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规划撤并村建房行为,鼓励保留村集中归并。
基于上述背景,上海松江区开展了平移归并乡村规划设计试点。松江区地处上海西南方向,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经济富庶,素有“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沪上之巅”的美誉;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与金山区交界,西北与青浦区接壤,行政辖区面积为604.6km2,下辖6个街道、11个镇,境内有国家级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松江出口加工区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2019 年5 月,松江区政府邀请了5家在乡村设计领域具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单位,在松江区指定不同的镇区进行平移归并村庄设计。
二 上海松江区平移归并村庄设计方案征集活动的具体要求
评价居住环境优劣的因素有很多,建筑密度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综合反映环境的好坏。乡村建筑密度的大小意味着农房栋间距的大小、绿地及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少,以及采光、通风等卫生条件及消防条件的优劣和乡村居住环境质量的高低,同时也影响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农房的建筑密度越低,居住环境质量就越好,二者成反比关系。即便这样,在规划设计中也应通过有效的设计,在乡村高密度与高质量居住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此次平移归并村庄设计方案征集活动针对的是真实的设计项目,但就高密度方面的探索而言,更像是一次设计实验,是对乡村密度和居住环境质量的一次实地探索。征集活动对设计方案提出了两个最为重要的要求:一是节地率要求。将原有几个村落拆迁或改造,归并成一个安置村,节地率须达到30%以上,且对建筑高度做出要求,规定房屋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0m,屋脊高度不得超过13m。二是特色文化及乡村风貌方面的要求。在文化遗存方面,江南水乡的吴越文化与中西合璧的外来商业文明在上海乡村地区多元共生,上海内溯太湖流域,同时又是西方各国经海路进入中国的重要口岸,上海乡村地区的中华传统文明遗存丰富。“冈身线”以西地区呈现水网密布、村落集聚的江南水乡格局,以东地区的传统江南韵味逐渐减弱,主要特征是在传统风貌民居局部点缀西方建筑装饰。此外,松江文化圈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貌。因此,如何保护特色文化及乡村风貌,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 平移归并村庄乡村高密度设计方法剖析
在此次村庄高密度设计中,本文选择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规划设计方案,并加以剖析,试图从中提炼出平移归并村庄高密度设计方法。所选取的3个方案在宏观层面上,从规划格局、公共空间营造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保证乡村社区环境品质和乡村风貌的关系;在微观层面上,从户型设计、组合方式和空间感受等方面探讨了提高空间使用效率与保证户内空间品质、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关系。
(一)“嵌入式组团”:叶榭镇东石-兴达村平移归并村庄设计
1.概况
东石-兴达村位于浦南四镇之一的叶榭镇东侧,镇内村庄水网密集,自然的村落肌理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呈现出“水—田—村”的水乡村落空间格局。叶榭文化源于扬州(广陵) 文化,先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中,融合、借鉴并繁衍出“田山歌”“草台戏”“扬台大唱”“江南丝竹”等文艺形式,建有“瓦肆勾栏”等歌舞表演场所。叶榭镇保留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龙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米糕制作技艺,以及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江南丝竹和民间舞蹈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后续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及支撑依据。
2.项目定位
项目传承叶榭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G60走廊上的“科创之叶”,塑造示范性乡村科创综合体。
3.规划设计方法——“嵌入式组团”
东石-兴达村用地分散,采用“嵌入式组团”规划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周边空余用地,将其作为社区的公共用地,以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
东石-兴达村地块最大的特点是受建设用地的影响,采用点状供地,每块可建设用地面积在27~45亩(约1.8~3.0hm2),按照惯性思维来理解,割裂的用地会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规划的整体性,造成交通及功能使用的不便。根据村庄的聚落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