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历史城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空间特征及提升策略——以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3-17 16:02:30
 

摘 要

15分钟生活圈作为人们触及社区公共设施的空间网络,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测度历史城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及共享程度、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及服务便利性,以及将15分钟生活圈与历史资源空间进行叠合分析等,多维度深入认知历史城区15分钟生活圈的空间特征,并以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为例,根据分析结果从历史城区日常生活空间价值的新认识和延续、历史地段生活圈提升、促进历史资源和生活圈空间融合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15分钟生活圈;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南京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9-0063-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刘思利,王承慧.历史城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空间特征及提升策略:以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为例[J].规划师,2023(9):63-70.

图片

0 引言


起始于20世纪中叶的日常生活圈研究,有助于深入认知城市空间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和规律。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生活圈相关研究快速增长;随着国家推进15 分钟生活圈建设,相关研究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到15 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并不是单纯考虑社区的公共设施分级分类配置,其本质应为嵌入城市空间、人们触及社区公共设施的日常活动空间网络。因此,如今的15分钟生活圈相关研究更关注人们使用社区公共设施的时空特征,指出不同条件下的日常生活圈空间、生活圈要素空间布局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复杂的城市社会经济、空间属性、形态特征,以及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机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只有理解这种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延续已有的便利的空间系统特性,针对现实问题并基于地方实际条件提出务实的提升生活圈便利性的发展策略。

历史或传统区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保护及其与现代社会的有效整合,是城镇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础。我国的历史城区少数为完整保护型,部分为风貌保护型,多数为格局保存型。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在城镇化下半场的城市更新压力下,历史城区急需找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发展路径。由于历史城区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任何干预都必须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制定的管理措施既要避免住房和公共空间的劣化,又要避免历史城区成为旅游和休闲单一功能区,防止历史城区丧失承载场所精神的空间特征,同时应能持续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进社区福祉,以加强文化认同,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近年来陆续出现从日常生活角度展开的历史城区研究,涉及公益性服务配套、菜市场发展策略、街道活力和宜居性、社区生活圈城市设计等方面,然而鲜有针对历史城区的15分钟生活圈研究,且相关研究以问题应对为主,缺乏全局视野。因此,本文从15分钟生活圈视角出发,试图揭示:历史城区居民实际的15分钟生活圈空间;生活圈空间要素——社区公共设施在历史城区中的空间布局及其便利性;15分钟生活圈及社区公共设施与历史资源之间具有怎样的空间关系等。


1 历史城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研究思路


居民实际的15分钟生活圈空间反映了居民在城市空间中实际的日常行动空间选择。社区公共设施布局空间反映的是在城市空间的演进中,政府、社会与市场等多元力量推动下的各类社区公共设施的空间关系。在历史城区中进行15分钟生活圈研究,必须考虑社区公共设施与历史资源的空间关系。历史资源包括格局性资源(如城墙、历史水系等)、历史地段、历史街巷和点状历史资源。

将历史城区的15分钟生活圈、社区公共设施空间与历史资源空间进行叠合分析,在历史城区的整体空间层面,识别3类空间或重合或疏离的关系;在具体空间的特征属性层面,识别居民日常生活圈分布及空间共享程度、社区公共设施布局及便利性,以及历史资源的保护利用状态等,这样有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历史城区生活圈发展策略。


1.1 基于居民GPS数据的15分钟生活圈空间及共享程度

对生活圈及其圈域结构模式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圈域结构的生活圈空间尺度、生活圈内居民在不同时段的活动变化,以及行政区域、个体属性与生活地域之间的关系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精细化和数据技术的发展,可进一步测算出呈现生活圈与城市空间关系规律的指标,如集中度、共享度等。

本文采用GPS数据对生活圈进行测度,运用创建栅格的方法提取居民GPS定位点的点集轮廓,识别生活圈的空间边界,具体包括以下3个步骤:①构建15分钟步行范围区。基于人的步行速度,借助GIS交通网络分析工具,生成15分钟服务区,并将其作为15分钟内居民慢行的最大活动范围。②GPS定位数据的筛选与处理。通过分析居民基本信息数据、居民活动日志数据,并结合GPS定位点,筛选出每个样本在家以外的步行出行的非工作活动的GPS点集,剔除结合居民活动日志判断的工作通勤数据点、居家停滞点,通过行驶速度判断的非步行活动点,以及因GPS设备误差导致的明显异常数据点。③创建栅格并提取点集轮廓。将每个社区的GPS点集落入栅格进行合并,并与15分钟步行范围区进行叠合处理,得到15分钟生活圈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栅格时长赋值,即叠合样本居民的活动时间属性,获得15分钟生活圈时空间,并将其作为后续生活圈空间共享程度研究的基础。15分钟生活圈时空间,即15分钟步行出行情况下居民日常行为的活动范围及停留时长,其中生活圈时空间高值区表示居民在该处生活圈空间的活动时长较长。

本文通过两个指标来计算社区生活圈空间对于所有样本社区的共享程度,一是空间共享社区的数量指标,计算发生共享的生活圈空间被社区共享的数量情况,即被几个社区所共享;二是共享度指标,共享度是指某空间单元(栅格)被多个社区生活圈共同利用的程度,通过在社区生活圈时空间的基础上判断栅格在不同生活圈中的百分比位序计算得到。通过空间共享社区的数量和共享度两个指标的测度可以得到社区生活圈空间被人们使用的情况。

共享度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1.2 基于POI数据的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及服务便利性

本文结合国家标准中的社区公共设施分类及POI数据分类做进一步的筛选细分,得到12大类38小类的社区公共设施,并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数据匹配与筛选、坐标纠偏,利用ArcGIS平台对其进行空间定位。由于不同社区公共设施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的便利性程度不同,还需对其设置权重。借鉴既有研究提出的权重设置方法,综合考虑设施服务人群的广泛性、步行的敏感性、服务的公共性进行POI公共设施的两两比较,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便利性权重赋值 (图1)。在Arcmap中运用渔网命令将研究区域划分成50 m×50 m的网格进行计算,得出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进而解读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图1 社区公共设施便利性权重赋值

参考既有研究提出的便利性测算方法,以居住街坊地块的质心为原点,计算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步行范围内居民获取社区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以此反映社区公共设施布局在空间上服务于居民的效益。便利性是城市空间形态、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以及道路网络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城南历史城区是南京市井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本文以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为研究范围,该街道是城南历史城区的重要构成,也是民间所称的门西地区。相较于城南历史城区其他区域,双塘街道经历的规模化更新程度更轻,原真性更高。见图2。

图2 研究范围示意图

双塘街道总面积约为2.7 km2,下辖10个社区。双塘街道2020年户籍人口密度约为2.6万人/km2,暂住人口密度达1.5万人/km2;2017年常住人口密度为3.5万人/km2。近年来,受城市更新政策的影响,位于历史地段的社区人口疏解加快,常住人口整体呈现减少趋势,估算双塘街道现状人口密度仍维持在约3万人/km2的较高水平。双塘街道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30%。住房建设年代跨度大,南部的历史地段是主要的传统民居集聚区,但其中也掺杂着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翻建的住宅。总体上,1990—2000年建成的老旧小区占据绝大比例,这些小区以多层住宅的封闭式和半开放式管理方式为主。无论是历史地段还是小区街坊,大多有沿街商业或内部混合了其他功能,单纯居住功能的地块很少。见图3。

图3 双塘街道居住地块状况

资料来源:自绘,其中红色线框标识的社区范围由双塘街道提供。

双塘街道辖区南侧和西侧被明城墙环绕,内部被秦淮河水系贯穿;辖区内的历史地段包括1片历史文化街区(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3片历史风貌区(内秦淮河、钓鱼台及花露岗历史风貌区),同时拥有多条历史街巷;拥有文物保护单位22处和多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双塘街道现状历史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南部历史街巷众多,荷花塘和钓鱼台两个历史地段内密集分布着多个点状历史资源,而北部仅有几条历史街巷和一个工业遗产保护地段。

依据相关标准对双塘街道的历史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图4),结果显示:对于明城墙,人们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同时因其有稳定的资金保障,整体保护较好,西南侧城墙沿线的线性公园绿地是居民喜爱的休闲漫步场所。内秦淮河沿岸多处空间呈衰败状态,文化感知及体验度低、人流稀少。荷花塘、钓鱼台等居住型历史地段由于未经过规模化的整体更新,历史环境原真性较好,但缺乏资金投入,尤其是住房维修投入不足,存在过度利用或闲置的两极化情况。工业遗产保护地段的情况好于居住型历史地段,这是因为工业遗产的产权容易归集,其功能可转换为现代产业功能,如创意产业、商业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功能等。历史街巷的情况比较复杂,位于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风貌尚存,但空间环境较差,不在历史地段的历史街巷大多仅留有格局,但由于其沿线有较多的社区公共设施分布,近年来也实施了环境整治,活力较好。在点状资源中,已修缮的公有住房保护情况普遍较好,其利用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尚未修缮的公有住房以及私人产权的保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情况普遍不佳。

图4 双塘街道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评估情况

资料来源:自绘,其中历史资源原始信息来自《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


2.2 数据来源

(1)GPS数据与活动日志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通过双塘街道联系各个社区居委会,在每个社区内选择10个样本,样本数共计100人(所采集样本均为有效样本)。收集的样本数据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数据、一周的活动日志数据和GPS定位数据。其中:居民的基本信息数据包括个人特征属性、家庭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和行为活动属性;活动日志数据是指样本一天24 h内的出行与活动信息;GPS定位数据来源于发放给样本的GPS定位设备,该设备每10 s记录一次定位点。

(2)居住单元边界数据。双塘街道居住单元(小区/住宅楼)边界数据通过将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的南京市现状土地利用图、高德地图小区边界与实地调研结果校核后得到。

(3)高德地图POI数据。获取2021年初高德地图POI数据,该数据分类科学、更新及时、信息齐全,共获得双塘街道范围内的POI点42850个,与社区公共设施有关的12类POI点共25520个。

(4)城市道路网数据通过将在Open-StreetMap开源地图获取的路网与高德地图、实地调研结果互相校核后得到。


3 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居民15分钟生活圈空间特征


3.1 居民15分钟生活圈空间与历史资源叠合分析

3.1.1 两者的整体关系

居民15分钟生活圈时空间的高值区呈现明显的沿多条街道分布的态势,其中大部分为历史街巷;沿明城墙绿带分布的值也较高,明城墙为南京历史空间格局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整体保护和利用情况较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上很活跃的内秦淮河两岸街巷的值较低。见图5。

图5 双塘街道15分钟生活圈时空间分布示意图

3.1.2 生活圈空间的共享程度

历史文化资源较少的北部片区和历史文化资源较多的南部片区的生活圈空间共享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在北部片区,由于19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建设的居住小区的功能混合度较高,并且沿“田”字形街道网络配置了丰富的公共设施,该片区空间的共享程度总体较高,即使是距离较远的社区的居民也会来此活动;在南部片区,历史文化资源多,发生共享的生活圈空间的共享社区数量少,多数生活圈空间仅被邻近1~2个社区居民使用,但这些空间被居民使用的时间长,由此计算出的共享度值也较高。见图6。

图6 双塘街道15分钟生活圈共享程度的南北差异


3.2 居民15分钟生活圈空间与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叠合分析

3.2.1 两者的整体关系

北部片区的社区公共设施空间集聚高值区多,且与居民15分钟生活圈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其中东北部片区分布有一个轨道交通站点,站点周边基于POI计算得出的社区公共设施集聚高值区较多。南部片区的社区公共设施集聚的高值区明显较少,且数量明显比居民15分钟生活圈高共享度空间少,说明南部片区的居民活动与社区公共设施关系不明显。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南部片区历史地段的公共设施老化,不少老年人喜欢在户外进行棋牌竞技、晒太阳、乘凉聊天等活动,尤其是在街巷交叉口处活动较多,但这些活动与公共设施关系不大。见图7。

图7  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分布图

3.2.2 社区公共设施服务便利性

以居住地块为赋值单位的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社区公共设施便利性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分区(图8)。东北部片区受轨道交通站点影响为10~15分钟高便利性区,北部片区为5~10分钟高便利性区,而南部历史资源密集的地区为5~15分钟低便利性区。值得注意的是,5~10分钟高便利性的北部片区,正是15分钟生活圈空间中的“田”字形街道网络所在区域,既被多个社区共享,又具有高共享度;10~15分钟高便利性的东北部片区,高共享的生活圈空间范围明显小于北部片区;5~15分钟低便利性的南部片区,片区内的生活圈空间仅被邻近1~2个社区共享,但共享度并不低。

图8  双塘街道社区公共设施服务便利性


3.3 多维度信息叠合的双塘街道15分钟生活圈空间特征总结

将居民15分钟生活圈空间及共享度、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及便利性与历史资源分布空间进行叠合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可总结出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15分钟生活圈空间特征。见图9。

图9 双塘街道15分钟生活圈空间特征

3.3.1 南部历史地段街巷网络——被邻近少数社区高共享、低便利性

南部片区是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但社区公共设施分布较少。居民住房条件较差,人口老龄化严重,当地居民日常活动特征与其他地区差异很大,即在户外街巷进行较多的活动,却与社区公共设施关系不大。高共享度的生活圈空间与历史街巷有一定重合,但与点状历史文化资源基本不重合。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南部片区的点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状态不一,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要么处于闲置状态、要么不对外开放的问题,少数利用较好的资源(如愚园)主要为接待游客的景区,与当地居民的联系较弱。

3.3.2 北部“田”字形街巷网络——高共享、5~10分钟高便利性

虽然北部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较少,但是该片区为历史城区中具有浓厚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空间,活力源自于高混合功能、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居住地块,这些空间以较低的成本容纳了较多的设施,甚至培育出颇具知名度的市井店铺。传统街巷肌理在变迁过程中产生新的街巷结构,衍生出新的空间价值。

3.3.3 东北部地铁站点周边地区——局部空间高共享、10~15分钟高便利性

东北部片区历史文化资源较少,生活圈空间只有局部既被多个社区共享又有高共享度。受地铁站点的影响,该片区周边设施配套完善,商业开发较多,居住地块10~15分钟便利性高。但该片区历史文化氛围和日常生活气息都是最弱的,且受区位因素影响,功能高度商业化,人口流动性高。

此外,沿明城墙的绿带也是较多社区共享的生活圈空间,是居民日常散步休闲的重要去处,而内秦淮河两岸沿线公共空间步行环境不佳,与居民生活圈空间重合较少。


4 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生活圈提升策略


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代表着这样一种历史城区类型:历史空间格局、历史街巷尚存,历史文化资源相对集聚于局部城区;保护利用状况不一,总体利用状况不佳;历史城区内不同地区受区位因素、住房条件等影响,社会状况不均衡,有的地区比较稳定,有的地区人口流动性很高;历史地段呈现出显著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低收入人口流动性高的特征,显露出物质空间甚至社会经济衰败的迹象,尚未经历针对历史地段的文旅商业化导向的更新。通过15分钟生活圈视角下的多维度空间信息分析,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对历史城区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4.1 拓展认知并延续历史城区的空间价值

历史城区经多年演变,除了具有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作为居住场所还具有日常生活空间价值。对于高人口密度的历史城区而言,这样的空间价值应得到延续和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高便利性、高共享度的日常生活空间形态与机制的成因。我国历史城区普遍存在文化遗产碎片化现象,但体现历史空间逻辑的结构、形态仍然可辨,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历史城区的空间价值,而对历史城区15分钟生活圈空间特征的解析,弥补了人们对历史城区日常生活空间价值认知的不足。

对于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一是应将北部片区的老旧小区逐步纳入更新计划,延续北部片区的“田”字形街巷网络和支撑这一网络的街区形态;二是“田”字形街巷网络是由传统门西地区的街巷肌理逐渐演变而成的,需要识别其中存留的文化空间和历史街巷,强化其信息标识,充分利用“田”字形街巷网络的高共享度来促进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三是进一步研究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生成逻辑,通过历史地图研读,初步判断共享程度、便利性较高的空间、街巷的连续性及密度、交叉口节点和桥梁位置等,理清其背后的空间逻辑,汲取其中蕴含的日常生活空间智慧,从而精妙施策。


4.2 通过提升生活圈促进历史城区中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城区中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发展一直以来困难重重。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生活圈空间与外界联系少,设施少且老化严重,虽然生活圈空间与历史街巷有一定的重叠,但是与点状历史资源重合少,总体上呈现出孤岛化、现代化滞后、低便利性和与历史资源疏离的特征。双塘街道历史地段如果走与南京其他传统历史地段类似的由政府主导的归集产权、文旅商业化发展道路,就需要思考地方财政是否还能承担如此之多的文旅商业开发量,以及开发后是否会有如此巨大的消费规模。如果建立一套更完善的保护法规和利用管理机制,发动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力量,顺应国家住房体系和创新创业的发展导向,走保护与宜居宜业发展结合之路,那么地方财政压力将大大减小,并且历史地段涉及的生活圈空间的提升改善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此,一是应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促使其共同提升历史地段的5~10分钟生活圈便利性,提高历史地段的宜居吸引力,尤其是在近期应补齐社区养老设施短板,切实提高当地老人的生活质量;二是结合常规投入的财政资金,巧妙而合理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如在对幼儿园、小学、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改扩建和微更新时,可结合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展示进行创新性的空间设计,以提高历史地段的文化吸引力;三是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富集区的优势,引导各方力量打造不同于北部片区5~10分钟生活圈的空间特色和功能业态,如打造传统特色与租赁住宅、育儿服务、共享办公、5G交流空间、社区商业等融合的新功能,以吸引青年人群、养育儿童的家庭、创业人群等聚集,缓解老龄化趋势,形成全龄和谐宜居的活力城区。


4.3 全面促进历史资源和生活圈空间的融合

生活圈空间与历史资源保护利用结合可以深化居民对历史资源的认识,促使其更为自觉地关心和保护历史资源。国外相关研究指出,遗产资源与社区之间的良好联系将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促进社区发展,甚至可以弥合社会分歧。双塘街道在这方面已取得积极的工作进展,例如:明城墙沿线绿带具有较强的感知度和良好的体验感,惠及社区;将修缮后的殷高巷区级文物保护建筑利用为磨盘街社区居委会办公空间;柳叶街41号古民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被作为老年公寓的一部分使用。然而,双塘街道还存在未能充分利用但具有转化为社区福祉潜力的历史资源,需要在梳理资源保护与进行利用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历史城区内的历史资源和生活圈空间的融合。

一是与历史资源有一定关系的生活圈空间保护利用待提升,例如位于西南角、由南京第一棉纺厂和南京印染厂改造而来的文体产业园区,虽然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其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在局部设置了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但是其整体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居民需求调整。二是对于与历史资源联系弱的生活圈空间,应将其周边适合的历史资源进行再利用,为社区服务。例如:东北部片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少数历史资源应与社区功能结合,以提升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内秦淮河沿岸多处公共空间应积极改善沿岸步行环境和公共空间品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与社区的联系;愚园景区也可探索将局部空间向社区居民开放的管理模式。另外,一些高等级的历史资源更适合打造以博物或展览为主、服务于城市的文化功能,这种情况下其仍可通过参与和交流机制,与当地社区及居民形成良好连接。


5 结束语


与居住人口稀少、景区化或博物馆化的历史城区相比,至今仍有大量居住人口的历史城区延续了由传统市井聚居区发展而来的宝贵功能——居住。在历史文化滋养的高质量日常生活空间中,人们以此为家、安身立命,同时也了解和爱惜这片土地,为历史城区保护贡献力量。历史城区只有摆脱绅士化、单纯文旅商业化的发展惯性,才能成为新时代人们落地生根的“新开端”。

本文对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双塘街道15分钟生活圈空间特征和价值进行了研究,基于研究结果从历史城区日常生活空间价值延续、历史地段生活圈提升、历史资源与生活圈空间融合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双塘街道的15分钟生活圈规划、更新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未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应促进产权方、运营方和基层社区的合作,进一步细化落实生活圈相关工作。我国各地的历史城区功能、空间和人口结构的演变具有独特的地方特征,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历史城区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感谢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公众联络处刘晓丽女士以及双塘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对调研的支持,也对配合调研的双塘街道居民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注 释】

①非工作活动,即获取公共服务、休闲购物、社会交往、通勤(学)等日常活动,包括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看病就医、公园散步、日常社交、上学及接送儿童等。

②2020年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公安局,2017年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于《南京市秦淮区发展规划大纲(2017—2035)》。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