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建设总体框架与构建方法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23-12-17 00:38:37
 

摘 要

依托数字技术推进国土空间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国土空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使命。文章探讨了“数字国土空间”的概念,基于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建设实践,提出了“三全五化”的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理念和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筑牢空间底座、开展业务数字化治理、建立配套的制度和标准、开展数字国土空间应用的数字国土空间构建方法,以期为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国土空间;三全五化;空间底座;数字治理;广州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3-0036-08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何正国,毛海亚, 黄盛,等.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建设总体框架与构建方法研究[J].规划师,2023(3):36-43.

图片

0  引言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普遍共识。当前,世界各国对数字经济发展非常重视,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议题,并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作为新型数字经济大国,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和数字政府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数字国土空间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因此,依托数字技术推进国土空间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国土空间成为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使命,也是新形势下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的必然选择。广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围绕政府数字化改革总目标,结合国家和自然资源行业有关要求,开展了数字国土空间的建设探索,以实现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国土空间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动国土空间管理数字化、流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制度化,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国土空间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时空维度来看,国土空间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人地耦合系统。基于生态景观视角,国土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全要素关联、全过程耦合、全空间协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国土空间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力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国土空间都涉及了地、人以及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等自然资源要素,体现了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物理系统。数字国土空间是物理国土空间的虚拟化和数字化,是在数字世界里孪生出的自然物理国土空间。构建数字国土空间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将不同时期的国土空间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下进行数字化,并使各要素相互连接,构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同时,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模型和算法促进要素的合理布局与自由流动,保障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治理智能化,使数字国土空间实现可感知、能计算、自适应的目标。


1 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理念与总体框架


1.1 “三全五化”的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理念

部分省市就如何构建数字国土空间开展了探索和尝试。例如,浙江省提出了“一码大串联、平台大提升、数据大归集、场景大集成、治理大变革”数字国土空间构建模式;深圳市为提升国土空间智慧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大应用”,构建了能力驱动型信息化体系;贵阳市按照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数据管理、统一支撑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统一标准规范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力。然而,已有实践基本上都是在数据、平台、应用等方面进行新技术应用。广州市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建立并完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国土空间治理,探索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之路。广州市在建设数字国土空间的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有些部门认为构建数字国土空间是工信部门的工作,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单位不愿意变革创新,习惯使用旧系统、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有些部门对自身业务的统筹协调能力不足,一些业务不能在统一的系统中办理,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公开和共享路径受阻。为解决以上问题,广州市提出了“三全五化”的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理念。其中,“三全”即全部门参与、全流程覆盖和全要素管控,指国土空间全行业各部门均要参与数字国土空间的构建,国土空间业务的全流程各环节均在同一平台办理,通过平台实现国土空间全要素管控。“五化”即业务数字化、流程标准化、办理网络化、治理智能化和管理制度化,指国土空间业务事项均实现数字化办理;业务事项申请材料、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审查要点等审批要素均按公开标准执行;与业务办理有关的各应用相互连通、信息共享,实现网络化办理;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依据业务规则和办理经验,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实时监督和预警,实现国土空间治理的智能化;在业务管理中,按需制定各类政策制度,支持和保障数字国土空间顺利构建,做到管理制度化。“三全”与“五化”相辅相成,互不可分、“三全五化”是广州市构建数字国土空间的核心要义,为数字政府改革提供了统一的国土空间数据底图,也是提升数据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必要基础。


1.2  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总体框架

基于“三全五化”建设理念,兼顾上级自然资源部门信息化顶层设计要求,广州市构建了数字国土空间的“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和多应用”的总体框架(图1)。其中,“一张网”即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基于安全稳定的网络,做好与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体系的对接融合,建立安全高效的自然资源“一张网”,为构建数字国土空间提供基础保障。“一张图”即面向自然资源监管及决策应用,优化数据逻辑结构,构建数据动态管理、信息快速提取、智慧融合应用的数据动力源,形成全面支撑自然资源业务的“一张图”,实现对现状、规划、管理、社会经济四类数据成果的一体化、智能化管理。“一平台”即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自然资源数据服务,不断提高国土空间业务支撑能力,不仅为自然资源行业管理提供高效、精准的数据供给,还为“数字广州”建设提供权威准确的时空数字底座。“多应用”即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自然资源业务审批、政务管理、实施监督、业务协同等多个应用体系,提供业务流程全覆盖的应用服务,实现自然资源业务精细化呈现、智能化分析、高效化协同和精准化研判,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精准落地和用途管制。“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和多应用”框架的构建均需要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纵向上与上级自然资源部门实现贯通,横向上与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

图1 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总体框架图


2 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的探索与构建方法


2.1 固本强基,夯实数字国土空间基础设施

2.1.1 基础设施自主可控

“一张网”是“五化”中业务数字化、办理网络化、治理智能化的“底盘”,是实现数字国土空间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和硬件。广州市在开展数字国土空间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以下简称“信创”)改造前,大量使用国外的基础设施,这也与我国在信息化领域主要软件使用情况大体相仿。近年来西方国家相继颁布限制软件出口的禁令,以防止软件相关敏感技术外泄,与数字国土空间相关的ESRI、Autodsek、Trimble等企业涉及软件出口禁令。由此可见,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的基底并不牢固,外国厂商占据数字基础设施软件和硬件的主导权,这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因此进行信创改造尤有必要。

2021年,广州市以信创工作为契机,推进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改造。针对各类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广州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网络交换机和安全设备方面,因原设备基本满足改造后的应用需求,仅需对原有网段进行调整优化;在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方面,因原设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需进行替换;大多数应用系统为适应新的基础环境及应用终端,需进行适配。在具体实践中,广州市重点解决迁移、计算、适配三方面的问题。对于迁移而言,数据的无损迁移是信创的核心工作,迁移流程主要涉及预迁移、对象迁移、自动测试、数据同步等环节,其中对象迁移前的数据转换最为关键,该项工作的内容既包含源数据表与目标数据表的各列间的数据映射关系,又包括映射关系所对应的具体转换方式的实现路径。由于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主要使用Oracle数据库,其数据迁移的大致过程如图2所示。对于计算而言,由于行业特色,数据库应用中涉及大量图形的渲染,对GPU性能要求高,广州市采用云原生技术以弥补替代芯片性能上的差距(图3)。云原生的容器可以实现服务状态从有到无的切换,并根据计算的波峰、波谷弹性伸缩计算资源,做到自动故障切换,实现高可用。对于适配而言,重点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基础平台软件与信创服务器间的适配,主要涉及对GeoSence的改造;二是应用系统与信创浏览器间的适配。一般而言,平台软件因涉及底层的图形渲染、计算调度等,适配难度更大。

图2 广州市信创工作数据迁移流程图

图3 广州市云原生基础设施架构图体系的定位

2.1.2 空间底座建设

广州市在推动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通过数字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是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或者是采用“绣花功夫”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利用,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数字国土空间底座。

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底座建设的核心是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图”,而如何把多源异构、坐标不一、精度各异、种类庞杂的数据进行有效融合,则是形成“一张图”的关键。为此,广州市首先根据自然资源部、广东省相关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全面梳理自然资源“一张图”的内在要求,并结合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分类梳理数据库数据现状,进而形成包括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四大类数据的数据资源体系目录。其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汇聚广州市各部门的空间地理数据,同步开展预处理、关联和融合等环节的数据整合处理工作,使数据由简单的物理聚合转向内容融合,从而形成统一、综合的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其中,数据预处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查缺补漏,开展对象编码及数据清洗、抽取、转换等操作;数据关联主要依据项目代码、文证号、坐标值、地名地址等关键字段进行操作,用以解决不同阶段数据的一致性、关联性问题;数据融合主要采用空间数据适配器识别各部门多源异构的地理空间数据,并将其进行融合。因数据整合处理所涉及的工作存在规则复杂、重复性高、计算量大等问题,需要应用数据集成技术及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如标准化的数据质检模块、可复用的数据处理模块、并行计算等。最后,自然资源“一张图”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内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修复、用途管制等业务提供全面的应用服务和数据支撑,并作为广州市国土空间数据的权威出口,向政府部门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服务。用户可根据各自对自然资源“一张图”的使用需要,借助在线的地图应用获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的浏览、检索、定位、查询等服务。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数字广州”建设的重要公共基础平台,目前已为广州CIM基础平台、“数字广州”基础应用平台等广州市重大平台系统提供了空间底座服务(图4)。

图4 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底座示意图


2.2  融合协同,提升数字国土空间的数治水平

2.2.1 业务一体化融合

在过去一段时期,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因编制技术标准、年限等不同,难以相互协调,造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限长,项目难以落地。为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强化控制线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盘活存量土地资源,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自然资源部,并由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国土空间自然资源要素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达到精细化的空间治理和高质量的城乡发展目标。因此,推动国土空间业务即城乡规划与国土资源业务融合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城乡规划业务主要围绕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更新等环节,形成了相对的业务闭环;而国土资源业务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计划、报批、供应、使用到不动产登记等环节,形成了相对单向的业务流。实现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业务的融合,首先需摸清各业务环节法定行政许可事项,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等上位法要求,并结合地市实际情况,明确各事项设立依据、申请材料、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审查要点等,实现全流程覆盖的业务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对各项业务进行全面分析,即以业务实体为基础,寻找业务关系,梳理业务运转脉络,分析业务链逻辑结构,包括业务的输入和输出、业务的前置和后置,建立业务前后顺序、对应关系,搭建连接业务单体、业务板块间的桥梁,实现业务互联互通,构建国土空间业务全生命周期关系模型。同时,还需要整合优化业务,具体有以下四种情形:①同一部门的不同行政许可事项,基于便民利民原则,尽可能予以整合;②涉及多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可确定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并联审批;③结合城市的政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④推行全流程办理网络化、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国土空间业务的一体化融合是构建数字国土空间、实现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的前提。广州市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分析业务链逻辑结构,优化办理流程,推进智能审批、并联审批、多证合一、事权下放和流程再造,持续推进全流程覆盖的业务标准化和全部门参与的业务一体化融合,构建贯穿“调、编、批、供、补、用、查、权、登”的国土空间业务全流程的融合关系模型(图5)。该模型涵盖了城乡规划业务的大循环和国土资源业务的纵向业务流,体现了相关业务环节之间的内循环。由此,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在合并业务环节、优化办理流程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如在合并办理用地的预审选址和规划条件两个环节的流程中,减少办事环节1个,减少办理时间18个工作日,减少申请材料12项,真正实现了业务融合,为数字国土空间治理奠定了业务基础。

图5  广州市国土空间业务全流程一体化融合的关系模型示意图

2.2.2 数据全周期治理

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业务数据管理存在以下三种问题:①采用的坐标系不统一,国土资源业务数据一般采用西安80坐标系,城乡规划业务数据一般采用地方坐标系;②国土资源业务和城乡规划业务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相关业务环节历史数据关联度低;③各业务历史数据电子化、矢量化程度低以及政务数据与地理空间数据关联度低等。因此,需结合国土空间业务和数据特点,开展全生命周期治理,提升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确保国土空间数据可用、能用和好用。

国土空间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治理路径包括现状摸查、分析研究、整合处理、建立健全体制与机制、保障质量与安全、共享与应用等(图6)。通过现状调查,可以摸清组织或机构现有的系统与数据资产;通过研究分析,可找出数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开展针对性的处理和完善工作。建立健全数据相关的体制与机制是确保治理落地实施、保障治理成效的关键,如建立业务负责制的数据管理责任体系,确保治理工作能够充分融入业务并在应用系统中有效落地。完整性、有效性、准确性、唯一性、一致性和时效性是表征数据质量的标志,数据质量的提升应以提升数据上述特性为目标。通过数据分级、权限控制和脱敏处理等手段,可规范数据使用、保障数据安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应将其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使数据的价值在应用中得到体现。因此,需提高数据信息归集率和数据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开发应用场景,激活数据要素资源价值与活力,释放数据应用潜力。

图6  广州市国土空间数据治理路径示意图

本文以广州市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审批数据全生命周期串联为例,对数据整合处理的信息关联加以说明(图7)。广州市启用工程建设项目代码以来,项目立项用地、工程建设、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和登记等各业务阶段的审批数据均可通过项目代码实现全生命周期串联。对于启用项目代码之前的历史数据,优先考虑通过项目不同业务阶段的红线空间位置的包含或重叠关系尝试关联,但某些业务阶段缺少项目红线空间位置而仅有项目地址,则可采用地名地址匹配关联。然而,并非所有的项目地址都是标准地名地址,在此情况下需要借助人工判别来辅助来实现关联。业务审批数据全生命周期串联完成后生成项目“一棵树”。

图7  广州市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审批数据全生命周期串联示意图

2.2.3 空间规划多主体协同

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以广州市为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发改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环保局、园林局、住建局、公安局和人防办等,且不同部门审查审批事项及所需材料、办理标准均不一样。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历经的审批环节多、流程长,提交审批的申请材料重复率高,落地极其困难。规范多部门业务协同标准,构建业务协同机制,实行多部门多维度综合联动,推动业务审批便利化,是压缩建设项目审批环节、节省办理时间、减少申请材料的有效途径。

工程建设项目的多主体协同涉及业务协同标准的规范、业务协同模式的构建和业务协同机检工具的定制3个方面。广州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等要求,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项目涉及的各部门的业务协同标准,明确项目立项申请阶段、审批阶段各职能部门负责的审查审批事项及办理标准(图8)。立项申请阶段主要开展项目选址合规性审查,如生态环保部门负责核查项目选址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的合规性情况,水务部门负责核查项目选址与水资源保护相关规划的合规性情况。项目选址涉及专项规划敏感区域的,相关部门应明确提出能否占用,以及占用的条件、占用的要求,或牵头向具有批准权的部门征询意见。在立项审批阶段,各部门可依据各自的职能事项进行并联审批、协同办理。依据多主体参与的项目协同流程与标准,构建业务协同模式,建设协同平台,实现“一窗收件、一室办理”,进“一家门”,办“多家事”。更进一步的做法是,按项目审查要点与规则,依托协同平台,构建基于项目的计算机辅助评估模型,并可按需定制业务协同的计算机智能审查工具。例如,根据项目选址方案与各类专项规划及现状图层的合规性情况,自动生成机检报告;根据方案计算毛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等核心指标,快速构建或转换BIM模型及重点、地标建筑物的内部结构等。多主体、跨层级的业务协同推动了政府、企业、专家各项目主体信息公开透明、在线协商,解决了相关利益方信息不同步、不对等、不共享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加速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与落地。

图8 广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路径示意图


2.3  建章立制,保障数字国土空间数治能力

2.3.1 建章立制内容

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土空间业务面临底图坐标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空间尺度不衔接等一系列问题,适时构建数字国土空间管理与发展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国土空间数字治理能力、激发国土空间资源要素活力、释放发展潜力的基础。

数字国土空间制度体系的构建需与数字国土空间的管理及发展相适应。在制度体系研制及修订过程中要加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权利人等多主体的参与,充分发挥制度体系对国土空间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既要保证新制度体系与现有制度体系的兼容,又要加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与先进性。数字国土空间制度体系建设必须要保证与上位数字国土空间相关制度体系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制度体系的前瞻性研究,针对重点领域进行提前布局;提高制度体系的内部关联性,针对特定优势领域开展专题研究;结合地区实际,对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进行优先级的评定。按照数字国土空间构建的内容,数字国土空间制度体系框架由两个层级组成,顶层为《数字国土空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下一层为管理规定、标准规范、运维制度等(图9)。

图9 广州市数字国土空间制度体系框架图

2.3.2 管理办法

《办法》是整个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管理的蓝图,也是数字国土空间与其他相关数据、服务、管理、应用等相互操作的基础,更是探索与构建数字国土空间的有力抓手。《办法》明确了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管理的工作内容、组织架构、资金来源和人员保障等,《办法》的落地实施,使数字国土空间建设日常相关工作,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等工作顺利开展、及时推进和按时完成。

2.3.3 配套措施

《办法》的配套措施包含管理规定、标准规范与运维制度,其中管理规定主要包含数据汇交规定、数据更新规定、网络安全规定等内容,用于规范从数据采集到生产、更新、存储、保管等全过程以及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有关工作,支撑数据管理工作,落地实施网络安全措施。标准规范用于规定跨边界的多部门协同工作,捋顺部门间关系,明确各部门责任边界,衔接部门间的工作,包括对内、对外的协定、协议,以及共享交换标准、业务协同标准、平台接口标准和数据处理标准等内容。运维制度包括基础平台运维办法、一体化系统运维规定、“多规合一”共享目录等,用于规范各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是各应用系统顺利运营的支撑。


2.4  实施监督,开展数字国土空间数治应用

2.4.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国务院机构改革赋予了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的职责,而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则是践行“两统一”职责的重要内容。广州市针对规划冲突、规划监督难等问题,建立了 “实时监测、年度体检、五年评估”的监测评估机制。首先,为使规划体检评估更加科学、合理,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严格遵守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可计算、独特性、对比性六大原则,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构建了120项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指标(图10),按照“目标指标化、指标空间化”的要求在空间上进行逐层传导和层层分解,构建了具有广州特色的指标体系。

图10  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指标体系示意图

2.4.2 智能检测评估预警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各类国土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托。广州市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开展“实时监测、年度体检、五年评估”的监测评估工作。对评估指标中12项约束性指标、28项核心指标、80项体征监测指标进行分类监测评估预警,形成“实时+定期”的智能化评估监督模式。对于“实时监测”约束性指标,利用合规性机检、量化分析模型等工具对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以及城市蓝线、绿线、紫线和各类资源保护等空间性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建设项目审批与空间性要素的自动比对,对突破生态承载能力、违反规划管控要求的行为进行及时锁定、预警,并将其纳入廉政风险防控,通过短信、系统推送等多种方式告知预警主体。对于“年度体检”约束性指标与核心指标,需要运用大量指标计算模型快速生成年度“体检单”,通过多维可视化展示,直观呈现被评价城市空间核心要素的发展情况,以指导下一年度规划实施与重点任务制定。对于“五年评估”全部120项指标,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评估报告,结合各专项评估、公众调查等,实现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规划实施情况的系统评价和阶段性总结,指导规划修编。

广州市在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等用途管制工作中实行规划实时监督预警的流程(图11)。用地审批业务依托自然资源业务审批系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通过接口对接实现对具体用地类案件的实施监督,监控指标涵盖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在办理规划案件过程中,当系统识别到监控指标与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自动发出预警,并锁定流程,需经相关部门技术复核后,案件方可继续办理。

图11  广州市实行规划实时监督预警流程图


3 小结与展望


本文探讨了“数字国土空间”的概念,并解析了广州市“三全五化”的数字国土空间建设理念。该理念本质上是以信创改造为基础,筑牢数字国土空间底座,通过规划和自然资源业务流程标准化改造,实现所有业务均统一集中受理、并联办理,所有部门均在同一系统在线办理,不在体外循环。在业务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数据管理责任制度,着重关注数据质量和安全,摸清数据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完善优化,确保数据的高质量,提高数据信息归集率和数据资源利用率,创新开发应用场景,提高数据价值。面向数字国土空间的规划协同需求,广州市构建了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权利人的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将所有信息公开透明,为城市建设项目在规划、立项、策划等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为数字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监测预警,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更新的闭环管理,有利于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

数字化是当今社会最先进和最具穿透力的生产力,数字国土空间在新技术变革下趋向“数字孪生”阶段的虚实融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数字化基础设施、基础软硬件“卡脖子”的问题,以及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国土空间治理的有效信息是未来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数字国土空间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是新技术与数字国土空间业务场景结合问题,因为以往的技术创新往往难以聚焦于实际业务;二是国土空间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尤其与人息息相关,如何在数字国土空间以人为主体各要素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