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d;">一 杨家村概况
杨家村隶属陕西西安临潼区秦陵街道办事处,位于西安都市区1小时经济圈内,距主城区中心约为30km;村域总面积为7.24km2,总人口为2700余人。该村处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带与秦陵保护范围内,乡村景观规划面临“生态—遗产”的双重保护和发展要求(图1)。
图1 杨家村在西安都市区与秦岭北麓中的位置示意图
2017年实施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杨家村划入核心保护区与重点保护区范围,对其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建设生态环境4个方面提出相关保护要求。
根据2010年实施的《秦始皇陵保护规划》,位于秦陵正南的杨家村,其村域中的马厩坑遗址与五岭防洪工程遗址为重点保护区,面积为0.19km2;“秦陵—望锋”通视范围为一般保护区,面积为3.58km2;其他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0.46km2,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3.01km2。
在西安都市区快速发展和扩张的背景下,杨家村所在区域的“生态—遗产”格局及乡村景观面临极大的保护和发展压力,并在南部山区和北部洪积扇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图2):①在南部山区,大量人工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要素造成较大破坏,严重干扰了秦岭与区域的生境;现存的无序建设与大田作物农田干扰了“秦陵—望峰”视线通廊,影响了遗产格局和风貌。②在北部洪积扇区,农耕地比重过大,自然栖息地破坏殆尽,生境脆弱;建设行为与农耕活动对遗址本体的破坏程度较大,直接被建(构) 筑物侵占的遗址面积近3.73hm2,聚落景观缺乏地域乡土风格特征,与遗产风貌不协调。
图2 杨家村土地利用现状图(2017年)
因此,杨家村迫切需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景观规划策略,促进乡村景观在“生态—遗产”格局优化要求下实现转型发展。
二 杨家村现状乡村景观格局及内在冲突分析
杨家村具有秦岭北麓典型的“半山半坡”乡村景观特征,村域南部山区为秦岭支脉的骊山,地形起伏大;北部为山前洪积扇区,南高北低,黄土层深厚,被地表径流切割出若干台体。以下采用“基质—斑块—廊道”模式对该村景观格局及内在冲突进行分析(图3)。
图3 杨家村乡村景观格局模式图
1.基质
村域南部的林草地景观基质中以遗产视廊破坏与过度人工干扰为主要冲突,北部的农田景观基质中以农用地比重过大并侵占遗址本体为主要冲突。其中,村域南部的景观基质为天然林草地与人工林地;遗产保护区划为一般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现存的大量聚居、耕种、采伐及采石等人类活动严重干扰秦岭的自然生境与遗产保护环境,造成山体破坏、植物群落退化,使林草地景观基质穿孔与破碎,导致栖息地萎缩和望峰视觉感知被破坏。村域北部的景观基质为农田景观;遗产保护区划为重点保护区(遗址本体) 与一般保护区;长期高强度种植业的发展使得农田在乡村景观中占比过大,造成生境脆弱,同时多种农耕活动直接破坏遗址本体。
2.斑块
村域南部以农田斑块与聚落斑块的格局失当、承载的人工活动强度过大、形成的视觉感知影响遗产环境风貌为主要冲突,村域北部以聚落斑块破坏遗址本体与风貌,天然林、草地等自然斑块退化与破碎化为主要冲突。其中,村域南部的农田斑块与聚落斑块较多,格局分散;农田斑块多为粮、棉、油等大田作物,高强度的“化石农业”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有机物消耗与水体污染,并且周期性变化的视觉感知破坏了“秦陵—望峰”风貌;众多分散的聚落斑块中人居活动频繁,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生活“三废”随意排放,直接干扰秦岭自然生境与野生动物生存。村域北部的聚落斑块形状规整,占地规模较大,其无序建设活动直接破坏遗址本体,缺少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与遗址环境不协调;长期的人类活动令自然景观斑块几近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