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精明收缩”理念下收缩型乡村规划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4-26 20:30:32
 

摘 要

梳理我国乡村收缩现状,结合国外应对乡村收缩的经验,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要从规划理念转变、规划体系完善、治理模式创新等3个方面应对乡村收缩,并提出“精明收缩”理念下3种匹配收缩趋势的差异化规划模式:对于半主动收缩型村庄,要浓缩精华、精致提升,建立“反磁力”型乡村;对于主动收缩型村庄,要约束发展、保障民生,打造宜居型村庄;对于被动收缩型村庄,要拆除合并、置换土地,实现乡村居住用地的收缩。

[关键词]乡村收缩;精明收缩;主动收缩;被动收缩;半主动收缩

[文章编号]1006-0022(2023)12-0139-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张长城.“精明收缩”理念下收缩型乡村规划策略[J].规划师,2023(12):139-144.

图片


1 我国乡村收缩的现状及作用机制


1.1 乡村收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资源大量向城市集中,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城市在生活环境、服务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便利性与乡村的衰败、落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导致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徙。2012—2022年10年间,乡村人口减少了23%,减少将近1.5亿人,乡村空间大量闲置荒废,空心村、老龄化等问题严重,这些现象无不体现着乡村收缩的实质,并且造成大量收缩型乡村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对乡村收缩的状况进行识别和评价,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可采用人口收缩度的指标作为评判乡村收缩水平的标准。人口收缩度表示已经连续数年处于收缩阶段的乡村,在整个收缩时期平均每年人口流失的速度。人口收缩度≤2%,为轻度收缩;2%<人口收缩度<5%,为中度收缩;人口收缩度≥5%,为重度收缩。对我国近10年的乡村人口进行测算,可知2012—2022年我国乡村人口收缩度为3.0%,属于中度收缩阶段。乡村收缩在未来一个阶段内长期存在甚至加剧,因此构建收缩型乡村规划体系尤为重要。


1.2 乡村收缩的作用机制

乡村收缩是外部政策、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和乡村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收缩机制的要素构成和作用属性,乡村收缩的动力因子可分为外源性因子和内源性因子。

1.2.1 外源性因子

外源性因子包括宏观外部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近2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约26%,202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与之相对应,数以亿计的乡村人口进入城市,乡村收缩速度加快,收缩进程被压缩,导致了一系列的乡村问题。然而,近些年的乡村收缩研究聚焦于乡村居民点空间上的迁并,对村民“上楼”后的生产生活问题考虑较少,乡村的社会功能已在一定程度上消亡。

1.2.2 内源性因子

内源性因子主要包括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农民的自发迁移。我国乡村农业生产多为“靠天吃饭”,农民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形成了代际分工、“候鸟式”迁徙等现象。另外,乡村收缩呈现出人口减少但空间不减甚至增多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较难融入大城市,而乡村的建设成本较低,推动了很多流动务工人员、在外定居人员将积累的财富通过空间建设的方式转移回故乡。


2 收缩型乡村的国际应对经验


2.1 从“增长干预”到“适应收缩”的转变

在国外,传统增量型规划仍被使用以抵抗乡村收缩。例如:英国坚持增长导向,严重依赖移民(主要来自东欧地区)来维持农村工业的模式与服务;德国以增强和培育收缩地区为目标,在试点项目“聚焦乡村行动”中制定了以增长为重点的振兴政策。实践证明,这些路径短期内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地区的复兴,但是不能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收缩作为乡村发展的模式之一,与增长并驾齐驱,收缩并不等同于不发展,而是应该构建适应收缩现状的乡村规划体系。


2.2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转变

乡村收缩现象出现初期,国外多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干预来恢复乡村的活力,如日本的合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均试图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改善乡村居住条件、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试图扭转乡村收缩的趋势,但这反而加剧了乡村对政府控制的公共工程的依赖。因此,需要从“自上而下”的政府干预转向“自下而上”的村民行动,以唤醒村民对地方规划和建设的参与热情,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提高收缩型乡村规划的科学性。例如,荷兰诺戴克村民通过自组织和倡议建设体育中心,并成功向地方政府申请了特殊补贴,推动了乡村的复兴发展。


2.3 从“空间导向”到“人文导向”的转变

推动乡村规划从“空间导向”向满足文化、生活、地方归属感等多元需求的“人文导向”转变,成为应对乡村收缩的重要考量。例如,日本开展了“一村一品”运动,诸多村庄得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雪子寿司等地方特色品牌,在体现文化创意的同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可见,通过价值观念转变、组织方式更新等策略建立起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网络,可以促进乡村社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打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乡村。


3 “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理念


我国乡村规划存在被动面对收缩甚至抵制收缩的误区。增长其实只是特定时期乡村发展的表现形式,并不等同于发展,从目前我国乡村发展的脉络来看,稳定或是收缩都应该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与质变的范式。在经历了乡村人口快速减少的这一收缩阶段后,试图“阻止”乡村收缩的规划策略已经不再有效,对于收缩型乡村,急需从被动应对转变为积极治理,树立“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理念,并采用正确有效的治理模式来扭转乡村“衰亡”的命运。

根据“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理念,应顺应乡村整体收缩趋势,明确收缩不代表不增长,而是要精明辨识乡村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制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策略,以最小的阻力促推乡村整体的“精明收缩”。同时,要更加注重人的需求,通过村民自治、多方共治等手段,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进一步的、精明的收缩治理。见图1。

图1 “精明收缩”理念下乡村规划转变示意图


4 “精明收缩”理念下收缩型乡村的规划应对策略


4.1 精准衔接,构建收缩型乡村规划体系

乡村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细胞单元”,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能让乡村焕发活力,但传统乡村规划存在多种误区:①“就村论村”,没有与周边村庄规划以及县域、镇域总体规划相衔接,出现规划“打架”的现象;②“就空间论空间”,过分关注空间和物质层面的建设,忽视乡村社会功能式微的潜在风险,同时忽略了乡村发展和村民的实际需求,导致乡村规划成为政府和设计师的“一言堂”;③“见地不见人”,主要依靠村庄的拆迁和村民的“上楼”来实现乡村的“挤压式”收缩。因此,传统乡村规划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在面对乡村人口、空间、产业多层次收缩带来的严酷挑战时,传统乡村规划暴露出的不适应和弊端更加显著,亟待构建收缩型乡村规划体系(图2)。收缩型乡村规划体系的“精明”之处在于精辨潜力和精准衔接。

图2 收缩型乡村规划体系构建示意图

4.1.1 精辨潜力——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对收缩型乡村的识别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在对体现收缩状况的现状人口流向、经济社会状况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在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三评价”,对乡村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进行分级,预测乡村发展的趋势,识别收缩型乡村,筛选出发展潜力较好的“预增长型”乡村,进而制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策略。

4.1.2 精准衔接——对接相关规划

收缩型乡村规划应跨越行政边界的界限,主动寻求与县域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周边村庄规划的协调,并与文物保护、水利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形成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各规划协调一致的规划体系。 


4.2 分类分策,选择适应收缩型乡村发展的规划模式

乡村收缩作为乡村发展的一种普遍过程,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既要避免消极抵制收缩的发展思路,也要避免陷入“一刀切”式的促增长的误区,应该转“被动收缩”为“主动发展”,顺应乡村收缩的大趋势和大背景,立足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结合村庄收缩的动力机制和表现特征,合理划分村庄类型,将其划分为半主动收缩型、主动收缩型、被动收缩型等3种类型(表1),并进行分类分策引导,实施差异化的收缩模式(图3),以保障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表1 “精明收缩”理念下不同类型村庄对比

图3 差异化乡村收缩模式示意图

4.2.1 半主动收缩型村庄——浓缩精华、精致提升,建立“反磁力”型乡村

乡村收缩并不是所有乡村均质同等地收缩,因此需要通过现状评价和发展趋势研判,将资源和要素向具备地方特色、发展潜力好的乡村倾斜,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反磁力”型乡村。这类村庄既是乡村地区的“增长极”,也是乡村能够持续发展的“引爆点”,可结合产业升级、特色培育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人口和空间的增长。这类村庄主要包括村企联动型、特色带动型、城镇集聚型、强村集聚型等4大类。见表2。


表2 “精明收缩”理念下半主动收缩型村庄分类引导

(1)村企联动型村庄——工业集聚,空间高效

村企联动型村庄一般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乡村工业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但是由于前期缺乏统筹规划,这类村庄的工业用地一般相对分散,集聚效益相对较低。对于这类村庄,规划重点是促进工业集聚,主要有两条发展路径:①对于距离城镇工业园区较近、乡村工业体量相对较小的村庄,为村镇工业制定科学合理的退出路径,开展适度化和渐进式的“退村进园”工作;②对于工业体量较大、发展较好的村庄,可以在甄别现状工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业集聚区的选址,促进乡村工业集聚、高效布局。

(2)特色带动型村庄——产业融合,特色培育

特色带动型村庄一般有一定的农业基础、文化基础等,可结合村庄特有的现状资源进行特色培育。具体而言,可延伸产业链,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业附加值的提升,并结合乡村的特色资源,打造文化体验型、现代农业体验型、特色景观体验型等不同类型的村庄,以提升乡村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3)城镇集聚型村庄——城乡共生,以城带乡,共享资源

城镇集聚型村庄一般紧邻城市或镇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因此,城镇集聚型村庄具备建设新型社区的条件,在规划时应强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辐射影响,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4)强村集聚型村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完善配套

对于强村集聚型村庄,主要是结合迁村并点、乡村振兴等政策基础,在中心村或发展状况良好的村庄附近,经过合理评估划定一定范围的用地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以满足周边拆除村庄的安置需求,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

4.2.2 主动收缩型村庄——约束发展、保障民生,打造宜居型乡村

主动收缩型村庄主要是发展潜力一般、不宜进行扩建的村庄,以及位于保护区内部、被限制发展的村庄,包括内部整理型和限制发展型两大类。见表3。


表3 “精明收缩”理念下主动收缩型村庄分类引导

(1)内部整理型村庄——存量挖潜,完善配套

对于内部整理型村庄,应该在保留的基础上限制其人口和用地的进一步增长。这类村庄提质发展的根本是进行存量挖潜,对于村庄内利用能效较低的建筑和用地,结合村民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度分析,有针对性地配建商业、文化活动等服务设施,改善村庄内部的公共环境,提升村庄的宜居性。

(2)限制发展型村庄——以保护为主,统筹周边

限制发展型村庄主要是指各种保护区内部的村庄,由于保护区的特殊生态属性,村庄的增量发展受到限制,需要重点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将村庄自身的发展融入保护区的整体保护和发展中,综合统筹保护区、村民住宅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用地的关系,在用地限制的基础上实现村庄的保护和发展。

4.2.3 被动收缩型村庄——拆除合并、置换土地,实现乡村居住用地的收缩

被动收缩型村庄主要包括城中村型、撤并安置型两大类,其中撤并安置型村庄又可分为拆迁合并型和异地搬迁型两种类型。对于这类村庄,需要通过集聚点的建设满足村民的居住需求,实现乡村居住用地的收缩。见表4。


表4 “精明收缩”理念下被动收缩型村庄分类引导

(1)城中村型村庄——合理选址,完善配套

城中村型村庄是指用地位于城区范围内、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更新拆除以促使用地能级提升的村庄。这类村庄已经实现“村改居”,传统的乡村社会已经消亡,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障村民“上楼”后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等需求,结合城市相关规范建设安置社区和配套服务设施。

(2)撤并安置型——分期推进,渐进收缩

在撤并安置型村庄中,拆迁合并型村庄的现状规模较小,建设用地浪费较严重,需要在考虑用地集约的基础上对多个村庄进行拆除、合并、安置;异地搬迁型村庄一般位于矿产资源压覆区、风景区、水源地保护区、黄河滩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不适宜居住的地区,应选择合适区域进行搬迁。对于撤并安置型村庄,应充分考虑村民意愿,采用分期分区、渐进引导的收缩路径,并通过环境引导、政策倒逼等措施保障撤并工作的推进,对置换出来的土地进行复垦还林、还耕等,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4.3 多方共治,构建“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模式

有效的乡村治理能够保障乡村聚落的“精明收缩”。与城市不同,乡村具有显著的在地属性和强烈的亲缘、地缘等社会文化属性,更需要形成以村民为主体、村民意愿得到更广泛表达的“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体系。收缩型乡村的规划建设与日常运行关乎村民生活、村庄发展、社会稳定,急需在政府、乡村、社会之间建立起多方协调机制,从当下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向“多方共治”模式,以村民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从而使乡村收缩更有温度。

首先,政府作为乡村收缩的管控主体,应该加强政策引导,探索适应收缩情境的乡村治理体系。可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乡村规划师既参与乡村规划的决策和编制,也参与乡村各项事务的协调和落实,是乡村规划中沟通政府与村民等多元主体的桥梁和纽带。其次,企业、高校、专家等社会团队是乡村发展的支持者和监督者,应发挥这些社会团队的作用,为乡村的稳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最后,应充分发挥村民尤其是乡村精英的主体带动作用,将村民倡议等非正式规划内容嵌入正式规划体系,让村民共同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并监督落实情况,为乡村收缩问题的解决出谋献策。见图4。

图4 “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模式示意图


5 结束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收缩不可逆转,但收缩并不代表衰败,如何实现收缩基础上的复兴,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收缩路径”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理念,从规划体系构建、规划模式选择、乡村治理模式构建等方面探索收缩型乡村的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村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