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遗产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增长、成熟、停滞、萎缩和重生”动态发展的生命有机体,具有适应性循环的复杂系统特征。在遗产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社会背景的改变、人口成分的改变、利益群体的改变、人类需求的改变,以及不同频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遗产地社会生态变化,使得遗产地保护成为一个动态的目标。遗产地往往需要通过现代化过程、适应性过程和再生过程来获得补充与再创造,同时维持和巩固自身特有的身份与文化特征。
遗产地保护是国际上许多国家提出并开展的一种政策和规划实践。在过去,保护者可使用的保护工具很多,如一系列国际保护公约、法律文书及各国保护规划框架,但一些遗产地保护往往根植于历史印记、集体意识,过于强调对历史建成环境的重现和幻象,而忽视了遗产所处的社会结构变化、城市发展诉求及人本身的发展,可能会降低遗产地的活力和适应性,并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必须认识到,遗产地是一个动态有机体,遗产地保护既要面向过去,对历史建成环境进行保护,尊重场所精神,也要面向未来,对不同的发展力量进行协调,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性平衡。历史性城镇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简称为“HUL”)及其方法的提出,为进一步认识文化多样性对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影响、理解建成环境保护中社会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应对快速的社会经济变革对遗产地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路径。
1 适应性平衡:历史性城镇景观及其方法
1.1 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概念
“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定义最早出现于2005年通过的《维也纳备忘录》,其不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或保护对象,而是一种视角和方法。2011年5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的关于HUL的政府间专家会议上,HUL作为一种管理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同年11月,《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以下简称《HUL建议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HUL建议书》提到“有必要更好地设计城市遗产保护战略并将其纳入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更广泛目标,以支持旨在维持和改善人类环境质量的政府行动和私人行动。通过考虑其自然形状的相互联系、其空间布局和联系、其自然特征和环境,以及其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建议书》为在城市大背景下识别、保护和管理历史区域提出了一种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HUL方法“将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看作是促进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产,它提供了一种手段,用于管理自然和社会方面的转变,确保当代干预行动与历史背景下的遗产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旨在维护人类环境的质量,在承认其动态性质的同时提高城市空间的生产效用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社会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该方法将城市遗产保护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其核心在于城市环境与自然之间、今世后代的需要与历史遗产之间可持续的平衡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看,HUL方法是一种融合了发展目标的多维度、整体化的城市保护方法,其目标是为了使遗产在当代城市空间中重获生命力,通过调整当代城市发展的政策机制来管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空间与社会的变化,使当代对城市空间的干预与遗产环境达成新的平衡关系,从而维持并强化城市特征,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由此看出,HUL方法在时间范围上跳出了以往历史城区保护常有的“历史”与“当代”的对立关系。
1.2 HUL方法的适应性平衡图式
要想在动态变化的城市遗产地发展过程中寻求适应性平衡,一方面需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缜密的价值辨识,对社会发展与演变的规律及当下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理性、多维的当代干预。这些干预与介入不仅包含了多利益群体共同参与下的适应性发展目标设计,以及强化遗产特征、赓续地方文脉、激活遗产空间的适应性空间规划设计,还离不开面向生产效能提高、生活品质提升、人与社区共同发展的产业适应性和社区适应性机制管理,以此寻找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经济与文化、城市与社区、人与社会、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等遗产地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与适应性平衡(图1)。
HUL方法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平衡和可持续保护方法,它从时间连续性的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价值甄别,识别城镇在动态变化中的文化身份和地方特征,尊重不同时期在城市发展中留下来的印记,其是一种注重更新过程的遗产管理方法,目标是力图避免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这些价值被分离而遭到忽视,甚至被抛弃。HUL方法既是一种识别角度,也是一种价值观,强调了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城市发展机制带来的不同变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其为当代全球化、多样化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发展机制环境下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 从平衡到失衡: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的遗产辨识及当代诉求
从《HUL建议书》可以得知,HUL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包括广泛的地理环境和城市背景,如遗址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特征、历史上和当代的建成环境、土地使用模式和空间安排、社会文化方面的做法和价值观、经济进程及与多样性和特征有关的无形遗产。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西北沿海,南侧为浪荡山体,西侧为墓前礁海域,景观资源良好。校园占地面积近50亩(1亩≈666.67 m2),地形高低错落,植被保留状况良好,草木茂盛,景观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院落层次分明,拥有清幽雅致的校园环境(图2)。2010年,学院搬离鼓浪屿,校园空置,打破了社区生态平衡。同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该校区作为鼓浪屿的一个“细胞单元”,其遗产管理和未来发展面临选择。因此,充分辨识校园的遗产价值,为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设计支持成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改造提升工程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的工作重点。
图2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区位及其主要景观节点分析
2.1 无形的教育文化遗产
“美院精神”的塑造和“教育品牌”的积淀是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无形的文化遗产。“不畏困难、勇于争先”成了该校办学初期的精神体现。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的前身是1950年经厦门市教育局批准的“厦门美术研究班”。1951年,在物质困难、设施不全、人才紧缺等重重困境之下,杨夏林、孔继昭、李其铮三位爱国教育家于鼓浪屿八卦楼创立了鹭潮美术学校,由于当时八卦楼长期荒废、损毁严重,需要整修,创办者除自己筹措办学经费外,还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1956年,学校经历了第一次有意义的转型,正式开办工艺美术班,包括工艺雕塑、工艺绘画、陶瓷美术 和商业美术等四个专业科,展开竹编、木偶头、泥偶头、彩塑、瓷塑和木雕等十几种工艺课程。这期间,学校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优势逐步突显,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1958年,学校更名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中专)”,由私立转为公办。1963年,学校更名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推动了福建工艺美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1966年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自20世纪80年代后,学校在保持并发扬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对当前文化与经济建设有着重大推动作用的现代设计专业,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设计院校。2002年,“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和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完成建制并入福州大学,后更名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三位创办人及后续的校园管理者对中国美术教育的一腔热血滋养了鼓浪屿的艺术土壤,孕育了鼓浪屿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怀。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等专业蓬勃发展,为福建省培养大量的美术和设计人才,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成为“海上花园鼓浪屿上璀璨的艺术明珠”。
2.2 有形的建筑文化遗产
校园建筑根据地形特征分布,空间布局规整,流线规划合理,至今留存有教学主楼、教学副楼、综合楼、雕塑工作室、图书馆、陈列馆、食堂、礼堂、宿舍和校办工厂等教学设施,总建筑面积约为22 000 m2。建筑风格主要分为20世纪60~70年代风貌建筑和一般建筑,以及20世纪90年代欧陆风,如建于1963~1965年的男生宿舍,采用砖混结构,水刷石饰面,外观风貌年代特征明显;建于1963年的礼堂,底层空间作为漆画教室、食堂餐厅等功能利用,外立面石板既是遮阳构件又是造型元素,极具亚热带气候特征;建于1976年的教学主楼,采用混凝土结构条石饰面,比例优美细节讲究,风貌特色突出;综合楼于1997年落成,采用框架结构、瓷砖饰面,是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风貌特征印刻出校园的历史记忆。
2.3 问题与发展诉求
2010年,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主体由鼓浪屿搬迁至厦门集美文教区大学城,鼓浪屿校区空置,社会生态发展失衡。基于此,校园发展需要思考以下四个核心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①战略发展问题:校园发展如何与鼓浪屿国际人文岛、创意厦门的战略发展相一致;如何以艺术为触媒,以创意为手段,推进基地的蝶变升级,促进校园的持续发展?②空间活化问题:如何挖掘校园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活化基地各功能空间,提升基地景点特色环境,使校园为鼓浪屿建成遗产景观赋能?③产业聚合问题:如何在原有单一学校功能中链接地块特有的历史文化,植入现代艺术相关产业业态,聚合国际相关资源,打造真正的标杆性文旅产业生态圈?④社区发展问题:基地为鼓浪屿社会生态中不可分割的“细胞单元”,如何赋予社区单元文化创造、社会创新功能,通过“人”的发展激活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3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在规划干预与遗产保护中的适应性平衡
由于引起城市空间变化的机制背景与历史环境形成的机制背景完全不同,HUL方法并不拒绝在历史环境中介入当代的建筑与空间元素,也不排除历史环境中的当代功能,并力求寻找建立两者之间平衡关系的方法和路径。这种平衡关系的建立需要根据不同历史环境的具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当代元素介入历史环境的程度和介入方式开展规划研究并进行适应性管理。
3.1 目标适应性:面向未来的愿景
基于鼓浪屿的国际地位、厦门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根基,规划以艺术为主题,力图将基地打造成一个地理上链接世界、体验上链接各艺术门类的艺术中心,一个集国际艺术交流展售、国际艺术研学创作、文化艺术融合体验、艺术家生活栖居于一体的全球化、复合型、具有鼓浪屿地域特色的国际艺术中心,以及一个集结全球的艺术家、艺术院校师生、艺术产业精英、艺术爱好者的标杆性文旅产业生态圈,最终实现“用艺术连接美好生活”的遗产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空间适应性: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1)方法与创意。
在遗产空间活化上,规划采取了“发掘、再现”“串联、融合”“生态、园林”“活化、利用”“消解、重构”五位一体的设计方法,以达到建筑保护、景观优化、文化提升和空间激活的设计目标。在设计创意上,通过构建一个立体的洄游体验环来加强园区结构,以此整合校园建筑,串联公共空间、屋顶花园、建筑庭院等,这个洄游体验环就像一个隐藏的导航线路,穿行于校园不同的区域,营造出活力、丰富的艺术体验空间,同时这也是一条与空间改造、展览植入、活动体验高度吻合的叙事主线。进而在规划结构上,形成了以基地中心公共绿心为核心,以历史、人文、艺术环绕廊道为串联,贯穿基地国际艺术交流展售、国际艺术研学创作和艺术家聚落等片区的规划格局(图3,图4)。
(2)景观优化与品质塑造。
HUL方法将历史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成为一种认识历史城市价值的新思维,通过“景观”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搭建起重要的桥梁。因此,规划试图通过景观优化提升校园品质,搭建历史与未来的联系。首先活化空地,对现有空地资源进行激活,结合艺术体验活动,体现环境价值;其次重塑边界,通过拆除围墙、增加出入口等方式,打破原有边界,将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结、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联系;最后构建叙事主线,以叙事主题为核心,通过有效的改造介入,提升校园公共空间品质。通过上述策略形成“空间叙事下的文化景观”和“场所空间下的体验景观”,前者将校园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及鼓浪屿特色等文本信息转译到细节设计中,形成会“讲故事”的文化景观;后者充分考虑多元活动需求,通过多样围合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和体验景观。如此一来,景观不再是只能观赏的对象,还能成为开展文化展示、艺术交流和生产生活的高品质场所。
(3)建筑改造与功能提升。
建筑改造遵循整体性、原真性、轻干预、可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其中,整体性即强调改造风格、手法的贯穿性,使校园景观结构完整、有机融合;原真性即总体上保持校园生态与建筑原貌,反映校园历史文化;对建筑的修复、改建、加建部分要遵循轻干预、可逆性原则,倾向于拆除还原,反对大拆大建。同时,规划还要切合实际,既要有创新性,又要可操作、易实施。规划提出了校园内遗存建筑的改造目标、改造策略及改造设计,并将其作为实施指引(表1)。以综合楼改造为例,规划在建筑元素提取和原型分析基础上,提出对建筑立面形式采取“消解”的处理和改造方式,进而生成语言同构、形式消解、立体绿化3个改造方案和措施,提高校园主体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在建筑功能改造上,规划结合目标定位,对建筑功能进行重新配置布局,增设电梯等基本配套服务设施,对建筑的室内空间功能进行适应性改造,增设开放式社区书店、游客中心、生活美学中心等功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图5)。此外,规划还充分发掘建筑屋顶的景观价值,对第五立面进行创意化处理,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建筑与环境界面采取“开放、引导、互动”的处理方式,打破综合楼前院校园围墙,增强开放性,设置多个入口引导人流,并与架空层结合,形成开放式艺术院落(图6)。
图5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综合楼现代功能植入示意
图6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综合楼开放院落示意
4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在产业赋能与社区发展中的适应性平衡
《HUL建议书》指出,遗产干预政策“应提供在短期和长期平衡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利益攸关者应通过例如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应有效利用财务手段来促进市场投资”“支持根植传统的、又能创造收入的创新发展模式”,以确保HUL方法的成功实施。因此,规划在政府指导下,引入市场资本和力量,由福州大学、建发集团、联发集团三方携手共建,试图通过文化提升与艺术重塑,在充分尊重旧校区人文历史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校园风貌,围绕艺术主题植入现代城市功能,聚合文化创意和艺术产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界人士、艺术爱好者和艺术消费者,打造匹配世界文化遗产高度的“以艺术为主题的国际化复合型文旅生态圈”,努力实现“用艺术连接美好生活”、提升空间生产效能、促进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产业适应性:新业态的植入
在产业发展上,规划采用“链式发展”“文化IP打造”“国际化运作”策略。“链式发展”即以艺术IP为核心,形成“1+X”的艺术产业衍生产品开发模式,形成“艺术+教育+文创+旅游+金融+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模式,搭建艺术产业生态链。“文化IP打造”即结合历史文化,同时面向国际,将“鹭潮”与“ART- HUB(艺术链)”等基地进行文化IP化表达,并将IP文化贯穿于基地各层级、各产品的标识与品牌营销中。“国际化运作”即与鼓浪屿国际社区相匹配,立足国内、对接国际,以智力和管理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手段,通过引进或与国际艺术机构交流合作等形式,在产品、人、资金等方面进行国际化开发运作。
在产业目标上,规划提出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国际艺术交流计划、优惠的入园政策,以及国际化、现代化的园区设施配套,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驻地创作、交流,打造厦门首个国际艺术家聚落,促进厦门与国际的文化艺术交流;二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教育、艺术研学、艺术博览、艺术交流、艺术体验、艺术消费和艺术金融等环节,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艺术文化产业链;三是通过国际工艺美术高阶研修、国际艺术游学营地等艺术教育培训,打造厦门国际艺术研学中心。
4.2 社区适应性:人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随着“内生人群”“地方知识和传统”进入研究视野,研究者发现管理过程并非完全是自上而下的,社区和区域等地方层面应当和国家层面分享管理权力,由此形成一种适应性共管和适应性治理的理念。2007年,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面向未来的“5C”策略,强调遗产的确定、管理和成功保护必须在有意义的社区参与下进行,并支持社区发展。因此,规划试图通过当代艺术介入地方建设方式,对地域形态、文化精神及人文历史进行复兴与重塑,显现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风貌的地方特性,尊重社区居民的生活经验和感情需求,让艺术介入当地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艺术审美建设,整合区域景观与生态规划,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及公共活动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社区营造,建设社区书屋、美学馆、艺术馆和艺术花园等,使基地成为一个开放、共享的文化艺术空间,让艺术落实在社区居民生活里,复兴社区交往文化,激活社区艺术经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产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后,历史性城镇景观以一种新的价值观为当今城镇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别于静态的、还原的保护,它将社会、经济、政策等影响城镇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内因与城镇化空间外在表象之间的关联—景观空间作为研究文化遗产的关键对象,以时间沉积价值作为文化遗产多样性价值的重要属性,并将其方法定位为“如何平衡管理空间的当代变化”,旨在创新性地将文化遗产作为推动遗产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浪屿艺术气息的营造及社会生态发展做出了应有的积淀,在当代社会变革和机制变化中,因势利导,在历史性城镇景观及其方法的指引下,充分发掘和甄别其遗产价值,并通过规划设计、产业机制管理等当代干预,强化其遗产特征、活化遗产空间、提升生产效能,使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达成新的适应性平衡,是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和规划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