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这一宏观政策不仅促进了藏汉交融的人文特点,还让林芝形成了灿烂的特色民族文化,尤其对城市人文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林芝城区不仅可以看到白石墙、黑边框、梯形外形和双坡屋顶的工布藏式建筑,还可以看到广东的骑楼、福建的塔等。
(二)存在问题
1.公共空间不足,山水环境有待加强
基于对人群活动热力图的分析可知,城区人群活动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商业街区,尼洋河、福清河沿线及比日神山周边人群活动较少,自然山水对人群的吸引力较弱。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山水周边的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不足,城市广场建设分散,不成体系,道路和滨水景观处理粗放,对人群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此外,部分建筑高度过高、体量过大,对山体产生遮挡,破坏了山城关系。
2.城市建筑风貌较为均质,缺少核心展示区域
城区整体建筑风貌较为均质,藏式特征尚存,但缺少统一协调引导,总体上显得杂乱不一,老城区的部分区域由于年久失修,风貌较为杂乱。在建筑色彩上,因常年受雨水冲刷,色彩总体较为淡雅,与传统藏式建筑有一定区别,客观上造成辨识性不强的问题,缺少一个展示城市魅力的核心区域。
3.城市人文特色不足,多元魅力尚待展现
通过网络问卷调研发现,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对林芝的城市意象主要集中在自然山水领域( 根据百度旅游、大众点评等旅游门户网站对林芝景区评价的数据识别,林芝排名前20 位的旅游目的地基本为山水景观较好的区域),对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林芝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关(图2,图3)。另外,这也暴露出林芝的多元人文魅力尚未得到开发和展现,这与拉萨、日喀则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2 林芝百度图片意向分析图
图3 林芝评价数量前20位的旅游景点分析图
二 规划思路与策略
(一)规划思路
城市品质提升不仅要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完善,还要关注人文社会环境品质的总体提升。结合林芝城区自然基底和存在问题,规划提出“立目标,明格局;建系统、塑特色;构抓手,促实施”的规划思路和框架(图4)。
图 4 规划技术路线图
(1)“立目标,明格局”。通过街头走访、网络问卷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林芝现状景观风貌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规划的目标要求,提出存在问题及优势,明确景观风貌构建目标及定位,以及未来的景观风貌建设格局。
(2)“建系统,塑特色”。在明确景观风貌构建目标、定位与格局的基础上,规划提出景观风貌系统控制框架,根据景观要素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分类、分情况、系统地对城区景观风貌进行导控,打造符合林芝城区特色的规划管控体系。
(3)“构抓手,促实施”。在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建构的基础上,规划围绕近期重点工程建设编制专项实施规划,并以此为抓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政策建议,联动各部门职责,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促进规划实施。
(二)规划策略
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出发,对林芝的城市风貌特色进行多层次的提炼、塑造与强化,挖掘风貌要素的特征与内在联系,以时代、功能和地段等为依据,划分风貌分区,并结合开敞空间、道路和节点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管控。
1.分区导控,打造各具特色的风貌区,展现文化内涵
分区导控主要是结合城区特色资源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