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 绿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22-03-31 15:58:54
 

摘要


文章针对绿地建成环境与老年使用者间交互影响的复杂性和嵌套性难题,从组态视角出发,构建了定量统计和定性比较相结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基于大连市绿地环境数据,在识别核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条件变量的案例比较研究,探寻支持老年人开展高水平绿地活动的环境要素集合。最后,针对大连市绿地建成环境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绿地环境优化建议,以期为老年人健康导向下的绿地循证设计落实提供支撑。


[关键词] 绿地建成环境;组态视角;定性比较分析;大连

[文章编号1006-0022(2022)01-0056-08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王小月,杨东峰.绿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及优化策略[J].规划师,2022(1):56-63.


0 引言


老年人的绿地活动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与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密切相关,明确对老年人绿地活动有显著影响的环境要素特征,有助于推动以健康为导向的老年人友好型绿地建设。研究证实,延长老年人的活动时间和频率,对改善其身体机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有重要意义。绿地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基础单元,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提供了环境支持,积极发挥城市绿地对老年使用者活动的引导性是提高绿地主动式健康干预的关键。但是,绿地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活动的关系极为复杂,各要素间具有多源复杂性和层级嵌套性等特点。一方面,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要素涉及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各类变量,既涵盖内部微观设计要素,又涉及外部中观环境特征;另一方面,各要素相互关联形成交织的作用路径,共同作用于健康结果。因此,掌握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环境要素特征,识别多源要素间的交互影响机制,有助于强化绿地吸引力,提升老年人的绿地活动水平。

然而,现有关于绿地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研究,多以主观或客观的单一影响因素识别为主,对要素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关注不足,导致规划策略很难与空间实践相统一。在主观要素识别中,侧重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老年人的活动时间、类型及场地偏好等特征进行描述,包括老年人对路径安全性、活动舒适性及场所私密性的需求等。在客观环境识别中,侧重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场所设计、植物配置、景观小品营造等绿地内部设计要素,以及空间区位、路径联通、土地使用混合等绿地周边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既有研究在单变量的独特“净效应”分析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基于梁鹤年先生提出的“城市人”理论,以任何单一要素评价绿地供需标准或确定设计准则,都不足以反映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突破单一变量的局限性,从整体视角探寻支持老年人高频绿地活动的环境影响因素,还需深入探讨。

鉴于此,研究从组态分析视角出发,构建定量统计和定性比较相结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在识别建成环境中可能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潜在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因子的组合评估,探讨环境要素集合对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复杂影响。具体以大连市为例,一方面运用定量统计方法,分析绿地环境与老年人每周活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运用定性比较方法,开展案例中环境组态的比较分析,明晰不同复合绿地环境对老年人活动影响的差异。通过将案例视为条件变量组成的整体,寻求促成老年人高频活动的有效路径。


1 绿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活动影响分析概述


目前,国内有关绿地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活动关系的研究多基于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统计指通过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离散模型构建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环境要素进行显著性检验,评估单一变量的影响效应,或基于数据结果对绿地活动进行预测。这类方法研究理论成熟且数据容易获取,在相关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其视角孤立,忽略了要素间的内在关联性,易使研究结论受共线性干扰。定性分析则根据研究范围,选取某类建成环境要素,控制其他变量,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定量统计相比,定性分析更易掌握个案的独特性,但很难找到多类形态特征差异明显的研究单元,易将部分内部差异归纳为一个原因变量,夸大单一要素的作用。

综上所述,面对绿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的复杂影响,传统的定量统计或定性分析方法均无法很好地诠释变量间的交互作用。老年人绿地活动复杂性在于各促成要素间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不同要素的集合模式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同等效应。因此,解释此类现象应采用整体的、组合的分析方式,若孤立的就某类环境变量实施规划干预,很难真正发挥城市绿地对老年使用者活动的引导作用。


2 组态视角下绿地环境对老年人活动影响的分析框架


研究结合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优势,从整体视角出发,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明确支持老年人高水平绿地活动的环境要素集合,理清绿地环境与老年人活动的复杂关系。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侧重集合研究而非变量研究,根据辨析案例中的环境要素集合与老年人高频活动的匹配程度,明晰对提高绿地活动水平有显著效益的路径,这种多维度、整体性的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应对变量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结果复杂性。

研究构建了涵盖“环境要素识别—组态要素分析—绿地环境优化”的分析框架(图1)。首先,基于绿地环境影响因素的多源性,选取绿地可达性和吸引力作为研究变量,识别与老年人绿地活动相关的潜在环境要素;其次,针对要素间的共线性问题,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比不同案例环境组态下老年人活动结果的差异,寻求支持活动结果的环境组合最优解;最后,尝试提出针对性的绿地环境优化策略。

undefined

图1  组态视角下的绿地环境对老年人活动影响整合性分析框架


该分析框架在总体思路上包括3个基本模块:①模块1——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环境因素识别。老年人的绿地活动受到可达性和吸引力的共同作用,可通过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影响老年人活动的绿地建成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其中,可达性强调老年人在特定空间区域内使用绿地的便捷程度,包括绿地空间临近性和实际可达性,前者是衡量客观层面上老年人活动机会的空间分布,后者是衡量主观层面上老年人活动选择的最终结果。吸引力是指绿地环境品质吸引力的大小,包括内部设计要素和外部环境特征,前者以微观视角下的绿地内部影响因素分析为主,后者反映了中观视角下的绿地周边环境特征。此外,活动水平通常由持续时间、频率、强度和类型来描述,研究以老年人每周的绿地活动频率为测度指标。②模块2——组态视角下的环境要素协同效应分析。从组态视角出发,结合分区理念,将老年人活动结果视为绿地建成环境要素的集合,通过对不同集合的比较分析,寻求促成高频活动的等效路径。研究结合道路、水体等自然特征对研究区域进行单元划分,将模块1的识别变量作为集合组成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比不同单元的老年人活动情况,梳理出支撑老年人进行高频活动的最优环境组态,为绿地建成环境的优化提供参考。③模块3——提升老年人绿地活动水平的环境优化建议。根据模块2的分析结果,掌握支持老年人高频活动的绿地环境核心要素集合特征,并将其与实证研究案例相结合,提出针对性的绿地环境优化策略,推动相关研究从理论向规划实践转变。


3 大连市的实证案例研究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

研究以大连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包括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大连市60岁以上的人口达184.1万,约占总人口的24.7%,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增长了8.91个百分点,整体呈现老龄化程度高、增速快等特点。

研究数据包括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特征值和绿地建成环境数据。老年人绿地活动特征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化访谈等方式获取。通过对居住小区的随机走访,获取老年人(≥60岁)主要活动时间、地点等数据。问卷发放注重男女比例及空间分布的均衡性,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04份、老年人的活动绿地88处。其中,男性样本106人,女性样本98人,平均年龄为71岁。通过活动绿地的空间可视化发现(图2),大连市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以邻里社区为主,各类绿地的空间服务覆盖情况较好,与住区的空间距离均处于500 m缓冲区内。

undefined

图2  研究样本及活动绿地空间分布


绿地建成环境数据则主要借助电子地图、GIS等工具提取。首先,利用GIS对老年人日常活动的起讫点进行标注,获取住区—绿地的分层结构数据。其次,通过电子地图和百度街景等软件,提取绿地空间因素的客观指标,包括可达性和吸引力相关变量,并选取合适的量化指标进行测度(表1),构建绿地环境数据库。


表1  绿地建成环境数据测量与量化

undefined


参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将绿地毗邻街道性质划分为居住区级街道(住区内广场周边的邻里通过性道路)、生活性街道(临街界面以居住小区和底商为主,道路横断面为四车道以内的次干路)和交通性街道(具有护栏、防护绿地、高架桥且街道横断面在四车道以上的城市主干路)。当绿地临近多级道路时,以其中等级最高的街道性质为分析指标。


3.2 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建成环境因素识别

首先,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识别潜在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主要环境要素。其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辨析相关要素中的核心变量,并以相关性(P)为衡量标准。当P<0.05时,可认为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当P<0.01时,可认为两者间的关联性极其显著。

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共识别出8个潜在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建成环境要素(表2)。在可达性方面,老年人的实际出行距离和道路交叉口数量负向影响其活动频率。在吸引力方面,绿地品质和周边设施网点多样性对老年人绿地活动起正向调节作用;而街道数量负向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频率。此外,绿地类型、毗邻街道性质和土地使用混合度在满足方差齐性的条件下,均对老年人绿地活动频率产生差异性影响。


表2  绿地环境与老年人体力活动频率相关性分析

undefined

注:“**”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关联性不显著。


多元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绿地类型、绿地品质和道路交叉口数量是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核心变量。研究将上述8个潜在相关要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表3),发现模型预测效果显著(P=0)。将标准系数(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得到的回归系数,通常用β表示,β<0表示负相关,β>0表示正相关,β越接近1表示关系越紧密)纳入评价体系后发现,绿地品质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活动,道路交叉口数量与老年人绿地活动呈负相关,而社区公园是老年人高频活动的主要场所,游园和综合公园次之。此外,尽管设施网点多样性与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关联性较差(P>0.05),但还是对老年人绿地活动频率产生了影响(β>0.1),仍可视其为促进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弱相关变量。


表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undefined

注:“**”表示主要影响因素,“*”表示次要影响要素,“△”表示影响较小的因素。


3.3 组态视角下的绿地建成环境要素集合分析

研究从组态视角出发,对研究区域进行单元划分,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分析诸多环境要素集合对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差异化影响。

研究以样本中的居住用地和活动绿地为中心,结合道路、水体等自然要素,将大连市主城区划分为18个研究单元(保证居住用地与活动绿地的空间一致性,对于远距离出行样本,以绿地所在单元为主),以单元内老年人的绿地活动频率均值作为活动水平的测度指标。统计发现,各单元老年人的绿地活动水平有明显差异,香炉礁单元的老年人绿地活动水平最高(14.8次/周),中山单元的最低(8.2次/周)。这表明不同绿地环境要素集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人绿地活动水平产生差异化影响。

undefined

图3  变量一致性和覆盖率检验


通过模糊集单变量一致性检验发现,住区周边含有社区公园或道路交叉口较少,是提高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必要条件。研究选取多元回归中的绿地类型、绿地品质、道路交叉口数量和设施网点多样性为定性比较分析的条件变量,通过模糊集分析软件中的直接赋值法进行数据校准,对“存在”或“缺乏”各条件变量是否为活动结果的必要条件进行检测(图3)。检测结果显示,社区公园和道路交叉口较少的一致性值分别为0.98和0.93,均大于临界值0.9,表明这两类变量是活动结果的必要条件。主要是因为社区公园作为典型以最少精力、适当距离、优质环境去追求最大交往机会的人居空间,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休闲锻炼提供了环境支持。而活动路径中较少的道路交叉口数量可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增强老年人参与绿地活动的意愿。可以说,安全感知是居民活动出行的基本需求。

通过模糊集条件组态分析发现,高品质的绿地环境是提升老年人绿地活动的核心要素。研究通过提炼不同条件变量导致结果变量发生的组合频次,识别出两个支持老年人高频绿地活动的等效路径(以中间解为结果),并覆盖85%的研究案例。其中,路径1指在绿地环境品质较高的前提下,单元内含有游园,即使设施网点类型单一,老年人也可以进行高水平的绿地活动;路径2指在绿地环境品质较高和周边网点类型丰富的前提下,即使游园缺乏,老年人也可以进行高水平的绿地活动。该研究表明,产生同一结果的路径是多样和等效的,即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佳解(表4)。除必要条件外,绿地环境品质较高是促成结果的核心条件,其余为边缘条件。


表4  模糊集条件组态分析

undefined

注:“●”代表核心条件存在,▲”代表边缘条件存在,“△”代表边缘条件缺乏,“*”代表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可将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条件组态分为两个等级,进而确定环境优化优先级(图4)。首先,支持老年人高水平绿地活动的必要条件为单元内含有社区公园和道路交叉口较少;其次,绿地拥有高品质的景观环境,是提升绿地活动的核心条件。而核心条件与游园、设施网点多样性等边缘条件组合,构成了促进老年人绿地活动的等效路径。在进行具体规划布局时,构建与老年人活动需求相适宜的环境要素集合,是提高绿地环境与老年人活动需求匹配度的有效手段。

undefined

图4  绿地建成环境优化优先级


4 提升老年人绿地活动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研究根据组态分析结果,结合大连市绿地环境现状,选取相应要素组态对4处老年人绿地活动水平较差的单元(泡崖子单元、一二九单元、中山单元和东港单元)进行绿地环境优化。如表5所示,将4个单元概括为开放式老旧住区、封闭式老旧住区和新建封闭式住区3种类型,具体结合各单元现状制定详细的优化策略。


表5  绿地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undefined


4.1 开放式老旧住区绿地环境优化——泡崖子和中山单元

泡崖子单元和中山单元为开放式老旧住区,存在活动场地设施不足、道路连通性差等问题。

对于泡崖子单元,研究确定了“增加社区公园数量+提升绿地环境品质”的优化路径。鉴于老年人活动的特殊性,应保证其在邻里社区层面活动机会配置的优先权。一方面,利用建筑出入口、楼幢间院落等过渡空间,设置老年人休息、休闲的小型场所,营造半私密的交流场地;另一方面,利用建筑结构,配置小型活动中心、棋牌室等多种功能空间,弹性开放中小学操场,增加老年人的非正式交往机会。此外,利用植物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恢复作用,鼓励布局立体绿化,提高绿视率。

对于中山单元,研究确定了“道路交叉口优化+提升路径通行能力”的优化路径。一方面,减少道路交叉口对老年步行者的干扰,根据老年人的步行速度确定最小过街时间,必要时设置过街天桥或进行路口宁静化处理,提高步行安全性。另一方面,针对道路功能对通行路径进行差异化的空间引导。例如,交通性街道(机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路)应以快速通过式直行路径为主,设置绿化带隔离机动交通,完善盲道和安全扶手等无障碍设施;生活性街道(住区周边的邻里通过性道路)应兼顾邻里交往,利用街道间隙或店铺前零散区域设置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营造亲切、轻松的空间氛围,如五一路等;景观性街道(绿地外围路径)是活动绿地对外的空间延续,应以景观渗透为主,加强绿地入口处与街道的景观过渡,丰富空间层次,提升老年人的整体步行体验舒适度,如同泰街。值得注意的是,同一街道的不同路段可结合周边界面性质划分为不同的街道类型,如黄河路东段临近中山公园路段应以景观性街道为主,而西段经过居住社区路段可作为生活性街道。


4.2 封闭式老旧住区绿地环境优化——一二九单元

一二九单元为封闭式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缺乏且层次单一,绿地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研究确定了“增加活动空间+提升绿地环境品质”的优化路径。开放型公共绿地是构建老年人社交网络的重要场所。首先,应通过改善现有绿地环境提升老年人参与绿地活动的可能性。在空间配置上,以微空间的打造为主。例如,利用入口空间的衍生部分或楼宇空地,设置可停留的户外灰空间,适当增加景观小品、树池等设施,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的交往可能性。其次,依据街道空间,构建绿色街道体系,扩大老年人的活动场所。例如,结合道路性质、人车流量等情况,弹性分配使用空间和时间,设置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交流场所,吸引老年人驻足停留。


4.3 新建封闭式住区绿地环境优化——东港单元

东港单元以新建封闭式小区为主,绿地空间多为硬质铺装,缺少植物、水景等景观要素,周边设施网点配置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研究确定了“丰富设施网点类型+提升绿地环境品质”的优化路径。丰富的设施网点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参与绿地活动的积极性。在进行具体规划时,应重点设置对老年人参与绿地活动有促进作用的学校、菜市场等事务性设施点,搭配活动中心、棋牌室等休闲设施点,形成吸引老年人参与绿地活动的活力点。同时,注重提升绿地内部环境质量,利用植物、景观小品等增加空间层次,并注重场地的通风、采光和遮阳功能。


5 结语


老年人绿地活动受多源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环境要素集合可产生同一结果,具有复杂性和层级性特点。本文以大连市为例,从组态分析视角着手,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明确了影响老年人绿地活动的绿地建成环境要素集合,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绿地提供了策略重点和方向。然而,本文侧重探讨绿地客观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活动的关系,对老年人主观环境感知及个体属性等要素的关注不足,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此外,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仍存在很多不足,包括条件变量的有限性、连续型变量的校准主观性等问题。因此,如需系统、完整地探讨绿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还有赖于更多的实证案例。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