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西柳州市的壮族、苗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和政府规划资料,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化研究,根据各指标数值对聚落形态特征进行类型划分,并深入探究地理和文化因素对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的影响,总结出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为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为未来乡村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少数民族;地形地貌;文化交汇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8-0088-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罗茜,黄存平,黄建云.乡村聚落形态特征量化研究:以广西柳州市少数民族乡村聚落为例[J].规划师,2023(8):88-94.
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反映了村落在物质空间层面的表现形式和分布特性,是乡村历史文化要素在物质层面的体现。近年来,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生态和居住环境,也为乡村聚落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和保护还不足,尤其是这些村落保留了较长历史时期内所积淀的物质和文化要素,这些要素在村落的空间形态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体现。关于乡村这一研究课题,近些年来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出现问题需要重点解决的乡村。但是对于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领域,一般学者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开展研究;在空间形态的定量化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仅限于对村落空间形态要素的测量,尚未深层次地研究村落布局与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且研究对象的数量和广度有限,尚未形成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界对于空间形态的研究目前大多聚焦于城市和传统村落,较少有学者对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
广西具有多元化的民族构成与文化生态,各民族杂居共处,使这里成为百越文化、苗瑶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区。柳州市位于广西中北部,其山区、丘陵地带聚居着大量少数民族,且以壮族、苗族、侗族等居多,各民族的文化交融性较强,对于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广西的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泛,受历史、政治和地理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分布存在多种可能性。传统意义上的“高山瑶、矮山苗”并不能准确体现现今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地理分布特征。加上以往对于少数民族迁徙和融合问题的定性研究存在不足,因此只有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分析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特征。
本次研究选取广西柳州市11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形态要素提取和定量化分析,依据描述村落形状、边界、建筑与道路关系特征的数学指标进行计算,从而划分特征类型,并具体分析其形成原因。本次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将研究对象从传统村落延伸到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研究方法为基于量化分析理论,采用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弥补了以往定性研究的不足。柳州市现有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呈现团块状、条带状和团带状等形态,这与其地理和文化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次研究为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研究提供了科学化和定量化的手段,并从理论上解释形态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乡村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乡村聚落形态的定量化研究方法
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包括村落平面形状、边界曲线特征、建筑和道路分布格局等。以往的研究一般采用定性分析与归纳总结的方法。近年来,其他学科量化分析的研究手段开始被部分研究者应用于乡村聚落的研究和规划,如GIS技术。本次研究通过提取村落中的房屋建筑、道路、河流、湖泊等要素,获取各要素的几何尺寸信息,并依据定量化指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获取各指标的数值;根据指标数值的大小和范围对村落的形态特征进行类型划分,包括村落形状特征、边界特征、建筑和道路分布特征、近水性特征;结合指标数值描述形态特征,从地形地貌和文化交汇的角度对各种形态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形态特征量化分析的一般性方法。
乡村聚落的平面要素包括房屋、广场、道路、农田、河流、湖泊等,均能体现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定量研究通常需借助卫星地图等资料,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征村落的平面要素,如民居建筑通常为矩形,道路、河流、湖泊通常为不规则几何图形。依据卫星地图再运用CAD软件对乡村聚落和建筑布局进行刻画与建模,重点关注房屋和道路的分布情况,用各种形状的几何图形来表征包含各种平面要素的村落空间。将几何图形的尺寸信息(如面积、周长等)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可获取形状率、长宽比、形状指数、圆形率和聚集度等定量指标(表1)。本次研究选取9个用于描述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的量化指标,前5个指标关注村落的平面几何特征,后4个指标聚焦于村落中道路和建筑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对于描述村落的平面几何特征,一般聚焦于其狭长特性、聚集程度及边界复杂性等,对于描述道路和建筑的分布特征,建筑与道路的距离、建筑沿道路分布情况及道路宽窄情况则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乡村聚落的边界由建筑的部分实边界与建筑之间的虚边界构成,实边界一般都有着比较清楚的几何形状,虚边界起到连接各个建筑单体的作用。虚边界的大小和尺度会对聚落边界的范围和形态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虚边界的尺寸越大,实边界和虚边界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也越大,图形周长越小,相应的边界也更光滑;反之,虚边界的尺寸越小,聚落边界就越复杂和凹凸不平。运用CAD软件依次描绘村落中建筑物的轮廓线,即实边界与虚边界的组合,形成一个完整而封闭的区域边界线。村落边界的提取不仅关系到形状特征参数计算的准确性,贴线率、界面密度等参数的计算数据来源也须限定在村落边界范围之内。
根据以往的研究方法,设定3个虚边界尺度层(单条虚边界的最大跨越长度)进行分析,即宏观层100 m、中观层30 m、微观层7 m,得出大边界A、中边界B和小边界C,从3个不同的尺度对乡村聚落的边界形态进行考察,获取不同尺度下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为后续乡村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考虑到村落建筑的实际尺寸,中边界B能够比较准确地表征村落平面空间形态,可作为乡村聚落民居形态定量分析的最佳尺度,因此本次研究统一采用中边界B建立乡村聚落的边界线。
本次研究基于乡村聚落的形状和边界特征,运用数学化的定量指标进行表征,从而准确地描述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包括形状、边界、道路、河流、湖泊等),根据定量指标的计算结果总结乡村聚落的类型特征和分类依据,并对聚落形态特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形成广西柳州市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的量化研究框架(图1)。
2 广西柳州市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北部地区,民族交汇性强,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该地域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次研究选取广西柳州市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的11个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包含壮族、苗族、侗族等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融安县的铜板屯、龙妙屯、大袍屯和西古坡屯,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杆洞屯、乌英屯、国里屯、松美屯和平卯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高定寨、高友寨。根据卫星地图提取乡村聚落边界和村中要素,对其形状、边界和道路要素进行定量计算,为后续的定量化分析提供数值依据。
运用CAD软件对11个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民居建筑和道路布局进行平面要素提取及几何尺寸测量,得到每个村落的9个指标值。在村落图中,黑色方块代表房屋,绿色曲线代表道路,蓝色曲线代表河流湖泊,红色曲线代表村落边界线。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形状率和长宽比体现了村落区域的形状特征。形状率反映了村落区域形状的宽窄变化,形状率越大,表示村落区域形状的宽窄变化越小;长宽比描述了村落形态的狭长特征,长宽比越大,村落就越狭长。聚集度和圆形率是描述村落边界曲线形态特征的指标,聚集度反映了村落边界的复杂程度,聚集度越大,表明区域的边界曲线越不光滑;圆形率越大,说明区域边界图形的离散性越小,相应的集聚程度也就更大。贴线率和界面密度反映了道路两侧建筑与道路的相互关系,贴线率越大,则紧邻道路的建筑的连续性和平整性越高;界面密度越大,则道路两侧建筑密度越高。
2.3 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
2.3.1 不同形状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特征
选取并归类各个村落的长宽比数值,根据数值大小总结出3种类型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状,分别为团块状、团带状和条带状(表2),其中团带状是介于团块状和条带状之间的一种类型,这类聚落的长宽比越大,意味着村落的形态更加狭长,即条带状特征更加显著。
(1)团块状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特征
一类是紧凑型。这一类村落的建筑在村落边界线内紧凑排布,除去边缘建筑,整体民居非常集中,建筑物较为局促,因此乡村聚落形态表现为明显的紧凑团块状,如铜板屯。另一类是环绕型。乡村聚落建筑布局受到自然条件(水源、地形)的影响。水源是乡村聚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为了生活用水方便,民居通常会建造在河流或湖泊旁,表现出依水而建的特点,如杆洞屯和平卯屯。此外,低洼地势也是团块状村落的优选地,村民们选择在山脚建造房屋,房屋沿着山体不断向上排布,山体若较为平缓则建筑缓缓抬升,若山势陡峭则建筑陡然矗立,形成了环绕山体“生长”的格局,如高定寨。
(2)团带状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特征
这类村落受到山川河流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沿着某一方向不断扩展延伸,改变了原有的分布特征,属于团块状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改变发展布局后的一种形态特征,最后的村落布局介于团块状和条带状之间。西古坡屯和大袍屯均符合团带状的特征,基本都是沿着河流排布,而乌英屯和高友寨则沿着道路向外延伸。
(3)条带状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特征
一类是交通型。村落中的房屋建于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分布在道路两侧,或者沿道路一侧排布,便捷的交通条件对于村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沟通有着积极而显著的影响,如松美屯和国里屯。另一类是近水型。村落建筑的选址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一般村民为了生活取水方便,会倾向于选择沿河流、湖泊聚居,因此房屋建筑沿水源呈条带状分布,如龙妙屯。
长宽比反映了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平面形状特征,而村落边界曲线特征则需用圆形率和聚集度进行描述。圆形率和聚集度可以表示区域的空间离散程度,以及区域边缘的凹凸程度和复杂度。根据圆形率与聚集度的组合,可将典型村落的边界分为光滑边界和复杂边界两类。见表3。
(1)光滑边界特征
铜板屯、龙妙屯和平卯屯3个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聚集度均低于0.5,圆形率均高于0.25,说明村中房屋沿着村落边缘线排列整齐,村落边界曲线的凹凸程度较低,建筑的集聚程度较高。
(2)复杂边界特征
杆洞屯、国里屯、大袍屯和高友寨4个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聚集度均高于0.6、圆形率均低于0.15,边界形状很不规则,较为复杂,房屋格局也较为零散,呈现自由分散式布局。尽管村落内部的建筑比较集中,但是村落边界外的建筑布局较为杂乱,有的甚至由数个小的团块构成。有的村落虽然适应地形,建筑沿山体分布,但是建筑呈散点式分布,而且整个村落布局被河流、道路分割成零散块状,每个村落也呈现出团块状或条带状的特征,整体形态散乱,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聚落边界曲线较为凹凸,如国里屯和大袍屯。
根据贴线率指标的计算结果,将乡村聚落的建筑和道路分布特征分为紧密型与松散型两类。这里没有采用界面密度指标,因为贴线率反映的特征与界面密度不同,贴线率用来表示沿街建筑的紧密程度和平整性。见表4。
表4 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建筑和道路分布特征类别及示例
(1)紧密型
铜板屯、龙妙屯、杆洞屯和平卯屯4个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贴线率均大于0.45,村落内的房屋建筑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道路两侧,沿街的建筑密度较高,排列较为平整,因此属于紧密型。
(2)松散型
乌英屯贴线率小于0.45,道路两侧民居分布较为松散,建筑的整体布局比较均匀,没有出现特别集中或零散分布的现象。
总结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与水源的空间关系,可大致分为无水源和近水源两类,近水源类型又可分为倚靠型和环绕型(表5)。
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本次研究主要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对各村落的形态特征展开成因分析。
无论是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形状特征还是边界特征,均与地形地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铜板屯为例,村落分布在山腰之间,地势差异较为明显,受地形和地势范围所限,民居建筑需紧凑排布以减小占地范围,同时台阶状的地势使房屋之间距离比较接近。对于环绕型的乡村聚落,以高定寨为例,其所在地势逐渐由低缓变为陡峭,民居建筑围绕山体层层排布。对于条带状村落,以松美屯和国里屯为例,民居大部分建于山顶之上,彼此之间的朝向并不一致,乡村聚落的分布走向是综合地形、房屋朝向、交通等因素而形成的。
河流、湖泊对乡村聚落的布局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如大袍屯和平卯屯的村落布局围绕河流、湖泊展开。同时,水体的存在也会影响村落的边界形态,以龙妙屯和平卯屯为例,这类乡村聚落旁边存在水体,村落空间无法自由延伸,因此靠近水体这一侧的建筑具有较高的整齐度和密集度,且村落的边界与水体边界存在高度的融合性,建筑沿着河流走向排布。
在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各民族间由于地域影响,乡村聚落特征有趋同现象。例如,融安县的乡村聚落具有临水而建的特点,规模相对较小,此地的壮族和苗族乡村聚落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这说明在长期的相处中,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之间产生了趋同效应。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苗族乡村聚落为主,整体布局较为狭长,受临近水源的因素影响,乡村聚落略微呈现团块状特征,整体规模较大。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村落以侗族村寨为主,民居分布较为紧凑,虽然边界形状并不规则,但是边界内的房屋集聚程度较高,除少量房屋分布在边界线附近外,绝大部分的民居都呈现团聚特点。
大多数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宗族理念和血缘关系影响,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向心性特征,整个村落中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区域设置比较清晰,因此村落边界较为光滑和平整,拥有较小的聚集度和较大的圆形率,如铜板屯等。在内部格局上,侗族村寨呈现出显著的团聚式特征,如建筑的排布以鼓楼为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布局,单一中心式村寨以一个鼓楼为中心,表示只有一个家族,多个中心式村寨则用多个鼓楼表示存在有血缘关系的多个家族或不同房族。在松美屯和国里屯这样的苗族乡村聚落,不同姓氏的族人以道路为界,聚族而居,在村落内部形成了一个个小团块。
广西各少数民族均有其典型的建筑形式,如苗族的芦笙柱广场和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等,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但各个民族在相同的地域环境下产生了文化交融和相互影响。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苗族乡村聚落为主,但其中有一些侗族村寨,由于受到苗族的文化影响,也会出现苗族的典型建筑。例如,平卯屯是侗族村寨,该村寨下方靠近河流的位置也有芦笙柱广场,以芦笙柱广场为中心,附近的民居建筑呈团块状分布,即芦笙柱广场起到将房屋建筑集聚起来的作用。由此可见,侗族村寨平卯屯的芦笙柱广场不仅是融合苗族文化的产物,其产生的集聚作用还影响了村落的形态特征,这一点从量化指标上可以得到证明。
在长期的文化融合中,苗族乡村聚落也吸收了侗族村寨的建筑文化,比如在乌英屯和大袍屯这样的苗族乡村聚落中也分布着风雨桥。乌英屯中的风雨桥位于乌英河下游,大袍屯的风雨桥在村落入口处,二者均靠近河流,并处于村落的外围,起到界定村落范围的作用,即风雨桥也是村落边界的一部分,这对于定量化指标计算和区域划分起到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的定量化研究不仅对于分析村落的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乡村规划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代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已经不仅限于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依据现有条件规划设计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的乡村聚落,是当代乡村设计的重点。本次研究依据定量化指标对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形状、边界、道路、建筑、水源)进行研究,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对规划设计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定量化指标具有一般性与普适性,需根据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应用到乡村规划中。首先,可参考本次研究选取的9个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在研究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内部的路网格局时,可增加路网密度这一指标;在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乡村聚落边界形状时,可增加聚落实体边界破碎度这一指标。其次,需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地理和文化因素对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产生的影响。最后,乡村规划的目的不是“千村一面”,而是百花齐放,每个村落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也有着得天独厚与先天不足的地理条件。本次研究对于乡村规划指导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形态特征定量化研究对于乡村规划指导的技术路线图
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研究对于认识和感悟乡村内涵、传承乡村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广西柳州市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阐述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定量化研究的方法,提取乡村平面要素,并进行指标计算,得出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类型以及地理和文化因素对乡村聚落形态产生的影响。
经过指标计算和定量分析,依据长宽比、圆形率、聚集度、贴线率的指标大小对乡村聚落的形状特征、边界特征、建筑与道路关系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典型的乡村聚落进行了类型划分,还根据聚落附近是否存在水源,总结出聚落的近水性特征。研究发现,柳州市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具有多样化的形状特征,地理和文化要素对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均有着重要影响,受地域和文化交汇影响的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规律。当少数民族乡村聚落迁徙到其他民族聚居地后,受地域环境和文化交汇影响,其形态不仅保留了原来的特征,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还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了融合,在某些量化指标上趋同,从而表现出类似的分布特征。与以往的定性研究相比,本次的定量研究指标更加具体,将计算结果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对于分析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以及地理和文化因素对乡村聚落形态产生的影响具有意义。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交汇区,所涉及的理论研究还有待完善。关于少数民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的要素提取和指标计算,包含的内容和要素很多,并且不同类型的乡村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选取广西柳州市少数民族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希望未来能拓展研究其他多元文化交汇区的乡村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