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为城市边缘地带,指有希望被建设成为城镇的空间;“野”为自然空间,是涉及对高生态敏感性地带进行保护的空间。在传统的规划视角中,郊野地区规划仅重点关注建设用地的管控,其自然属性往往被忽视,缺乏对非建设用地的统筹,导致空间开发负外部性问题严重,不利于空间的保护与利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兼具建设和生态双重导向,核心内容已由单纯的建设用地管控转向全域全要素管控。但由于受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进程的影响,目前针对郊野单元详细规划编制的探索较少。因此,本文以湖州市安吉县禹山坞片区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郊野单元详细规划编制进行探索,以期能为其他地区的郊野单元详细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1 现有郊野单元规划编制探索与存在的不足
1.1 编制探索
1.1.1 杭州市百丈郊野单元——对城市非建设用地进行管控
百丈郊野单元位于杭州市西北部的郊区。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位于开发边界外的部分项目有新建、改扩建的用地需求,给郊野单元规划的生态保护和要素管控带来挑战。
有别于传统规划只关注建设用地管控,百丈郊野单元规划不仅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还落实非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容量控制等保护性内容。百丈郊野单元建立了“单元—功能区—地块” 三级控制体系,并在单元空间结构的引导下,在功能区层面对非建设区和建设区提出不同的管控内容及管控目标,既保证了非建设空间和建设空间功能的独立性、完整性,又实现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等要素的精细化管控。
1.1.2 上海市郊野单元(村庄)规划——镇域、村域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的单元式编制与管理
上海市于2012年提出郊野单元规划,旨在推进用地减量化工作,与乡镇级土地整治规划相似。经过多年演变,如今上海市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从专项规划变为详细规划,成为在镇域、村域层面实现“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规划,是覆盖乡村地区、统筹全地类全要素的综合性、统筹性、实施性和策略性规划。
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成为上海市“村庄布局规划(总体规划层面)—郊野单元(村庄)规划(详细规划层面)—村庄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层次)”三级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该规划细化了镇域层面的空间管制分区,对单元内全地类全要素进行管控,并针对每类要素提出了包含刚性管控、指标管控、空间管控和用途管制等内容的管控清单,完善了集中建设区外的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实施管理措施。
1.2 存在的不足
1.2.1 生态评价基础分析不充分
现有郊野单元规划多将生态敏感性评价作为前置研究以及空间布局和用地边界划定的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对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生态属性分析不足。
现有郊野单元规划多从林地、草地、园地等地类属性角度进行评估,未从生境维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展开分析。同时,对于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多是静态描述空间对人类扰动的敏感程度,缺少对群落结构、生态学产出、生境网络联通程度等描述生态效能的分析,无法充分体现要素的生态价值。
(2)生态分析因子矢量数据颗粒度过大,无法精准拟合环境的真实属性,难以对各类边界的划定形成准确指导。
以杭州市百丈郊野单元为例,其优势生态系统为林地生态系统,但在生态敏感性评价中对林地评价过于宏观。在全域60.21 km2范围内,林地评价仅分为两级,林地矢量图斑数量仅为个位数。由于林地因子颗粒度过大,无法有效反映不同生境在生态效能、生态价值方面的差异,不能明确指导地块层级的开发边界和保护边界划定。
1.2.2 非建设用地管控规则不完善
从整体管控规则来看,非建设用地的管控体系相对薄弱,难以达到全域全要素等值要求。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现有的郊野单元规划一味强调非建设用地的刚性保护,而忽略了其内在合理的建设和发展需求。仅进行“一刀切”的“禁建”,而疏于引导和激励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禁建”或“违建”,使保护区沦为“问题区”。虽然有些地区对非建设用地提出具体管制规则,但是内容也以总量控制和负面清单控制为主,缺乏明确的次级分类和边界划定标准,难以对具体要素及区域(水体、林地、湿地、耕地等)进行详细落位,引发了管控“失灵”问题。
1.2.3 建设用地管控手段不精细
在郊野单元中建设用地的开发容量、建设形式对周边非建设用地空间具有极强的外部性,而现有的管控手段以指标管控、正负面清单管控为主,缺乏景观生态学理论支撑以及三维模拟、地块试排等可视化、精细化分析手段,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无法有效统筹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等生态敏感要素,以及景观界面、景观节点等视觉生态景观敏感要素,导致具体建成效果难以控制,生态和景观保护与利用目标难以达成。
2 安吉县禹山坞片区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
2.1 片区概况
禹山坞片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中心城区东部门户边缘,面积为19.93 km2,山水资源丰富。得益于优越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量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相关企业在此选址布局。
作为城镇与生态的过渡空间,郊野单元在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持及维系方面具有较高要求,如何控制开发容量、精细化遴选建设用地空间,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是郊野单元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由于湖州市城市东门户杭长高速安吉互通紧邻郊野单元,如何实现东门户的景观控制和后续建设管控是禹山坞片区郊野单元详细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
2.2 编制思路
2.2.1 做实生态评价基础,科学谋划用地布局
区别于传统的以工程建设为导向的评价模式,禹山坞片区郊野单元详细规划从生态保护和建设适宜两大角度构建双重评价体系,覆盖了全域全要素,细化了评价要素颗粒度,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境破碎度及生态网络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强化边界落实,使边界管控有界可依、有规可循;以生态空间为底,做优建设用地布局,实现保护与发展相平衡。
2.2.2 强化分类管控手段,制定全要素管控规则
禹山坞片区郊野单元详细规划针对非建设用地及建设用地采取不同的管控导向,并分类制定管控规则。其中,建设用地以常规城市管控措施为主并进行适当修正,非建设用地以生态评价为依据,结合上位规划用途分区,落实具体管控边界,进而结合不同地类要素及生态价值,明确管控要求及开发指引。
2.2.3 以三维模拟为指引,细化建设空间管控要求
对于视觉景观敏感区,传统的用地布局结合容积率、建筑高度的管控手段,已经难以实现对区域的空间景观管控。因此,禹山坞片区郊野单元详细规划通过城市设计试排,对各地块视线视廊及背景山体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换为控制手段,对沿山、沿水、沿路的连续景观界面、建筑高度提出管控要求。
2.3 编制方法
2.3.1 生态保护和建设适宜的双重评价体系
为弥补以往评价数据精度低、分析因子不完善等不足,禹山坞片区郊野单元详细规划采取以生态系统观、农业发展观构建精细颗粒度的生态网络效能评价,再叠合建设适宜性评价,得到综合结果,进而通过优化景观生态布局及视觉景观布局形成最终评价结果。
(1)生态网络效能评价。
基于林业、水体、农业相关的精细化矢量图斑及其属性数据,分别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境破碎度开展评价,最终按照因子权重形成全地类全要素的综合生态网络效能分值(表1)。在评价中细化各类要素颗粒度,尤其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中将林相、树木品质(由平均胸径、平均高度两个次级因子构成)、群落丰度、林地保护情况等要素纳入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形成精细化的评价以指导后续边界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