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少乡村地区发展水平得以提升,乡村如何连片振兴的问题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带、跨域示范区等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概念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作为指导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需要从宏观规划、空间设计和建设指引3个层面进行详细谋划,以优化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整体布局结构、空间风貌特色体系和重要节点空间设计,为其提供具体的规划和建设指引。同时,作为乡村振兴类型的实施性规划,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还需要谋划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的衔接,建立行动项目清单库,统筹长效帮扶、跨界协同、生态治理、人才吸引、基层治理、资金支持、规划实施等政策保障,为规划落地提供支撑。文章以《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规划》为例,对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同类型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完善乡村振兴规划理论体系提供支撑。
[关键词] 乡村连片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方法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2)08-0098-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李肖亮,胡剑双,吴凡.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方法与行动路径——以《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规划》为例[J].规划师,2022(8):98-105.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科学可靠的规划予以支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已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乡村振兴规划主要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建设规划等。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建设,不同部门或地区针对乡村发展实际需求开展了乡村规划实践(如乡村建设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居民点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乡村振兴规划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等理论认知也逐渐清晰。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省、市、县等各级的乡村振兴规划陆续出台,逐级向下传导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设计、目标任务、具体路径和实施时序等。
由于乡村振兴战略逐级向下传导,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还是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都是在完整的行政区划内,对全域的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出要求,侧重于规划的战略性和宏观引领性。但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编制的乡村振兴规划难以对连片乡村地区(不完全隶属于同一行政单元)形成更具指引性和操作性的规划。实际上,广大的乡村连片地区往往位于城市(包括设区市主城区、县城)之外,由隶属于不同上级行政单元的乡镇和村庄连片组成,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自然地理、资源条件等具有相似的特征,是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谋划的重点地区,也是乡村振兴规划需要重点统筹关注的地区。
近两年来,乡村振兴规划开始打破行政边界的障碍,重点聚焦特色资源集中的乡村连片地区,依托片区内共同的发展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连片发展策略。这一类地区因通过连片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因此也可称之为“乡村连片振兴地区”。2021年,苏州市出台《关于打造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的实施方案》,重点推广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区建设经验做法,探索推进跨县级市(区)的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区建设,同步开展了《“环阳澄湖”特色田园乡村跨域示范区规划》实践等;浙江省自2021年起每年推进30个由地域邻近、具有示范效应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串连组成的县域风貌样板区试点,加快乡村有机更新,提升城乡风貌建设水平。2022年广东省也开始关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提出从“示范村”到“示范带”,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地域限制,有助于城乡统筹布局、发挥集聚优势、形成规模效应。虽然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规划实践逐步开展,但是对于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仍有较大空白,如何承接上位乡村振兴规划的目标,整合各类乡村振兴资源,确保空间建设和规划的落地,实现跨域地区的有效治理,有待加强理论研究和开展规划实践。
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位于连云港市域西部,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承泄新沭河上游和沂河、沭河洪水,承担沂沭泗流域洪水调蓄与70万亩农田灌溉任务。石梁河水库片区主要依托石梁河水库的各类自然资源发展,是典型的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其与山东省接壤,片区涉及东海县和赣榆区2个县级单元、6个乡镇,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受限,被列为江苏省六大扶贫片区之一。
2021年10月,连云港市为积极推动石梁河水库片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编制了《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石梁河水库规划》)。本文以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乡村连片振兴地区为例,重点对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思路方法进行研究,以便丰富乡村振兴规划的类型和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1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概念内涵与组织方式
1.1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概念界定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是由远郊广袤乡村郊野片区组成的地域形态,其范围往往突破行政区划边界,涵盖自然山体水系、经济产业分区、道路交通等围合区域,从而方便扶持、发展和改革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根据乡村连片振兴地区所处的3个发展阶段,可划分3种典型的地区(表1)。
1.2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内涵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是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统筹谋划一个或若干邻近乡镇的乡村振兴格局,制定远期发展策略,安排近期重点项目建设时序,精准引导涉农资金在不同板块之间的投放,整合叠加政策,是统筹乡村空间、资源、设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是蓝图与策划相结合、战略与行动相结合、布局与实施相结合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规划。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给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内涵的把握提供了重要方向。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内涵及核心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五大发展目标的统筹共建。产业始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应重点关注产业发展体系和空间布局,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生态环境是宜居的根本,需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应重点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着重保护和激活乡村治理的主体协同能力,增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根本,在当前阶段,重点在于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3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组织方式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规划范围往往涉及多个乡镇,多个乡镇可隶属于同一个县级单元,也可隶属于不同的县级行政单元,因此需要市级层面牵头,建立涵盖各县级单元、市级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从市级层面协调不同县域的各类资源。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是一个综合性规划,纵向上应主动对接市、县、镇3级政府,横向上应广泛征求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建设、环保、文旅等不同部门的意见,使规划做到“纵向上有传导,横向上有统筹”。规划编制完成后,应报规划组织编制部门的同级人民政府审议,由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作为指导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发展的依据和政策文件。
例如,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横跨赣榆区和东海县两个区县,为进一步加强石梁河水库保护开发工作,建立健全水库综合保护和开发机制,连云港市建立了石梁河水库保护开发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东海县、贛榆区政府,以及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局、交通控股集团等市级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图1)。
图1 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保护开发联席会议组织架构示意图
2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内容体系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需要注重规划的层次性,需要从宏观规划层面、空间设计层面和建设指引层面进行谋划,3个层面之间层层递进,确保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最终落地,切实指导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发展。宏观规划层面重点起到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明晰上位规划(如上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上位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划(如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对规划对象的要求并思考如何分解落实,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三条控制线,遵从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明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目标、重点和发展策略;空间设计层面则是针对乡村振兴的重点地区,对景观体系、基础设施、特色游径、建筑风貌等进行系统设计和统筹安排;建设指引层面是空间设计层面的深化和细化,也是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关键,重点选取近期能够实施的、对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生态修复项目、农民集中居住点、农房改善项目、文旅节点等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和前期施工图纸设计,直接指导具体项目的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图2)。
2.1 宏观规划层面:优化片区总体布局结构
宏观规划层面是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总领全局的部分,在充分考虑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乡村连片振兴地区“三结构一网络”的规划策略,从生态空间结构、产业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网络4个方面进行总体布局,框定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发展格局。
2.1.1 生态空间结构:强化生态敏感分析,连线织网优化结构
生态空间是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发展的基底,生态空间结构即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内部生态基质、斑块及廊道的组合布局,其合理有序是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与生态保障,优化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生态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例如,石梁河水库片区乡村连片振兴地区需要充分分析外围重要山体、水体等基质空间,梳理内部生态斑块空间,并识别区域生态廊道空间,叠合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河流水系、地形地貌等因子,对片区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严格落实限制性要素的要求,最终形成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生态空间结构,并对生态空间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图3)。
2.1.2 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明确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空间结构应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因地制宜,对各类产业在空间上做出具体安排,使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产业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以科学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石梁河水库规划》对现状特色农业进行了分析,依托不同资源条件和农业基础,构建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对不同特色农业给予相应的产品和经营模式引导;发挥乡镇上连县、下连村的纽带作用,依托现状中小工业园区,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对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给予指引,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乡镇层面集中;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融合文旅发展、扩大品牌效应等方面入手,围绕各自资源禀赋,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开发不同特色餐饮品牌(图4)。
2.1.3 城乡空间结构:优化镇村空间布局,明确空间发展载体
城乡空间结构是由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城镇与乡村组成的规模不等、职能不同、层次各异的系列,是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人居聚落组织,其合理布局关系到城镇科学的发展定位,以及乡村连片振兴地区人口、公共服务和各类生产生活用地的合理分布。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持续深入,省、市层面的乡村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发展条件和趋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需要重新考虑城镇的地位和发展定位,完善镇村体系,优化乡村居民点布局,引导特色化发展。《石梁河水库规划》结合石梁河水库片区的产业发展、集中居住等诉求,重点满足水库周边乡镇产业园区、新型社区和旅游配套等建设空间需求,并反馈至国土空间规划,引导城乡建设空间优化布局;结合周边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村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引导乡村分类振兴;根据发展类村庄的自然资源基础、产业、文化特色等,将其划分为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样板村和美丽宜居村三类,分级分类引导乡村未来5年的发展(图5)。
图5 石梁河水库乡镇定位、镇村布局及新建居民点布局调整建议示意图
2.1.4 基础设施网络:搭好基础设施骨架,提升乡村服务水平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在优化“三生”空间结构的同时,首先还需要对综合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等网络化空间进行谋划,以提升交通可达性,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其次,将全域旅游发展、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有机融合,提升农村路网品质,推动公路“通村畅乡”,使农村公路与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和谐共生;最后,分类提出村庄基础设施差异化配置方案,为美好乡村建设行动奠定基础。《石梁河水库规划》针对乡村连片振兴地区普遍存在的区域交通通道衔接不畅、主干道互联能力较弱等现象,结合相关交通专项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对外交通连接,强化乡村连片振兴地区与周边县城、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针对部分内部道路尚未硬化、滨水通道有待进一步完善、环湖路未完全贯通等问题,规划完善环湖景观旅游公路,优化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加强环湖路与周边城镇的交通联系,提升环湖路的可达性;按照规划发展村庄、其它一般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的分级分类,根据未来村庄人口集聚、产业发展需求,差异化配置基础配套设施。
2.2 空间设计层面:梳理空间风貌特色体系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一般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具备一个地域的特色景观,有待深入挖掘和加以保护利用。空间设计层面需要从景观游径、乡土植被、特色主题、建筑风貌等方面,“由点连线及面”对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进行特色化和系统性设计。
2.2.1 分类施策,提升村庄营建水平
村庄是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宜居宜业的载体,是彰显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空间,同时也是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特色体系的重要节点。不同村庄的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山水田园基底和空间形态肌理等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在设计层面分类施策,保障农民安居、改善人居环境,引导村庄特色发展。《石梁河水库规划》在梳理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将规划发展村庄细化为美丽宜居乡村、乡村振兴样板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三类。其中,美丽宜居乡村是以《江苏省美丽宜居村庄规划建设指南》为依据和标准,建设能够展现本地区村庄风貌特征,并能够常态化、长效化实现干净整洁的宜居村庄;乡村振兴样板村是在展现地区特色风貌和宜居环境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体现产业特色或文旅服务功能,形成在市域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的乡村振兴样板村;特色田园乡村是对标特色田园乡村创建“优美特富强好”六大目标,推进村庄全面提升发展,创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精品特色田园乡村。
2.2.2 贯通郊野,构建多样景观游径
景观游径是连接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各个景观节点的基础,应以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充分挖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耕文化,结合不同路段的功能定位和所在区域特色,以普通公路为载体,兼顾新建公路和老旧线路的改造提升,优先对现有线路进行形象综合整治和功能提升,构建多样景观游径,对道路断面、线路、路面、标识、配套设施等进行详细设计。《石梁河水库规划》将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景观道路按照特色公路、环湖大道、特色田园慢行道、村庄内部道路4种类型分类进行景观设计引导。特色公路景观提升通过完善道路两侧植被,结合道路绿化主题种植行道乔木,搭配小灌木等使沿路界面景观具有层次感;环湖大道景观提升通过控制车速、优化慢行、增加沿路停留节点,突出滨湖风光、田园景观、湿地景观;特色田园慢行道景观提升主要为铺设慢行道,两侧绿化带采用乡土植物种植,新增标识系统,营造乡土氛围;对村庄内部重要的道路进行黑色化提升,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慢行道,沿路两侧增加篱笆、矮墙和景观植被等,丰富沿路景观界面(图6)。
2.2.3 凸显差异,分区打造特色主题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特色主题除自然和人工等物质空间特征外,还包括传统文化、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非物质要素。当今由于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建筑风貌杂乱,特色主题缺失。因此,应发掘、提炼景观要素和文化特色,进行特色鲜明、差异明显的乡村特色主题分区,并对相应的主题分区提出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石梁河水库规划》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地理水文特征、植被与农业分布种类、自然与人文资源等要素,将规划区划分为若干个郊野主题分区,提炼并彰显各个片区独特的主题(图7)。
2.2.4 还原乡土,丰富植被季相变化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乡土气息,而乡土气息最能从植物配置中得以体现。当前,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植物配置往往会受到城市中植物设计的影响,植物种类虽然多了但是没有了乡土气息,颜色丰富多彩却与周围环境失去了协调感,这无疑违背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初衷。因此,应在总体的绿化配置上注重四季植被的组合搭配,在乡村连片振兴地区植物景观的营造中应尽量使用适应性较好和养护成本较低的乡土植物,经植物配置形成的群落结构应以该地区地带性植物群落结构为基础,绿化节点应注重组团及层次,强调四季有绿、四季有景。石梁河水库片区在景观设计上优选乡土树种,打造四季变换的绿化景观,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呼应乡村生态风貌;根据道路沿线特色,设计主题绿化,系统修复水生、陆生植物,营造野趣丛生、四季浓色的种植氛围,形成由5个特色水岸风貌段构成的水岸线。
2.3 建设指引层面:详细设计重要节点空间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建设指引层面是直接关系到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实施成效的一个层面,需要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内容、平面布局、相关约束性指标进行设计,指导项目的落地实施,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2.3.1 生态修复“点绿”发展本底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质量、河流水质、生物多样性、生态网络的连通性,还能够带动农、林、牧、渔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生态修复项目规划的基础上,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增加生态产品的供给,并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调整土地用途等政策措施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价值“外溢”。为优化石梁河水库片区生态空间,《石梁河水库规划》提出通过水系疏通、“地表径流—冲塘—河道”生态系统汇水体系构建等方式,提出生态修复项目要求;利用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生产方式从源头把控,通过跌水景观、生态浮岛等手段改善水质,达到内源治理的效果,通过生物降解塘、村庄河道生态工程整治等技术手段,还原河道“清、净、澈、疏”(图8)。
2.3.2 以村容整治“扮靓”人居环境
随着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以及对乡村建筑风貌关注的缺乏,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村庄建设呈现出风貌趋同的现象,一些根植于本土的特色风貌建筑正在遭到破坏,村容村貌“千篇一律”,人居环境有待提升。因此,需要通过提炼村庄建筑特色,对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改造民居、新建民居和公共建筑的建筑风貌进行分类引导,最终达到延续乡土文化的建筑风貌,留住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地域性建筑特色的目的。《石梁河水库规划》在提炼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对建筑风貌提出指引,实行弹性整治,主要从色调统一、建筑修缮角度进行风貌整治,屋面等装饰构件提升可依据需求弹性选择,并对改造民居、新建民居和公共建筑采取不同的风貌引导策略。
2.3.3 以文旅节点“激活”特色空间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应根据所在的特色主题分区,充分利用现状的历史遗存,或依托集镇区,规划特色文旅节点,对节点的平面布局、建筑形态等进行详细的设计,直接指导下一步的施工建设。《石梁河水库规划》通过现状调研和文献分析,充分挖掘历史遗存的时代价值和开发利用路径,依托历史遗存增加休闲民宿(餐饮)体验功能,打造时代印记与特征明显的休闲服务和民宿体验观光节点;根据现有集镇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以“渔鲜一条街”为主题,打造特色餐饮服务核心节点,扩大旅游服务辐射能力;结合节庆活动建设特色码头,以旅游休闲服务功能为主,以特色码头作为特产交易、休闲垂钓、观光游艇等活动项目的重要空间载体。
3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行动路径
3.1 通过下位规划衔接落实
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并非法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发展项目的落地需要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保障,尤其是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等。因此,需要在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中对镇村布局规划提出调整优化的建议,同时根据自身自然资源基础、产业、文化特色等,分类提出建设指引,从而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使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意图能够准确落实。
《石梁河水库规划》对规划发展村庄逐一提出村庄建设行动指引,确定各美丽宜居乡村、乡村振兴样板村和特色田园乡村的发展定位及其在石梁河水库片区的职能,并分近远期提出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整治村容村貌,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作为衔接村庄规划的依据(图9)。
3.2 建立行动项目清单库
为了有效地满足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将来发展的需要,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关注的重点不是去寻找“理想的终极蓝图”,而是选择若干“可能的实施途径”,提出一个详细的空间利用理想方案,力图解决具体问题;随着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乡村连片振兴地区的发展得以逐步向理想状态接近,从而真正地提高规划落地的可能性。例如,《石梁河水库规划》通过分类构建项目库,制定至规划期末需要建设的各项项目清单,明确建设项目实施时序,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制定了产业振兴帮促、生态修复提升、乡村分类振兴、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印象海陵”打造6个方面的项目清单库,提出了3个阶段的建设计划安排(图10)。
3.3 强化乡村振兴政策创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连片振兴地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是各类政策的叠加区。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需要在分析这些政策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发挥“1+1>2”的效应,包括长效帮扶政策保障、跨界协同政策保障、生态治理政策保障、人才吸引政策保障、资金支持政策保障、基层治理组织和相关规划实施政策保障等。例如,《石梁河水库规划》在研判规划对象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突出石梁河水库片区乡村振兴与扶贫成果的接续性,明确监测对象和监测标准,建立健全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关注以渔民上岸为代表的易地扶贫后续扶持;加强生态治理政策保障,利用好片区内各个乡镇的生态资源本底,沿不同路径驱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生态修复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实现生态产业化经营。加强统筹分散在农业农村、住建、交通、自然资源和规划等各个部门的涉农资金,以县区为单位,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推进跨部门资金的统筹使用,通过项目载体统筹任务清单,以项目作为整合涉农资金的承接平台等。
4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由城镇联结广大乡村的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吸引了各类政策和资金的投放。这些片区或是产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与中心城市有着频繁的要素流动;或是远离都市圈,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论是哪个阶段的乡村连片振兴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均需要提前做好谋划。对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不同尺度规划的融合,提出不同空间尺度的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将规划与策划相结合、战略与行动相结合、布局与实施相结合,充分体现乡村连片振兴地区规划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以推进乡村振兴“以点带片、联点成带”,全面形成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注 释】
①“两湖”即环阳澄湖、环澄湖,“两线”即太湖沿线、长江沿线。例如,阳澄湖跨域示范区范围跨越多个行政板块、包含4个县、5个镇、26个行政村,跨越城乡区域,囊括“3区一园”,是一个多级跨域的综合乡野片区,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保育、乡村振兴的战略地位。
②“五园”即江阴市临港现代农业产业园、江阴市华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宜兴市杨巷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无锡市锡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无锡市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五区”即江阴市澄南城乡融合先导区、无锡市锡西城乡融合先导区、无锡市宜滨城乡融合先导区、无锡市锡新城乡融合先导区和宜兴宜南城乡融合先导区;“六带”即江阴市临港美丽乡村示范带、江阴市澄南美丽乡村示范带、无锡市锡西美丽乡村示范带、无锡市锡新美丽乡村示范带、无锡市宜滨美丽乡村示范带和宜兴宜南美丽乡村示范带。
③深汕“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具体指小漠文旅港城示范带、百安沙滩旅游示范带、绿道山水康养示范带、大安现代农业示范带和鹅埠城乡融合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