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安大雁塔历史街区为例,梳理在线点评数据,解析公众置身于大雁塔历史文化空间的感知情况。结果表明,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主要由文化氛围、场景设施、文化活动、消费服务、时间安排、文化特色6类感知要素构成,并以长尾词为依据,析出潜在感知要素,引导文化特色景观的塑造。同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明确“景观节点—环境场景—整体氛围—基础服务”的感知层级及其结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感官要素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景观、遵循文化感知层级、保持情感正向引导的文化空间感知优化策略,以满足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需求,引导公众对文化空间主题特色的感知。
[关键词]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景观感知;文化感知;语义分析;策略研究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9-0109-08
[中图分类号] TU984.1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南佳博,周庆华,高元,等.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情”“景”感知与提升策略:以西安大雁塔历史街区为例[J].规划师,2023(9):109-116.
在城市设计精细化要求下,公众在城市空间中的文化需求逐渐受到关注。目前,城市设计研究通过多感官设计来提高公众在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感知和文化认知水平,并通过行为引导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神经转向”的趋势,强调情感、身体及“非理性”等的主体特征。其中,空间感知的研究起源于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关于“存在”“身体—主体”的哲学思考,这一哲学理念强调对感官、知觉、情感、记忆等神经以及行为结构和图式的身体呈现。已有研究重视身体感官体验对主观精神意向的反馈以及二者的不可分割性,并将个体的年龄、性别等先天条件及文化、地域等环境差异作为认知差异的重点分析因素,进一步思考“心智—身体—环境”的系统性与一致性以及“感知—认识—存在”的循环过程,以解释公众在空间文化体验及规划研究中的身体感知、情感认知及空间行为的内在机制。
“文化空间”在《空间的生产》中作为一种空间存在方式第一次被提出,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首次以独立术语的形式正式出现,它特指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及仪式的特定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泛指传统文化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的具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同时,文化空间也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并集。因此,从“情”“景”感知视角对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对提高城市空间品质、营造文化氛围、传承城市特色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Arnheim指出,意识结构中存在组织感知过程的基本元素,而对复杂空间的感知就是对这些基本元素的捕捉,即主观刺激在感知对象的健康神经系统中引起了可预测的反应。从“情”的视角来看,感知是一个多元动态过程,人们通过心理、生理组织来感知和体验空间的联系与变化,并对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原型、象征和概念进行精神情感层面的体悟。从“景”的视角来看,文化空间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场所。由此可见,作为文化传扬的主要载体空间,文化空间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感知城市文化特征的情况,其中景观构建环境的呈现是公众进行形象感知的先决条件,情感氛围的文化表征则为公众的形象感知提供了一种情感背景与意识引导。
早在1998年,欧洲现象学中就出现了“氛围转向”一词,此后在人类学、建筑理论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对“情感氛围”的引用也越来越频繁。氛围包括单一的和集体的氛围,能在人类意识与活动的联觉空间中被唤起。城市空间中的情感氛围、文化象征等除了受物质元素的影响,还与公众的认知有关,并且反映了公众在涉及直觉洞察力、隐性知识和技术推理的思维中对文化本质的参透程度,这也是由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构成、具体理论和制度的生命力所驱动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中物质与非物质元素的影响会促使公众情感的释放和流动,这是公共空间情感氛围形成的机制。同理,城市空间中具有文化属性的物质与非物质元素引起的公众情感的释放和流动,决定了文化空间情感氛围的生成。
空间叙事语言是由被解释的符号形式构成的,而文化空间作为公众情感释放和流动的载体,其情感氛围又会激发动作、煽动行为、诱导情绪、激活身体记忆以及增加社会交往,持续唤起、影响、提高公众的情感认知能力。因此,文化空间中存在着“空间—情感”的转化模式(图1),使设计师能够通过情感和物理环境的联结来改变公众的感知,以提高精神情感的累积效应。
城市文化形象是由公众对城市文化的共同评价或集体认同决定的,是由“单一物理现实、共同文化和基本生理性质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特色包括客观与主观两个维度,即景观构建的物理现状及公众在特定时空内对环境景观的感知,如城市历史、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等。换言之,就是环境提供条件,个体可以通过塑造图像和结构来选择、赋予环境以文化表征意义。城市文化空间是突显城市文化特色的代表,公众对城市文化的好感度越高,其对城市的喜爱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文化空间的营造中不仅要调查公众对城市生活文化的理解程度,还要研究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化空间环境获得这些主观感知的,从而使规划设计者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所偏重,并通过空间要素组织来调整公众的感知,满足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需求。
西安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城市文化空间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实践前沿阵地,在规划设计与文化展示方面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其中,大雁塔历史街区是西安文化空间的代表性区域,目前仍具有较高的热度。因此,本研究选取大雁塔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文化空间的公众感知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范围位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划定的大雁塔历史地段(图2),且集中于此历史地段的核心区域。
本研究以国内两大旅游平台——携程旅行网及去哪儿旅行网的点评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在搜索网站景点评论关键词时将大雁塔历史街区划分为大唐不夜城、大雁塔—大慈恩寺、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大雁塔南广场4处公共空间,对应各公共空间分别收集到1584、3618、2360、277条在线评论数据,总共获得7839条在线评论数据;携程旅行网还包含了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满意度数据。通过对评论数据和满意度数据的分析,能有效识别公众的文化特征感知、情感表达及满意度。
近年来,基于网络在线数据的研究激增,而由社交媒体、在线评论等用户生成的内容可以反映公众感知的认识过程与结果。相关研究主要借助POI数据点、照片图像、点评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文本挖掘法或文本分析法,从空间感知角度构建空间形象分析模型或系统理论框架,探究公众的空间感知、感知差异及影响机制。但现有研究多从旅游开发或城市泛空间设计等方面展开,较少聚焦于历史文化空间的感知。因此,本研究聚焦历史文化空间的感知,借助在线评论数据进行语义分析,以较好地提炼公众对历史文化空间的感知要素,明确现有感知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营造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设计,促进公众对文化空间的感知,激发与培养公众对城市的情感。
本研究采用ROST Content Mining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即通过梳理、分析评论中主要存在的词汇类型及词频,获取公众的主观感知情况。
在对文本进行挖掘前,对500条评论进行预分析,通过设置自定义词典及滤词筛选后产生不同景点的高频词与长尾词,划分主要与潜在的文化空间感知影响要素类型,并进一步构建整体与各个景点的语义网络图,抽象总结出文化空间感知要素的递进层级。在此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对大雁塔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感知及情感认知进行深层次分析与解读,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见图3。
3 “情”“景”感知结果分析
3.1 主要景观感知要素分析
通过归纳和整理总评论与分区评论中排名前50位的高频词,并结合各公共空间的分析发现,公众采用“唐朝、夜景、佛教、灯光、漂亮、值得一来”等词语的一致性较高,因此可认为公众的文化空间感知是由文化氛围、场景设施、文化活动、消费服务、时间安排、文化特色6类感知要素构成的(图4)。
其中:文化氛围类高频词以宏观感知描述为主,整体呈现出“值得”“盛世”“壮观”等直观形象认知;场景设施类高频词体现区域的细节景观设计,如灯光、音乐、铺地材质等,这些给公众带来了视觉、听觉、触觉方面的精细化场景体验;文化活动类高频词有“表演”“体验”“拍照”等,这说明公众主要以视觉观光为主、活动参与为辅的方式进行感知;消费服务类高频词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反映出文化片区具备全面的休闲度假功能,且提及“讲解”的频率很高,说明“讲解”对公众的感知体验有关键作用;时间安排类高频词“白天”“夜晚”“下午”等反映出公众在大雁塔历史街区的活跃阶段为中午至夜晚,文化片区的活动安排较为连贯有序;文化特色类高频词有“大唐”“唐代”“盛唐”等,说明公众对大雁塔历史街区的文化主题感知以唐时盛行的佛教文化为主。
总体而言,大雁塔历史街区整体呈现出为公众提供多样化场景、具有浓厚盛唐文化氛围、服务功能完善、活动组织连贯有序的文化片区形象。
为进一步识别公众对不同景点文化空间的感知因素,本研究将总评论与分区评论排名前200位的高频词的序号和频数设为变量并进行曲线拟合,曲线符合幂指数分布。通过模拟方程判定系数R2 的值可看出,曲线的拟合优度很高,呈明显的“长尾”特征,其中曲线后的长尾词可作为边缘形象,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公众对不同公共空间的文化感知差异,因此边缘形象往往代表着潜在的发展方向,是提升各公共空间自身文化特色辨识度的重要因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根据整理得出的各公共空间曲线后的15个长尾词,发现不同公共空间的感知词汇的差异性较强(图5)。①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的长尾词“方阵”“节奏”“宏大”等体现了公众对音乐喷泉表演的印象;②大雁塔—大慈恩寺本身的功能为宗教类建筑功能,其长尾词凸显了宗教特色,并且“地标”一词体现出其文化形象特征与其他公共空间的差异;③大雁塔南广场的长尾词描绘出其独特的“肃穆”“悲天悯人”的文化形象与氛围;④大唐不夜城的长尾词中有关大型公共建筑类建筑的词凸显了其文化功能特征,“文化广场”“大道”等词凸显了其空间构成特征,“不倒翁”“灯会”等词描绘了其文化活动特色。
总体而言,对长尾词文化特征表述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提高历史街区各分区的文化形象属性辨识度,强化各分区自身的文化特色,提高公众对不同公共空间文化特色的认知水平,从而避免游线过长导致的审美疲劳,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各公共空间的竞争力。
语义网络分析能通过构建概念和语义关系的网络图直观展现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使用NetDraw软件生成大雁塔历史街区整体及不同景点文化形象的语义网络图(图6)。从层级结构来看,语义网络图呈现“核心—边缘”特点,即重要节点周围形成了多层子群。其中:词语距核心节点的距离越近,与中心节点词语的联系就越紧密;线条的疏密代表词语共现频率的高低,线条越密表明共现次数越多。
整体来看,大雁塔历史街区公众评论的语义网络图呈现4个圈层结构(图7),即“核心层—次核心层—过渡层—边缘层”。其中:核心层主要由与各公共空间主体景观紧密相关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公众心目中大雁塔历史街区的核心文化形象;次核心层是对核心层感知的进一步拓展,主要与大雁塔历史街区的环境场景构成紧密相关;过渡层反映出公众对大雁塔历史街区整体氛围的评价;边缘层反映公众在游览时对基础服务的感知。因此,公众对该片区的整体形象感知是通过“核心景观—环境场景—整体氛围—基础服务”的感知层级展现出来的。
对公众来说,一处景观场景即是一个单位的感知事件。公众置身于大雁塔历史街区时首先对环境中的感知事件进行分割,确定各个有意义的感知事件单位间的边界,在迅速感知所处环境的同时,完成感知事件的区分及注意力排序后,主动寻找核心景观及活动,并将其作为主要感知事件进行审美凝望,形成视觉聚焦,由此开始对文化空间主题进行解读并开展情景构建,从而产生文化空间感知的心理表征。见图8。
公众在环境景观中的视觉处理有两个阶段:环境视觉处理和焦点视觉处理。环境视觉处理通常发生在观看景观的最初几秒钟,之后视觉感知转向焦点视觉处理,这涉及长时间的视觉注视和短时间的视觉扫视,因为观众会从中央视觉中提取更详细的信息。将大雁塔作为历史街区空间的核心景观进行视觉焦点营造,以大雁塔—大慈恩寺为历史地段的区域中心,分别向南北延伸出景观轴线,相继开发了北广场喷泉广场、玄奘广场、大唐不夜城等区域(图9)。大雁塔高64 m,为了突显大雁塔的城市文化象征地位,在大雁塔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规划对周边建筑采取了阶梯退台式分区控高,并依据唐朝建筑制式进行外立面风貌统一,在控制范围内保证大雁塔的最大可见性,使其成为多视角景观焦点。由此,核心景观的焦点营造主导了文化空间感知,处于公众文化空间感知层级的核心层。
在对核心景观进行凝望后,公众的视觉处理就从焦点视觉处理转变为探索性视觉处理,而在视觉主体边界合理布局景观则较易引起视觉处理的转变。大雁塔历史街区各分区核心景观附近分布着较为密集且设计多样化的景观节点,这些景观节点经过布局组织后与各个景观节点过渡衔接。以大雁塔北广场为例,横向沿天际线分布的植被、建筑轮廓和竖向以大雁塔为透视灭点的依地形高差有序排列的景观小品,有逻辑、有组织地引导着公众视线的转移,使公众的焦点视觉处理转向探索性视觉处理,使环境视觉处理信息分布在核心景观边界外更广泛的区域(图10)。一方面,这种阶段性转变与环境视觉处理是认知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短时间内促成了公众文化心理的形成,在当下体验的基础上塑造了公众的意识与世界观、心态。另一方面,环境场景的布局组织体现在塑性、装饰、颜色、建筑等构图和景观中,使公众形成审美体验,并影响公众的情感、精神状态及生活细节。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大雁塔历史街区空间景观场景的布局组织中,和谐的形制、适宜的环境材料、优美的景观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以柔性力量来促进与个人、与周围环境、与日常生活相和谐的空间。
概念与象征性的整体情感氛围,是由所处空间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构成、具体理论和制度的生命力所驱动的,反映了不同公众认知在涉及直觉洞察力、隐性知识和技术推理的思维中对现实本质的参透程度。在此层面上,开始形成文化与身份认同,这是公众的身体、感官、情感体验的结果。Stewart等认为“氛围不是一种惰性环境,而是人们在其中找到自我的力场”。大雁塔历史街区通过光、声及其他刺激要素将公共空间打造成多变的舞台,并通过展示能体现唐朝历史文化的衣、食、住、行、民俗、节庆、诗、书、画作等要素,引导公众产生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底的集体情感体验。同时,借助公众的物质体验进行环境要素的“氛围操纵”,在以南北为主的人行流线上“控制”氛围的感知特征,使其不断变化,促使公众产生特定类型的审美体验。可见,文化空间的整体氛围跨越了显著不同的本体论领域,其复杂性不仅受空间尺度、具体物质或心理表现的影响,还受制于公众在概念上的共鸣与不同的文化展示模式。因此,整体氛围作为文化空间感知的过渡层级,是公众对文化的理解趋于感性认知的表现。
在基础服务感知部分,一方面涉及对空间舒适性的底线把控。交通噪声、垃圾和污垢、难闻的气味、严寒酷暑、空气污染、公共绿地缺乏等是关键的环境感知压力源,往往会引发感知的“短板效应”。大雁塔历史街区的基础服务类型较为全面,基础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位置与服务范围能够满足区域内公众的空间游历需求(图11),因此很少出现上述的综合感知短板,整体情感呈积极倾向,公众感知满意度较高。另一方面涉及对人文关怀底线的把握,包括物质环境可及性与文化可及性。首先是物质环境可及性,街区考虑到不同主体社会属性的差异,注重弱势群体友好与空间使用的公平公正,如设置了无障碍基础设施、母婴室、专用卫生间、充电宝借用设施等;其次是文化可及性,街区中的互动活动、行为艺术、文化节目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信息展示活动,不仅提高了文化传递的可访问性与有效性,还有效推动了公众对历史街区的文化空间感知从感知体验向认知思考的过渡。因此,只有通过完善的基础服务来避免负面感知影响的产生,为空间舒适与人文关怀的基础形象感知兜底,才能保证文化特色的高阶形象感知表达。
图11 大雁塔景观节点与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组织示意图
4 “情”“景”感知提升策略
4.1 立足感知,强化感官要素建设
形象感知的主体为置身于公共空间的公众,他们对文化氛围、场景设施、文化活动、消费服务、时间安排、文化特色等构成要素的感知,即是对文化片区公共空间物质建设效果的直接反馈。因此,一方面需要提高公众感知途径的多样性。目前,公众的整体感知来源于空间步行游历或观光车代步的感官反馈,这种参与方式对于空间细部的感知及宏观空间的把控有限,未来可以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传感技术使公众的感官体验得到延伸。另一方面需完善物质空间环境感官要素建设。应注重对公众的全感官、全过程体验的设计优化,在视听方面进行创新性空间表达的同时,对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感知,甚至是全感官感知进行空间补差表达,从文化感知构成要素方面加强刺激空间感知的建设,寻求文化传扬的新形式。
城市公共空间的地缘特征及人文涵养所凝练的文化符号表征了其文化形象,如城市层面“十三朝古都”是对西安文化形象的概括。聚焦于地段层面,不同公共空间在时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区位的特殊性、城市职能的差异性、人群流动的随机性,孕育出了各自独有的文化符号。因此,应以长尾词为导向,挖掘、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与空间环境要素有机结合,同时融入公共空间本身的功能,使其契合于所在片区的文化定位,以实现文化特色突显的目标。
文化感知塑造需要遵循“核心景观焦点营造—节点场景布局组织—情感氛围逐层传递—基础服务底线保障”的由“景”至“情”的文化感知生成层级。核心景观作为形象感知的核心层、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空间结构的核心,对提高公众的感知有首因作用,因此在塑造公共空间文化形象时,应避免邻近节点的同质化影响,重视其自身空间的特色,深挖其设计建造的本源;应认识到节点场景作为景观节点“以物达情”的空间媒介,是承接公众从自身感知向整体氛围认知转变的物质载体;采取围绕景观节点、匹配同一主题的环境场景设计,营造整体氛围,为公众提供隐性的文化滋养,助力公众的文化感知与情感激发;提供完善的基础服务,逐层着力,有序优化空间的文化表征,以引导、深化公众的文化认知。
公众认为积极情感评分高的文化空间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因此,要使公众的满意度与积极情感保持在较高水平,需要深化分析差异性的公众需求,从年龄、性别、消费水平等公众个人特征的分异情况考虑,根据公众认知差异提供个性化设计、高品质服务与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在基础需求层级尽可能减少服务设施的安全隐患,降低潜在的负面感官影响。另一方面,剖析公众的文化精神需求,增加文化活动项目,完善互动参与体验环节,以构建更加公正、舒适及更具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空间,从而维持公众的积极情感与文化感知提升的正向交互关系。
本研究聚焦城市文化空间的“情”“景”感知,通过对西安大雁塔历史街区在线评论数据的梳理,明确影响公众文化空间感知的6类构成要素,以长尾词为依据,析出潜在感知要素,进而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明确文化空间的感知层级,并剖析其内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感官要素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景观、遵循文化感知层级、保持情感正向引导等文化空间感知优化策略。
本研究关注公众的主观意愿,侧重于从公众感知视角增强城市文化空间中文化时空积淀的传承性与可持续性;将对公众感知的衡量和评估作为一种分析文化空间现状的工具,为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历史保护专家和决策者提供多维度分析视角;进一步提出引导规划设计优化的变量,实现以公众的空间感知来反馈规划设计效果的目的。然而,由于公众感知受到有形与无形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何监测和衡量公众的感知及其文化空间物质影响因素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而本研究的分析仅限于线上用户对历史文化空间的感知评价。对此,后续的研究应包括对多元文化空间环境物理特征的感知量化评价和多样化公众对异质性文化空间感知的潜在差别等内容,以进一步推动文化空间规划设计工作的细化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