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农业城市主义视角下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营造策略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2-07 17:17:56
 
色开放空间网络,如英国米德尔斯伯勒都市农场实践;在社区层面,通过将社区共享农园、个人配给田地整合到不同尺度的社区空间中,实现以农业为导向的社区规划模式,如安德雷斯·杜安尼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建筑物与地块组合类型中嵌入适宜的农业生产区域[10];在建筑层面,鼓励将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办公、生产等各类建筑的屋顶、立面和阳台等要素进行整合,发展屋顶农场和垂直农场等建筑类型,如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提出的“生态垂直农场”概念及实践。

(二)农业城市主义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营造的启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别于一般开发区,在区位、产业和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般选址在农业生态本底优良的城市近郊,既有连片高效的农业生产空间,又能承接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园区按照“农业+”理念,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交易展贸、旅游休闲及美丽乡村等功能作为园区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使园区成为推动城乡全方位融合的理想试验田(表1)。然而,大量建设实践表明,遵循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快速开发导致园区原有的很多传统农业风貌、农村文化丢失严重,因此有必要引入农业城市主义理论,破解目前园区农业主题特色彰显不足的难题。

表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实践


农业城市主义提倡在城市中重新引入农业生产空间,以农业视角组织城市空间,让农业生产回归城市,探索一种农业生产与城市建设空间相融合的创新理念。因此,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引入农业城市主义理念,系统考虑农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有效避免园区建成后再难营造农业特色的困境。农业城市主义理念有助于塑造独特的农业城市特征,解决农业产业单一、城市形象同质化等问题,对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特色营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 农业城市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营造策略

(一)宏观层面:将农业生产空间引入区域连贯式的绿色空间格局中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不断向郊区蔓延生长,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空间被组织到城市外围地区,逐渐远离了城市内部的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空间与城市产生了严重的隔离。农业城市主义试图从区域尺度上构建田、城空间格局秩序,通过保留完整有序的农业生产空间,并将其引入城市连贯式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中,使农业生产空间成为一种具有标识性的重要城市特色风貌资源。对于保留完整有序的农业生产空间,一方面通过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业种植分区和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方式,对城市中既有的农业生产空间进行修复和提升,严格保护现状重要农业生产空间的边界和原真性;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农业主题公园、都市农业体验区及农业嘉年华等方式,将农业生产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打造特色农业开敞空间,从而发挥农业生态效应,形成与农业共生的城镇生态性特色景观。

(二)中观层面:构建农业引领三次产业链融合的城市结构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农业活动逐渐被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使得城市原本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体系转变为完全依靠外来补给的供应模式,农业生产功能较少参与到城市功能中,加剧了城市发展的脆弱性。农业城市主义建议将农业纳入城市结构中,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分配和废弃物处理等空间整合到城市的空间中,以形成包含“有农空间”的城市功能结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是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开发园区。园区通过延展传统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都市农业全产业链布局,重点布局育种示范、科技实验、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会展商贸、创意旅游及大学园区等功能;同时,在城市结构上强调各农业与城镇功能区的有机结合,形成与农业共生的特色城镇景观。

(三)微观层面:鼓励将农业生产活动融入社区生活

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基础,人们在长期农作中形成了一套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生活习俗方式和空间组织模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生活场景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载体。但是,长期以来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城镇中的许多农业活动、社区生活和农业设施逐渐消失。农业城市主义认为适当保护、复兴本地与农业相关的空间载体和文化,将有助于提升地区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