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各类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单元”的规划应对
针对上述分析得出的不同类型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单元”及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中最主要的特征和趋势,以下重点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社区营建等方面提出规划应对思考,从而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3.1 老年人口比例加速提高型“演变单元”的规划应对
老年人口比例加速提高型“演变单元”的医疗和养老设施供给将会面临巨大压力,这类地区需要顺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征和趋势,重点推进适老型空间的建设。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因此适老型空间建设需关注落实适老型住房、社区和服务设施等,需要满足各类养老人群的养老服务需求。以适老型社区为例,满足适老需求体现在医养设施配备完善、绿地休闲空间增加和社区交通无障碍通行等方面。适老型社区可结合社区生活圈建设,一是重点增加面向老年人需求的空间;二是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调整生活圈半径,学者们认为一般生活圈800~1100 m的步行距离对老年人来说偏大,15分钟步行时间已超出老年人步行出行的平均时耗水平,有学者通过测度提出适老型社区生活圈以700~800 m范围更为适合。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而言,应在总体规划层面确定适老型住房、社区和公共服务与交通服务设施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用地标准及设计要求,同时落实保障型医养设施的布局;在详细规划层面则主要落实用地布局、设计指标和设计引导。
具体到珠三角地区,在老年人口比例加速提高型“演变单元”中,广州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在过去10年间人造地表增长率较低,在用地拓展方面有明显局限,在进行适老型社区建设时需重视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立足存量空间的改造和存量设施的充分挖潜。同时,考虑到超大城市老年人群对高品质机构养老的需求会相对突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更多元化,因此需配置多层次的医养机构及多元化的社区养老设施。位于肇庆、江门相对外围的区县,人口增长率相对较低,甚至较多区县出现人口负增长情况,这类地区多属于年轻人口外流后的被动残留型老龄化地区。对于这些区县,在老城区应侧重通过空间置换保证医养设施配置,在新建片区应适当超前完善医养设施,同时要合理引导乡村地区的服务设施配置,尊重乡村地区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特征,结合居委会、活动室和室外健身点在地化布局医养设施。
3.2 少儿人口比例加速提高型“演变单元”的规划应对
少儿人口比例加速提高型“演变单元”整体呈现年轻化的城市特征,需要顺应少儿人口结构提升的特征和趋势,在规划编制上侧重于儿童友好型空间的建设。
自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提出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3000个城市和社区积极响应。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儿童友好型空间建设的要点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出行环境和休闲开放空间等方面,核心在于逐步构建整体性、有益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空间体系。社区是儿童日常生活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儿童友好型社区的侧重点在于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绿地空间的充足性及社区内部街道的限速与静态化处理。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时,可依托社区生活圈建设,优先考虑满足儿童需求、侧重考虑步行友好,依据相关学者的测度,建议以800 m作为高步行友好性生活圈的步行距离。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而言,应在总体规划层面融入“儿童友好”理念,优化教育和文化设施布局,确定教育和文化社会的指标并进行用地指引;在详细规划层面,需按上位规划要求落实用地指标,形成儿童友好型空间建设的细化引导和规划方案。
具体来看,在珠三角地区少儿人口比例加速提高型“演变单元”中,大多数人造地表增长率不高,用地扩展空间不大。此类单元在进行儿童友好型空间建设时需侧重存量空间功能置换和存量设施改造。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宝安区、坪山区、龙华区和龙岗区等研究单元的人口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但人造地表增长率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反映这些单元人口密度的持续提升。在人口和建成环境均保持高密度的情况下,大规模调整已有空间将产生巨大成本,因此这些单元应侧重采用微更新方式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3.3 少儿和老年人口比例双提高型“演变单元”的规划应对
少儿和老年人口比例双提高型“演变单元”面临年龄结构“两端”同时扩大的演变趋势,“一老一小”赡养与抚养问题将在未来逐一凸显,此类单元可重点考虑建设全龄友好型空间。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全龄友好型空间建设成为新热点。老年人口与低幼人口是全龄友好型空间建设中最受关注的两类对象,全龄友好型空间建设的要点在于构建全龄社区,而全龄社区的构建应在兼顾各年龄段人群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社区生活需要,建设全龄友好的住区设施与空间体系。一方面,由于老年人与儿童在身心和行动特征上有较多相似之处,可参考新加坡经验布置托老与托育结合的家庭服务中心,设置老幼共享的户外活动场所,推进稳静化交通改造,并以800 m作为生活圈的范围。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段与不同生理状态的老年人和儿童群体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因此需要公平地考虑,完善面对更细分的人群的设施配置,如配置面向高龄老年人的老年康复中心、理疗中心及面向大龄儿童的文教设施等。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总体规划层面需同时重视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及面向少儿的教育、文化设施的指标设置与总体布局,在详细规划层面既要侧重对上层次规划指标和布局的落实,也要重点营造满足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需求的全龄社区空间。
具体来看,珠三角地区少儿和老年人口比例双提高型“演变单元”中既有人造地表增长率较高的单元,也有人造地表增长率较低的单元。在用地快速拓展的单元中,除了南沙区,鹤山、龙门县和从化区等单元的人口增长率较低。对于这些“演变单元”,既要在老城区通过空间功能置换和微更新营造全龄社区,也要在新建片区以集约用地为原则推动全龄社区建设,通过完善设施吸引年轻劳动力。对于人造地表增长率较低、城镇建设相对成熟的单元,则主要通过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营造全龄社区。对于人口和人造地表均高速增长的南沙区,则需要在规划中适度超前布局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全龄社区。
3.4 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型“演变单元”的规划应对
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型“演变单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年龄结构快速变化而对设施配置和空间建设带来的困境。对于这类单元,既要“回头看”,检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匹配性,也要“向前看”,依据人口增长趋势做出空间规划应对。
在珠三角地区,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型“演变单元”基本有低速或中速的人口总量增长。对于人口增长较低速的“演变单元”,如惠州惠东县、佛山三水区,需要重点反思已有公共服务设施是否较好地匹配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于这些单元,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可建立适宜本土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体系,检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层级和服务水平与现状人口特征是否匹配,在规划编制中重点考虑补齐短板。对于人口总量呈中速增长的地区,如广州番禺区、天河区和白云区等,在规划中需侧重“向前看”,需要面向持续增长的人口,加大对各类年龄群体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的补给;对于用地相对紧张的天河区,则需要侧重对已有设施的优化和对闲置空间的再生利用。
4 结语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城市发展愈发重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别需要关注作为脆弱人群的老年人和少儿“两端”的演变情况及由此衍生的新空间需求。近年来,适老型、儿童友好型及全龄友好型城市等面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而提出的规划理念给各地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充分采纳并明确应有的规划应对之策。
本研究从人口年龄结构“两端”入手,基于“六普”“七普”数据,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现存的四类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单元”,并依托珠三角地区各地建设用地空间与人口年龄结构演变的联动分析,从设施配置、社区营造和建设模式等方面为各类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单元”的建设发展提供差异化、在地化的规划对策及编制建议,旨在为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精细化发展提供参考,也希望为国内其他具有各类年龄结构特征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