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三维推演”型城市发展规划——以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3-03-07 17:02:19
 

摘 要

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在绿色、智慧、生态的城市建设浪潮下,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兼顾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均衡,如何塑造多元、兼容的产城协同空间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云南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为例,结合空间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形成了产业园区“三维推演”的发展模式,系统化、精准地构建了陆良健康城的产业发展谱系,实现了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效整合,形成了以特色为导向的多向度空间设计,搭建了与城市主体“产城协同,互融共进”的健康城市发展路径。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三维推演;产业发展谱系;多向度空间设计;健康城市化;云南陆良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2)12-0105-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王颖,张晓霖,程海帆.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三维推演”型城市发展规划——以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为例[J].规划师,2022(12):105-112.

图片

0 引言


当前,健康中国已成为我国的战略之一,共建共享的大健康理念正引领着绿色、智慧、生态的城市建设浪潮,国际空间新格局正展露雏形。众所周知,健康生态的新型城市空间发展,不仅是生态可持续模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延展,还是不可或缺的空间经济过程。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十分明确的政策导向,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也必然要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引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相应的内容。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正在全面推进,全域旅游被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三期叠加”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而经济作为城市运行的基础,需要尊重和把握其客观规律,避免因违背规律而进入发展陷阱。因此,转型期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政策,统筹城镇空间布局,通过产城融合使园区走向功能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有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升将显著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化发展,产城融合日益受到关注,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型城镇化和开发区转型提升的重要方向。因此,对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旅游大省云南而言,位于其腹地的中小城市怎样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中打磨资源优势、实现城市发展的合理诉求并激发增长的内生动力,怎样进行功能研判、产业选择,并通过新兴产业城合理解构和重塑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是其未来发展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陆良县城是滇中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所属的曲靖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和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作为曲靖市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服务中心之一的陆良县,面临着大健康产业及全域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片区是陆良县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城片区,也是陆良县“疏老城、建新城”的核心和关键,其产业布局承载着作为曲靖市乃至滇中地区经济发展引擎的期许。因此,本文以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对产业园区进行“三维推演”以及产业发展谱系的科学构建,同步开展多向度城市空间设计,从而探索与城市主体“产城协同,互融共进”的健康城市发展路径。


1 空间经济学下的“三维推演”发展模式


1.1 空间经济学的城市研究

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和财富在区域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试图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和空间分散的基本机理。它处于经济学的核心位置,因为经济增长是具有局域性和不平衡特征的空间经济现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空间经济学相关领域,唐永伟等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城融合研究与讨论,吴乐等人也进行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应探索。

总体上看,以往研究大多是对一定规模城市的产业区与城市功能的匹配问题、经济政策与城市空间的耦合问题进行单向的研究与探讨,缺少从空间经济学视角对中小城市产业园区的功能、产业、社区健康等综合空间设计的研究。从近年来我国各中小城市的发展模式来看,产业空间的布局与规划设计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产业空间与城市之间存在功能和空间适配性较弱、产业空间锚定错位、空间组织方式粗放单一且无产业特性,以及从业者空间归属感不足等问题,亟需加以解决与优化。


1.2 空间经济的“三维推演”发展模式

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可知,空间是人类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布局结构构成了空间经济,城市发展和资源在空间中的配置结构是一种自发演进的有机体,若城市片区内的产业集群在实现有效功能链接的前提下完成空间的耦合匹配,就能实现区域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空间经济指三维空间自身的独特要素和品质产生了价值,并吸附人和产业。因此,需从理论层面对与空间经济、土地经济相关联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进行辨析。显然,对于中小型城市而言,城市是具有多维向度的综合空间体系,每个维度都有其对应的空间价值。

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不仅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匹配、产业谱系的耦合,还包含功能布局的融汇互动、社区空间的健康共享。因此,本文根据空间经济学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耦合效应,结合区域发展理论、流空间理论和公平理论,将研究视角从单一维度转向多重维度,遵从产业和人的发展规律,推演出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三维(即产业维度、功能维度、空间维度)发展模式,从而在多重维度上引导产业园区和城市同步耦合、互促互进(图1)。

图1 基于“三维推演”的城市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2 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三维推演”的发展规划实践


2.1 城市特征与发展机遇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曲靖市南部,距离昆明市120 km,位于滇中城市群发展的第一圈层,是曲靖市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服务中心,也是滇中连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的重要通道和节点。陆良县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厚重的人文资源基底,是爨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彩色沙林,素有“滇东粮仓,高原明珠”之称。陆良县作为曲靖市腹心城市,具有较强劲的经济发展势能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片区资源禀赋与发展诉求

规划片区总用地面积为12.89 km2,距离中心城区约2 km、距离西石立交约3 km、距离曲陆立交约5 km,未来还将规划马陆泸高速,整体上看区域交通便捷。片区外围的农林、山体、彩色沙林自然保护区、南盘江等共同形成了山、河、园、田的良好自然生态格局(图2)。此外,规划区位于陆良县城西片区的核心地段,是陆良县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城片区,也是《陆良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设定的西片区核心地带,具备文化、商业、居住等多种功能。

图2 片区生态基底分析


2.3 建构“三维推演”的片区发展模式

规划以三重维度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为本源,按梯次进行产业维度—功能维度—空间维度的片区发展模式推演,即陆良新城产业园区以根据资源禀赋、发展前景做出的产业选择为基底,依次推演出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功能格局和空间体系,构建契合本土特征和发展导向的健康城市发展路径。

2.3.1 产业维度推演:精准化、系统化的产业谱系链接

(1)精准化的市场业态研判。

规划首先以国内、省内旅游市场大数据和产业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立足市场现状,根据市场竞合分析做出产业判断与选择,得出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的市场发展研判;其次根据业态发展趋势,对目标市场进行客群细分和规模预测,结合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具有前瞻性的业态,为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康文化、健康社区等各类健康场所的导入提供足够的空间;最后将传统文旅六要素升级为新游憩六要素,丰富产品业态。

(2)系统化的区域业态建设。

土地的集约利用往往能够引导各要素快速集聚,以及经济、社会和景观等多重效应叠加,带动相关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的调整,为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契机。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和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都认为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性会产生正向的规模效率,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研究分别对片区产业进行业态的初步筛选和原则细选,在土地集约、精明利用的基础上建立规划区业态综合评估体系,并在对资源导向、政策趋向、市场动向、客群需求等进行系统分析后,对健康产业中的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康金融、健康文化、健康社区、健康农业、健康体育、健康食品、健康数据等业态,以及旅游产业中的休闲度假、康养旅游、老年旅游、研学旅行、医疗旅游、农业休闲、 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等业态进行逐一评价(图3,表1)。最终,筛选出符合本项目发展的绿色健康、文旅休闲、综合服务三大核心功能业态,并分别细化三大业态的主体产业方向,引导相应功能项目进行空间落位,在片区中打造基于业态关联的契合产业谱系链接,形成布局清晰、主题明确的整体业态布局,从而构建具有强有力的驱动功能的片区区域产业系统(表2)。

图3 核心功能业态遴选技术导图


表1 项目业态综合评估体系


表2 区域产业三大核心功能业态


空间经济学强调集聚对生产和城市区位的再构影响,商业集聚现象是现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首先,规划结合基地业态、交通、环境和人文等方面的本底资源,对产业谱系给予空间精准落位,并运用零售饱和理论法计算商业需求规模。零售饱和理论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RS为商圈的零售饱和指数,C为商圈内的潜在顾客数目,RE为商圈内消费者人均零售支出,RF为商圈内商店的营业面积。

按照零售饱和理论,只有在零售饱和度大于商家坪效平均值的情况下,才有在商圈内开设商场的可能。研究假设项目为唯一商业,倒推商业的体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RS商圈的零售饱和指数(零售商业年均坪效)取经验取值1.4万~1.5万元/年/平方米。

其次,规划根据服务业就业人口分析结果确定商业规模,运用业态类比法确定文化娱乐产业规模、案例借鉴法确定酒店规模、案例比较法确定绿色健康产业规模,同时对规划区居住人口容量及就业岗位进行测算,最终推演出片区中功能业态的总体配比,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综合化运作的产业谱系链接系统,构筑布局清晰、主题明确的产业链群分布格局。

2.3.2 功能维度推演:双重匹配、单元互动的功能布局特征

(1)双重匹配的功能布局特征。

规划从满足片区产业谱系的匹配性空间需求着手,在规划片区的功能布局上实现产业谱系的时间匹配和空间匹配。其中,时间匹配即分区业态特性与相应功能空间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空间匹配则包含了产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匹配、人口密度与产业规模的匹配、居住人群与就业需求的匹配等多元化内容。以此推演出来的与产业谱系高度匹配的功能布局,不仅可以实现产业实体化发展的成本—效益最优配置,还能规避重复建设,避免空间错配(图4,图5)。

图4 业态布局示意图

图5 建筑功能分类

(2)单元互动的功能布局特征。

产业链群属于空间经济形态,其业态分布与功能要素的流动、集聚,以及功能空间的演进、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片区功能布局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其保持活力的关键。规划采用了单元互动的土地开发与业态互动模式,首先确定土地开发评估策略,将片区土地价值进行分级(图6);其次,采用单元式土地开发模式,设置高度灵活的空间单元模块,单元规模在0.3~0.6 km2(图7);以单元为基准,依据15分钟步行功能需求划分出46个规模在5~15 hm2的街坊(图8),每个街坊相当于一个独立社区,每个街坊都使用动态管控、刚弹结合的单元控制方式。如此,不但有利于实现土地与片区产业链群的良性互动,而且有利于资金滚动开发,从而确定产城互融共生的片区土地使用格局。

图6 片区土地价值分级示意图

图7 片区单元划分示意图

图8 片区街坊划分示意图

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位于陆良县城西片区核心功能区,在县城的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测算中应属于Ⅰ级用地区域。规划考虑基地内部土地开发及实施运营需求,结合片区用地特点,对健康城内部土地的商服条件、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及规划条件进行多因子评价,将土地评价指标等级从优到劣划分为5个等级,借鉴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进行修正,并将修正结果作为未来项目开发运营的参考(表3)。


表3 土地价值影响因素指标说明与修正系数

2.3.3 空间维度推演:生态健康、共享社群的多向度空间设计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控制园区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绿地系统规划,构建生态健康游憩体系;三是依托园区特色和地域文脉,塑造当地特色。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为城市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尺度效应,从强调城市绿地供给转向追求各类供需主体的平衡,通过对供需主体功能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得到城市各空间尺度绿地供需平衡的耦合模式,这有助于实现城市用地的优化。此外,依据对城市绿地规模、空间特征、时空结构与供需时序的分析结果,优化城市绿地时空结构,构建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安全格局。在确定片区功能布局和土地使用状况的基础上,规划进行空间维度的推演,即以生态健康为先,以共享社群为根本,分析片区社群主体的多元需求,把握片区城市空间维度,以多向度的空间设计建构绿色、生态的人居空间及健康产业空间体系。

(1)生态健康的空间设计。

首先,规划坚持“以水画城”,在坚守蓝线、保障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片区的水资源优势,运用GIS技术对现状水系和地形进行综合分析后,打通大凹水库和保茅冲水库,并梳理南盘江以东的支流水系,形成更加完整、利用率高的活水空间系统。此外,规划启动适应性海绵计划,利用蓄水技术削减地表径流峰值,将过滤、净化后的雨水汇入秀水湖,并在湖的东岸和西岸设置53.8 hm2的生态净化群落,通过植物过滤、物理过滤等手段,净化湖水(图9)。

图9 景观渗透的生态网络空间设计图

其次,规划打造“以绿聚城”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即以“过渡与融合”的生态视角,依托坝区的多条主要道路和重要水系导入中央聚合式绿色生态空间,构建圈层化、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空间层级;以水系绿地为引,在片区构建三条特色公共蓝绿走廊,形成多层级渗透的蓝绿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图10)。同时,以蓝绿廊道网络为基底,实施公共交通先行策略,并统筹公共交通与人行系统,设置覆盖全域的半径为800 m的社区公园服务圈和15分钟健康休闲服务圈;建构“绿色、快捷、便民”的综合绿廊慢行健身系统(图11),并以此串联片区内的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图12),有序引导居民绿色出行、满足居民的慢行游憩需求。

图10 多层级渗透的蓝绿公共空间网络体系示意图

图11 综合绿廊慢行健身系统示意图

图12 生态绿廊串联健康公共服务设施示意图

(2)共享社群的空间设计。

规划在空间维度推演中以空间共享为基点,叠合生态绿廊串联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开放空间带,将生活商业界面与都市生态绿廊相互融合,并设立“交换集市”。如此,不仅实现了不同年龄层社区群体在空间中的生活共享、消费共享、娱乐共享,还营造了大量可供社区邻里交往的微空间,形成了富有共享特质的公共空间体系。


3 结语


面对经济新常态,应借助需求理论增强城市韧性,塑造城市文化之魂。需求理论关注人的需求与城市进化的关系,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理论依据。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型城镇新城区真正的发展动力在于片区中产业体系、结构体系、空间体系的互补融合、持续繁荣。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客观需要,也是对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本文利用“三维推演”方式,实现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匹配性产业谱系的集聚链接,借助生态绿色的设计手法,促使该健康城成为持续引领城市发展的引擎。当然,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对于陆良·滇中国际健康城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该注重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并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提出长期管控的规划对策。产城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实现职住平衡。



【注 释】

①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三期”分别是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②根据一般区域型零售商业项目的商圈界定范围,核心商圈指交通距离在1.5 km、步行时间在15分钟的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即陆良县的核心商圈,初步估算该范围内的人口约为6万;次级商圈指交通距离在3 km,车程不超过10分钟的范围,陆良县西片区为次级商圈,初步估算该范围内的人口约为15万;边缘商圈指交通距离在5 km、车程在20分钟内的区域,陆良县城范围及周边乡镇为边缘商圈,初步估算人口约为28万。旅游人口以2015年底的175.83万为基数,按照年均增长率为8%计算,2020年底陆良县的旅游人口为220万;旅游人口人均消费支出以2015年底的823元为基数,按照年平均增长率为5%计算,2020年的旅游人口人均消费支出为1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以2015年底的10312元为基数,按照年平均增长率为8%计算,2020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为15000元。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