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韧性城市理论下河流蓝绿空间融合策略研究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2-17 15:25:54
 
害”。在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后,我国兴起了研究和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与海绵城市相关的韧性城市概念也越来越受关注。胡岳将韧性理论融入城市水系统规划,提出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只强调功能性和工程性,而应当将其与城市景观设施结合,将“灾害抵抗”转为“调合共生”。廖桂贤等人提出以“韧性承洪”的理念,应用自然的洪泛区功能建立城市承洪韧性,设立“可泛洪土地”“可浸润百分比”等指标以评估城市的承洪韧性。汪辉等人认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强降雨,而是慢变量“容水率”( 流域范围内的河湖蓄水容量与流域总面积的比值) 的降低。总体而言,学者们普遍认同河流廊道的承洪韧性极为重要,但当前的河道韧性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宏观指导,较少关注具体的实践方法。

在滨水环境建设实施层面,俞孔坚等人在浙江永宁江、上海后滩公园和哈尔滨群力湿地等项目设计中以水系统韧性为引导,开展了河岸软化、恢复河漫滩和湿地转为雨洪公园等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社会反馈。随着国内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的展开,很多城市在生态堤岸和滨水绿地的建设上投入了较大力量,同时也在逐步突破传统的水利和环保路径,向着水岸统筹的方向探索。例如,广东省近年来推进的“万里碧道”工程突出水岸同治,将河道治理从传统水域拓展到水陆复合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城市腹地,打造以水为廊道的公园群落。但国内大部分滨水城市因土地利用、防洪观念、生态意识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限制,仍存在河流过洪空间难以扩大、堤岸多样化利用缺少政策支持、动植物生境不受重视和上下游水资源缺少协调等问题。由此可见,对于韧性这一可持续理念,国内从宏观的理论到具体的技术实施之间缺少中间层次的空间规划系统支撑,如果没有严谨的定义和计量方法,韧性概念将无法指导实践。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河道蓝绿线管控的刚性模式,当城市采用相对刚性的定线控制而非弹性的效率体系架构时,河道韧性建设可能很难取得有实际效果的突破。

二 河流廊道蓝绿空间融合在河道韧性构建中的意义

(一)河流廊道蓝绿线规划和管控方式的局限性

自我国2006年颁布《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地区将蓝线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以定界方式确定江、河、湖、库、湿地等地表水体控制和保护的界线,为水域管理和保护提供了依据。但现行的管理办法是以工程型治水的思维模式制定的,更重视保障行洪排涝和航运交通等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这也造成了各地在蓝线规划的编制中,基本以水利部门的河道定级和划线为依据,规划部门仅起到“河道形态修饰”和框定“不可建设”区域的作用。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蓝线更等同于“堤坝线”,生硬地隔离了水陆,造就了无数河堤及两岸护坡全部硬化的河流通道。水利部门定线定桩的文字性条款被僵硬地套用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蓝线规划上,以河道中心线偏移一定距离的平行等宽的河道蓝线作为城市河道。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根据河道缓冲带要求,继续将河道蓝线向外偏移一定宽度作为滨河绿线。忽视水绿廊道的自然水文条件和生态系统特点的单一“退线”建设方式,不仅造成河流廊道形态的僵化,破坏了动植物栖息地,还使水域、河岸带与山、林、田、草以及城乡建设用地等割裂。从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中无法充分了解与水域相关的生态资源信息或洪水安全程度,如是否有珍稀动植物的保护要求,哪些区域的滨水产业需受水环境限制,哪些区域在洪水来临时易被淹没,等等。

(二)蓝绿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必要性

从河流生态学的角度看,降雨通过地表汇流、地下入渗等方式汇入河流。流域内土地开发方式、地质土壤、坡度坡向和植被覆盖等都会对汇流过程产生影响。尤其是河流消落带、洪泛区、滨水和近水地区对河流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巨大。因此,蓝线的划定应当综合考虑水安全、水生态和水容量等因素,统筹水利、生态、国土等部门的综合意见,正确认识水体的丰富多样性和洪水的正生态意义,在土地利用层面尽可能地为河流留下更多的弹性空间。河流廊道的韧性建设应当跳出当前发展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性质和建设行为、活动属性之间的关系认知的思维定势。随着城乡规划管理职责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转移到自然资源部,标志着城乡规划与管理从以开拓和建设为导向,转向以资源保护和统筹为主导。在新的以资源统筹为基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背景下,应当从河流纳水系统的整体性和客观规律出发,打破蓝绿界限、水城界限和城绿界限,以融合的方式为河流获取更广阔的空间和土地支撑。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