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者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胡园,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于超,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南明宽,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三城区规划研究所所长娄佳,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董哲浩在《规划师》2020年增刊撰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开发建设也迎来了存量时代,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无疑将成为解决城市深层次问题、促进城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句法、经济预判等技术分析手段,提出“概念解读、策略研究、实践探索”三步骤的规划方法,并以长春站站北区域城市更新为例,探索城市衰退区域的城市更新策略,以期为我国存量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存量时代;城市更新;规划策略;长春站站北区域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S1-0054-0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胡园,于超,南明宽,等.长春站站北区域城市更新策略[J].规划师,2020( 增刊2):54-5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更注重存量挖潜,城市建设由粗犷地机械扩张逐渐转变为精细地有机运营。在此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土地及空间的再利用,更是深层次地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挖潜社会、生活与文化价值,激活运营、管理与资源。作为城市建设主导模式的城市更新,在阻碍城市衰退、重塑城市活力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较于增量时代大规模、大体量、大投入的土地几何级增长,存量时代的土地开发与利用具有更精细、更高效、更灵活的特点。传统的以城市形态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已经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形态配置之间的矛盾。其方法模式存在五大转变:从宏伟蓝图到细微织补;从政府主导到公共政策;从注重形态到文化传承;从整体包揽到弹性分期;从单一设计到治管一体。
1 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模式转变
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城市快速发展遗留的“城市病”逐渐显现,部分城市区域开始逐渐衰退。与旧城改造相比,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更关注城市内涵发展、城市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集约利用,从更新手段到效益评估再到资金筹措都在发生着转变。
1.1 大拆大建到细微织补的转变
相较增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以大规模新建、重建为主,存量时代采用更灵活、更精细、更多元的城市织补方式进行更新。旧城区城市衰退的更新方式不是将城市“涂白”重新绘制蓝图,而是在对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与分析之后,深入城市内部,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精细织补。
1.2 追求时效到重视评估的转变
城市建设时效性越强带来的经济收益越多,但随着人们需求、社会价值和经济活动的转变,这种收益往往是短暂的。忽略城市内在问题的、缺乏评估预判的城市更新往往难以实现长久的社会效益。对城市更新进行长效、持续的跟踪与评估并适时地转变和调整,才能完成城市更新完善城市职能、修复社会经济等重要使命。
1.3 资本主导到社会参与的转变
以旧城改造为主的城市建设多由资本提供者作为主导进行决策,随着城市发展的人本化、多元化,群众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城市行为的决策者。“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更能高效贯彻建设全过程;“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更能深入挖掘城市的内在问题,二者可兼顾运用。
2 存量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策略
存量城市更新注重从多维度提出有效更新策略,平面组织主要包括土地功能、空间结构、交通与市政和景观绿化等要素;立面组织主要包括城市风貌、天际线和开发强度等要素组织;剖面组织主要包括历史与文化、社会与经济等要素。城市更新策略不仅在空间上对城市进行重塑,还能在时间上实现城市复兴,针对不同区域特色与重点提出更新策略。
2.1 土地功能布局策略:融入城市空间,实现多点激活
存量时代的更新区域是城市衰退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多个衰退点并散布在城市内部。存量更新土地存在地块小、功能复合等特征。首先,应将城市大区域作为出发点,整体考虑土地利用功能的选择,与周边区域在土地利用功能上实现互相关联、互为补充,并结合城市社会经济与人口构成对土地利用各功能配比及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的预判估算。其次,挖掘更新区域自身特征,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及风土民情进行保留与延续,并体现在功能布局上。最后,结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其他防护土地等的基础土地需求。
2.2 交通多元梳理策略:高效便捷多元,实现绿色出行
存量更新区域与周边交通存在不连贯、接驳难等特征。首先,交通系统的整合与梳理是存量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区域、城市交通密集区域。合理地架构道路交通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道路连接不畅等复杂的交通问题。其次,完善骑行及步行慢行系统,并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高效接驳,能够提高居民出行的便捷度及城市生活的质量,实现绿色交通出行。最后,合理布局静态交通是稳定高效出行的后方保障,静态交通的布局宜根据城市土地功能、建筑属性和交通线路布局等要素,采取地上地下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布局停车设施,实现静态交通的集约利用。
2.3 历史文化复兴策略:尊重城市印记,实现记忆传承
在做好“硬条件”城市更新的基础上,还要深度剖析区域历史文化脉络与风土人情特色,进行“软条件”的城市更新与复兴。首先,结合城市基础历史文化条件与城市特色,分类别、分层次提取更新区域历史印记、文化遗存、风土人情等要素,在深度分析与研究后做好历史文化储备库。其次,将各历史文化要素根据分类分层原则,划分为重点传承保留、一般传承保留和符号传承保留三类,保证在不遗失历史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实现复兴。最后,充分结合区域平面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绿化营造和地下空间接驳等“硬条件”,将“软条件”植入空间。
3 长春站站北区域城市更新规划实践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是吉林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春站站北区域位于火车站以北,一匡街、天光路及鞍山路以南,宽城区行政界线以东,京哈铁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50.05hm²。
长春站站北区域拥有绝佳的区位优势,位于城市中轴线人民大街上,火车站市级商业中心之内。早在1908年满铁附属地的规划中,就明确了铁路以南区域以居住、办公和公园等功能为主,铁路以北区域为仓储区,这也客观决定了铁北区域道路网密度大、方格网状的平面空间布局。
3.1 边界缝合、有机多元的土地功能布局
3.1.1 空间结构优化
规划采用了起源于英国伦敦大学的空间句法城市复合模型分析方法,对长春站站北区域进行了空间可达性分析、商业活力评估分析和空间尺度分析,以求通过轴带与多点实现与周边紧密结合、激活城市活力的目的。规划提出“一纵四横,四核多点”的区域空间结构:“一纵”即人民大街城市主轴线,延续南北、贯通纵轴;“四横”即商业中心轴、绿色休闲轴、社区服务轴和区级商业轴;“四核”即人民大街商业中心核、街区+MALL 中心核、文创混合功能核和北人民大街商务核;“多点”即区域重要商业或景观节点(图1)。

图1 空间结构规划图
3.1.2 土地功能布局
规划运用“土地兼容,混合开发”理念,对功能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同时,鼓励以适度的混合开发来增强土地开发功能的灵活性。规划将区域划分为以体验式商业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式商业综合体区”、以现代时尚综合MALL为主要功能的“现代街区MALL区”、以历史记忆及文化创意为主要功能的“混合特色街区”、以商务办公及高端金融为主要功能的“商务办公酒店区”、以现状整治及新建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宜居生活区”五大区域(图2)。

图2 功能分区规划图
3.2 绿色出行、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构建
3.2.1 公共交通系统
由于规划区域为长春站站北区域,各类交通交错汇集、接驳复杂,交通的梳理更加困难。规划考虑现状公交线路及站点、人行与自行车通道的位置、换乘方式及设施等因素,采用“公交先行、步行优先”理念,以“强化衔接、减少重复、扩大覆盖、锚固枢纽”为目的,重新梳理公共交通线路,优化24 条公交线路,并在站点设置与慢行交通连接的接驳点,保障高效出行(图3)。

图3 公共交通布局规划图
3.2.2 慢行交通系统
规划以“无间断、可贯通、高可达、享生态”为目的建立舒适宜人的人行与骑行慢行系统,串联了城市公园、商业中心及公园广场等,形成“绿脉步行主轴”。根据出行目的地,形成了串联各类交通与办公写字楼的“商务办公步行圈”;为短暂停留的旅客休憩休闲提供“门户客厅步行圈”服务;串联站北区域各购物商业中心的“活力商业步行圈”;串联公园、体育场馆及健身步道的“体育休闲步行圈”;服务周边居民就近步行的“生态社区步行圈”;服务文化创意街区内部观光游览的“文创街区步行圈”。多种步行主题线路满足了人们的各类步行出行需求(图4)。

图4 慢行系统布局规划图
3.2.3 静态交通系统
规划依据长春市停车发展策略,坚持“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发展思想,以扩大停车设施供应为主,以调控需求为辅,在规划区域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并适度实施停车需求管理政策,各新建公共及居住建筑设置地面或地下停车场;各城市公共服务区域设置地面社会停车场;在具有路边停车条件、不影响城市道路组织及形象的前提下,设置“分时段”路边停车位以缓解密集区域的停车压力。规划共设置公共社会停车场四处,共新增千余停车泊位。
3.3 资源挖掘、延续记忆的历史文化复兴
3.3.1 文化建筑复兴
对于铁北二路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工业建筑物及构筑物,规划根据历史文化价值、城市风貌时代特征和存续完好性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整体保留修缮、局部整治改造及拆除三类。规划保留三井变压器工业厂房等7栋风貌建筑,对其进行修缮或整治改造,改造后将植入新的城市功能、赋予其新的发展动力。规划以历史风貌建筑为切入点,打造工业历史文化创意区,使其成为站北区域最具特色、最具历史和最具文化的标志性区域。
3.3.2 文化记忆复兴
由于站北区域拥有“方格网、小街区”的历史道路格局,规划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一条内街式可游、可赏、可憩的“寻迹历史”线路,将各历史风貌建筑物串联起来,同时利用具有历史特色的雕塑、景观小品、绿植等“符号”丰富城市印记,将其打造成具有长春时代特征的文化创意街区(图5)。规划采用以点扩面、局部先开发的模式带动周边区域整体建设、整体运营,使其成为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新典范。

图5 文化创意街区功能结构规划图
4 结语
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旨在深度解决城市衰退问题,这就要求规划师在传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具备社会、经济、运营等多方面综合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解决存量时代城市更新面临的问题,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本文阐述了存量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概念与转变,从切实解决存量城市更新难点的角度,提出了存量城市更新的策略,并以长春站站北区域城市更新为例,从剖析问题入手,提出了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构想及规划策略,以期为城市更新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补充,也为新时期存量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探索提供实践依据。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0年增刊《长春站站北区域城市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