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英国园林博览会园区后续利用。
园林博览会的举办是英国城市复兴的一个手段,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不同于德国和荷兰的园林展,英国园林展的商业化更浓。在自由经济的理念下,英国政府希望通过举办园林展的方式放权给私人,以私人投资带动城市废弃地的更新及内城的复兴。整个过程是政府作为先导,让有着公共性质的开发公司参与前期运作,私人公司在展后介入,实现公私合营。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也能在短时间内对废弃地进行生态处理、恢复场地、增加游客数量及促进区域发展,但是却给场地的后续利用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场地本身过大,项目开发对开发商的能力要求很高;场地原本处于废弃地,周边环境欠佳,投资存在风险。
(4) 小结。
对国外园林博览会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园林博览会园区的后续利用多以保留为城市公园绿地为主,主要目的是:①修复战争破坏的绿地和改造工业衰落地区。例如,德国和英国,选址在战争遗址或者废弃工业区,通过举办园艺展,改善区域环境。②提供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完善绿地系统。例如,在绿地或尚未建设的用地上建设展园,展后保留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在原有公园绿地上进行建设,通过展会更新公园绿地的各类设施,重塑公园景观,提高公园的吸引力和服务公众的能力。③以纯粹的园林园艺交流为目标。一些国家将园林展选址在公园绿地或其他基址上,会时临时建园,会后拆除,恢复原状,之后可继续办展。此外,国外少数案例以促进新区建设为主要目标,其将展会设在待开发用地,通过展会吸引周边建设投资,提高地块知名度,待展会结束后,展品部分或全部拆除,局部或全部转变为其他类型的地块。
(二)国内案例
1999年以来,我国举办了数次世界园林博览会(表1),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旅游及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对我国历次举办过的世界园林博览会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表1 国内举办世界园林博览会园区后续利用情况
(1) 举办过于频繁,同质竞争,缺乏创新。各个展会缺乏统筹协调,举办周期短,同质竞争严重,有的城市在一年内举办两次类似展会。尽管各个展会在级别和展示内容上略有差异,但其展示核心主题、规模及建设管理形式极其相似,若频繁举办,将导致展会的旅游吸引力不断降低。同时,国内展会多以地方政府参展为主,以地方文化表达为特色,对城市文化主题挖掘和展示的难度不断增大,创新之路举步维艰。
(2) 园区场地面积大。从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到2016 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我国展园的面积从218hm2上升到700hm2,平均面积为394hm2,远大于国外平均79hm2的规模。大面积的场地并不意味着高水平的会展,且场地越大,园区建设投入越多,会后维护运营成本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3) 后续利用多为收费主题公园,吸引力有限。国内各园林博览会在会后大多都对园区进行了整体保留,作为园林园艺展览的主题公园。随着各地园林博览会的举办,多数展园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不足,游客重游率低,园区并不具备作为主题公园运营的市场吸引力。
(4) 多以带动新区开发为目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力进行新区建设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将园林博览会选址在与城市中心具有一定距离的新区,目的是带动新区发展,而不是促进园林园艺的交流。
(5) 展后游客骤减,维护成本高,园区经营困难。园林博览会具有临时性展会特征,展后人流急剧减少是必然现象,同时由于展园面积过大,导致维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都比较大,最终导致园区缺乏管理,亟待转型。
三 世界园林博览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城市整体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园林博览会带来的城市影响进行绩效评价(表2)。
表2 世界园林博览会影响力评价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