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策略与价值回归路径——以海南省万宁市小海片区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7-29 19:08: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12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C3807700)、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020A1515110307)、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201010285)

【作者简介】

李文军,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规划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副总经理。

孙杨炀,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

黄婉玲,硕士,注册城乡规划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规划师。

肖 希,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李世杰,通信作者,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摘 要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大部分近岸海域正面临生态退化和发展滞后等问题,生态修复工作亟待开展。探索“基底研判—机制梳理—修复规划—价值回归”的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总体工作框架,基于生态问题的研判及成因梳理,构建“源头防控—水体治理—生态修复”的修复规划阶段策略,提出“目标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的价值回归路径,并以海南省万宁市小海片区为例进行实证,为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规划;价值回归;万宁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4)03-0105-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李文军,孙杨炀,黄婉玲,等.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策略与价值回归路径:以海南省万宁市小海片区为例[J].规划师,2024(3):105-112.

图片

0 引 言


“近岸海域”是指与大陆海岸、岛屿、群岛等毗邻的一定范围内的海域,包含了红树林带、滨海湿地等多种生态环境敏感区,是水域和陆域生态的过渡带,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及发展潜力。与远岸海域相比,近岸海域的海陆交互作用更强,也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长期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全球范围内的近岸海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洋污染、环境退化等生态问题。为了遏制海域生态持续退化趋势,各沿海国家先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近岸海域修复治理工作,包括英国泰晤士河口区域、美国切萨皮克湾、日本东京湾、韩国仁川城市海岸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等地的治理及修复实践。

我国是海洋大国,坐拥1.8万km海岸线,近岸海域面积广阔,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近岸海域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出现了港湾淤积、水质恶化、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等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想实现海洋强国,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多类近岸海域生态修复项目与研究,主要为针对红树林、海草床、氨磷污染等单一生态要素或污染因子的修复治理,部分团队在秦皇岛、连云港、铜鼓岭等近岸海域片区提出了多要素的修复策略。这些修复工作在技术有所突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相比于我国棕地环境、河流环境、湿地环境等国土空间领域的修复研究与实践,目前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近岸海域系统性生态修复理论框架的研究较少,对近岸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三者结合的探讨也不充分。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价值回归的实施路径,通过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的基底研判,对海域生态问题形成机制进行梳理,系统性提出片区生态修复阶段及策略,探索生态价值回归路径,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以期为我国的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1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工作总体框架


本文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念,提出“基底研判—机制梳理—修复规划—价值回归”的近岸海域生态修复路径(图1)。第一步,明确近岸海域价值优势,通过考量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判生态修复基底。第二步,基于环境生态控制的“源—流—汇”理论,归纳近岸海域问题成因,梳理生态问题成因之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机制,为后续修复系统构建及策略实施顺序提供依据。第三步,提出完整的生态修复逻辑及对应策略,形成“源头防控—水体治理—生态恢复”3大修复阶段及相应策略。第四步,结合区域价值优势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定位,细化产业体系并完成空间布局,确保近岸海域价值的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1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价值回归路径框架图


1.1 基底研判

近岸海域基底研判指对海域潜在价值优势进行发掘并识别阻碍其价值发挥或转化的现存生态问题。

近岸海域的价值优势表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3个方面:①在生态方面,生态价值是近岸海域最重要的价值层面。近岸海域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这些生态系统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维持了生物多样性。②在经济方面,近岸海域是开展渔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丰富的渔业资源可为社会提供食物资源,同时沿海独特风光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这些经济活动还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促进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③在社会方面,近岸海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可打造舒适的娱乐和休闲场所。滨海村落、传统渔业等提升了当地社会的多元性,形成了独特的海洋社区文化。但近岸海域的生态问题会对片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优势的发挥产生抑制作用。近岸海域生态问题一般指水生态问题,常见的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栖息地破碎化、渔业资源衰退等。具体的动植物本底资源、原有栖息地变化及本土渔业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海域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识别。


1.2 机制梳理

近岸海域生态问题的成因往往是复合型的,对于问题形成机制的梳理是进行修复规划前的重要一步。若仅仅对识别出的问题直接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修复思路,极易导致后续修复优先级不妥,进而降低修复效果,甚至引发反复污染的情况。

基于“源—流—汇”理论,近岸海域水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3大阶段:①“源”——源头问题。“源”是指一个过程的源头,源头问题是造成海域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如沿海排污、流域排污、汊道占用等直接影响水环境并间接危害水生态。②“流”——水环境问题。“流”是“源”的延伸、扩散及发展,在近岸海域中指水环境的破坏问题,如水动力不足、底泥淤积、水质污染等。③“汇”——水生态问题。“汇”是指一个过程的尽头或最终的聚集。水生态问题是“源”和“流”共同影响的最终结果,其表现为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栖息地破碎化、渔业资源衰退等系列问题。因此,近岸海域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通过“源—流—汇”可以总结为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形成的污染和堵塞,直接导致了近岸海域水环境的破坏,水环境的破坏进一步造成了多种水生态问题,最终海域生态的退化及价值缩水抑制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1.3 修复规划

近岸海域修复规划的关键在于根据问题“源—流—汇”的形成机制,制定逐级控制的系统性修复方案。

修复过程分为3大阶段:①对“源”的控制——源头防控。这一阶段的目标在于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或减少陆域及水域污染的产生,为后续的治理和修复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倡导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等。②对“流”的控制——水体治理。该阶段旨在恢复受损的水环境,改善水质,为后续生态修复创造健康有利的水质环境。这一阶段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水体流通性、清理淤积底泥等。③对“汇”的控制——生态修复。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修复近岸海域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系统,逐步修复水域的自然生态本底,促进植物和动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常见的生态修复手段包括生境修复、人工放流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近岸海域面临的问题及问题成因各异,具体的修复对象、时间及措施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同时,3大阶段的修复工作并非严格线性,而是可以在适当情况下相互交叉或并行实施,通过形成一个有机且有效的修复策略体系,逐步恢复受损水域的生态平衡,实现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1.4 价值回归

近岸海域的价值回归是在修复海域生态问题后,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其价值,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价值回归过程可分为3大阶段:①目标定位。基于前期区域价值研判,在完成生态修复后,结合当地特点,提出提高当地生态服务水平、促进经济产业发展、增强公共空间活力等满足区域在生态、经济及社会层面的需求的发展定位。②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的整理与构建是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为实现目标明确产业内容。近岸海域的产业规划应结合区域的价值优势、资源特色及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一般可以考虑从旅游业、渔业等切入。③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阶段是将各产业功能有机地融入地理空间,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区域功能的协同发展的阶段。产业空间落位需要在全面考虑本地产业资源、产业用地现状和产业用地需求等3大因素的前提下,落位空间极核、组团、路线等规划内容。 


2 万宁市小海片区生态修复实践


2.1 小海片区概况

小海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东部(图2),是我国最大的潟湖。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是近岸海域的代表类型之一。小海片区规划范围总面积约为124 km2,其中小海水域面积约43 km2,水深1~4 m,呈“肚大口小”的瓜形形状,周边有6条主要河流自南部、西部和北部汇入,流域周边的耕地面积近 13 万亩 (1亩≈666.67 m2),是万宁市的主要产粮区,同时海域水产资源丰富,有港北对虾、和乐蟹、后安鲻鱼、石斑鱼等名优特产。作为万宁市最主要的水体,小海承载着泄洪纳潮、水产养殖、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景观等多种功能。

图2 小海区位及其规划范围示意图


2.2 小海片区生态基底研判

小海片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①生态价值。小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潟湖,在维护地区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其生态系统包含了多种湿地类型,为鸟类、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维护着生物多样性。②经济价值。小海具有丰富的岛屿及水文资源,拥有独特的地貌景观,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同时,小海片区作为万宁市海上货物运输的关键通道,是万宁市海上对外交流的枢纽,还拥有着特色海产品,具有极高的港口及渔业经济价值。③社会价值。小海代表着万宁市的海洋文化,具有传统渔业、传统养殖等文化元素,对于当地文化传承及维护文化多样性至关重要。同时,小海片区紧靠万宁市主城区,尚有待开发空间。根据万宁市城市规划布局,小海片区将成为万宁市优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和向外围拓展延伸的重点区域,被赋予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多公共空间、促进城市凝聚力和文化交流的期望。

要发挥小海片区的价值优势,急需解决场地存在的生态问题。该片区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水生态问题:①红树林退化。红树林生长于海陆交界带,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净化水体的能力。小海周边原有繁茂的红树林植被群落逐渐退化为浅滩或被围垦作鱼塘。②海草床消失。海草床是珊瑚礁和红树林的中间过渡生态系统,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海草通过吸附有机物和悬浮颗粒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为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生境。③特色水产减少。小海自古盛产和乐蟹、港北对虾等海产品。21世纪80年代以后,小海名优海产品已难寻踪迹,特色的渔业资源逐渐枯竭。


2.3 小海片区问题形成机制梳理

基于“源—流—汇”理论,小海片区生态问题形成机制可以归纳为3个阶段:①“源”——源头问题,包括流域污染排放、海域污染排放等不可持续的根源性错误的发展行为。小海流域的6条主要河流沿岸及沿海陆域有大面积的耕地,以及畜禽养殖、网箱养殖、村庄建设等用地。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生产生活垃圾被乱扔和倾倒,农业、畜禽业、渔业及生活用水未经处理便随河水带入或直接排入海域,导致小海存在较严重的重金属、化肥、农药等污染。同时,自1986 年以来,人们陆续在南通(汊)道处进行围垦养殖,使南通(汊)道堵塞。②“流”——水环境问题,包括水动力不足、底泥淤积、水质污染等。随着时间推移,堵塞的汊道及缩窄的口门严重影响了小海的纳潮及泄洪能力,小海水动力逐渐下降,污染物无法通过海水交换得到稀释,导致底泥淤积问题逐渐加剧,加上污染物持续排入小海,其水质不断恶化。③“汇”——水生态问题,包括红树林退化、海草床消失、特色水产锐减等问题。长期的底泥淤积和水质污染造成小海水体污染物浓度高,破坏了小海生物生存的基础环境,再加上围海养殖、底拖网捕鱼等人为活动的干扰,小海的红树林、海草及本地水生动物等难以繁殖,幸存个体也很容易受到水质不佳的影响而生长困难或逐渐衰亡。同时,具备一定海水净化能力的红树林、海草床等的减少进一步导致小海自身净化能力下降。

小海片区水生态退化导致其多种价值优势无法发挥,生态问题抑制了小海的经济发展,为了继续获得经济效益,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使小海片区的发展建设陷入恶性循环。


2.4 小海片区生态修复规划策略

小海片区的生态修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问题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及措施。在进行生态修复时,必须注意修复顺序的合理性和协调性,以确保修复的有效性。

2.4.1 源头防控,风险阻截

在第一阶段,主要通过陆域及水域防控来进行风险阻截(图3)。该阶段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对小海片区不同陆域空间类型提出相应的管控要点,同时对沿海及流域水系的企业和居住区污染源进行治理,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输入,控制污染源。通过落实沿海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农业污水3大污水源头防控,制定流域负面清单,在沿海区域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对流域内存在的违法违规项目进行清退,形成小海源头综合防治体系,全面防控污染风险。

图3 源头防控策略布局图

(1)陆域防控

通过划分不同空间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管控。小海片区的陆域空间类型主要有5大类,包括低洼湿地空间 (海岸线沿线红树林空间)、耕地空间、林地空间(沿海防护林)、山体 (东山岭、大花角、长岭等) 、河流廊道空间等,不同生态空间类型对应不同的管控要点。见表1。


表1 小海片区陆域生态空间管控要点

(2)水域防控

小海水域治理可以分为沿海治理和流域治理。在沿海治理方面,针对环小海沿岸构建可防可控的水环境污染防治体系,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严格控制外源污染直排入海,落实排污许可制度,从3大污水源头落实防控措施:①生活污水。结合村庄产业项目,一体化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解决周边农村黑臭水体问题。②养殖废水。在工厂化集中养殖区配套养殖废水处理设施。③农业污水。主要实施小海流域内面向农业面源污染等的生态拦截工程。

在流域治理方面,针对小海片区6条河流,重点建设并完善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禽畜养殖污水处理设施、结合村庄规划的垃圾收集设施和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设施,取缔非法采砂场,进行局部河道疏浚,加强沿线植被保护。将流域内的农田建设为高标准农田,通过机械化和集中种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水源涵养区,对流域内的养猪、槟榔加工、采砂等产业进行清退,对农林业、采矿业、加工业、建材业等产业类型进行负面清单管控(表2)。


表2 小海片区河流流域产业负面清单

2.4.2 水体治理,清澈流畅

第二阶段,以汊道恢复和清淤治理为主要措施进行水体治理(图4)。该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对小海片区现阶段受污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稀释污染、净化水体、提升水质。通过恢复原有汊道,重新构建与外海的通道,促进水道的正常水流运动,稀释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结合清淤治理,去除底泥中的淤积污染物,防止其二次扩散,以改善水质状况,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氧含量等。

图4 水体治理策略布局图

(1)汊道恢复

为解决不能及时排泄、水质恶化和海水淡化等问题,需要通过对小海出海口门的整治,提高小海的泄洪和纳潮能力,促进小海内外水体交换。小海口门水动力优化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港北口门拓宽工程(含口门内沙洲清理工程)、南通(汊)道恢复工程等。

(2)清淤治理

对不同区域的底泥理化性质变化(营养元素、有机质含量和含盐量等)进行科学论证及针对性的实验,对底泥进行分类处理,确定不同区域的淤泥处理方式。处理后的无污染底泥可作为小海沿岸植被恢复、周边生态恢复用土;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底泥经过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后可以变成有机营养土,作为林地施用、园林绿化、土壤改良、经济作物种植、驳岸生态恢复等用土。

2.4.3 生态修复,自然重生

第三阶段,以红树林修复、海草床修复及人工增殖放流为主要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图5)。该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恢复小海片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该阶段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基于小海生态环境本底,重点开展红树林、海草床恢复。通过布局多种红树林、海草床修复工程提升小海海域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生境适宜性。后期在取得一定修复效果的基础上,对和乐蟹、港北对虾、后安鲻鱼等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本地水产实施人工增殖放流,促进小海水产养殖业的恢复与发展。

图5 生态修复策略布局图

(1)红树林修复

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林地面积的主要手段。开展鱼塘退养工作,人工开槽鱼塘缺口,让红树林植物的胚轴、种子或果实通过缺口随水流进入鱼塘,使其在鱼塘内自然生根发芽,也可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植物苗木的方式加快红树林恢复。人工种植红树林需要结合竖向设计(图6),因地制宜地选用乡土树种,注重植物多样性,避免采用外来树种。在物种的选择上,从低潮带到高潮带按照不同植物种类的耐淹水能力,布置水椰、秋茄、海莲、卤蕨、老鼠簕、红海榄、海桑、榄李、木榄、海漆、木果棟、角果木等本地红树林主要树种。在修复过程中,适当保留滩涂区域,为鸟类的栖息及觅食提供空间保障。

图6 红树林修复竖向设计图

(2)海草床修复

根据小海海草床的历史资料及现状调查分析,对原有的海草床区域进行恢复与净补。本次修复区域位于小海北侧,净补植面积约290 hm2,主要选择的种植品种为海南省周边海域的海草种类,主要包括贝克喜盐草、卵叶喜盐草、单脉二药草、圆叶丝粉草、泰来草、海菖蒲等。由于原先的水环境污染加上治理时的清淤工作影响,小海原生海草床存量极少,以生境修复法为基础,采用移植法进行海草的生态修复,并以种子法辅助育苗:①生境修复法。生境的破碎化和丧失是海草床退化的主要原因,营造健康生境是后续实施人工移植、种植等策略的前提。因此,海草床修复应从生境的恢复开始,通过保护、改善或者模拟生境,促使海草自然繁衍,其实质是促使海草床自然修复,以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②移植法。海草床植株移植是海草床修复和扩张的重要手段。移植法指将“种源地”的海草在完整保存海草根状茎(包括其上的根和枝)的情况下移植到恢复目的地。自然恢复需要的周期较长,且原生海草床现存情况较差,移植法能相对迅速地修复海草床,该方法是最主要的海草床修复方法。③种子法。种子法是将采集到的海草种子直接播种到海滩或海洋底质中,也可以将种子放在漂浮的网箱中或者在实验室内培养发芽后再移栽。但是目前短时间内大量的种子收集相对困难,且种子萌发率相对较低,因此该方法仅作为小海海草床修复的辅助手段。

(3)渔业资源修复

为了加快恢复小海片区渔业种群数量,应优化水域群落结构。基于水体交换量、海水盐度、原有分布等情况,在小海水域划定4个增殖区域,根据水生生物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选择本地种或对资源恢复和水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的品种进行增殖放流,不使用外来种、杂交种、选育种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物种。增殖放流品种以万宁市的特色渔业资源为主,以其他渔业品种为辅,即人工增殖放流穴青蟹(和乐蟹)、斑节对虾(港北对虾)、鲻鱼、点带石斑鱼、紫红笛鲷、文蛤和红树蚬等,以扭转因捕捞过度和生态破坏导致的本土水产资源衰退的局面。


2.5 小海片区生态价值回归

在生态修复后,小海片区生态资源重新归位,多方价值再次显现。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并构建相应的产业体系,完成小海片区各项产业功能的空间落位,实现小海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2.5.1 目标定位,引领方向

在保障小海片区生态修复成效的前提下,基于小海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潜在价值,提出3大价值回归目标定位。①湖海山一体的国际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掘小海生态资源价值,强化生态赋能,布局湖海联动特色旅游消费业态,打造海南省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地标性项目。②陆海港共兴的万宁市海洋经济新高地。发挥陆、海、港资源优势,布局全链现代渔业、特色临港经济和海洋战略产业,为万宁市百亿级产业链群发展提供支撑,打造万宁市产业转型升级引擎性项目。③产城人融合的万宁市未来城市样板区。发挥小海片区作为中心城区拓展前沿的优势,依托亲水空间打造集品质休闲、高端消费、总部商务于一体的中央休闲区,激发万宁市未来城市生命力。

2.5.2 产业体系,支柱发展

为实现小海片区的产业目标,规划产业内容主要包括:①小海特色旅游消费。为将小海片区打造为生态旅游核心服务基地,以精品酒店群、海洋主题乐园、离岛免税消费为核心发展方向,延伸拓展露营经济、特色美食、生态康养等业态,打造世界级旅游消费目的地。②小海临港海洋经济。为实现小海自贸港建设目标,结合小海片区陆域资源及产业基础,建设具有小海特色的全链现代渔业。基于口岸发展基础条件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机遇,强化港口综合服务,发展特色临港经济。以乌场港为支点,引领发展海洋战略产业,充分发掘海洋价值。③小海现代城市服务。为使小海片区成为万宁市未来城市样板区,依托良好的生态,聚焦共享休闲空间、沉浸式消费空间及生态商务空间,建设包括市民广场的共享活动空间及文化演艺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同时,结合多元沉浸场景消费需求,融合各类高品质、潮流消费场景,打造沉浸式湖滨步行商街,并通过创新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升级卫星总部办公和现代商务服务。

2.5.3 空间布局,精准落位

结合小海片区的产业体系以及小海区域用地现状条件,提出小海片区“一环路、三极核、四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图7)。“一环路”指环湖旅游公路,它串联着各主要空间极核和组团。“三极核”指小海片区3大产业体系的核心落位,包括位于东部英豪半岛的旅游消费极核、南部乌场港口的海洋经济极核及西部城市新区的城市服务极核,三者在空间分布上呈三角形,并分别对应3大发展目标。“四组团”旨在依托小海片区独特的生态资源,赋能周边镇区,打造“潟湖生态+”多元化业态,分别在港北、后安、环东山岭、北坡发展渔业小镇、美食集社、山海运动、水乡风情等4大主题组团。各组团差异化发展并扩展极核服务范围,提供多样化的产业服务和体验。

图7 “一环路、三极核、四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图


3 结束语


近岸海域作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具有水质净化、水体交换、生物多样性维护等丰富的生态价值。随着海洋问题的日益严峻,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不断加大,近岸海域体系化的生态修复路经亟待探索。围绕近岸海域生态特点,本文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视角下,构建了“基底研判—机制梳理—修复规划—价值回归”四位一体的近岸海域生态修复路径,将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产业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并据此提出万宁市小海片区的生态修复策略及价值回归路径,以期为我国近岸海域的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