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旅游城市尤为重要。文章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桂林市170个生态游憩空间的可达性进行量化评价,得出以下结论:居民需求视角下的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整体可达性较好,其中旅游休闲类、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较高,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低;主客共享视角下的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整体可达性均大幅下降;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供需差异明显,城区范围内的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较高而县域范围内的较低。同时,文章根据评价结果并基于供需协同视角探讨了满足居民游憩需求、旅游发展需求及便捷可达要求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规划策略。
[关键词] 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供需协同;桂林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2-0125-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樊亚明,田丽莹,陈昭宇.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及规划响应——以桂林市为例[J].规划师,2023(2):125-132.
游憩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主要依托城市游憩空间来实现。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城市居民对生态游憩空间的需求与日俱增。亲近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还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保持水土,在提高居民福祉、实现环境正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游憩空间建设的重点内容。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游憩空间的空间格局、功能水平、服务能力成为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性与宜居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的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传统“居民—游客”二元空间边界日渐模糊,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共享并争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资源成为诸多旅游城市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以生态视野构建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科学布局高品质的绿色空间,推动生态游憩空间合理建设,成为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城市,以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提高城市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
空间可达性作为评价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能直观反映人们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机会大小及其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在养老设施、医疗设施、学校、公园绿地等区位评价与选址规划研究中应用广泛,其主要依托GIS平台建立可达性评价模型,采用网络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最小邻近距离法、费用加权距离法、引力势能模拟法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等进行量化测度与评价。其中,网络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基于供给角度研究空间可达性,最小邻近距离法、费用加权距离法则基于需求角度对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而引力势能模拟法、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建立在供需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能较为全面地进行空间可达性测度,且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因具有数据获取难度低、计算简便等特点而被众多学者广泛应用。近年来,通过高斯衰减函数建立空间规则并模拟现实空间阻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能考虑多样化的出行情景模式和有效克服空间实际距离阻抗,提高了空间可达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1.1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空间可达性评价框架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供需协同本质上是协调人地关系,即协调人与稀缺的生态游憩空间资源的关系。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的核心是通过供需现状测度来评价空间供需平衡状态与差异,进而确定供需匹配目标及调控措施,为科学推进城市生态游憩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城市生态游憩空间评价主要涉及评价单元确定、供给分析、需求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和可达性综合评价等环节,内容包括:①明确研究区域内生态游憩空间的供给源,根据供给源类型差异和空间位置、面积等信息确定生态游憩空间的实际供给量,并根据不同类型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范围与人们出行方式确定搜索阈值;②明确研究区域内生态游憩空间的需求者,通常情况下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常住人口,而旅游城市的生态游憩空间往往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外来游客也是生态游憩空间的需求者之一,需综合考虑两者的需求;③结合道路交通数据建立沟通供需双方的起始地—目的地成本(即OD成本)矩阵,基于不同情景下的搜索阈值,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可达性,最终计算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综合可达性(图1)。
1.2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空间可达性评价方法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并采用OD成本矩阵测算、搜索阈值确定等手段对生态游憩空间进行可达性测度十分重要。同时,为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本文通过引入有效服务面积来规避不同类型生态游憩空间实际服务能力差异,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取小型生态游憩空间(如社区公园、乡村旅游区等)质心以及大型生态游憩空间(如A级旅游区、风景游赏类空间)主入口作为生态游憩空间供给点j,以人们前往生态游憩空间的出行距离(d0)为半径建立搜索域,对于落在搜索域内每个研究单元k的人口进行加和,得到生态游憩空间供给点所有潜在的使用者数量,再将生态游憩空间供给点j的有效服务面积除以所有潜在使用者数量得出供需比,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2 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供需现状
2.1 研究区域概况
桂林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是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下辖6个区和11个县(市)。2019年,桂林市生产总值为2105.56亿元,接待国内游客13519.07万人次,入境旅游者314.5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874.25亿元;年末常住人口为511.23万,其中城镇人口为260.20万。桂林市山水景观秀美,游憩空间资源丰富,面临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机遇,对生态游憩空间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生态游憩空间的属性,可将其划分为三类:一是城市公园类,主要由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等组成,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二是旅游休闲类,主要包括生态型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点),满足城市居民及旅游者的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需求;三是风景游赏类,主要由城市建成区外围的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风景优美、充满自然野趣的场所组成,满足城市居民周末及节假日的游憩需求。本文研究对象共计170个,其中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60个、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75个、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35个。由于不同类型生态游憩空间的供给能力取决于其生态承载力与可游览面积,为统一测度标准,本文根据游憩用地生态容量标准将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现状面积折算为有效服务面积,其中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折算标准为150 m2、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为400 m2、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为3000 m2,然后将生态游憩空间折算面积进行汇总(表1),结果表明: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总有效服务面积为18554.95 hm2,其中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面积为11658.29 hm2,占比为62.92%;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面积为5639.85 hm2,占比为30.44%;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占比最小,面积为1229.81 hm2,仅占6.64%。
本文通过ArcGIS 10.5平台,将各类生态游憩空间定位并制图,得到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分布图(图2),结果显示:桂林市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单体面积大多小于5 hm2,主要分布在秀峰区、七星区、叠彩区等;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单体面积大多为5~80 hm2,主要布局在灌阳县、恭城瑶族自治县、阳朔县等;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布局较为零散,单体面积多为200~1000 hm2,主要分布在阳朔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
生态游憩空间的需求取决于研究单元的人口总量,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游客)数量。结合实际需求情况,本文选取桂林市城区街道(乡镇)、与桂林市区临近且人口数量在20万以上的镇,以及桂林市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的中心镇作为研究单元,共计31个研究单元。本文各研究单元的常住居民数量、游客接待量数据来源于2020年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道路数据源自OSM开源地图平台,通过ArcGIS 10.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转化为道路网络数据集。将各研究单元人口数量(居民+游客)结合自然断点法进行高、中、低分级,获得生态游憩空间需求分区图(图3)。根据生态游憩空间需求分区图可以得出:①在居民需求视角下,生态游憩空间高需求区有平山街道、南门街道、七星街道、叠彩街道及全州镇、平乐镇、兴安镇、灌阳镇等;中需求区有丽君街道、穿山街道、甲山街道及永福镇、资源镇和阳朔镇等;低需求区有雁山镇、二塘乡、朝阳乡、柘木镇及龙胜镇等;②在主客共享视角下,生态游憩空间的高需求区则为叠彩街道、七星街道及阳朔镇、灵川镇、兴安镇、龙胜镇等;中需求区为北门街道、东江街道、秀峰街道及永福镇;低需求区为雁山镇、柘木镇、二塘乡及灌阳镇。
本文基于不同类型生态游憩空间的区位、功能与服务能力差异,结合桂林市市民出行特征,按照城市居民以步行或非机动车方式30分钟到达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的距离(约3 km)、以机动车方式60分钟到达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的距离(约30 km)和以机动车方式120分钟到达旅游休闲类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的距离(约80 km)为基础,通过曼哈顿距离近似转换,确定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搜索阈值()为2 km、20 km和50 km。同时,通过ArcGIS10.5软件测度各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并制图,得到不同情景下城市公园类、旅游休闲类、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计算结果,结合自然断点分级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中、低可达性3个等级。
(1)居民需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为1.241,标准差为2.993,整体较低,但各研究单元可达性的差异较大。高可达性和中可达性的研究单元各有3个,低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有25个,数量众多,表明:①七星街道、叠彩街道等高需求区及阳朔镇等中需求区,因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有效面积的高供给及道路交通便捷,这些区域的居民最易获取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②丽君街道、穿山街道、甲山街道等中需求区,虽然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有效面积规模较大,但是受城区水网阻隔、道路连通性较低等影响,该地区为低可达性区域,区域居民较难获取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③临桂镇、全州镇、平乐镇、兴安镇等高需求区因城市公园数量少、总面积小,且受与城区道路交通不畅的影响,为低可达性区域,区域居民也难以获取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应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
(2)主客共享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为0.052,标准差为0.139,远低于居民需求视角下的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叠加游客需求的情景下,桂林市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水平大幅下降,各研究单元的空间可达性均较低,空间差异相对不明显。因桂林市城区、阳朔镇等地的象山公园、七星公园、两江四湖公园、阳朔公园等城市公园是知名旅游景点,大量游客涌入必然会挤占居民获得游憩空间的机会,形成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争抢空间或错峰利用空间的现象(表2,图4)。
表2 研究单元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分级

图4 研究单元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示意图
(1)居民需求视角下的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为8.561,标准差为27.145,整体较高,但各研究单元可达性差异较大。高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有4个,中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有3个,低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有24个,数量众多,这表明:①灌阳镇、兴安镇等高需求区以及资源镇、阳朔镇等中需求区,因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分布较多且有效面积的规模大,此区域居民最容易获取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②七星街道、南门街道、叠彩街道等高需求区及丽君街道、穿山街道、甲山街道等中需求区,因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数量少、总面积较小,加之与道路交通的阻隔,绝大部分为可达性低值区;③灵川镇、恭城镇高需求区及永福镇等中需求区,虽然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有效面积较大,但受道路交通不便捷的影响,这些区域的居民较难获取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
(2)主客共享视角下的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为0.338,标准差为1.481,远低于居民需求视角下的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叠加游客需求情景下,桂林市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大幅下降,除灌阳镇可达性较高外,其他各研究单元的可达性较低,空间分异则相对不明显。阳朔镇、兴安镇、资源镇、龙胜镇等地的自然景观优美,旅游景区分布较多,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在旅游旺季时,游客的大量涌入会促使居民的空间可达性降低,这些区域的居民旅游休闲体验必然受影响,需对旅游景区的服务进行提质增效,扩大空间有效供给(表3,图5)。
表3 研究单元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分级
图5 研究单元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示意图
(1)居民需求视角下的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为25.262,标准差为32.835,表明桂林市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优,但各研究单元可达性的空间差异明显。高可达性和中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数量较多,而低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数量相对较少,这表明:①全州镇、灌阳镇、阳朔镇等高需求区,因分布有漓江、八角寨、千家洞等景区,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有效面积规模较大,此区域居民最易获取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服务;②灵川镇、恭城镇、平乐镇等高需求区,由于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有效面积的供给相对不大,且受道路交通便捷性影响,这些区域处于可达性低值区。
(2)主客共享视角下的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为1.221,标准差1.404,远低于居民需求视角下的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叠加游客需求情景后,桂林市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整体大幅下降,各研究单元都为低可达性区域,且空间差异则相对不明显。阳朔镇、资源镇、全州镇等地区的漓江风景名胜区、资源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吸引物,大量游客涌入必然会挤占居民就近获取生态游憩空间服务的机会(表4,图6)。
表4 研究单元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分级
图6 研究单元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图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数值的过程为:考虑距离衰减要素的广义人均生态游憩空间面积,将各类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价值相加并制图。生态游憩空间综合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①居民需求视角下的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为35.064,标准差为53.529,表明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综合可达性整体较好,但各研究单元空间可达性高低不一,空间分异明显。高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有4个,中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有14个,而低可达性的研究单元有13个。②主客共享视角下的生态游憩空间综合可达性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为2.017,标准差为3.502,远低于居民需求视角下的综合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叠加游客需求情景下,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综合可达性整体大幅下降,除灌阳镇外,各研究单元为低可达性区域,而空间差异相对不明显。
从综合可达性值的分析结果来看,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的可达性较高的原因是拥有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的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桂林市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生态游憩空间,但在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下,桂林市还需加大旅游休闲、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的建设力度,持续提升景区功能与服务,形成层次分明、类型丰富、体验多样的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游憩空间(表5,图7)。

图7 研究单元生态游憩空间综合可达性评价图
4 供需协同下城市生态游憩空间规划响应
4.1 立足居民游憩需求优化生态游憩空间布局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建设应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彰显城市的人本价值。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其对游憩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由于城市空间在游憩设施类型、数量供给等方面存在局限,城市居民开展游憩活动往往“想活动但找不到合适地方”或“节假日人满为患”。为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态游憩需求,应合理优化生态游憩空间的结构与布局。
(1)基于供需关系,均衡生态游憩空间布局。一是通过“见缝插绿”、口袋公园等多途径增绿,在数量上加大对高需求区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的供给,满足居民就近游憩的需求;二是通过提高生态游憩空间高供给区的可达性,为城市居民使用空间提供便捷;三是通过丰富不同类型游憩空间的连接方式与生态服务内容,使居民抵达空间的过程成为一项游憩活动。
(2)基于需求特征,丰富生态游憩空间类型。一是满足城市居民因工作日、节假日的游憩活动内容、时间长短、空间距离等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游憩需求,建设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生态游憩空间;二是满足因城市人口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构成等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游憩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生态游憩空间,如年轻人多的城市应加大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供给,老年人多的城市则需加大城市公园或旅游休闲景区的供给;三是满足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不断提升生态游憩空间文化的多样性与内涵的丰富性。
(3)基于城乡差别,优化生态游憩空间结构。一是推进县域城市公园体系建设,为县城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凸显地域自然与人文要素特征的城市公园类生态游憩空间;二是推进市域环城游憩带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设施齐全、活动丰富的多层级旅游休闲类和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三是推进城乡生态游憩空间协同建设,构建互动、连通、稳定的优质生态游憩空间网络体系。
随着旅游大众化、全域化、国际化发展,文化旅游作为城市复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居民与游客在旅游城市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冲突与矛盾。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是当前桂林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重要议题,推动自然禀赋、历史人文与城市建设融合统一,为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营造“山、水、城、文”相融的高品质共享空间场景,提升“山水甲天下”生态游憩空间的内涵与体验是关键。
(1)基于目标定位,提升生态游憩空间品质。围绕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一方面在对山水生态景观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注重旅游休闲类、风景游赏类生态游憩空间在游憩设施、活动项目、体验内容等方面的建设标准与漓江、灵渠、猫儿山等世界级景观资源的一致性,以提供高品质的游憩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以文塑旅”强化城市公园类、旅游休闲类生态游憩空间的功能提升与地域文化融入,凸显生态游憩空间的文化内涵与品味,增强居民归属感与游客认同感。
(2)基于旅游需求,丰富生态游憩空间体验。一方面,结合旅游大众化、休闲化、散客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农业、林业、运动、康养等产业与生态游憩空间融合发展,形成农业公园、森林人家、生态渔村、养生山吧、乡村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另一方面,结合旅游个性化、主题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艺术创意、技术创新、新媒体营销等途径促进生态游憩空间创意化、差异化、智慧化改造升级,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3)基于主客共享,强化生态游憩空间治理。一方面要正视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在空间利用上的重叠与矛盾,制定常态化方案和应急方案,完善游憩空间治理;另一方面构建居民、游客、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共同体,强化游憩服务、旅游体验、景观保护与设施建设的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可持续发展。
(1)基于自然本底,建立生态游憩空间体系。一是结合区域自然本底和各研究单元供需现状,查漏补缺、提质增效,建设数量充足、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的生态游憩空间;二是结合人们的游憩行为和空间特征,构建“住地—社区—城市—县城—乡村—荒野”多尺度、多层级的圈层式、立体化的生态游憩空间体系,满足居民与游客多样化、亲近自然的游憩需求。
(2)基于高效可达要求,构建生态游憩空间网络。一是通过完善道路交通、河湖水网、山脉沟谷等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点—线—环—廊—网”结构稳定、功能多样的生态游憩空间网络,形成绿廊相连、绿园镶嵌、碧野环绕的市域生态游憩空间格局[20];二是降低费用成本,通过绿道、游步道等建设,丰富游径过程体验,使居民与游客能够通过步行、骑车或公交出行的方式便捷到达并使用生态游憩空间,实现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高效利用。
生态游憩空间作为重要的、与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相关的城市空间载体,对进入休闲时代的旅游城市尤为重要。本文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并基于主客共享视角对桂林市生态游憩空间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有效揭示生态游憩空间的供需关系,为优化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与合理布局提供决策参考。受数据获取途径的限制,本文的研究结论基于以下假设条件:一是研究单元内的人口为均匀分布,以研究单元的中心点表达该研究单元的人口数量;二是以人口数量作为生态游憩空间的需求量,认为人口数量越多需求量也就越大,而在实际中人口特征不同,需求差异较大。厘清生态游憩空间的供需关系对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与科学管理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充分利用手机信令、热力图、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入研究居民与游客游憩需求的时空行为特征及不同人口特征的游憩需求行为,基于需求导向推进生态游憩空间规划建设,以更好满足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另一方面创新利用3S技术及相关评价方法,摸清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本底,在空间规划过程中科学确定空间数量、规模、类型与容量,合理配置活动、项目与基础设施,以提升生态游憩空间游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