 要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亟待寻求新的方法和视角,以解决资源外迁、同质化开发、原住民流失、社会公平失衡等问题。基于场景理论全面整体、多元包容、有机发展的理论内涵,从物质场景、社会场景和文化场景3个维度建立场景感知维度框架,探讨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感知特征与提升策略,并以中西部地区4处三线工业遗产为例,利用LDA主题模型分析在线点评数据。结果表明,三线工业遗产主要由建筑景观、配套服务、历史文化、休闲娱乐、管理组织、社交互动、爱国教育、怀旧情感、审美体验9个感知要素构成。在分析文本社会网络、维度频率与情感表达的基础上,提出场景提升策略,以促进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LDA主题模型;三线工业遗产;场景理论;感知维度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10-0032-0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张睿,何沁,刘建军,等.我国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感知维度框架建构与提升策略[J].规划师,2024(10):32-40.

图片


0 引 言


随着“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我国城市逐步实现由扩张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以物质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变,由增量向存量转型。对于许多老工业城市而言,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历程,还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文化,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其中,20世纪60年代广泛开展的三线建设不仅提升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水平,改变了以往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布局,还留下了众多工业遗产。如何挖掘三线工业遗产独特的文化和价值属性,通过保护、活化及合理开发这些遗产赋予其新的功能,振兴各种文化产业和资源,是推动城市更新发展内生动力的基石。

目前三线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存量时代下的遗产调查、遗产价值维度辨析、多种视角的遗产利用模式。总体而言,当前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多与基础调查和价值辨析有关,而关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环境适应策略和营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欠缺。研究实践多是“就地而论”,通常针对某一地段,缺乏全局整体统筹,忽视与周边区域的关联活化发展契机,难免造成遗产的资源外迁、同质化开发、原住民流失、社会公平失衡等矛盾。尽管已有学者开始依托当地的历史与人文景观资源,整合三线工业遗产利用模式,致力于构建集历史、创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线工业遗产+”保护路径和工业景观廊道,但这些研究多聚焦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与产业经济等单一层面,缺乏对地段场景进行复合性、多层次潜质开发的深入探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拓展新的视角来审视三线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挖掘其深层内涵,保存居民的集体记忆,延续文化基因的传承。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场景理论的内涵、维度与方法进行综述,梳理场景理论在城市历史空间中的运用;其次,以场景理论为基础,建立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感知维度框架,利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分析网络评论数据的语料库,并识别场景的感知要素,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进一步探索各类遗产的感知特征,分析感知差异与影响因素,厘清三线工业遗产空间改造的复杂内涵和运行机制,最终提出相关的提升策略。


1 场景理论的内涵与方法综述


1.1 理论概述

场景理论主要源于后工业时代城市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由美国学者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和加拿大学者丹尼尔·亚伦·西尔提出的。2016年,他们在《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Scenescapes: 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一书中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区域的文化消费实践层面。该理论从空间功能和社会价值出发,通过探究生活文化设施的组合配置来深入剖析人群的空间行为及对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反映了空间在承载文化、塑造认同与驱动新型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场景理论整合了空间中的多元构成要素,构建了“场景文化元素周期表”。该理论深入探讨了城市社会的运作机制和空间结构变化,为理解城市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新视角。

场景理论认为在后工业时代,历史区域中新老舒适物设施、文化活动、审美价值正在重塑地方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蕴含全面整体、多元包容及有机发展的理论内涵:①全面整体,即从整体的角度识别场景中的邻里、舒适物、人群、活动、价值观,以舒适物设施及形成的场景为杠杆,撬动区域的经济增长、社区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②多元包容,即各异的舒适物设施可以塑造出多元化的社区特质及空间形态,通过协调多个利益参与者,包容地构建一种公众心理与文化价值相互交织的空间形态和社会关系,并使每个个体相对平等地享有城市权力和相对自由地参加空间生产与消费活动;③有机发展,即理论需要引入新的观点、信息数据和技术,同时结合成熟的理念和分析方法,及时捕捉特定的文化要素并加以详尽的阐释,从而使自身得以有机生长和发展。


1.2 感知维度

场景理论通过提取具有典型普适性的文化关键词,建立了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两大体系,为场景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客观结构由研究区域中的实体舒适物(Amenities)构成,如餐馆、咖啡馆、超市、影院等。主观认识依托于舒适物进行综合建构,并将社会空间中主体差异化的价值表达与实践活动作为场景表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3个主维度,以及15个次维度。其中:“真实性”是对个体身份内涵和意义的鉴别,包括本土的、族群的、国家的、企业的、理性的;“合法性”是人们对某些社会存在的判断,包括爱炫的、迷人的、睦邻的、越轨的、礼节的;“戏剧性”是人们对看待事物方式的认识,包括传统的、领袖魅力、功利主义、平等主义、自我表达。借助场景的概念,可以揭示城市某个区域的美学特征与历史文化价值,引导创新创意发展,促进个体进行消费实践和情感体验。


1.3 技术方法

克拉克教授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舒适物数据信息,通过邮政编码商业模式(BI-ZZIP)和黄页(Yellow Page)得到场景理论的主要舒适物的信息数据;二是问卷评价数据,需要评估者遵循标准化程序,对区域内的场景的文化价值在3个主维度和15个次维度上进行专家打分法赋值,分值越高则表示该舒适物越符合相应场景维度。

目前,各界学者在不同学科对场景理论的测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场景的分辨与测量、消费场景识别、舒适物配置组合、文化场景类型、消费场景的空间感知、社区生活圈的“蜂鸣生产力”、场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目前研究数据多来源于田野调查、统计年鉴、兴趣点(POI)、网络评价等,涉及专家打分法、熵值法、SPSS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核密度计算等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评论信息提供了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具有自发性、数量大且收集方便等优点,更能反映公众感知情况。同时,文本分词、情感分析、图示语言等机器学习方法不断进步,使研究的量化朝着精细化、技术化发展。主题模型分析作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场景框架来深入探索文本中隐含的主题内容,能够有效捕捉词语间的内在关联,已经在评论文本、新闻文本等多个领域得到深度和广泛的应用。


2 场景感知维度框架建构


三线工业遗产中的场景感知维度可以凝练为物质场景(“真实性”)、社会场景(“合法性”)和文化场景(“戏剧性”)3个方面。其中:物质场景是可感知的实体空间,包含了三线工业遗产的原真性、地方性、日常性和本土性;社会场景涉及人与空间的实践互动,包括了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空间的交互,是公共服务、经济消费、文化知识方面的表现;文化场景体现空间主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包含关于三线工业遗产的传统活动、怀旧情感、审美娱乐、文化认同等方面。见图1、图2。

图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感知维度框架

图2 三线工业遗产场景在“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之间的关系示意


2.1 物质场景维度

三线工业遗产的物质场景维度与场景理论的“真实性”相关。在哲学中指何者构成存在的本源,真实的物质来源于哪里,对“自身”范围的理解有助于组织真实性的维度。场景理论认为,场景通过展示真实事物来增强个体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主要通过对真实遗产符号的观察与消费来体现,表达为文化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研究显示,随着当代社会的日益分化和异化,人们普遍表现出对保持“真实”的历史信息和原生特色符号的追求。这些符号元素具有价值认同和凝聚作用,能够有效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感知和认知。


2.2 社会场景维度

三线工业遗产的社会场景维度与场景理论的“合法性”相关。场景理论的“合法性”关注道德判断,指出场景能够影响人们的是非判断。一个场景的道德取向是由背后利益主体的权威性决定的,时间和空间是区分可能存在的权威性的主要方式。“合法性”的空间维度蕴含着平等主义思想,体现了对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判断,当人群具有社会权威性时,他们可以决定主体对不同空间环境做出的回应,以此体现个人独一无二的社会责任。


2.3 文化场景维度

三线工业遗产的文化场景维度与场景理论的“戏剧性”相关。“戏剧性”最初与表演相关,这里指确定的表演逻辑,它不是特殊与一般的逻辑关系,而是惯例和异常的逻辑关系。根据惯常的模式、正式的模式或者是对这些模式的变异,甚至一种违规性的模式来阐释“戏剧性”,能够将三线场景再现为真实的场所,将事件和人物引入观众的内心,使观众深入体验三线工业遗产的特色布景与红色历史情怀,从而引发一种外在的、表面充满魅力而又发人深思的情绪。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

通过对我国中西部三线工业遗产进行广泛调研,选取四川成都东郊记忆(以下简称“东郊记忆”)、四川绵阳两弹城(以下简称“两弹城”)、重庆816核基地(以下简称“816核基地”)、湖北襄阳卫东机械厂(以下简称“卫东机械厂”)为研究区域。这些遗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地带,自然环境优良,峰峦叠嶂,河流繁多且交织成网,恰好满足三线建设“靠山、隐蔽、分散”的选址原则。作为三线建设的典型地区,四川省与湖北省在三线建设投资上位于前列,建设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西昌航天发射基地、攀枝花钢铁厂、621核基地、宜昌船舶工业基地等多个重点项目。


3.2 研究流程

作为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LDA主题模型能根据大数据文本特征词的相关性进行主题分类,并能细粒度地识别非规则化文本中的隐藏主题和特征结构信息。其主要思想是:一篇文档是由若干主题构成的,而每一主题又由若干词汇构成,单篇文档还可以具有多个主题分类。在这种情况下,LDA主题模型可以根据每个主题学习到的词汇分类,将每个词汇及相邻关系的词归为一个或多个主题分类,同时还可以高效地将文本分类为各种主题,通过Gibbs抽样算法并利用主题一致性(Coherence)来确定最佳主题数,最后根据一致性得分归纳场景感知维度的最佳数目。一般情况下,主题下词语的语义关联性越紧密,一致性越高,模型可解释性越好。见图3。

图3 研究流程


3.3 数据来源

目前,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用户在各类网站上对体验过程所做出的评价与反馈,汇聚成了海量的网络文本数据,这为各类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中,基于网络文本数据对场地感知相关的场景理论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及网络文本爬取等方法全方位获取所需数据。首先,于2023年2月至3月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主要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拍照等方式分析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空间布局、建筑状况、文化活动及配套设施等。其次,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大众点评与携程网的4 572条用户评价有效数据(表1),使用Python软件对评论文本进行分句预处理,通过LDA主题模型提取感知要素关键词,并根据场景理论对文本进行主题维度分类。最后,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进行语义内容挖掘分析,其中高频词提取和词频分析用来比较各研究区域的感知情况,社会网络分析用来比较各研究区域的公众感知异同。


表1 研究区域概况及评论数量


4 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感知要素分析


4.1 公众关注点分析

对分词后的4个研究区域的文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随后分析词频,剔除掉地名等干扰词汇,得出评论中词频较高的词组,包括地方、拍照、工程、工业、公园、建筑、酒吧、文艺、咖啡等,这反映出公众的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景观、历史年代怀旧、舒适物消费体验等方面;在特色关注点上,工厂、文化、历史、年代、酒吧、电影、咖啡、文艺等词组均反映出公众对三线工业遗产的建设文化历史和整体消费环境的高度关注(表2)。此外,各地的公众关注热点也不尽相同,运用NVivo12对各研究区域的高频词制作感知要素词云图(图4),结果显示:东郊记忆的文化消费气息更加浓厚,公众对场景的感知主要来自景观、文化和饮食3个方面,高频词有拍照、地方、工业等;816核基地主要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雄伟的洞体结构来激发公众对场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高频词有工程、震撼、景区等;两弹城的红色文化传承氛围浓厚,公众对场景的感知主要来源于工程旧址、文化和教育意义3个方面,高频词有中国、教育、参观等;卫东机械厂的开发程度不高,仍然保留着显著的20世纪80年代工厂风格,公众对场景的感知主要源于电影《你好,李焕英》,热衷于打卡电影同款景点,高频词有电影、拍摄、拍照等。


表2 前50高频词汇及比重

图4 感知要素词云图


4.2 感知要素识别

在运用LDA主题模型构建主题时,当设定的主题数为14时,模型显示出的内部一致性最高,拟合效果较佳且主题间的重叠较少,便于区分。经过人工整理与归纳,这14个主题可根据场景理论进一步精炼为9个关键的感知要素(表3)。在物质场景维度下,感知要素包括建筑景观、配套服务、历史文化;在社会场景维度下,感知要素涵盖休闲娱乐、管理组织、社交互动;在文化场景维度下,感知要素涉及爱国教育、怀旧情感、审美体验。


表3 感知要素归纳


4.3 社会网络分析

对各场景感知要素的前20个特征词进行社会网络矩阵计算,并展开场景感知维度社会网络分析(图5)。其中,两个节点之间的线条颜色与粗细反映其共现频率不同,线条颜色越深、线条越粗,表示其贡献频率越大。

图5 场景感知维度社会网络分析

4.3.1 物质场景维度的社会网络分析

在建筑景观要素下,地下、建设、景区、核工程、人工等词的中心度较高,且这几类词的共现频率最高,反映出公众对实体空间地方独特的空间体验,其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与识别度。在配套服务要素下,各词间的贡献频率略低,交通、停车、停车场等词表明公众对配套服务的感知仅停留在出行停车方面,说明场景的配套服务不足。在历史文化要素下,网络均衡度良好,多数节点紧密联系,历史、震撼、地方、年代等词体现了公众对三线工业遗产原真性的认同,但三线、消失等出现频率较低的关键词表明公众对三线建设历史的感知并不强烈。总的来说,公众对三线建设历史感知较弱,对地方文化感知较强。

4.3.2 社会场景维度的社会网络分析

在休闲娱乐要素下,拍照、推荐、不错、体验等词的中心度较高,反映出公众来三线景区娱乐的主要目的是体验景区的整体环境氛围,同时公众通过游览也能被动地接受场景价值观的传递。在管理组织要素下,门票、网上的中心度和共现频率最高,可知除了实体空间,也应重视虚拟空间对场景的感知作用。公众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场景,并借助地图导航等工具抵达场景。在社交互动要素下,电影、打卡、适合、地方、小朋友、朋友的中心度与共现频率较高,可知三线工业遗产的互动型活动是以亲子和朋友为主体,因场地的复古与工业风,公众热衷与家人和朋友来此打卡,并拍摄电影网红同款照片。

4.3.3 文化场景维度的社会网络分析

在爱国教育要素下,网络中各词的中心度略高,各个节点联系紧密。公众感知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与两弹开展,表明红色历史背景是公众对爱国教育的感知重点。在怀旧情感要素下,各词的贡献频率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网络评论大多由中青年使用者输入,因此李焕英、感动、拍摄地等词说明年轻一代人对三线建设的怀旧感不强烈。在审美体验要素下,网络均衡度良好,各个节点出现频次较高且联系紧密。从艺术、风格、改造、创意、时尚等高频词可看出公众通过对场景的感知,认同场所的文化底蕴、艺术审美和传递的价值观。


4.4 维度频率分析

根据感知词汇频率可识别出公众关注度高的要素类型,其中卫东机械厂的感知要素分布最为均衡,各感知要素频率差值小,而东郊记忆的感知要素差异最大。根据各主题词出现的频率,总结每个三线工业遗产不同要素的感知情况:公众对于东郊记忆的审美体验与休闲娱乐要素整体感知强烈;816核基地的爱国教育和社交互动感知要素占主导;两弹城以爱国教育感知为主;卫东机械厂的各项感知要素相对均衡。


4.5 情感表达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在4个不同的研究区域内,积极情绪占比均超过了50%,表明公众对三线工业遗产大多持正面态度。经过分析发现,三线工业遗产的开发程度是影响公众情绪的主要原因。例如,两弹城是由政府牵头打造的“天府旅游名镇”,并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外,配套服务的完善程度和管理组织的配置程度也对公众的感知产生重要影响。以卫东机械厂为例,其消极情绪占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尚未进行系统和完整的开发。

进一步对各三线工业遗产的情绪差异进行分析可知:①东郊记忆、816核基地和两弹城的高度积极情绪占比均大于50%,表明公众对3个地点在建筑景观、管理组织和爱国教育等方面的认可;②卫东机械厂的高度积极情绪占比较低,主要是其管理组织和配套服务缺失所导致;③两弹城的高度消极情绪占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场地内过于强调红色的爱国教育,而在休闲娱乐、放松公众心情的氛围营造方面比较缺失。虽然这种做法充分加强了爱国情感,但是同时也给公众带来了情绪上的负担。见表4、图6。


表4 情绪概率 

图6 情绪概率可视化分析


4.6 小 结

总体而言,运用LDA主题模型对网络评论文本进行潜在主题挖掘,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情感分析法,归纳场景维度感知特征与差异,可以得出以下3点结论:

(1)在感知维度识别上,三线工业遗产有物质空间感知、社会空间感知和文化空间感知3个主要维度,包含建筑景观、配套服务、历史文化、休闲娱乐、管理组织、社交互动、爱国教育、怀旧情感、审美体验9个感知要素,不同的要素从属于不同的维度。

(2)在感知频率和感知满意度特征分析上,公众对历史文化和审美体验的感知最强烈且满意度也较高;对配套服务和怀旧情感的感知最低;爱国教育、休闲娱乐和审美体验在不同研究区域中的感知差异较明显。

(3)在感知差异因素分析上,工业建设时期遗留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备是影响公众物质空间感受的主要因素;三线工业遗产的整体环境氛围是区域内维系居民日常社交的主要因素;管理服务的缺失对社交互动具有一定影响;三线工业遗产的工业风审美体验则对文化维度的空间感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提升策略


基于以上结论,分别提出三线工业遗产在物质场景维度、社会场景维度、文化场景维度的提升策略(图7)。

图7 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提升策略


5.1 物质场景维度:以整体保护和基础提升重构空间用途与尺度

场景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全面整体的思维观,强调在遗产保护中对对象形成整体系统的研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居民及访客的体验,从而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应以场景感知要素作为切入点,借助多元场景营造实现三线建设地区的老旧厂区价值提升,全面评估遗产的建筑立面空间、建筑室内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依照场景理论的感知框架,在改善物质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红砖记忆场景、艺术美学场景、火红工业场景、红色研学场景、服务管理场景等多种场景类型。

(1)在建筑景观方面,结合公众对三线工业遗产在军工、洞室、红砖、地下、电子管厂等方面的感知,在改造中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空间原型,即保留单位集体大院,延续原本的红砖色彩,以横向划分空间的楼板来统一单调的立面。

(2)在配套服务方面,结合公众对三线工业遗产在民宿、停车、幼儿园、停车场、购票、交通等方面的感知,不仅需要提升场景的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联合建筑设计、市政与景观设计、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市场营销等多个部门,共同开展基础配套的改造工作,以提升三线工业遗产的综合体验。

(3)在历史文化方面,结合公众对三线工业遗产在震撼、历史、小时、祖国等方面的感知,将遗产立面进行重新包装,增加工业风的复古氛围,以弘扬“三线精神”,体现历史与文化价值,使公众感受特定历史时期集体改造自然的情感。


5.2 社会场景维度:以多元参与和休闲互动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场景理论具有多元包容的内涵特征,凸显了公众主观能动性对三线工业遗产场景营造的重要性。应成立多元主体间的协作组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自下而上地构建民众平等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提升居民对于三线工业遗产的共享与休闲互动。

(1)在休闲娱乐方面,三线工业遗产是具有年代感、怀旧感、复古风的空间,陈旧的空间格局与复古标语不仅满足了公众对于“想象空间”的体验,还注入了“多元生活方式”“人情味”“怀旧性”的休闲场景。结合公众对遗产在开放、游览、体验、洗礼、拍照等方面的感知,可增设亲子互动装置及网红拍照打卡项目,强化建筑风格与主题特色,营造扑面而来的年代感。

(2)在管理组织方面,结合停建、工作人员、门票、排队等感知词汇,可知三线工业遗产正在经历改造施工,需要从前期调研、中期设计施工、后期运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策划。政府层面可主导项目,鼓励社会公众多方参与;专家学者层面应组建基层公众参与平台,负责全流程咨询工作,保障基层话语权;第三方运营机构层面需考虑平衡投资,引入国内著名品牌和精品项目,带动区域自主改造。 

(3)在社交互动方面,空间的精神重塑是对三线建设时期的情感与社交关系的追求。结合公众对遗产在“朋友、家人、逛逛、周末”等方面的感知,可针对不同人群特征开展地方性、多样化的群体性文娱社交活动,以此打造节庆场景,让公众通过互动活动感受到浓郁热烈的氛围。


5.3 文化场景维度:以人文记忆和数字虚拟鼓励创意文化消费

有机发展可以丰富场景理论的理论外延。在三线工业遗产的人文场景营造中,既鼓励还原“老”的历史场景、传统技艺与文化遗存,也鼓励积极引入“新”的产业项目、运营团队,打造可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智慧化、创意化老街区消费新场景。同时,应利用好数字技术,使三线建设景观、传统文化及各种活动体验能突破时空上的限制,让大众感受到波澜壮阔的人文自然景观,从而实现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与并存。

(1)在爱国教育方面,三线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多元价值包括历史、科技、社会、建筑及科学层面。结合公众对遗产在两弹、科学家、奉献、国防、老一辈等方面的感知,应积极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这需要通过场景表演强化其标志性特征,营造穿越感,同时借助多种数字虚拟表现方式,如3D投影、光影秀、AR/VR漫游等,让人们在身临其境的场景模拟中体验城市历史的文明与智慧。

(2)在怀旧情感方面,通过还原历史活动的“戏剧性”叙事方式,在保留日常生活原真性印记的同时,营造动态且更加真实的氛围。结合公众对遗产在珍惜、感动、幸福生活、铭记、经历、六七十年代等方面的感知,设计者、经营者可对老旧建筑或历史空间进行符号提取和推演,对集体记忆的空间进行重构,以标志性符号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场景体验。

(3)在审美体验方面,三线工业遗产场景与人们的审美、消费体验相连接,是具有“戏剧性”的文化特色微空间。结合公众对遗产在拍摄地、民宿、文创园、进驻等方面的感知,综合考虑公众对遗产在艺术创新、创意设计、网红打卡及特色潮流等方面的感知,可以商品为载体,以服务为平台,打造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新型经济模式。同时,可借助社交网络和线上互动,搭建高质量视频、打卡活动、实地拍照和空间体验分享的线上线下舞台。


6 结束语


回顾以往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就地而论”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到这种保护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高品质遗产活化利用的需要,更难以对遗产进行全面且综合的打造。场景理论具有全面整体、多元包容、有机发展的内涵,并与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要求相契合,可挖掘遗产的深层文化内涵,保存居民的集体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因此可为我国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探索场景理论在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启示和感知框架,将场景理论的“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维度转译为三线工业遗产场景的物质场景维度、社会场景维度和文化场景维度,并以中西部4个案例为实证,利用LDA主题模型对网络文本语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更具针对性的三线工业遗产场景提升策略。本文是将场景理论应用于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次探索性研究,侧重于从公众感知视角增强城市历史空间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希望能为规划师、建筑师、决策者和历史保护专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