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多元主体参与“双老化”住区更新的实施路径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23-01-17 11:39:51
 

摘 要


在高速度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进程中,既有的住区环境中出现了大量亟待更新改造的老旧小区,同时许多老旧小区居民的社会年龄结构也呈现出鲜明的老龄化特征,这种物质环境老化过程中伴随着居民年龄老化的“双老化”住区逐渐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类型。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与老年友好社区实践和住区更新相关的政策机制及实施路径,依据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安居”生活保障、“乐居”生活支持和“家居”生活营造3个目标层次,提出多元主体参与促进“双老化”住区实现全龄友好目标的实施路径,并以北京小后仓住区为例,具体阐述了应用此实施路径的方案设计和政策机制,旨在为“双老化”住区的更新实施提供参考,提高实施路径的可落地性、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关键词] 老旧小区更新;“双老化”住区;多元主体参与;实施路径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2)10-0054-07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陈明玉,边兰春.多元主体参与“双老化”住区更新的实施路径研究[J].规划师,2022(10):54-60.

图片

物质环境老化和居民年龄老化是我国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双重挑战。国际上将这种人口和社区一起同步经历老化的过程称作“Double Aging”,即“双老”过程。这种同时涵盖物质环境维度的住区环境老化问题和社会环境维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双老化”住区必然是将来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类型,但现阶段我国在解决此类住区的老年人生活品质改善问题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首先,改造过程较少考虑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及居民的实际需求,造成所改非所需。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住区更新是先开展小区绿化、沿街楼体粉刷等“外表光鲜”的改造项目,楼内设施维护、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塑造、养老服务设施配套等改造项目滞后,由此影响了资金利用的实效性。此外,老旧小区类型多样,有些小区由于产权复杂或楼栋数少,以及可利用的空间和设施不足等,在改造过程中被列为暂时搁置的对象,进而影响了老旧小区的更新实施进程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目前的老旧小区改造以政府出资主导的物质环境改善为主,由于缺乏可持续的投资,且尚未建立维护和管理机制,一次性的改善成果难以维系,住区环境往往面临再次老化衰退的现实。总体而言,我国的“双老化”住区改造实践呈现出对社会环境关注度不足、改造进程慢、实效低、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我国当前面对的这些问题恰恰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的社区邻里更新理论所不断探索的问题,其强调住区更新不仅要考虑物质层面,还要充分发挥社区作为社会网络的作用,重视多元主体参与等社会环境层面的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居住品质。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学专家劳伦斯·威尔提出住区不是岛屿,需要扩展到社区和街区尺度考虑问题。然而,社区作为城市和住宅小区之间的中间尺度,由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分野,使其成为研究与实践层面的相对“空白”地带。2020年,王蒙徽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文中提出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将居住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在社区尺度上开展补足设施短板,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等行动,使其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完整单元”,这为我国的老旧小区更新如何拓展到社区层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鉴于此,跳出小区的物理边界,从社区邻里更新的角度突破影响老旧小区可持续改造的症结,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是当前亟待拓展的研究内容。

在积极老龄化框架下推动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正是从城市与社区尺度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需求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在1999年首次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并在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发布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明确其定义为“通过不断优化健康,参与和保障以提升人们在老化过程的生活品质”。这一定义包含了3个层面的内容:健康层面不仅关注健康照护,还包括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日常休闲活动等;参与层面则是指老年人能够持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而不仅仅是参加体育活动或作为劳动力;保障层面是指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有尊严的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如人行道养护等。2005年,WHO围绕这三个层面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了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实践活动,并发布了《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内容主要围绕3个目标展开:①“安居”生活保障,即老年人在步行生活圈内可以便利、安全地获得所需的生活物资,保持基本的锻炼需要,强调“安心感”;②“乐居”生活支持,即老年人可以充分参与,拓展和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注重“欢乐感”的获得;③“家居”生活营造,指老年人主动改善小区环境、参与公共事务或实现再就业等,侧重社区“归属感”。2010年,WHO建立起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网络,目前已有44个国家的1114个城市和社区加入该网络,以老年友好为发展方向,探索解决“双老化”住区问题以实现可持续改造的操作路径,但我国大陆地区只有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在该国际网络中,研究和实践皆存在不足。

鉴于此,本文在积极老龄化框架下总结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经验,试图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在“双老化”住区改造中推进实现“安居”生活保障、“乐居”生活支持、“家居”生活营造3个层次目标的可持续更新路径,并以北京典型的“双老化”住区小后仓住区为例,对该路径的落地实施进行设计策略和相关机制建立方面的探索。

 

1 国内外老年友好行动策略研究


1.1 国外相关政策和行动策略

本文总结了WHO在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网络平台上分享的国际经验及美国在老年友好导向下的相关政策实践,并将这些国际经验概括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公共空间改造优先实施和促进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首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在多个国家的经验总结中被认为是决定老年友好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内容。合作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包括公共卫生和规划等多个政府部门、商业和教育等多类私营企业、非营利组织、多学科的高校学者及社区老年人代表等在内的合作网络,成立咨询委员会,研究、统筹、监督和评估一系列旨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行动计划与项目。在合作过程中,案例地区注重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其中的充分参与和核心作用,从地区和城市层面制定总体行动策略,并在社区尺度通过多元主体协作积极推动项目的进一步落实。

其次,在公共空间改造优先实施层面,国际优秀案例地区的更新除了强调住房、交通和生活设施的支持外,还突出了空间改造对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重要性,包括同龄群体之间、不同性别之间、老年人与年轻人和儿童之间。为了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多国积极在社区层面建设了不同形式的老年社交中心,如老年人餐厅或咖啡厅、老年人综合活动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活动选择、兴趣和再就业培训及数字技术教学等,并强调在空间的改造和使用中要充分吸收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参与,促进代际之间的活动交流和组织。美国芝加哥的Mather's Café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老年社交中心设计案例,其通过创造性地将餐厅与社区邻里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致力于促进社区的老年人实现“乐居”的目标。老年社交中心的室内装修采用暖色调,而家具和空间都具有多种用途,可以用于就餐、打牌、举办音乐派对、教授烹饪和保健课程等。Mather's Café对所有年龄段的居民开放,其食品价格和品质可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群体的要求。同时,为了充分发挥老年社交中心的作用,Mather's Café白天主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到了夜间则主要为下班后的社区年轻人提供服务,由此为餐厅的运营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也创造了一个促进代际互动的空间。社区内的老年人到该中心的次数一般一天超过2次,这无疑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了较高品质的社区服务。

而在促进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方面,主要是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性事务、实现再就业,这就需要打通自下而上的参与渠道,以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补足既有社区服务功能的不足。这种参与渠道既可以通过国家级政策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公共性事务、实现再就业,也可以通过社区内部由老年人自发形成互助组织来改善自身生活。在国家级政策鼓励引导方面,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主管的老年团计划包括3项老年志愿服务社区计划,即寄养祖父母计划、老年同伴计划及退休和老年人志愿者计划,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照料孩童和年长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并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性管理事务。在实现再就业方面,计划通过老年社区服务就业计划和老年技术服务就业计划,由与政府合作的公司为老年人提供上岗培训,促进其继续发挥自身技能优势(表1)。在互助组织引导改善方面,以美国波士顿的比肯山社区互助组织为典型案例,该社区形成于1634年,是一个拥有优质资源的社区,包括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和自然景观等资源。同时,该社区也是美国典型的自然生成的退休社区(NORC),在此长久居住并步入老年的住户占比很高。整个社区的步行环境宜人,不仅拥有历史悠久的建筑物,文化底蕴深厚,还有热闹便利的商业街和商业中心,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这些特质让社区的住户对其深爱有加,并渴望在社区生活终老。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该社区的老年人团结在一起,讨论并创立了比肯山社区互助组织,解决了社区居家养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满足了老年人不断变化的需求。该组织通过会员制的方式运作,即同意加入该组织的老年人每年支付900美元,由社区的老年人作为组织经理来协调会员们获得的居家养老支持,同时有意愿提供支持服务的老年人也可以参与其中贡献力量。此外,社区互助组织根据社区特色和需求来提供服务,包括设置健康课程、开展教育和学习研讨会、给予交通出行支持、提供入户维修和打扫卫生服务、帮助老年人支付账单、提供膳食和购买服务,以及组织社交和文化活动、旅行等。这些服务有利于帮助老年人在社区内保持社交联系,获得保持健康的咨询和帮助及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丰富了生活方式并改变了自身的价值,老年人可以在充分的社区互动中度过充满活力、积极和健康的晚年生活。


表1 美国老年志愿服务社区计划

资料来源:译自美国政府服务队官网。


1.2 国内相关政策和行动策略

国内围绕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街道层级的政府部门统筹进行存量资源和公共活动场所更新。例如,劲松北社区引入北京愿景集团这一社会资本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已完成的劲松二区示范区项目共涵盖36栋住宅楼、约3600多户居民。整个试点项目共计投入3000万元,其中1800万元用于道路维修和管线入地,其他1200万元则主要用于房屋重新装修、引入新业态等。该项目起初得以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劲松街道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部门为其提供了闲置建筑再利用政策方面的支持,包括为完成自行车棚改造的店商办理经营卫生许可证、将存量建筑改造为便民服务功能空间(如面店、电动车存车处、邻里活动室)等。这种由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由企业进行空间改造和业态引入,以此盘活可利用存量资源的机制是劲松北社区更新项目的重要经验,而企业在设计制定社区改造方案的过程中也充分收集了居民的意见。目前,企业主要依靠收取店铺租赁金、停车费和物业费,以及政府购买配套服务及受环境改善影响带来的房租上涨(愿景公司和链家)等渠道获得收入。而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通过企业组织的社区活动获得了社区参与并再次融入社会的机会,同时改造后的社区食堂、公共活动场地等也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由社区牵头发展养老服务,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以杭州上羊市街社区为例,其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居委会,具有较深厚的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历史。社区内现有居民3148户、常住人口8934人,老年人占比为23.8%,其中有近50%(约1200人)的老年人未与子女一起居住。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该社区自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为居民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至今已形成“邻里值班室”,以及针对高龄老年人的“邻里以老助老”“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服务工作站”等一系列为老服务项目。这些服务项目在实施中既包括物质空间层面,也包括社会环境促进层面。前者为老年人提供交流和活动场地,如2009年落成的占地面积为3000 m2的社区建设展示中心(含居委会、居民活动用房等),通过设计具有亲和度和辨识度的居民活动场所来促进老年人融入社区生活。此外,社区也充分发挥刚退休、身体条件允许且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低龄老年人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帮扶高龄老年人、接送小孩等志愿服务及社区日常公共事务处理(如调解邻里纠纷、参与社区更新决策)中,同时也吸纳了其他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这种创新性的社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机制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系统化的社区治理网络则培养了老年人和其他年龄群体的社区共享、共治意识,发挥了社区作为基本治理单元的作用。


1.3 小结

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案例经验,本文提出多元主体合作促进“双老化”住区实现全龄友好目标的实施路径(图1)。在实施路径中包含两层关系:第一层关系为老年人、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合作,在这层关系中需要充分发挥老年人作为社区参与主体的作用,包括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的更新意见表达及提高与政府部门协商过程中作为基层自治主体的主人翁意识,为社区治理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企业作为推动“双老化”住区更新改造中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力量,需要政府在社区空间尺度对多个住区的存量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在功能置换和统一改造运营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而政府作为一直以来推动“双老化”住区更新的主导力量,需要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协商机制,服务于老年人和企业等其他主体,并鼓励其参与社区营造。第二层关系为与“安居”生活保障、“乐居”生活支持和“家居”生活营造3个目标相匹配的重点主体合作机制与改造策略,其中“安居”生活保障作为支持老年人积极生活的最基本目标,需要由街道层级的政府部门主导开展片区整体统筹更新规划,由企业投入资金、技术并参与改造运营来实现基础居住环境改造的目标;“乐居”生活支持目标则主要为促进企业与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优先构建以代际、复合、便利可支付性为设计原则的公共活动空间网络,以满足老年人积极活动的需要;“家居”生活营造目标则需要充分发挥老年人作为“双老化”住区治理主体的作用,通过老年人与政府部门(主要为社区居委会)的合作来构建畅通的多样化社区参与渠道。

图1 多元主体参与“双老化”住区更新实施路径示意图


2 北京小后仓住区更新实践


2.1 片区统筹资源进行整体更新

小后仓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北京市政府改善危房地区居住条件的一次重要尝试。住区保留了原有的胡同肌理,通过首层公共院落和坡屋顶天际线的设计及保护原有树木等方式,延续地段原有的生活模式、邻里感情和景观环境等。虽然该项目在完成之后切实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伴随家庭结构和现代生活需求的变化,住区居民开始在首层小院、绿地、退台和阳台等空间搭建房屋,侵占公共空间,致使住区内部目前只留有一小块活动场地,整体风貌较差,居住品质不高(图2)。而在人口结构方面,小后仓住区现有常住人口为952人,老年人口约占40%,面临严峻的“双老化”问题。因此,本文以小后仓住区的改造实践为例,具体说明上文总结提出的多元主体参与“双老化”住区更新的实施路径。

图2 小后仓住区改建项目现状用地示意图

住区更新以政府和企业为主要更新推动主体,通过片区统筹进行整体更新,以实现“安居”生活保障的目标。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由政府牵头与规划设计单位合作,划分整体更新片区,并对片区内有再利用可能性的存量建筑和低效用地进行梳理(如公共绿地上的加建部分、住区内的停车场地等),找出需要重点营造或恢复的公共空间。以半壁街社区为例,通过将社区作为整体更新的片区进行机会用地梳理发现,社区可利用的存量资源为现状被自建房和停车空间占用的原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小后仓住区内的平房院落和地面停车场。而小区外具有功能置换潜力的空间为前半壁街沿街面的税务单位的附属用房和某教育单位的空置楼房,以及前半壁街1号院内的地面停车场和街道办公用房(图3)。结合上文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实现“安居”生活保障目标的空间保障问题包括3个:停车不便、无老年食堂和小区内活动空间不足、无电梯和居住面积不足。

图3 小后仓住区的机会用地和空间改造意向示意图

此外,更新资金的筹措是片区统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建议实施启动资金由政府、负责环境改造的企业及福州会馆三方共同筹措,在环境改造取得初步成效后再逐步建立起常态化的管理和运营费用收取机制。之所以在更新启动阶段让位于小后仓住区10号楼的福州会馆也投入部分资金进行社区改造,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小后仓危改项目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福州会馆的建设和出售。但当时的建筑高度在5层以下,现在该建筑经过后期加建已有8层,因此福州会馆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应承担一部分改善地区环境的义务。此外,由于居民长久以来习惯了较差的居住环境和无人收费的自管生活,有必要先让住户体验到更好的居住品质,再进一步推行物业管理收费等措施,这样有助于老住户逐渐接受新的社区管理方式。

 

2.2 以街巷为核心构建公共生活网络

对于整个片区的更新改造,首先是利用机会用地解决停车问题,恢复步行友好环境。更新改造总体方案提出通过腾退小后仓住区南入口的平房院落、前半壁街沿街面的税务单位的附属用房和公共厕所旁的变电箱等闲置用地,设置3处立体停车楼,以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停车问题。同时,通过增加立体停车楼后的机动车行车(黑色)和步行线路(红色),使前半壁街中段和两侧小区内部成为老年人可以安心活动的场所(图4)。


图4 小后仓住区整体改造后的交通系统示意图

其次,老年食堂和庭院活动场地改造属于实现“乐居”生活支持目标的重要一环,在解决停车问题的基础上,以企业和老年人代表为合作主体共同讨论片区公共生活网络的规划设计。具体而言,即将前半壁街作为社区的核心公共空间,重塑全龄友好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将正对小后仓住区北门的沿街平房和1栋闲置楼房改造为老年人综合活动中心(包含可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使用的护理床位、老年人活动室与健身房、理疗室等多功能服务空间)及沿街小微公园(图5),在拓展出的街面公共活动场地设置避雨、休憩等设施,以承载多样的休闲活动,不仅可以为老旧小区(如前半壁街2号院)的老年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还可以为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代际性互动空间。同时,对沿街的店铺功能进行提升,将存在扰民、卫生条件较差的餐馆等空间改造为社区老年食堂、生鲜超市(如盒马鲜生Mini等)等便民生活服务设施,并强调临街店铺功能的复合性,如社区老年食堂可以在非老年人就餐时段转变为年轻人喜爱的咖啡厅等。此外,在片区内设置多类型的入口标识空间以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在前半壁街社区入口处设置屋顶步行天桥;在小后仓住区南入口与黄城根小学之间架构二层连廊,形成集老年人活动、小学生活动、停车于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使其起到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促进代际交流的作用。 

图5 小后仓住区中前半壁街胡同改造示意图

最后,实现“安居”生活保障目标的一项主要工作为改善住房条件,针对片区内两类居住单元类型提出改造方法示例。小后仓住区更新改造主要是解决拆除自建房屋恢复公共空间后的居住空间不足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在楼体上加装约6 m2的单元块来扩大居住面积,如增加外挂单元功能空间以弥补现有住房储藏空间的不足,从而促进小区特色建筑风貌和公共活动场地的恢复(图6)。小后仓住区内部的具体改造内容包括:①入口空间的界定。在住区的北入口,通过增设与屋顶形式相呼应的藤架作为住区入口的特色标识。②小区核心活动场地设计。通过拆除7号楼前的自建房以恢复原有活动场地,围绕保留的古树布置避雨休憩空间、代际活动空间和种植空间等,同时通过增设活动室来容纳老年人的下棋、打牌等活动。③小型活动设施的布置。在拆除自建房的基础上设置两个动态功能块,可以根据小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引入的功能,如兴趣培养(设置读书角等)、健康疗养(设置运动房等)等功能。      

图6 小后仓住区外挂单元首层平面分析图

而对于前半壁街1号院这种比较常见的6~7层带院老旧小区,可以通过庭院空间的立体化和功能的复合化处理,改善居住环境。首先,通过在外立面加装电梯的方式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的问题,并保留原有的地面层停车场地;其次,增加5 m高的平台用于停车和居民活动,并通过加建院落内的社区办公空间拓展小区老年人的室内活动空间,由此改变小区老年人常年只能在停车场外围散步或聚集在小区门口露天下棋的行为方式,将片区改造更新为支持老年人积极生活的公共生活空间(图7)。

图7 小后仓住区公共空间改造效果图


2.3 建立以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协商共治机制

本文以小后仓住区更新为例,说明在实现“家居”生活营造目标过程中如何建立以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协商共治机制,以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促进其充分融入社区更新的全过程。该项机制的建立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充分挖掘中低龄老年人作为社区参与主体的潜力。上文已证明这部分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人群体在社区参与方面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潜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2020年底前,将尚未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国有企业已退休人员移交街道和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这为社区营造提供了一批潜在的高素质老年人群。此外,从访谈中了解到,退休的低龄老年人特别是党员、原工厂领导干部等对社区治理有着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同时老旧小区的老年住户也拥有较强的共享互助、邻里守望基础,因此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有必要加强培育以老年人群体为参与主体的社区自治氛围。②以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更新片区内有利于促进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的单位加入社区共建协商网络。小后仓住区所在社区内有图书馆、青少年宫、老年大学、小学等文化类公共服务设施,这为老年人参与代际融合、兴趣拓展类的高品质社区活动提供了机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和加强老旧小区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联系,以此为老年人积极生活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和社会资源。③提供多渠道、多类型的志愿服务和再就业机会,促使老年人参与社区可持续更新的全过程。半壁街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老年人口多这个特征,与企业合作建立再就业服务机制,或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通过领取补助的形式参与“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照护年长者或幼童,以及参与社区更新事务的前期方案决策、中期实施和后期的监督与评估。综合国内外案例经验和“双老化”住区的实地调查与访谈情况,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并使其充分参与到社区营造中,本文提出以社区居委会作为扶植主体,以公共服务设施建立联系来拓展老年人实现再就业的渠道,并结合本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形成较完善的志愿服务和社区参与机制(表2)。


表2 小后仓住区促进老年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多种奖励和服务机制


3 结语


本文梳理了与“双老化”住区改造落地实施相关的国内外实践案例,在提出多元主体参与更新的实施路径基础上,以北京小后仓住区为例说明具体的改造策略。由此得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老年友好社区营造的可持续更新实施机制的3点建议:①通过街道及以上层级的政府多部门统筹整体更新片区及其内部的可利用存量资源,再与企业合作对购物、医疗、健康饮食、道路安全、公共活动等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有利于高龄或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群体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的生活状态;②加强老年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老年人充分参与更新决策和空间改造构建多尺度的公共生活网络,具体包括充足、可达且设施品质较好的室外集中活动场地及复合、可支付的室内活动场所(可以提供各式球类、文艺表演、代际交流活动等);③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并使其充分参与到社区营造中,提出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促进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多种奖励和服务机制,如老年人再就业服务机制、老年人志愿服务机制和老年人社区事务参与机制。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从“安居”生活保障、“乐居”生活支持到“家居”生活营造这三个目标具有实施时序性,但是在住区更新实践中,需要结合住区自身特色将3个目标内容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具体实施过程的有效组合关系。未来的研究可持续跟踪、评价和分析北京小后仓住区这一典型“双老化”住区的社区邻里更新情况,对实施方案和策略进行验证,进而优化多元主体参与老年友好社区实践的机制策略。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