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O2O社区生活圈划分、特征识别与规划对策——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4-03 19:04:01
 

摘 要

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选取O2O(Online to Offline)应用较为成熟的生鲜菜场及药店两类商业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数据爬取、供需关联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线下和O2O两类社区生活圈进行划分。通过对两类社区生活圈在边界、结构形态、服务水平等3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发现O2O社区生活圈的规模更大,其关联枢纽呈现出沿高等级道路分布的轴线结构;O2O社区生活圈的自服务水平较低,同时依赖一个更大范围的、去中心化的服务网络。基于此,O2O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当从尺度层级、边界划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及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O2O模式;社区生活圈;供需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规划对策

[文章编号]1006-0022(2023)12-0060-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杨辰,朱敏吉.O2O社区生活圈划分、特征识别与规划对策: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J].规划师,2023(12):60-66,76.

图片


0 引 言


当前,电子商务对社区生活的支撑作用日渐凸显。相较于居民亲自前往设施点获取服务的线下模式,线上下单、线下配送到家的O2O模式突破了社区服务的时空限制。生鲜、药品等易腐物品和急需日用品通过即时物流配送,使居民无需到店也能享受服务。居民的消费方式正在从线下向“线上—线下”模式快速转变,这必然会对未来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选取O2O模式普及率较高且生活必需的生鲜菜场及药店两类商业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下设施、O2O设施、居住建筑、道路网络、人口等多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采用供需关联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线下和O2O两类社区生活圈进行边界划分与特征比较,并提出O2O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应对策略。


1 社区生活圈的已有研究


1.1 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法

目前,社区生活圈的划分依据主要有行政辖区、居民行为、设施可达性等3种。管理部门认为,基层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社区生活圈的划分应以街道办事处或镇的行政边界为宜。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行政边界与居民实际活动范围之间的显著差异会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错配现象产生。基于居民行为的划分方法多借助GPS、公共自行车、手机信令等大数据识别居民的出行轨迹,并根据其时空间特征来划分不同层级的社区生活圈。这种方法符合生活圈建立的本意,但在社区生活圈尺度内(15分钟步行范围),大数据难以精确刻画居民对服务设施的实际需求和到访情况,也就难以为社区服务设施更新规划提供依据。设施可达性是城市规划领域划分居住单元的常用手段,包括以服务设施为中心,划定300 m或500 m服务半径;利用GIS的等时圈分析对居民出行的可达范围进行测度;采用将小区到各类设施最近距离的最大值作为社区生活圈边界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对评价服务设施及其更新规划具有指导作用,但缺乏对居民需求情况的掌握,也可能导致供需错位的问题。

实际上,基于居民行为和设施可达性的划分方法代表着社区生活圈两种理论模型:一种是以家为中心的理想模型,一种是以服务设施为中心的规划模型。前者关注居民从住所出发,在5、10、15分钟步行范围内可获得的社区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需求端);后者关注不同等级的服务设施能够为周边多大范围提供步行可达的服务(供给端),两种模型各有优点和应用场景。本文认为,社区生活圈本质上是居民为获取日常生活所需服务,通过出行而形成的空间范围,居民与服务设施之间的“供需关联”才是社区生活圈形成的本质机制(而不是单一的需求端或供给端)。这种供需关联由居民点、设施点、两者之间的活动等3个要素构成,生活圈的边界、规模、方向等形态特征均由这三者的空间分布决定。


1.2 服务线上化对社区生活圈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服务广泛进入了居民日常生活,社区服务的供给和获取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信息时代的城市服务已经从过去单纯强调虚拟化的线上渠道,逐渐发展为线上线下两种渠道融合。线上化是指通过网上购物、在线学习、智慧出行、远程医疗、智慧政务等多种方式改变社区生活和治理方式。虽然线上服务的使用者、使用频率和所在社区的区位、建成年代存在差别,但是社区服务的线上化对行动受限的群体以及郊区新城等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的地区来说,还是提供了更为公平的社区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线上服务对社区生活圈设施的运营方式无疑会产生深远影响。

已有研究对社区服务线上化的发展历程、实现方式、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了梳理,但服务线上化以后,社区生活圈的划分究竟会受到哪些影响?与传统的线下生活圈相比,线上化的社区生活圈具备哪些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急需得到充分讨论。


2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2.1 案例选择

本文选取上海市虹口区作为研究对象。上海市是国内最早开展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城市,也是众多新技术、新模式(包括O2O)投入市场的首选落地平台,虹口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为23.45 km2,下辖8个街道,据2021年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75.75万。


2.2 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了虹口区社区生活圈的道路网络、人口分布、服务设施的相关数据。道路网络数据通过OSM(Open Street Map)获取;人口分布信息采用公式计算得出,即居民点人口量=(街道常住人口/街道总住宅建筑面积)×每栋住宅建筑面积。街道常住人口和住宅建筑面积数据分别从2021年虹口区年鉴与同年的《上海市虹口区单元规划(2021—2035)》中获取;服务设施数据则采用O2O模式普及率较高的两类商业服务设施——生鲜菜场与药店的数据,线下设施数据来自高德地图POI数据,O2O设施数据主要从美团、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叮咚买菜、叮当快药等行业头部企业平台获取,时间段为2021年5—8月,最终识别出服务于虹口区的生鲜菜场与药店共计1 537处,其中线下设施889处,O2O设施648处。见图1、图2。

图1 虹口区线下生鲜菜场与药店获取范围及位置

图2 虹口区O2O模式下的生鲜菜场与药店位置

注:个别O2O设施距离虹口区较远,未在图中显示。


3 O2O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法


社区生活圈划分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构建供需关联网络和划定社区生活圈(图3)。前者是根据居民点与服务设施之间的关联强度对道路网进行加权赋值,进而得到供需关联加权网络;后者则通过复杂网络算法(Infomap)对供需关联网络进行社区发现,选择合适群组确定社区生活圈的划分结果。

图3 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步骤示意图


3.1 基于居民点与服务设施点供需关联的测度模型

供需关联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居民点与服务设施之间的联系。根据联系的强弱,可以识别出供需关联的空间作用范围,这是本文定义社区生活圈划定的主要方法。已有研究证实,居民与线下服务设施的供需关联主要受到步行距离和出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线下服务一般以家为中心,在有限的时空距离内展开;而包含线上、线下服务的O2O模式,主要由配送员使用电动车配送商品。虽然居民无需出行,但是等待时间过长也会削弱其使用该项服务的意愿,特别是对配送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商品,如生鲜和药品等。根据某平台数据显示,当配送时间超出半小时,O2O设施商家一般不再配送。因此,线下服务和O2O模式都可以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即关联强度与发生地点的需求水平成正比,与到达点的距离成反比。本文采用Geertman的潜力模型来计算居民点与服务设施之间存在的引力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将适宜服务距离与最大服务距离代入公式(2),可得到每类设施的供需关联模型。使用该模型可对居民点的关联设施数量及道路所承载的供需关联强度进行量化分析。见图4。

图4 虹口区线下服务与O2O服务供需关联强度的空间分布图


3.2 基于复杂网络的社区发现

“社区发现”(Community Detection)是指在一个复杂网络中,存在这样一些节点,它们之间的联系明显多于它们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这些内部联系多于外部联系的群组被称为“社区”。本文采用供需关联强度来识别网络中“内部联系多于外部联系”的节点群组,进而达到发现社区生活圈的目的。基于复杂网络的社区发现在城市规划领域已有不少应用成果,如城市关联网络、区域空间结构、交通网络、通勤网络等,但在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量化工具方面,目前常用的社区发现算法有Q Modularity、Fast Greedy、Walk Trap、Infomap等,考虑到供需关联模型属于“有权有向”且社区规模不大的复杂网络,本文选择了稳健性强、不重叠聚类的Infomap算法。


4 O2O社区生活圈特征识别


根据联系强度阈值的设定,复杂网络可以划分出不同层级和数量的社区。考虑到时间约束以及与街镇单元的比较,本文最终识别出11个线下社区生活圈(平均面积为2.07 km2)和9个O2O社区生活圈(平均面积为2.53 km2)。见图5、图6。

图5 Infomap算法识别出的虹口区线下与O2O社区生活圈供需关联网络群组示意图

图6  虹口区线下社区生活圈及O2O社区生活圈的划分结果示意图

注:相同颜色为同一社区。


4.1 边界

对比两类社区生活圈的边界,并与虹口区街道办事处行政边界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一是线下社区生活圈与街道单元的边界更为接近,O2O社区生活圈边界则差别较大。这说明以街道作为社区生活圈的管理单元,基本符合虹口区居民线下供需关联的分布情况;而O2O模式的普及将进一步挑战“以行政单元作为社区生活圈边界”的合理性。二是将三者的边界与高等级道路比较后发现,街道单元和线下生活圈大多以主干路为边界(居民的日常出行一般不会跨越高等级道路),而O2O社区生活圈则更倾向于将高等级道路包含在生活圈内,甚至有沿着高等级道路方向展开,并在高等级道路交汇处形成中心的趋势(O2O服务配送者偏向选择高等级道路出行)。见图7。

图7  虹口区街道单元、线下社区生活圈、O2O社区生活圈边界与高等级道路对比示意图


4.2 结构形态

社区生活圈的结构形态包括中心和方向两个维度。从中心维度来看,社区生活圈的中心可以通过中心度表示,它是表征节点在整体网络中重要程度的指标。中心度越高,表明节点在整体供需关联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高中心度节点被称为关联枢纽,可以视作社区生活圈的中心。本文分别统计线下与O2O两种供需关联网络位于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上节点的中心度。结果显示,O2O供需关联网络中心度在高等级道路上的平均值显著高于支路,而线下供需关联网络中心度与道路等级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说明在O2O供需关联网络中,高等级道路沿线地区更有可能成为社区生活圈中的关联枢纽。从方向维度来看,线下社区生活圈的关联枢纽呈点状分布,在空间上并不连续,这说明线下社区生活圈相对独立,供需关联在各方向上均向内聚集;O2O社区生活圈的关联枢纽则沿主干道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这说明O2O社区生活圈之间存在一定的供需关联。见图8。

图8 虹口区线下、O2O供需关联网络中心度与高等级道路叠加分析示意图


4.3 服务水平

社区生活圈的整体服务水平可以用所有居民点“可获得设施量”(最大服务距离内的设施数量)和“可便捷获得设施量”(适宜服务距离内的设施数量)来测量。统计结果显示,在线下模式中,居民点可获得的设施量有限,且存在一定的服务盲区;可便捷获得设施量的情况更不理想,大量居民点周边300~500 m范围内没有生鲜菜场和药店。相比之下,O2O模式中各居民点普遍能获得200个以上的设施;即使在适宜的服务距离内,大多数居民点仍能获得上百个服务设施。这说明O2O模式可以通过远距离服务来弥补线下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有效提升了社区生活圈基本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

此外,无论是线下还是O2O模式,居民跨越边界使用其他生活圈设施的情况都普遍存在,即跨圈服务。本文引入“自服务水平”指标(居民在各自生活圈内实现供需关联的可能性)来测量社区生活圈自给自足的程度。统计结果显示,虽然两种模式都存在跨圈现象,但是线下社区生活圈的自服务水平高达82.22%,而O2O社区生活圈的自服务水平仅有28.70%(图9),这说明服务线上化使得以居民步行到访为主要供需关联方式的传统社区生活圈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因此,在O2O社区生活圈中应关注跨区域的供需关联,并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社区服务设施的布局。

图9 虹口区线下、O2O社区生活圈自服务水平与相互服务水平比较示意图


5 O2O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


社区生活圈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以行政辖区、居民行为、设施可达性分析为依据的社区生活圈划分方法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根据其步行的时间、距离来划分空间单元。O2O模式的普及在出行主体、出行方式及服务距离等3个方面快速改变着居民获取生活服务的方式,社区生活圈的研究也应及时做出回应。社区服务的线上化使得居民与设施之间的供需关联不再局限于步行的时间、距离,这种变化造成了线下社区生活圈与O2O社区生活圈在边界、结构形态和服务水平方面的显著差异。社区生活圈规划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调整。

一是社区生活圈的再定义。服务线上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与服务设施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生了变化。社区生活圈的定义应跳出传统步行的时间、距离限制,从形成生活圈的本质机制——“需求—供给”角度重新理解社区生活圈的含义,即社区生活圈不仅要考虑居民实际到访设施形成的线下供需关联,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对购物、教育、休闲、娱乐、出行、医疗等线上服务的使用形成的“线上—线下”综合供需关联。

二是社区生活圈的边界划分与特征识别。基于供需关联网络划分的线下社区生活圈及O2O社区生活圈依然受到居民步行或配送服务的时间、距离的影响,但两者程度不同。线下社区生活圈规模小(与15分钟步行范围更为贴近)且边界与高等级道路较为吻合;O2O社区生活圈规模更大且多沿高等级道路空间展开。线下社区生活圈的关联枢纽主要呈点状独立分布于各个生活圈内,而O2O社区生活圈的关联枢纽则呈现出沿高等级道路分布的轴线结构,并穿越多个连续的生活圈。线下社区生活圈的自服务水平达到80%以上,而O2O生活圈的自服务水平不超过30%,这说明与传统的线下社区生活圈相比,O2O社区生活圈依赖一个范围更大的、“去中心化”的服务网络,居民选择多个生活圈服务设施的可能性大大加强。

三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应对策略。自《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来,北京、广州、杭州、成都、武汉、长沙、济南、厦门、海口等城市陆续启动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编制。2018年和2021年,住建部和自然资源部相继发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以下简称《标准》)和《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标志着我国的社区规划正式由居住区模式转变为生活圈模式。

虽然《标准》和《指南》在技术标准方面有一定差异,但是它们都把社区生活圈规划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在步行范围内,根据国家规范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评价和配套完善,尚未将社区服务线上化的趋势纳入考量。本文通过对O2O社区生活圈的实证研究,尝试在生活圈的尺度层级、边界划分和配置标准等3个方面对现有社区生活圈规划原则进行补充(表1):一是在尺度层级方面,O2O社区生活圈有规模扩大和复杂化的趋势,5、10、15分钟生活圈的理想圈层结构难以描述O2O社区生活圈的真实情况。一方面,确定生活圈规模的关键指标——服务距离,应根据线下和O2O设施的各自运作方式进行分类测算;另一方面,应调查社区不同消费群体(青年/老年,男性/女性)使用线上服务的方式,进而区分不同群体生活圈的尺度层级。二是在边界划分方面,在O2O社区生活圈规模扩大的同时,高等级道路对生活圈的分割作用也大大减弱,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去中心化”的现象。面向服务线上化的社区生活圈边界划定,应考虑O2O设施在出行主体、出行方式及服务距离方面的变化,结合控规单元和行政边界综合确定。三是在配置标准方面,O2O模式增加了社区生活圈之间跨圈服务的可能性,规划应在更高层级和更大范围对多个社区生活圈进行配套服务综合评价,将存在供需关联的周边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也纳入生活圈配套设施评价,统筹协调设施总量与布局,平衡地区间的供需差异。


表1 《标准》《指南》与O2O社区生活圈规划的主要原则比较

当前,线上服务仍处于快速发展期,社区生活圈规划应持续关注O2O模式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O2O模式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全面影响。


【注 释】

①O2O模式泛指交易过程涉及线上网络及线下实体空间的服务模式。本文指围绕着居民日常生活,将互联网平台与社区线下实体相结合,在同一城市或地区为居民提供直送到家的商品或服务。O2O模式可分为实物输出型与服务输出型两类(前者指由配送人员将实物商品送货到家,后者指由有技能的人员及门店提供上门生活服务)。目前实物输出型是O2O市场的主体,且与社区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②本文把社区服务从实体设施转向线上或“线上—线下”的过程简称为“线上化”。

③考虑到边界效应(住在区界附近的居民会跨区使用设施),本文将虹口区界外1 000 m缓冲区(15分钟步行范围)内的线下设施也纳入统计。

④O2O设施根据实际服务情况进行统计,O2O生鲜菜场配送距离的平均值为6 486 m,O2O药店配送距离的平均值为7 017 m。

⑤由于O2O设施具有线上化的特点,本文的论述中仅考虑设施的空间分布对居民选择的影响,忽略设施受规模、服务类型、服务质量、品牌效应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权重差异,假设居民对每个可到达设施的选择概率相同。

⑥上海市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单元划分主要以街道、镇行政边界为依据。

⑦根据《上海市虹口区单元规划(2021—2035)》,虹口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划分依据是街道的行政边界。

⑧在不同的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中,判断节点中心度的指标及相应的计算方法不同。Infomap算法以访问概率作为判断节点中心度的指标,并以此识别网络群组。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