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传统村落单体散点式保护模式,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构建方法的在地性和适配性,以甘肃省两当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例,运用空间分析模型和社会调查,提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的一般性方法。在框架体系上,从县域单元、集群单元、村落单元3个层面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在县域单元层面实现整体划分、在集群单元层面实现分区构建、在村落单元层面实现节点构建。在思路方法上,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基础分析方法进行初步划分,再通过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IDW可视化、GIS空间叠加等分析模型,结合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等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构建与当地适配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整体格局。在格局内容构建上,优先考虑从文化、生态、农耕3个方面进行构建,再结合村落距离、时间成本及周边其他资源优势进行构建。
[关键词]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县域规划;甘肃省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4)08-0066-0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薛乾明,黄跃昊.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方法:以甘肃省两当县为例[J].规划师,2024(8):66-74.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传统农业实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致使乡村逐渐失活、衰退,传统村落群体逐渐泛化、离析,加上我国乡村的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存在典型的区域集聚与群体分散特征,零碎的个体保护导致整体保护力量薄弱。为此,2020—2024年国家公布了6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12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在政策的驱动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模式打破了村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空间格局,村落协同发展成为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路径。考虑到地域环境、经济条件、文化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构筑县域尺度下传统村落集中保护、连片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利用体系框架是关键,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传统村落近年来备受关注。从文件政策上看,2012年我国首次提出“传统村落”概念,学界开始关注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因特征、空间布局形态等。2021 年,国家指出“既要保护建筑单体,也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提出了整体性保护思路。2022年印发的《关于做好 2022 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指出,以传统村落为节点,因地制宜连点串线成片,以此实现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发展。国外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文件进行整体保护,如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的概念,并通过《关于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等文件,对“整体性保护”概念达成共识。近年来,《阿姆斯特丹宣言》等法律文件进一步对分散化的乡村、建筑遗产等进行整合,并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数据库,旨在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领域政策的统筹与协调。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集中连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的空间集聚上,如传统村落的空间集聚、集聚区景观生态风险的评估、空间分布格局的集聚与分散性等。国内学界对“集中连片”的研究始于对特困区、贫困区的相关研究,旨在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和治理。2020年起,我国开启了对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的示范建设工作,自此集中连片研究逐渐拓展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领域。随着传统村落“乡亲”大量流失、“乡土”普遍废弃、“乡愁”急剧丧失等“空心化”问题的凸显,单个村落的规模十分有限、功能严重缺失,保护发展愈发乏力。同时,村落分布广泛、发展进程不一,缺乏区域统筹,导致村落发展模式单一同质、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愈发脆弱。学界认识到对单个村落的保护并不是长久之计,故开始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模式,关注传统村落景观集群保护、集中连片区文化数字化等方面的内容,并基于区域网格、空间协同等对传统村落的景观文化、资源集群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各有侧重地提出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格局构建方法。相关研究方法以聚类分析、空间分析为主,且多从市级、县级两个层面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模式进行探索。
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保护利用格局的构建方法还未成熟,大多数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集群”探索以及宏观的体系构建上,缺乏微观尺度下的案例实证,也缺乏相应的技术理论支撑,体系构建的在地性和适配性也需进一步优化。因此,本文以甘肃省两当县为例,运用最小生成树、GIS空间分析综合识别该区域传统村落集群,尝试从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农耕资源等方面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并提出与当地适配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策略,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传统村落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发展。
结合我国政策背景和当地环境特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需要在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构建。本文结合县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区位及资源优势等,分别从县域单元、集群单元、村落单元3个层面来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图1)。
(1)县域单元。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点、文化背景、资源优势等,确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的总体划分思路,明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整体格局。运用空间分析模型等方法对县域单元传统村落格局进行整体构建,目的是从县域层面划定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若干个村落集聚区,从宏观上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体系。
(2)集群单元。村落集群单元可看作“村落集聚区”,是一个相对县域单元和独立村落节点的村落集聚单元,是“集群”发展体系的核心。集群单元主要是在县域单元的宏观视角下,对各集中连片区的保护利用格局进行构建。主要依据县域单元划分的片区,在各片区进一步构建集中连片格局,从中观上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体系。
(3)村落单元。村落单元主要从村落内部构建每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格局体系,依据县域、集群单元所构建的格局体系进一步完善村落内部格局体系。目的是将村落置于集群单元和县域单元之下,关注个体村落与邻近村落的发展关系,从微观上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体系,如此既能促进单体村落的发展,也能促进单体村落与周边村落的协同发展。
2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思路与方法
2.1 思 路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在组织上主要以“集群”的形式呈现。通过“集群”模式对多个单体聚落和区域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具有群体化特征、集聚化效应、共建共享系统的保护发展模式,从而解决传统村落同质化、单一化以及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从单个村落到村落集中连片,意在构建传统村落集聚片区,通过联合邻近村落,综合考虑区域内多个要素,划分村落集聚片区,并突出组团内单个传统村落的核心特征和关联优势,避免村落发展同质化。同时,也要发挥每个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整合村落特色文化和产业,进一步促进单个村落的发展。
据此,本文采用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对县域尺度下独立的村落进行聚类计算,生成最小生成树骨干网络,综合考虑周边资源、时间成本、距离等要素,对传统村落进行初次集聚划分,并通过集聚生成二级骨干网络,最后通过聚类剪枝构建最终的集中连片单元体系,以此来划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图2)。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的构建方法包括最邻近指数(NNI)、核密度分析(KDE)、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IDW可视化、GIS空间叠加分析等(表1)。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田野调查、官方数据及规划文献查阅,通过SPSS27.0对本次获取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得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6,信度良好。
3 甘肃省两当县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实践
3.1 两当县概况
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火神庙村、杨店镇杨店村和灵官殿村、左家乡权坪村、云屏镇皮良村、鱼池乡乔河村共7个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两当县被列为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图3)。目前,“集中连片”“联动发展”“三级协同”是两当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调研,两当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中面临着多重困境:①两当县地处陇南市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嘉陵江横穿县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传统村落整体分布分散,整体保护难度较大,急需进行单元划分、统筹归类。②近年来,县域内传统村落文化发展同质化,村落间距离较远,关联性、集群性作用弱,急需在整体上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进行布局规划。③两当县地域文化呈现“大同质、小差异”特征,活化利用程度不足,传统建筑损坏严重、聚落环境破旧、保护模式陈旧,仍以单体建筑、单个村落的保护为主,整体发展较为松散,尚未形成集群化、整体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为此,结合两当县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资源环境,制定符合两当县实际情况的传统村落发展新模式,是推动两当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的关键。
笔者于2023年11月25日至12月10日前往案例村落开展田野调查,获取了传统村落申报获批的第一手资料,包括7个村落的保护利用规划文本、申报推荐表等。传统村落及文化资源分布点坐标借助高德地图API坐标拾取器获取;DEM数字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道路数据从OSM开源平台获取,河流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提供的1∶250000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其他如人口文化、边界矢量数据由县文旅部门、县住建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等提供。
3.2 县域单元集中连片保护格局构建
3.2.1 传统村落资源特征分析
以行政区划为边界、以特定主题为方向、以村镇建设体系和产业布局为依据,结合传统村落地形、文化、交通等,通过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分析,再利用GIS模糊叠加分析对相同资源类型进行聚类分区,最后对区域资源进行IDW可视化表达。①在地形方面,典型的山地地形是影响两当县传统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相比平原、高原地形,丘陵山地地形更易使村落分散布局。根据两当县的地形条件,以嘉陵江为界,将其划分为江南山区、江北山区和中部丘陵3个地形区,南部和北部生态资源丰富,中部丘陵区适合发展农业。太阳村、火神庙村、权坪村3个村落位于北部山区,乔河村、杨店村、灵官殿村3个村落位于中部丘陵区,皮良村位于南部山区。②在交通方面,目前太凤高速公路、国道G316途经杨店村、灵官殿村,这两个村落的交通优势明显,而其余5个村落主要通过县道和乡道与外部联系,因此将灵官殿村、杨店村作为核心村落,其余5个村落作为一般村落。③在文化资源方面,两当县的文化资源形成了“3个主题5个集群”,分别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题,北部和南部各有1个文化集群,中部有3个文化集群,集群内文化主题相互交融。将文化资源与传统村落叠加分析,共形成5个核心区,包括以火神庙村和太阳村为核心的红色文化集聚区;以权坪村、灵官殿村和杨店村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集聚区;以乔河村、皮良村为核心分别形成的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核心集聚区;以两当县县城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集聚区。④在生态资源方面,两当县北部和南部地势较高,生态资源丰富,靠近秦岭北坡的灵官殿村和皮良村拥有张果老仙洞、灵官峡、云屏三峡等自然景观。通过叠合分析发现,在皮良村和灵官殿村形成了2个生态资源核心区,其结果与调研结果一致。⑤在农耕资源方面,由于地形限制,两当县的耕地面积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目前中部河谷地带产业发展较好,通过叠合分析,乔河村形成了农耕资源核心区,其在农业发展、农耕文化方面的优势明显。见图4。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进一步对7个传统村落的资源进行评估定位。当前火神庙村、太阳村、杨店村、权坪村4个村落均为红色文化集中的村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深厚的红色底蕴,故将此类传统村落称为“红色传承类”村落;皮良村、灵官殿村2个村落拥有乡村休闲、民俗体验等丰富业态,生态资源特色明显,故将此类传统村落称为“生态富民类”村落;乔河村位于中部丘陵区,区域内养殖、种植产业发展较好,田园风光、景观廊道等成群连线,具有较好的现代农业基础和农耕文化优势,故将此类传统村落称为“农旅融合类”村落(表2)。由此可知,村落各自的资源优势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整体格局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上述两当县传统村落资源特征分析结果,将其地域资源划分为3类,即文化资源、农耕资源、生态资源,通过析出3类资源类型对应的文化要素并确定其计量方式,计算虚拟值(表3)。对数据中极小型要素做正向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减少原始数据误差,并利用极差标准化对所确定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转译。运用ArcGIS平台将转译数据与村落坐标进行空间连接,采用IDW可视化对3类资源进行对比分析与可视化表达。通过IDW可视化表达与模糊叠加分析比对,对其资源属性进行匹配和分类,形成县域内传统村落集群单元。
结合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划分思路,利用最邻近指数、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等对县域单元内传统村落进行划分,构建与当地适配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首先,对县域内传统村落整体离散程度进行分析,得知区域内传统村落之间的平均观测距离为8600.41 m,最邻近比率为1.96,整体呈离散分布。结合村落之间邻近距离进行最小生成树划分,共划定4个村落集群。其次,明确各个村落的定位类型,再次对村落进行最小生成树聚类,通过剪枝得到3个集群单元。最后,通过叠加3类资源可视化分析图,形成了3个集中连片区,即以火神庙村、太阳村、权坪村、杨店村为核心的红色资源片区;以皮良村、灵官殿村为核心的生态资源片区;以乔河村为核心的农耕资源片区。同时,构建“一点、两带、三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格局体系。“一点”即以两当县县城为核心,“两带”即“太阳—县城—云屏文化旅游带”和“国道G316 和太凤高速公路带”,“三区”即红色文化传承区、生态文化康养区、农耕文化体验区3大片区。在此基础上,以特色节点促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以功能片区促进集群单元内传统村落的协同发展(图5)。
为进一步构建集群单元内部的保护利用格局体系,根据县域单元形成的红色文化传承区、生态文化康养区、农耕文化体验区3大集群单元,分别构建3个集群单元的保护利用格局,以确保片区内部传统村落的联动发展,促进片区与片区之间的统筹协调。
红色文化传承区包括太阳村、杨店村、火神庙村、权坪村 4个传统村落,这4个村落均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利用好、发展好村落红色文化是集中连片格局构建的关键。因此,以太阳村红军一条街、红色文化广场为基点,以火神庙村烧酒坊为红色血脉延续节点,以权坪村权家大院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建设点,以杨店村古建街为红色文化传播地,衔接周边村落和其余特色旅游资源,通过传统村落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并依托国道G316、县道及乡间慢行路等,打造乡村慢行骑行环线。同时,将传统村落作为沿线文化的空间载体和物质载体,突出红色文化主线,形成红色文化传承片区的文化体验和研学基地。传统村落重点建设红色文旅项目、户外休闲项目,对片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环境等进行重点保护,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图6-a)。
生态文化康养区包括灵官殿村、皮良村 2 个传统村落,这2个村落靠近南秦岭北坡的云屏三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该片区以休闲养生、旅游度假、文化演艺等为核心,构建“一轴两发展”的片区发展格局(图6-b)。一方面,依托县道、乡道及村间小路,打造沿途旅游的慢行骑行系统,串联各村落的休憩节点,联合周边村落,构建以自然风光游览和山地旅游为主的自然生态观光度假轴线,构筑贯穿南北的集中连片传统村落发展聚焦带;另一方面,依托云屏三峡、灵官峡等生态资源,建设乡村康养骑行线,以此串联本片区2个传统村落。片区内传统村落重点建设康养观光、民俗特色项目,总体上形成文化体验、休闲运动及生态文明融合,情境化、集群式、体验式的文旅发展模式,片区保护利用内容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展开,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全域旅游示范”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
农耕文化体验区以乔河村传统村落为核心。片区依托村落的农业资源优势,融入民俗文化和田间文化,构建“一心双联动”的发展格局(图6-c)。一方面,以乔河村为节点,以陇南古道、绿廊和旅游线路为空间连接纽带,完善乔河村及周边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古道、廊道的重要节点建设旅游驿站和客栈,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通过设计文化logo统一村落标识,提升沿河、沿路廊道的标识性和通达性,强化廊道的视觉感。另一方面,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展示村落的农耕特色文化。片区内重点建设康养观光、民俗特色项目,总体上形成集农耕体验、休闲养生、观光采摘、娱乐度假等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保护利用内容以特色产品、生态资源等为主,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现代生态农业”的保护利用格局。
3.4 村落单元保护利用格局构建
3.4.1 纵向村落协同发展
为进一步构建村落单元保护利用格局体系,纵向上主要从集群单元联动发展和村落协同发展出发,促进传统村落与其他一般村落的联动发展,形成协同发展格局。统筹考虑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特色资源分布密度、交通组织串联模式,最终确定红色文化传承片区以杨店村为核心,涉及的重点村落包括太阳村、火神庙村和权坪村,带动任湾村、前川村等周边村落发展;生态文化康养片区以灵官殿村为核心,涉及的重点村落有皮良村,带动管江村、元山村等村落的发展;农耕文化体验片区以乔河村为核心,涉及重点村落有双场村,带动下滩村、上河村、蒲家湾村、上滩村等其他农耕村落的发展(表4)。
为有效形成传统村落的协同发展格局,应促进村落联动发展,突出系统性价值。首先,通过打造“7村沿线一日游”的纵向旅游路线,策划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系列活动,将村落联动主题定为“我在村里”,结合村落特色赋予每个村落不同的主题IP,形成纵向上的保护利用格局。其次,发挥各传统村落的层级传导作用,带动纵向旅游路线沿线其他村落发展,形成村落间的优势互补。最后,分别从产业、文化和生态3个层面构建村落共同体,形成产业连片、文化成形、生态合一的多元协同发展格局(图7)。
根据县域单元和集群单元保护利用格局的构建结果,横向上主要对3个片区内的7个传统村落进行发展指引,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指标分项评价,确定每个片区中核心村落的发展优势,以明晰核心村落在各片区中的职责定位,发挥单个传统村落在保护利用格局中的作用。首先,根据各村落的资源类型和评估结果,对单个村落准则层中的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赋予指标权重,分别得出单个传统村落在文化、生态、农耕上的权重分值。其次,依据权重得分,将发展潜力得分最高的资源要素作为村落发展的优势项。最后,根据每个片区的发展定位,总结出村落分类的发展策略(表5),再结合村落自身的资源优势,提出单个传统村落各自发展的重点。具体指引内容如下:①太阳村以红军改编广场为核心,对村落红色文化遗迹进行深度挖掘,引入3D、AR等新技术再现红军革命历程,并作为两当县干部的培训和研学基地。②火神庙村以烧酒坊、医务室为节点,建设红军栈道。同时,深入挖掘家谱文化,活化利用庙宇等传统建筑,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和景观。③权坪村以权家大院为核心,结合村落历史风貌,对权家大院进行修缮,将村落内的古建筑集中连片保护,打造古建筑群科普研学基地。④杨店村以古建一条街为中心,建设集古槐树、古药房、古店铺、古建筑等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街,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策划青年创客中心,利用西汉“故道”、陇南茶马古道建设“故道”驿站展厅、古道博物馆。⑤灵官殿村以张果老仙洞为核心,联合渡仙桥、灵官殿、黄花寺石窟等自然资源,打造以养生文化为主题的村落康养基地,及时修缮历史建筑,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养生客栈新业态。⑥皮良村以非遗“两当号子”为核心,营造田园诗歌场景,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发展音乐旅社、音乐漫步道等新业态。同时,建设精品客栈、“两当号子”体验馆,开展云屏美食体验和徒步摄影活动,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绿色有机的农产品。⑦乔河村以乔河为纽带,建设休闲型村庄水上乐园。同时,结合当地传统的农耕方式,建设一批微茶园、微菜园、微果园、微菌园等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打造陇南绿色品牌,就近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本文着眼于以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以甘肃省两当县为例,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探索。①在框架体系上,从县域单元、集群单元、村落单元3个层面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县域单元层面是从整体上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的划分,集群单元层面是在县域单元下分区构建保护利用格局体系,村落单元层面是在县域单元和集群单元的统筹下以节点村落为主体构建保护利用格局体系。②在思路方法上,利用最临近指数、核密度等基础分析方法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的划分进行初步判断,再通过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IDW可视化、GIS空间叠加等分析模型,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等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构建与当地适配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整体格局。③在格局内容构建上,首先考虑从文化、生态、农耕3个方面进行构建,其次可结合村落距离、时间成本及周边其他资源优势进行构建。以资源协同为前提,综合考虑时间成本、距离等,集聚资源,突出村落各自的发展优势和村落联动的系统性价值,促进县域内传统村落的共同保护与发展。
此外,两当县地处陇南市山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文化、生态、农耕等资源优势相对显著。放眼我国绝大多数传统村落,也是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农耕资源上具有优势,尤其是在文化资源方面,大多数传统村落的申报都将文化资源作为优势和基本条件,因此本文提出的框架体系和思路方法适用于我国绝大多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的构建,其思路与方法的一般性和普适性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冀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推动我国传统村落更好地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助力。本文提出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方法仍存在不足,其划分依据应更加多元,考虑要素应更加具体、多样。同时,本文研究对象为山区的传统村落,其他地域环境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