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不断提质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如何打造形象鲜明、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营造美好、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实现历史文脉传承、空间结构优化,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总体城市设计关注的焦点与重点。文章梳理总结了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的内涵与新要求,阐述了安国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背景,对城市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构建了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TD/T 1065-2021)为引领,从设计提质和管控增效出发,实现“两转变”“两突破”的城市设计思路,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力求在实现城市空间功能的同时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设计;创新设计;城市品质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5-0152-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孙奎利,谭啸,赵广宇,等.新时期安国市总体城市设计探索[J].规划师,2023(5):152-15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有力抓手。2020年9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颁布,提出要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2021年7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TD/T 1065-2021)(以下简称《设计指南》)正式施行,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指导与规范。该文件明确了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当前,很多城市在建设中重项目、轻规划,重局部、轻整体的现象十分严重,对城市空间发展缺乏全局层面的思考和整体上的控制,使城市建设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城市设计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方法。
首先,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有力补充和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总规定纲,控规定性”,总体规划有战略性、原则性的特点,在现实中操作性不强,且国土空间规划是二维规划,更注重土地的经济性,缺乏对空间及人的感受的关注,因此需要总体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中的项目进行切实的规范和指导,制定整体和谐的空间发展框架,做到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其次,城市设计还是挖掘城市特色、激发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内许多城市频频效仿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导致自己的城市没有特色,原有风貌逐渐消退,出现越来越多“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文化内涵及外在城市形态进行发掘及探索,提炼出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深刻印象,进而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
“十四五”规划重视城市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要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在: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等。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具体体现在: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
在此背景下,总体城市设计也有了新要求。一是工作重心的转变。从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宏伟布局向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出发点的科学布局转变;从“一刀切”的全面现代化布局向保留城市原有特色、彰显城市文脉历史转变。二是核心价值的转变,避免“就空间论空间”。城市空间特色是城市空间发展和内涵的重要体现,既包括物质要素(城市空间结构、地理地貌、建筑形态)所形成的视觉特征,也包括隐性要素(城市事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三是加强“人”对空间的感知体验。人既是城市空间特色的创造者,也是特色的认知者,因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梳理与总结空间特色,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2 编制背景、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编制背景:符合新时期城市发展要求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安国市位于京津冀都市圈内,随着交通壁垒被打破,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的要素得以流通,由此进入人口导入、能级提升的关键期。为了抓住时代机遇,重塑新时期安国市的城市面貌,本次总体城市设计以《设计指南》为方略,深入落实上位规划的相关要求,力求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强化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加强城市风貌的规划管理,挖掘与传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将安国市打造为环境优美、宜居的都市田园城市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
2.2 现状分析:根据国土空间“双评价”结果,摸清区域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
安国市所处地区西依太行山,沿山为丘陵地区,中东部为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地理特征较为多样。该地区众多水系中以唐河、大沙河、滹沱河为代表,均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区域内分布有南水北调、引黄入冀补淀等国家级水利工程。一言蔽之,该地区呈现山水共融、蓝绿交织的整体格局。“因水而生,择水营城,朝代更迭,区域一统”是安国市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特征。
根据国土空间“双评价”结果,安国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块规模和连片程度较高,人居环境条件优越,地理及交通区位条件较好,城镇建设适宜性等级较高。该地区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态廊道连通性一般,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一般。由此,在区域内沿孝义河、安泰河、潴龙河建设3条重要水系生态廊道;沿石黄(津)省级综合运输通道建设线状分布廊道,发挥生态补偿优势,并借助廊道建设增强朔黄铁路、曲港高速公路、津石高速公路3条交通干线的景观性和生态性。通过蓝道和绿廊的建设,形成“蓝绿交融”的良好生态空间。
2.3 存在问题分析: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建设新安国
《设计指南》要求应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现状,从城市功能、空间形态、风貌与品质等方面,抓住主要问题,并从目标定位、空间组织、实施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措施。同时,其具有多层级的特征,要求在市、县域层面统筹整体空间格局,梳理划定全域尺度开放空间,对结构性绿地、水体等提出布局建议,并根据自然山水、历史文化、都市发展等资源禀赋,结合规划明确的城市发展定位、功能布局等提出需重点保护的特色空间。在中心城区层面,明确城市特色空间结构并提出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建议,有序组织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等内容,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集约复合性与美观实用性。
基于此,本次城市设计主要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骨架(道路交通系统、街巷系统)、建筑风貌、生态环境(“绿—城”关系、“水—城”关系)等4个方面着手,立足安国市现状,抓住痛点问题逐个击破,努力打造空间特征鲜明、彰显本地特色、城市骨架清晰、建筑风貌协调、生态环境优越的新城市,推动建设新安国。见图1。
2.3.1 “俯瞰”城市结构:脉络不清,缺乏空间串联、特色不显
“药市”成环是安国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特色,即安国市的城市格局始终跟随“中药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其经历了5个重要的城市发展阶段:1912年以前,最早形成的是祁州古城与南侧的药市;1949年后,开通安泰河,在城北和城东建立药市与药厂,形成横向轴线;20世纪90年代,建立东方药城,城市向东北方向发展;2013年,建立数字中药都,使安国市形成环状空间结构;2019年,石雄城际铁路在安国市设站,城市呈环状空间结构向东拓展。由此可见,几代“药市”是安国市城市风貌的核心骨架。
然而,传统县城的城市架构难以支撑“药市”建设。安国市的规模偏小,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3 km2,市内空间结构简单拼合,城市中心不明确,公共服务空间缺失,辐射力弱。土地利用结构缺少对“药市”历史空间结构的强化,空间历史脉络不清晰。在安国市的土地利用分类中,“药市”功能空间规模较大,东方药城和数字中药都空间特征明确,但代表制药历史的老城关、老药市、老制药商贸区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缺乏可识别性,且“药市”缺乏空间串联。因此,亟须重新梳理安国市的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城市空间结构,保留与优化特色空间,在空间风貌中强化与重塑“药市文化”。
2.3.2 梳理城市骨架:主干道路整洁通达,但街巷品质较低,亟待整治
主干道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动脉,从整体上看,安国市道路的平整通畅度较高,承载城市风貌功能的路网结构体系主要由东西向的金融街、药华大路、祁州大路和南北向的安泰大街、药市大街、药都大街、保衡大街构成;体现城市风貌功能的街巷空间主要由东西向的城隍庙路、纪念北路、国泰路等和南北向的奶奶庙街、光明东街、富康街等组成。
街区空间呈现规整的方格网肌理,围合感较好,绿化较优,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展示城市特色的节点空间,可识别性不高;街区部分建筑立面老旧,街道空间欠整洁,人居环境品质较低,特色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可感知度低。总体而言,安国市街巷空间整洁度不高且缺乏趣味性,未能展现其居业混合、活力宜居的城市形象。因此,亟须打造界面严整、连续的街道空间,在修缮老旧建筑的同时保留记忆点,既能实现街区环境的优化,又能达到凸显特色的目的。
2.3.3 “远眺”城市建筑风貌:协调性低,缺乏管控
建筑风貌的形成与城市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文脉密不可分,其既能体现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又能体现城市的素质、文明和发展水平。安国市是历史悠久的“药都”,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城市建设特点,但是城市的无序发展导致新旧建筑风貌协调性较低,尤其是高层建筑布局无序,拼贴特征明显。新建高层建筑沿城市外围开发,主要沿安泰大街和药都大街两侧布局,但整体天际线杂乱;建筑高度较为一致,缺乏高低错落,对城市视线、视廊和标志性建筑造成遮挡;建筑色彩杂乱无章,缺乏分区分类管控。因此,亟须以延续城市文化和景观特色为目标,根据结构分区对建筑风貌进行控制,提倡在统一协调中寻求变化,既能体现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性。
2.3.4 “把脉”城市生态环境:“绿—城”“水—城”关系欠佳
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土空间“双评价”结果,安国市水资源较为丰富,生态本底较好,但是其城市发展建设未能妥善处理“绿—城”“水—城”的关系,致使城市绿地开敞空间极度缺乏,公园体系不健全,内部绿地系统与东北部郊野森林公园联系不足;河道景观缺乏感知度和参与性,滨水活力不足,高层空间位置紧邻河道,易产生建筑压迫感,使河道的开敞度降低,沿河封闭景观界面,易降低河道游览的趣味性。因此,亟须优化城市生态环境,重塑“绿—城”“水—城”关系,打造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城市。
3 总体城市设计的“三步走”思路
3.1 第一步: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加注重规划的“能用、管用、好用”,强调因地制宜,因此城市设计应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立足本底,整合当地的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等多样现实需求。
根据《安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相关要求,本次城市设计立足于整体性、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等4项原则,重塑安国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性即整合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各方面,在总体层面保证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城市各建筑风貌区之间要有较好的一致性、协同性,推进城市建设整体有序发展。地域性即尊重安国市的地理环境条件和自然气候特征,根据安国市的地域特征进行城市设计,以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和地方认同感的产生。文化性即充分认识人文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延续文脉,突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时代性即鼓励设计具有时代精神,提倡在继承地方传统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的价值、方法、成果都已发生重大转变,作为具有指导价值的《设计指南》,其将城市设计定义为“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并明确了4项原则。一是整体统筹。从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出发,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协调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系统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二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因地制宜。尊重地域特点,延续历史脉络,结合时代特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和建设现状,营建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四是问题导向。分析城市功能、空间形态、风貌与品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标定位、空间组织、实施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措施。同时,《设计指南》还明确了市、县域层面和中心城区层面的城市设计方法。
3.3 第三步:从设计提质和管控增效出发,实现“两转变”“两突破”
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以转型为发展思路、以存量资源为载体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转型背景下,在城市设计中体现“提质”是重要环节,满足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这要求城市既要实现现代化建设,还要保留原有特色,不仅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还需要建立可持续的长效增长模式。城市设计管控在于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确保城市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设,规范城市建设活动,避免随意建设、乱搭乱建现象出现,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从无序向合理有序转变,加强对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和引导,从而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只有细“治”入微,方能“增效”。
因此,在走好第一步、第二步的前提下,本次城市设计的亮点体现在从设计提质和管控增效出发,在结构分区、道路优化、营建街道、协调建筑等方面进行优化,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努力延续“药都”文化,保留古都特色。同时,制定总体城市设计导则,提出面向管理层面的管控建议,着重对街道和建筑方面的管控进行论述。
在遵循设计提质与管控增效的思路下,本次城市设计希望能够实现两大核心任务——“两转变”“两突破”。“两转变”,即工作重心转变为“更先进”,对应设计提质中提升城市品质、凸显城市特色的思路;核心价值转变为“更落地”,说明需结合实际,在安国市原有的城市结构、道路骨架、生态本底上进行优化,保障城市设计实施落地。“两突破”,即规划层级突破为“更全面”,符合《设计指南》中全域全要素整体统筹的要求,实现多层级设计。安国市总体城市设计在市域层面确立城市核心特色,统一发展共识底线,优化交通线路;在中心城区营建整洁、富有特色的街道,协调建筑,修补生态,提升风貌及居民生活品质等。设计实施突破为“更有效”,即采用“设计导则+实施管理”模式进行管控,对应管控增效的思路。见图2。
本次城市设计以设计提质和管控增效作为思路与亮点,在市域层面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划分特色风貌区、塑造特色节点;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优化交通体系,搭建特色道路骨架,串联各特色核心,通过构建慢行交通体系凸显人本化的城市设计理念。在中心城区层面注重历史街区肌理与开放空间的协调性,对街道界面及不同的街道类型进行控制;塑造错落有致、优美协调的整体建筑风貌,对建筑布局、体量、风格等进行管控;修补生态,重塑“绿—城”“水—城”关系,营造安国市美好人居环境。
4.1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划分特色风貌区,打造区域特色节点
《安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将安国市发展定位为“展天下第一平原药都,创冀中大地科贸新城”。为更好地打造新时期“药都”,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本次城市设计立足于安国市营城脉络、历史特征及建设现状,确立“一主、两副、多节点”的整体风貌结构(图3)。“一主”,即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以安泰河为轴线,打造一条城市风貌展示环,囊括4个特色风貌区,分别是东方药城更新街区、高铁新区新地标街区、药王庙历史街区、数字中药都街区,展现“古今药市”的新安国风貌。“两副”,即现代中药工业园区和热海康养城。现代中药工业园区以医药制造、生物工程、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体,展现经济实用、简约高效的产业园区风貌;热海康养城依托潴龙河打造核心景观带,凸显生态、宜居、优美、休闲的健康主题小镇风貌。“多节点”,即以各乡镇为节点,依托本土化特色打造不同功能类型的特色村镇,如特色文旅小镇、特色生态小镇、特色产业小镇、特色景观小镇、交通区域型特色小镇等。特色乡镇建议采用组团式发展,加强对历史文物、传统民居等的保护和利用,加强与周边郊野地带的绿化景观控制。
4.2 延续城市道路交通线,搭建城市风貌核心骨架,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慢行交通体系
本次城市设计延续安国市国土空间规划的道路交通线,以东西南北外环连接城市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则形成交通性主干路、交通性次干路、生活性次干路和支路四级道路交通体系,构建“五横六纵”的骨架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打造城市历史风貌发展环和特色城市迎宾大道。城市风貌历史发展环串联药王庙、祁州药市、东方药城、数字中药都、高铁新城等核心,形成独具安国市历史发展特色的城市风貌环线;特色城市迎宾大道为安泰大街综合发展轴,是展现商贸特色的时尚迎宾带,该大道有利于塑造“北商贸、中宜居、南科教”的新安国迎宾形象。见图4、图5。
同时,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慢行交通体系。一是完善体系、强化联系,营造良好的交通氛围。强化安泰河两岸、安泰大街两侧、数字中药都、药都公园、安国高铁东站等大型开放空间周边的面状慢行区;依据设施服务半径、人流密集程度及周边用地功能,合理增加点状的换乘枢纽,加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换的便捷性,合理引导城市非机动车出行功能特性逐步由交通性向休闲性转变。二是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图6)。将步行、非机动车行纳入整体道路交通的规划和设计,通过道路断面、建筑后退、路边停车等设计,平衡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利益;通过对步行道、街道转角、交叉口与过街通道等进行设计优化,营造良好的慢行空间;完善地面铺装、交通照明、标识系统、公共艺术品、道路绿化等步行环境;设置多样的道路断面,以适应不同的步行需求。三是建设换乘枢纽。通过非机动车与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站点之间的停车换乘,鼓励“非机动车+公交”的交通出行方式,延长非机动车的出行距离。现状及未来几年内,公共交通将是安国市主要的发展方向,要依据城市结构及功能布局,合理确定市区级、片区级以及重要中心周边的三级换乘枢纽。四是形成兼具康养与生态游憩功能的一体化交通体系。依托道路旁的绿化景观空间设置宽度为3~4 m的生态骑行绿道;区域内环绕开放空间设置特色观光走廊,串联起主要的城市公园和特色街道,主滨水走廊采用木栈道的形式,供休闲散步者使用;依托城市社区开放空间设置生活慢行环廊,串联主要的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站前广场、组团服务中心等,形成丰富多样的步行空间,满足人们健康、多样化生活的需求。
4.3 营建整洁规整、具有活力、类型多样的特色街道,彰显“药都”文化
街道界面应体现“药都”文化特色,突出老城历史风貌,注重历史街区肌理与开放空间的协调性;尊重老城原有的空间街巷格局,延续历史街区窄路密网的街道形式;建筑以小尺度低层、多层为主,与传统历史风貌相统一。同时,以整体性、舒适性、适用性、空间感、视觉化为原则进行城市街道设计。整体性,即注重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整体街道风格简洁明快,局部设计可在遵循整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舒适性,即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整体上采用大色块的设计手法,减少跳跃感,满足视觉舒适度。适用性,即为周边建筑提供相应的建设环境,如在商业建筑入口和交叉口设置开放场地;并结合功能性小品的布置,如电话亭、卖亭、座凳等,既优化了道路环境又提升其实用性。空间感,即根据现有的道路形态,以“收放结合”的平面设计搭配竖向多层次的景观元素(包括绿化、雕塑、灯具等),塑造道路环境的多元空间感。视觉化,即充分运用景观设计的各类元素,在布局、材料、质感、植物形态、色彩等各个方面相互搭配,强化车行和步行过程中的视觉美感。
同时,重点对景观型街道、生活型街道、交通型街道进行管控(图7)。景观型街道是串联城市兴趣点的重要风貌观光型道路,是重点规划改造街道,主要控制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及裙房商业景观,以展现安国市良好的城市建设成果及“药都”城市形象。生活型街道是指通过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打造具有人性化、高品质、多样化功能的城市街道,主要通过控制两侧建筑退线距离和建筑贴线率两项指标,展现整洁规整、具有人性化尺度、富有活力的生活街道风貌。交通型街道是指市区中以交通流量为主的街道类型,主要控制建筑临防护绿地退线,不建议设置机动车出入口,以保障交通通畅及绿化景观良好。
4.4 展现凸显核心、错落有致、优美协调的整体建筑风貌
建筑风貌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筑“风貌”概念拆解为具有无形精神特征的“风”和具有实体环境属性的“貌”两部分。“风”指的是非物质空间环境,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概括,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的文化表现;“貌”指的是物质空间环境,是城市总体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是“风”的载体。通过对有形“貌”的要素控制实现可被人感知的“风”的精神表达,从而制定建筑风貌的引导性原则。
首先,明确安国市的城市整体建筑风貌为“凸显核心、错落有致”。为凸显城市核心,需沿城市主要视觉界线,确定城市标志性节点位置(图8),节点主要分为3类:入口门户的建筑地标、历史保护街区建筑物和开敞空间景观构筑物。为打造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需将建筑的整体高度控制与城市功能结构相协调,注重塑造城市整体形态,避免高层建筑分散导致的孤立、突兀、不协调的景观,重点突出老城商业中心与城北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核心区的建筑高度形象。高度控制影响因素包括古城保护、城市风貌、景观视廊等,需以此确定高度控制分区,并考虑滨水与公共空间周边建筑的衔接。
其次,将城市的总体发展成果以天际线的形式展现出来。城市天际线设计应遵循动态性、整体性、美学性的设计原则。动态性体现在城市天际线必须依据城市整体的风貌规划,着眼于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优化土地配置,协调建筑形态,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整体性体现在城市天际线应该是城市基地、建(构)筑物、自然风貌的有机结合。美学性体现在城市天际线彰显了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沉淀,应该在保护原有特色建筑的基础上,建设布局新的建筑;在空间投影上,需要遵循美学的一般规律,但也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平面构图,需要合理规划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从布局、体量、风格、材质、色彩等5个方面对建筑风貌进行管控,旨在延续和传承安国市的整体风貌与文化特色,提升整体品质和形象,让人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城市的独特性和历史底蕴。在布局方面,通过对群体建筑不同布局的对比,列举推荐的建筑组合方式,使不同性质、功能的建筑在用地范围内可以相互协调。在体量方面,通过对建筑体量的控制,可优化城市空间、协调城市肌理、活化近人尺度。在风格方面,应尊重既有历史文脉,提取安国市悠久而丰富的“药文化”,塑造沉稳端庄、简约包容、古今交融、和谐有序的建筑风格,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充分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统建筑精髓,加强现代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协调统一,形成具有东方神韵和现代气息的“新而中”建筑风格。在材质方面,适当采用不同质地、纹理、光滑度的建材,从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丰富人的感受。在色彩方面,基于安国市各个特色分区和不同的建筑风格,确定建筑主题色。例如:在展现现代活力城市风貌的区域,其建筑宜采用中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以浅灰、暖黄为主色调,形成新中式风格,彰显富有活力的新城形象;少量建筑特别是重点建筑、小体量公共建筑可采用砖红色,以便抓住人眼球,凸显视觉效果;沿街排列的低层建筑应在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采用富有质感、呈现温暖稳重色调的木材、砖瓦及灰浆等建材来体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居住建筑色彩是市民生活、休息环境的重要景观成分,大规模建设的居住区要求营造温暖、轻松、愉悦、安全的色彩环境,其建筑宜采用中高明度、中低艳度的颜色。
4.5 打造两级生态环、重塑蓝绿空间骨架,营造安国市美好人居环境
《设计指南》提出要从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出发,系统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安国市“绿—城”“水—城”关系欠佳,需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生态修复:一是打造两级生态环,以“环城游憩带+城市健康环”环绕安国市中心城区,串联各级生态公园,辅以“三横三纵”的生态廊道,整体营造宜居舒适、生态健康的城市环境。环城游憩带是中心城区外的一条防护绿道,其既是郊野旅游线路和生态廊道,也是中心城区与县域生态环境的连接道;城市健康环作为中心城区内的一条休闲绿道,是将城市绿色空间转化为休闲空间的纽带,通过在道路一侧绿带内设置专用自行车道和步道,将城市绿道与城区内的公园相连接,同时在全线设置林间缓跑径、儿童乐园、轮滑场、半场篮球场、门球场等,可以最大程度地丰富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图9),以安国市两大生态资源—郊野森林公园、安泰河为基底,打造“两轴一环”的蓝绿空间骨架,构建均好可达、蓝绿共享、水绿交融、绿荫成链的连续公园体系。三是塑造滨水景观带,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的安泰河滨水休闲轴线,形成活力可亲的“商居游”滨水景观岸线(图10)。安泰河滨水景观带以河南大路为基础,通过对安泰河两侧道路进行改造和景观设计,打造安国市的景观迎宾大道,串接数字中药都、药王庙片区和高铁新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仍然是当前规划工作的重点。首先梳理总结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的内涵与新要求,其次阐述安国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背景,对城市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次构建了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以《设计指南》为引领,从设计提质和管控增效出发,实现“两转变”“两突破”的城市设计思路,最后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以期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