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
(二)转企改制促推规划设计机构市场转型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改革,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依法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备条件的经营类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采取国有独资、混合所有制与私营等多种形式转企改制,积极引入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和兼并等方式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2020年将成为转企改制的重要节点,如广东省所有规划设计机构均要求在年内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政策逻辑是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通过政府采购替代指令性服务。目前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规划设计机构尚属于经营性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将在本轮改制中被彻底抛向市场。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成为国资、国企追捧的热点议题。规划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控股或参股是事业单位改制的首选方向,转企后,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追求企业效益成为其主要发展理念。保持人员队伍稳定,增加员工收入,同样也是转企改制过程中企业的自身诉求。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大概率会成为转企改制后平衡公有制和激发企业活力的最终选择方向。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在转型后继续发挥“政府智库”作用、从城市长远利益谋划发展及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是规划设计机构理应坚持的职业操守和发展目标。
从管理视角看,地方规划设计机构转企改制后,政府部门亦需将所有业务全面推向市场。不同于常规的市场项目,信息化浪潮下政府部门急需建立完备的信息化平台和完成数据库搭建工作。由于信息数据的敏感性和延续性,管理部门往往会倾向于选择相对固定的机构或公益类事业单位去承接这些数据搭建和日常维护工作(图1)。例如,有些地区的规划院转企改制后,规划管理部门又不得不增设编研中心,替代原有事业型规划院的一些指令性服务。如果政府机关未能建立起对应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将会倾向于将法定规划、数据库维护等业务委托于具有一定信息基础、人员稳定的地方规划设计机构来承担。
图1 事业单位改制路径分析图
此外,事业类型的规划设计机构转企改制后,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也将进一步分异,服务于不同利益团体的规划师将承担不同的社会义务,其价值取向将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公共政策属性的城乡规划价值观及其职业道德需重点关注。
(三)我国城市二次转型带来思维挑战
我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工业生产基地转变为创业城市,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全球化深入的背景下开展的。在第一次转型背景下,城市空间生产成为新的经济积累渠道,房地产市场开发推动了空间扩张与重构,同时引发了生态危机。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由规模时代进入价值时代,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降速,新区建设动力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空间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随着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必须在城乡融合发展及城市更新改造中寻求新动力,以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替代单中心城市发展。如何实现品质发展、以人为本、社会融合和多元共治,是二次转型城市面临的关键问题。
传统规划行业的惯性思维难以适应转型阶段的发展要求,墨守成规者将逐步被淘汰,规划行业将会出现规划与设计的逐步分离。反映在地方规划设计机构上,宏观上需要加强区域经济环境研究,及时判断发展趋势和当前阶段的问题,及时纠正在行业发展中的惯性思维;微观上需要积极细化规划方法,积极转变行业理念和工作模式,适应由管制型规划理念向协商式规划理念的转变。例如,前几年,佛山开展了大量以新区开发和增量发展为主的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基本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新区发展基本成型,行业的发展重点由增量开发转向存量城市更新,由蓝图规划转向近期行动方案,由行政区划转向广佛区域衔接。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老旧小区改造和共同缔造也说明了规划行业下探,转向微更新和社区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