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浙江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策略及实践
规划师杂志社   2023-01-29 10:47:04
 

摘 要

城市更新行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探索适宜的更新方式与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未来社区是浙江提出的创新性民生工程,其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旧改类优先为建设导向,具有城市更新的内在特征。场景理论为社区更新提供了全新视角,场景的构成要素、集成系统及空间表达等理论内容,在浙江未来社区规划建设中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文章基于场景理论提出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的策略,即通过不同的舒适设施组合形成场景集成系统,以特定场景呈现社区的合规性、真实性、趣味性等符号意义,由多元场景吸引多样化群体挖掘社区新价值,并以杭州上城区旧改类未来社区小营巷为例,探究未来社区的场景化更新实践路径。

[关键词] 城市更新;未来社区;场景理论;场景化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2)11-0065-07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卢锐,赵栋,黄琴诗.浙江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策略及实践[J].规划师,2022(11):65-71.

图片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态势已逐渐从以外延式扩张为主转向内涵式发展,基于存量空间提升的城市更新的重要性与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的城市更新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有力地解释了快速城镇化阶段的城市更新现象,并推动了我国的城市更新实践。然而,作为城市发展的内在诉求,城市更新贯穿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城市更新研究应动态匹配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特征,但现有研究鲜有基于这个视角的表达。我国已进入新的经济发展周期,在消费驱动的后工业化社会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城市更新的路径和机制如何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是当前需要研究的全新课题。

围绕“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要求,2018年浙江创新性地提出未来社区这一民生工程,旨在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基本单元和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家园,打造绿色低碳智慧的有机生命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共同体、资源高效配置的社会综合体,建设数字社会城市功能单元系统,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浙江未来社区分为新建和旧改两大类,其中旧改类属于社区层面的城市更新,是浙江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场景理论关注人的消费活动并揭示了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的驱动机制,为后工业化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城市更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引入场景理论,以浙江未来社区更新为例,探讨场景化更新策略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案例中,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未来社区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未来社区的基本内涵与城市更新特征


1.1 未来社区的基本内涵

“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泛指联系紧密的社会群体。后来,芝加哥学派赋予其“地域边界”的内涵,并为学界所接受。汉语词汇的“社区”由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翻译并引进,其被界定为一定地域、人口社会生活的共同体。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文对社区的界定沿用这一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未来社区尚无明确定义,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9〕8号)及配套文件,浙江未来社区的核心为“139”框架模型:“1”即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3”即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3类关系,构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9”即创新集成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概括而言,未来社区是指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宗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的现代化新型居住单元。未来社区将相关社区规划理念与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整合起来,代表着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向。

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社区包含6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美好生活为目标追求,更加注重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功能复合的邻里中心为依托,叠加高品质公共服务,构建24小时全生活链功能体系;二是以和睦共治为治理方式,更加注重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构建新型和谐邻里关系;三是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理念,更加注重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四是以美丽宜居为环境底色,更加注重打造社区优美环境;五是以智慧互联为基本特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准化水平;六是以创新创业为时代风尚,更加注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共享经济潜能。


1.2 未来社区中的城市更新特征

浙江未来社区建设工作蕴含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谋划,涉及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空间治理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对城市更新的考量,具备城市更新的内在特征。

一方面,未来社区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单元。在我国更新理念从“大拆大建”向“绣花织补”转变的过程中,社区因其适宜的规模尺度、明确的参与主体与基层治理优势,成为城市更新的理想基本单元。居民参与规划建设的行为常被界定为“公众参与”,然而国际经验表明,在社区居住环境的公共决策行为中,因空间治理的组织主体明确,社区参与比公众参与更有助于将规划实践和研究对象聚焦于与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直接相关的居民群体,也更符合城市更新中的多元合作概念内涵。因此,城市更新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有助于梳理该地域单元内用地的社会属性,研究不同社区人群的需求,顺应城市更新从“见物”向“见人”的转变。2020年,城市更新白皮书《聚焦社区更新,唤醒城市活力》指出,加速推动社区更新改造是城市存量挖潜、产业人口重构的重要抓手,亦是唤醒中国城市活力的关键。

另一方面,未来社区以旧改类优先为建设导向,强调更新改造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社区自启动试点以来历经6批申报,创建类型由5类逐渐简化至2类。前3批申报的5类创建类型包括整合提升类(2000年后建造且整体建筑质量、环境品质较高)、拆除创建类(2000年前建成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老旧小区)、拆改结合类(前两类的混合体)、规划新建类(在开发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核心区内新建开发)、全域类(在条件成熟的相对独立区域或平台,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内全域创建),其中3类涉及老旧小区改造;第4批开始申报时只有新建类和旧改类2类,且鼓励各县、市、区优先申报旧改类或连片旧改类,全省已通过验收的首批28个改造社区均为旧改类社区。

未来社区中的城市更新强调重塑空间,促进传统与现代交融。在这过程中不只是人改造了空间,空间也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反作用,形成了有别于以往冷漠邻里关系的新的社区关系,这一目标主要以场景为载体来实现。


2 场景理论在未来社区更新中的适应性及策略


2.1 场景理论的提出与引入

“场景”一词最早出现于电影中,指在固定的时空组合中通过事件和人物交织所构成的画面,也指在特定地点拍摄的连续的镜头,是一个文化领域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场景引入城市社会的研究中,提出“场景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的舒适设施组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场景,场景的符号意义经由文化消费实践而外化并传播,最终汇聚创意阶层等高素质人才资源,推动城市更新转型与消费活力提升。随着增长主义的终结与存量开发的转型,以及人们对于城市多样性空间与设施的需求,原有房地产导向的更新模式难以为继,转向以文化消费为特点的软实力驱动,场景理论也因其与时代发展特征的匹配性,为城市尤其是社区层面的更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国内已有学者关注到场景理论的适用性,尝试将场景理论引入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领域。李智轩等人分析了未来城市场景的四大趋势,提出面向场景的城市规划总体框架和场景化转型路径;李和平等人基于场景理论整体性、多元性、动态性的内涵特征,探讨了场景理论在历史城镇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赵万民等人结合重庆老旧小区的场景化改造,提出由主体角色画像、空间设计营造和文化活动组织3个部分组成的场景改造策略;王韬等人以广州旧工厂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场景理论探究广州工业用地更新空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赵炜等人剖析了场景视角下成都城市社区更新的问题与目标,从实践中归纳成都城市社区更新的场景营造框架。从已有成果来看,场景理论引入城市更新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若干单个案例上进行了实践校核。而集成了九大场景的未来社区是近几年浙江全面、系统推进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基于场景理论的规模性实践探索。


2.2 场景理论在未来社区更新中的适应性

(1)场景要素为未来社区的场景构建提供依据。

场景理论将“场景”定义为一定区域内蕴含特定符号意义的城市舒适设施组合,包括5个要素:①邻里、社区;②物质结构、城市基础设施;③多样化群体,如存在民族、性别、职业、教育的差异情况等;④前3个元素及活动的组合;⑤在场景中孕育的符号意义,包括合规性、真实性和趣味性。合规性表现为传统、领导、功利、平等,其内涵是场景中的秩序和价值观;真实性涵盖了本土、族群、国家、理想主义等内容,核心是自我认同;趣味性包含了文化品位、时尚元素、礼仪、出格、张扬等内容,关键在于表现和冲突。

场景的构成要素及空间表达为未来社区的场景营造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与方法。未来社区的更新改造以社区为对象,按照规划单元(用地规模为50~100 hm2,系统规划布局九大场景)、实施单元(用地规模为20 hm2左右,布置急需呈现的场景)两个层级进行空间统筹,改善社区建筑、环境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同时,通过居民在社区环境及相关设施中的活动培育出的合规性、真实性和趣味性,促进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未来的生活方式、创新创业的氛围,服务于全龄段和多样化的居民。

(2)场景构建的整体性原则与未来社区九大场景的集成性要求高度吻合。

场景理论强调场景的整体性建构,认为应从整体视角来协调舒适设施的建设,不应单独看待舒适设施的个体影响,而是更多考虑不同舒适设施的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场景会给区域带来什么样的社会空间效应。浙江未来社区九大场景是一个集成系统,建筑、交通、低碳三大硬场景是支撑六大软场景的空间载体,其中邻里场景作为基础场景可以更好地促进其他场景的落地实现,教育、健康、创业等现实场景与服务、治理等虚拟场景有机融合。未来社区的场景集成有效规避了更新过程中项目与项目、项目与建成环境之间产生负外部性的“合成谬误”,从而保障更新实施的整体性。


2.3 引入场景理论的未来社区更新策略

场景理论揭示了场景塑造驱动城市发展的逻辑:由各种舒适设施组合形成的特定场景,彰显了不同的符号意义和价值取向,吸引着不同群体前来居住、生活和工作,从而驱动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同理,场景理论在未来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场景化更新,即以各类舒适设施为载体,根据空间要素的更新与组合形成不同场景,通过特定场景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对不同群体产生集聚效应,进而推动社区发展并彰显未来属性。具体而言,未来社区的场景化更新策略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1)通过不同的舒适设施组合形成场景集成系统。

场景是社区生活方式的容器,是地方文化、社交环境、科学技术、消费品位等复合型生活需求与功能的空间载体。结合居民诉求,浙江在未来社区更新过程中通过空间资源要素的有机更新,改造、新增各类提升生活舒适度的设施,在多样化的活动、复合型的功能中形成若干场景;采取单个场所承载多项场景、多处舒适设施组合构成一类场景、场景与场景间深度互嵌等方式,交融形成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集成系统。

(2)以特定场景为触媒培育特定的符号意义。

以场景驱动的社区更新模式,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文化创意和场景营造为主要方式,赋予社区空间舒适的生活体验和美学意义,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推动社区全面更新。因此,可在社区公共空间与相关设施中嵌入社区文化和空间记忆,形成标志性的特定场景。由特定场景表达特定的符号意义,关键在于通过更新后的场景表达出合规性、真实性与趣味性。具体方式为:在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场景化更新中,以公平价值观与平等秩序体现合规性;在社区景观风貌、标志性文化节点的场景化更新中,以本土化特征和理想主义情怀体现真实性;在主题性或虚拟性场景更新塑造中,以矛盾、冲突等方式体现趣味性。

(3)由多元场景吸引多样化群体,挖掘社区新价值。

多样化、全龄段的群体是社区保持活力的基础,多元场景与社区更新的直接关联体现在其对于不同群体的吸引作用上。不同群体有各自的场景偏好,应通过塑造不同的开放型场景,吸引社区居民、外来就业人员、游客等多样化群体及老年人、儿童、婴幼儿等全龄人群,以多种场景的融合促进不同类别群体在社区空间集聚活动,同时在交往中树立具有认同感的社区价值观与规范意识。


3 杭州小营巷未来社区的场景化更新实践


3.1 小营巷的更新背景及典型意义

浙江在2000年之前建造的住房约占现有住房总量的60%,普遍存在建设粗放、出行困难、安全隐患多、现代功能不足、精细治理滞后等问题,加之建筑使用年限的限制,社区更新紧迫性高。

小营巷位于杭州上城区北端,地处杭州城市核心区,周边有浙医一院、浙医二院、地铁5号线等公共服务设施,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社区总人口为3661户、10700人,居民以国有企业退休的原住民为主,人口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达30.8%)。社区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内含8条历史坊巷及钱学森故居、王文韶大学士府、太平天国听王府等历史建筑。小营巷是浙江第一个地方党组织的诞生地,社区曾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小营巷居民的更新意愿强烈。在未来社区创建前,通过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988份,居民户数覆盖率达81.6%。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居民的更新意愿强烈,尤其对健身活动、养老服务、物业服务等方面的民生改善需求较多。老年居民对老年食堂、室内健身场地的需求较高;儿童家长希望增设幼托、教育培训机构和儿童玩耍活动的空间。基于居民诉求,规划按照旧改类要求创建小营巷未来社区,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规划单元面积为59.0 hm2,实施单元面积为24.7 hm2(图1)。

图1 小营巷规划实施范围图

小营巷在2000年以前建造的住房约有16万平方米,部分建筑老化破损,是典型的城市老旧小区,其更新实施路径在全省具有一定代表性。


3.2 小营巷未来社区更新目标定位

小营巷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与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历史坊巷的空间肌理与党建引领的红色文化融合共生,赋予了该社区特有的“红巷精神”。规划勾绘了儿童、青中年、老年人、特殊群体、非社区人员5类群体画像,结合更新需求清单和社区空间布局,以“传承红色基因、营造美好家园”为建设目标,将小营巷未来社区定位为“党建阵地、教育基地、爱卫家园、生活坊巷、理想社区”,打造传承传统文化与风貌、凸显红色社区精神、承载全新生活方式的功能单元(图2)。 

图2 小营巷规划总平面图

小营巷实现以上目标定位的途径主要为社区场景化更新。规划基于“三化九场景”的顶层设计,在更新实施方案中配置70余项舒适设施,重点塑造未来邻里、教育、健康、服务、治理五大特色场景(图3)。与传统的老旧小区改造侧重于物质空间更新不同,小营巷未来社区中的场景化更新是借助物质空间更新,形成可传承历史文脉、改善邻里社会关系的各类场所,构建蕴含新价值与新规范的未来生活共同体。

图3 小营巷未来社区场景空间集成分布图


3.3 小营巷未来社区实施方案中的场景化更新内容

(1)分步实现存量资源向场景系统的转化。

规划通过细致调研与走访沟通,发掘小营巷的存量空间资源,通过置换功能、提升品质两种途径将其转化为可承载全新生活方式的新空间(图4);结合居民功能需求,植入丰富、友好的舒适设施,塑造多元化场景。以永宁院幸福邻里坊为例,规划将空置的皮市巷88号永宁浴室更新为永宁院幸福邻里坊,赋予其新的业态,同时配套共享食堂、幼儿区、棋艺室、小营讲堂等舒适设施,塑造邻里、治理与创业场景,将其打造为多功能一站式邻里中心。

图4 小营巷部分建筑功能分布图

场景与场景的相互嵌套、支持、交融,形成了有机的集成系统。例如,马市街邻里生活街区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塑造邻里场景,在社区活动室塑造健康场景,在党史教育基地接待中心塑造服务场景,在社区警务室、矛盾调解中心等塑造治理场景,实现了以单个场所承载多个场景的目的;再如,由幸福学堂的非学科教育培训机构、共享书房的书籍借阅共享场所、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的展厅、社区幼儿园内增设的婴幼儿托班等设施集成塑造教育场景;又如,邻里、教育、健康、创业、服务等场景涉及的社区线下服务功能,均是通过建筑更新改造后在建筑场景的细分空间模块中呈现的,而其线上服务功能则是依托治理场景实现的(图5)。

图5 场景集成系统组合关系示意图

(2)以特定场景赋予更新空间鲜明的符号意义。

邻里场景是未来社区的核心场景之一,规划通过均衡、共享的邻里场景表达小营巷的合规性符号意义。为解决小营巷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品质不优等问题,规划在保留现有红巷生活馆等邻里设施的基础上,基于5分钟品质生活圈,在永宁院幸福邻里坊中植入共享食堂、棋艺室等设施,在红管家一条街中植入小卖部、光明驿站等设施,塑造邻里场景,形成社区多维邻里开放共享场所,提升邻里设施的品质与丰富度。此外,在提升东河滨水绿地、小营公园景观品质的同时,将住宅前后闲置绿地、绿化带等小微空间改造为口袋公园等功能性更强的活力空间,塑造邻里场景,形成满足居民交往需求的开放空间,提升邻里设施的便捷度与均好性。小营巷的老年群体数量大,通过对单元出入口、标识系统、城市家具等进行无障碍化、适老化改造,形成重点关照老年弱势群体的健康场景,也是对小营巷合规性符号意义的重要表达。

小营巷拥有映射杭州城市年轮的历史坊巷肌理,是党史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发祥地,因此应重点考虑以特定场景体现特色化的社区真实性符号意义,彰显小营巷的“红巷精神”。规划将位于历史坊巷的永宁浴室更新为永宁院幸福邻里坊,传承周边区域的风貌特征,在保留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划分与环境设计,融入红色墙门元素,以白墙黑瓦墙头门的江南民居风格,凸显“红色小营、烟火坊巷”的韵味,讲好“红色家园”故事,塑造展现历史风采的服务与治理等场景;将原93号楼旁的小空地更新为爱卫公园,在入口、构筑物、地刻标语等直观可感空间,采用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彰显爱国卫生运动文化底蕴,塑造健康与教育场景,传达新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主题。规划通过对永宁院幸福邻里坊和爱卫公园的场景化更新,在强化小营巷特色的同时也传递了社区的真实性符号意义。

小营巷老龄化程度严重,需激发社区活力,增加趣味性,以吸引年轻人。规划将方谷园4号更新为朋克养生楼,引入年轻群体偏好的健康生活业态,包括轻食餐厅、SPA、小酒馆和食疗餐厅等,同时植入特色文创商业业态,塑造针对特定群体的服务场景。朋克本为原始的摇滚乐,经演变已成为思想解放、反主流、毫不在乎的独立精神;养生是细心谨慎、仔细保护的生活态度,可通过有意设计的“冲突”,创造场景的“戏剧性”效果,以别有趣味的养生消费吸引年轻群体。此外,规划将小区北部一栋闲置棚房更新为全龄全时共享学习的小营红书房,设置杭州图书馆小营社区分点,可进行书籍的线上借还、捐赠等,并与积分系统打通,实现积分借阅等,以此塑造教育场景。闲置棚房为现实性“小空间”,阅读浏览为虚拟性“大世界”,规划通过协调场景中的“矛盾”与张力,赋予场景趣味性意义,以产生寓教于乐的主题情景。

(3)营造多元场景吸引多样化群体,制定社区新规范。

小营巷未来社区场景营造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吸引不同群体制定面向未来的全新社区规范。多数场景对于全体居民的生活需求具有普适性,可提升居民的交往度与信任感,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社会关系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契约。在此基础上,通过服务场景吸引外来就业人员、游客,通过治理场景吸引全体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和游客,通过教育场景吸引学习爱好者、爱国主义教育群体和游客,通过健康场景吸引运动爱好者、老年人、亚健康群体,通过创业场景吸引年轻群体,使多样化的群体集聚在同一社区空间,开展偏好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服务、教育、学习、创业等交往活动,营造出社区的终身学习、全民康养、大众创新等新氛围,在挖掘新价值的同时,激发社区新活力(表1)。


表1 场景与特定群体及社区新规范、新价值的对应关系

3.4 场景化更新的实施成效与实施机制

小营巷已基本完成建筑立面整治、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社区景观绿化提升、停车位整治及部分基础设施改造,依据场景实施方案已完成红管家一条街、爱卫公园、共享书房等场所的更新,目前正在进行永宁院幸福邻里坊、非遗文创园、朋克养生楼等空间的改造,呈现出部分未来邻里、健康、教育、服务、治理场景,初步形成适应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社区规范。

小营巷社区更新的顺利实施,得益于长效运营的实施机制。在去房地产化的更新思路下,可持续运营是城市更新成功实施的关键。规划坚持基本空间用于基本服务、基本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增值服务收费低于市场正常收费标准的原则,明确了九大场景各自公益性、惠民性及商业经营性3类空间各业态的空间布局(图6)及运营内容与规模;根据运营落地性访谈结果,明确提出“1家专业运营公司、N家专项服务机构、社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的一体化联合运营模式(图7);除前期旧改资金由政府投入外,新增的数字化与运营费用来自社会资本,运营期内收入主要来源于商业空间租金收入,由租金收入补贴未来社区场景公益部分的运营,整体实现运营资金自平衡,确保场景化更新的实施和未来场景的实现。

图6 小营巷未来社区3类空间各业态分布图

图7 小营巷未来社区一体化联合运营模式图


4 结语


浙江未来社区更新改造通过塑造不同场景,以九大场景集合各类舒适设施及消费、审美等精神体验,呈现超越单纯物质更新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和生活方式,促进形成新的社区规范、挖掘新的社区价值,激发了社区活力,是对场景理论在社区层面城市更新中的积极探索。浙江已在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大量实践验证了场景化更新是推进我国城市更新的可行性路径之一,是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有效策略,可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新的思考与借鉴。

以往场景理论中关于场景的界定仍以物质空间为载体,浙江未来社区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场景理论的内涵,其九大场景还涵盖了非物质性空间,如治理场景与线上服务场景、线上教育场景等。可见,在城市更新成为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抓手的背景下,深入探索场景理论对于社区更新的作用机制、场景的建立与识别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营巷未来社区实施方案的项目编制人员主要为陈漫华、余伟、陈佩青、卜昌荣、孙思玮、季缘等。)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