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教育】从社会安全到环境安全——环境安全设计导向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探索
规划师杂志社   2022-07-11 15:17:43
 

摘要


城市安全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对于营造安全安心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缺乏环境安全设计理念的内容和相应的知识体系支撑。基于此,文章提出从“理论导入、环境认知、设计应用”三方面建构环境安全设计知识体系,采用“模块局部嵌入,网络系统融入”的方式将其纳入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同时从理论基础、认知调查、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教学组织设计,并通过多途径的教育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设计理念认识。


[关键词] 城乡规划学;规划实践;教育改革;安全城市;环境安全设计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2)04-0147-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毛媛媛,雷诚,曾敏玲.从社会安全到环境安全——环境安全设计导向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探索[J].规划师,2022(4):147-152.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正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更新转变。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城乡规划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探索。在城市社会环境和建成环境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治安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安全的建成环境是城乡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已有韧性城市、健康城市及环境犯罪学方面的研究从城市环境建设角度探讨了城市治安问题。在国内外既有的关于城市环境与犯罪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了诸多因环境设计不当诱发的不文明行为或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缺乏犯罪预防意识的环境一旦设计建成,将会成为长期诱发犯罪和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这一理念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领域并未引起重视,在专业教学中对建成环境安全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将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和不良行为的社会安全理念贯穿于专业教学和实践,对提升设计人员的基础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城市建设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阶段,如何强化环境安全设计导向,并将其融入当前的城乡规划教学,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学科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此,本文在辨析环境安全设计研究和实践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其内涵,针对国内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环境安全设计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面向环境安全设计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优化思路,并结合实践教学展开了应用性探讨。


1 环境安全设计问题:城市安全关注的焦点


1.1 环境安全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以下简称“CPTED”)的概念最早由犯罪学家Jeffery教授于1971年提出,是在Jacobs提出的从物质环境探讨安全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CPTED的发展过程中较为明晰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理论。第一代CPTED理论强调建筑环境要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领域感、监视、出入控制、目标加固、形象维护和活动支持是第一代理论的六个核心策略。在此基础上,第二代CPTED理论增加了对社会因素的考量,提出社会凝聚力、社区连接性、社区文化和阈值能力四个关键概念,使CPTED成为一个更平衡的理念。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一种综合的第三代CPTED理论,核心是社区的宜居性,依赖于公共健康和可持续性两个关键维度,希望从更全面的邻里关系中探索预防犯罪的可能。CPTED理论的起源和演进主要在西方国家,其他地区的国家引入CPTED理论的时间稍晚(图1)。

undefined

图1  CPTED理论的传播和实践推进状态主要脉络

注:“□”表示理论的引入;“●”表示理论引入后出现的重要的CPTED导则和实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CPTED理论。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规划设计理论书籍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在实证研究方面,有诸多学者对街道、住区、城市公园等不同空间类型开展了丰富的探索,证实CPTED理论在提升城市安全方面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策略。但在设计实践方面始终没有正式应用相关理念或技术,这远滞后于国际进程,也和当前城市、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


1.2 环境安全设计的理念内涵

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强调通过对建成环境的设计和改造来减少犯罪和其他不良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恐惧感,从而营造安全安心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

(1) 环境行为学理论基础。

人与环境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行为模式密不可分。这里指的“环境”包括现象环境、个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中,现象环境包括人和物质环境。规划师和建筑师所塑造的物质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2)建成环境与犯罪行为。

环境与犯罪行为是环境与行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这里的“环境”指居民日常生活的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具有一定领域性或系统性限制的空间。常见的建成环境类型有居住区、街道、广场、绿地等。“犯罪行为”在这里指的是与建成环境关系密切的财产或暴力犯罪的行为,如盗窃、抢劫、抢夺和故意伤害等。这类犯罪行为的实施与建成环境和人的活动等综合条件密切相关。

(3)基于安全的环境设计。

基于安全的环境设计包括建成环境、社会、管理和执法等方面的各种指引、导则、规范及法规等,既涵盖了环境的设计、维护和管理,又涵盖了相应的制度、机构及人员组织,可促使人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提升安全性。

通过解析环境安全设计理念的内涵可知,在城乡规划设计教学中纳入相应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原有的教学安排,引入环境安全设计教学理念,通过相关设计手法,营造安全的城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相关理论,同时也要结合实践,强化理论应用,如针对本地城市的治安现状和建成环境进行调查,探究与安全有关的环境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2 城乡规划教育中相关环境安全设计教学的不足


当前国内的城乡规划教学在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方案设计的功能合理、形态审美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培养,而在理念引导、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方面,安全环境设计相关内容均存在一定的缺失。


2.1 安全理念缺失

综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程主要注重学生建筑背景的基本功训练,强调技法与形体设计能力的培训,侧重于空间美感和形体方面的审美能力培养。对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学生的设计导向培训会延续到高年级的专业训练中。而在高年级的规划专业教学内容中,开始涉及更多的公共空间环境分析和设计,虽然侧重点由原来对形态审美的关注延展到对功能合理、布局优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探究,但是始终缺乏相关的环境安全设计内容,这也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为未来设计行业带来隐患。


2.2 缺乏知识支撑

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以下简称《专业规范》)的城乡规划学科简要概况和研究内容中,均有提及“保障社会安全”和“城乡建设安全”等要点,但在知识体系、核心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中,安全相关知识主要侧重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方面的内容,而对于不当环境设计诱发的社会安全问题并未有知识点或教材涉及。《专业规范》提及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包括了心理学,并在规划专题类方向课程中推荐了环境行为学课程。目前很多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也开设了环境心理学或环境行为学课程,但在教学内容上极少涉及犯罪预防问题。因此,在目前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中缺乏环境安全设计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在城乡规划教学体系中缺失的结构性成因。

综上所述,建构环境安全设计知识体系并将其全方位融入规划教学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3 环境安全设计导向下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建构


3.1 建构知识体系

3.1.1 理论导入

建构基于环境行为学、环境犯罪学和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等理论的环境安全设计理论体系。理论体系以对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知为基础,从犯罪预防的角度进一步剖析建成环境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如日常行为理论和犯罪模式理论等,从而理解居民、罪犯等行为主体对建成环境的认知及相互影响的机制,这些关系与机制是规划师将安全设计方法融入环境设计的切入点。在理论体系的应用部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和不良行为,即通过领域感、监视、通道控制、活动支持、环境维护、目标加固等设计和管理原则来实现。

3.1.2 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内容包括环境介绍和认知方法。环境认知教学的重点一是学习界定与犯罪有关的空间环境,这类空间环境对犯罪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包括需要认知的环境类型、环境构成及其特征。二是认知犯罪行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机制,针对不同的空间类型,建构环境认知的方法、原则,以培养学生对环境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

3.1.3 设计应用

设计应用的内容主要为介绍系统的设计策略和手法,重点针对于居住区、街道、广场及绿地等公共空间。设计应用教学的重点一是通过对环境的设计、建设和维护来提供活动支持,以增加自然监视、增强领域感等积极手段减少犯罪和不良行为,提高环境的安全性。二是要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设计策略的实现。


3.2 融入教学系统

结合《专业规范》中的实践领域、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体系,将环境安全设计知识点以“模块局部嵌入,网络系统融入”的方式纳入教学内容(图2)。首先以选修课的形式系统介绍环境安全设计相关理论,其次在认知调查领域的核心实践单元和规划设计领域的核心实践单元,以模块知识点的形式嵌入环境安全设计相关知识单元,最后形成“理论—认知—实践”的知识网络,将环境安全设计理念系统地融入城乡规划教学内容。这种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培养过程中逐渐建构安全环境设计知识体系。

undefined

图2  城市环境安全设计教学设计体系


3.2.1 引入基于环境安全问题的理论课程

开设环境安全设计相关选修课,以理论课程的形式系统介绍环境安全设计相关理论,目的在于全面讲授基于犯罪和不良行为预防的环境设计内涵、相关理论、方法策略等内容。

作为一门理论介绍和应用性课程,环境安全设计理论关注在设计前和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以及已发生安全问题的建成环境设计改造。因此,在该选修课中将讨论环境安全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介绍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在不同城市空间类型中对应的设计策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将环境安全设计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对环境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以及通过设计干预改造安全环境的能力。

将环境安全设计原理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纳入规划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在这个阶段,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城市环境设计》,对于建筑单体及微观层面的城市环境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接触《城市规划原理》《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等课程。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可在高年级开展的规划原理与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开展应用。

建议将课程设置为9周,共18学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表1),并遵循“理论—认知—实践”的教学路径。


表1  环境安全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

undefined


(1)理论基础。

在该部分开展相关理论、基础原则、研究进展与变化,以及各国的实践应用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从理论认知上建立起环境安全设计理论基础知识架构,并结合导则实践认识了解这些理论的具体作用与存在的局限性。

理论基础涉及环境行为学、环境犯罪学、情境犯罪预防、日常行为理论、CPTED和可防卫空间等基本理论,旨在从犯罪预防的视角对犯罪行为与环境进行研究,具体做法是将预防犯罪及其他不良行为的策略融入建成环境设计。其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领域感、监视、通道控制、活动支持、形象维护和目标加固六个方面。

(2)国内外环境安全设计研究及应用介绍。

在该部分介绍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进展,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环境安全设计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实践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研究和实践效果的地域性差异,让学生意识到在国内城市环境下实施环境安全设计需要基于地方现状。

(3)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在应用策略教学中,介绍多个国家关于居住区、街道环境等公共空间类型的相关设计导则,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讲述环境安全设计导则的基本编制特点、架构和实施方式。其中,基本编制特点包括多尺度空间层次、关注的编制原则、适用的多方主体、聚焦的环境设计要素、导则引导方式等;设计导则的基本架构包括理论介绍、策略要领、具体指导实践等;实施方式着重介绍不同国家的实践案例。

(4)环境安全设计调查。

在调查探索阶段,结合具体环境案例,带领学生分组开展实践调研,结合之前学习的理论和案例,对建成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优化和改进措施。中间过程以汇报的形式开展交流,并在最终环节统一讲评研究报告。

3.2.2 突出环境行为安全感知的认知调查

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在认知调查领域的核心实践单元中以模块嵌入的形式,通过多途径认知环节融入教学,具体包括住区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研究,以及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专业学科竞赛和课外科研课题等形式。

(1) 住区认知实习。

在住区认知实习环节中设置环境安全设计认知专题。选取典型环境住区案例带领学生前往实地进行调研。在调研之前简要回顾环境安全设计理论内容,制定调研计划和考察要点,在调研过程中依据环境安全设计原则的要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住区问题地点的环境构成、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设计的角度来改善住区环境,以及在未来的设计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2) 社会调查课程、竞赛以及课外科研课题。

当前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中,均有开展社会调查和课外科研课题,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环节,在这些教学模块中可以通过设立研究课题、成立研究小组的形式来集中开展环境安全设计研究。在给学生讲解相关理论基础之后,选取典型案例地,收集案例地的社会治安数据(可以通过官方数据获取,也可以通过对案例地发放问卷调查获取),并带领学生对案例地问题高发地点的环境因素进行现场观察和分析。在这种以课题形式开展的调查研究中,引导学生采用规范的定量或质性研究方法,形成严谨的研究报告,为环境改造提供尽可能科学的依据。

(3) 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

基于以上理论教学和住区认知实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理论教学中学习到的环境安全设计策略及住区认知实践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应用到设计课程的调查中。例如,在群体建筑设计、建筑室外环境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更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环节,均可以将相应的设计策略应用于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环境,还可以形成一些设计引导,培养学生将这一理念在实践层面有意识地实施。此外,也可以将社区规划师制度作为切入点,与街道社区合作,建立教学试点,开展院校—街道长期合作。将调查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改造设计,并收集反馈意见进行教学调整,同时也能为街道社区营造更加安全安心的生活环境,调查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3 结合不同类型环境特征的设计应用

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相对适合融入环境安全设计策略的实践环节,而其中比较可行的路径是与相关设计规范或导则等技术管理相结合。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践内容较多涉及居住区、街道及广场、绿地和其他公共空间等多种类型的空间环境。这几类环境不仅是环境安全设计策略最具可操作性的空间类型,与建成环境相关的犯罪类型也主要发生在这些空间环境中。本文即以居住区为例来说明环境安全设计策略融入设计实践的路径。

居住区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是国内在环境安全设计领域实证研究中涉及较多的空间类型。在我国目前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有大量老旧住区面临改造,这为住区纳入犯罪预防环境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仅可以给未来住区带来安全安心的环境,还可以在提升住区活力、增进居民健康、促进居民交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相关住区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居住区设计规范内容对应(表2)。由此,可以结合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及我国居住区的现状问题,通过调整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应指标,以实现居住区的安全环境设计或改造。未来如果有可能,可以对现有住区规范中环境安全设计方面的内容进行优化。


表2  影响住区犯罪率的相关环境要素汇总

undefined


3.2.4 教学成果示例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近年来开展了将环境安全设计理念融入教学课程的实践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盗亦有“道”——居住区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调查》课题。在该课题的实践调研过程中,遵循“理论导入—环境认知—设计应用”的训练架构,首先向调查小组的同学系统讲解环境安全设计相关理论,其次通过官方提供的犯罪数据选取调查案例地——一个典型居住区开展调查。理论讲解使得学生带着新奇的视角和浓厚的兴趣来观察案例地的居住区环境。同时,理论引导使得学生在调查环境时更有针对性,其中可视性、活动支持、自然监视、通道控制等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一些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环境设计有了新的认知,特别是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方面,学生针对审美和安全两者权衡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也在最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如提高可视性、调整绿化布局等措施。

通过调研训练,学生对环境安全设计理念有了系统的了解,并且能够将这一认知带入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学生会就一些相应的环境安全设计问题与老师讨论,在进行设计方案时除了考虑满足功能和审美,还考虑了安全因素。而没有经过这方面训练的学生,一般很少会考虑到这些设计理念,在环境安全方面的意识有所缺失。

此外,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还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分别在2016年和2018年对本地与临近城市的居住区开展调研,参与课题的学生经常在讨论过程中提及城乡规划理论课和设计课的安全设计内容,可见通过课题的开展可使环境安全设计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规划设计学习过程。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步进入城镇化后半程,安全导向的环境设计也越发受到重视。安全城市环境的营造不仅对城市安全有提升作用,其相关环境设计策略还对居民日常活动、建成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化提高有促进作用。基于此,将环境安全设计课程纳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十分必要。本文探索了环境安全设计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体系的路径,并构建了“理论—认知—应用”的知识网络。本文仅为初步探讨,鉴于城乡规划相关专业本科课时有限,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体系,研究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使这一课程在城乡规划教育中的作用得以发挥。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