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海南共享农庄发展现状及规划设计探索——以三亚南田共享农庄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1-04 15:59:11
 
垒所产生的成本问题,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意见》,农村的闲置房屋、“四荒地”和厂矿废弃地、砖瓦窑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闲置校舍、村庄空闲地等资产资源为发展共享农庄的重点区域。

除此之外,共享农庄在庄园经济和共享经济互动之后,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田园综合体的特性,即“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现货变期货、消费者变投资者”。一方面,互联网形成的城乡强连接,要求共享农庄在空间和服务上的供给更需要靠近城市需求,既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服务融合田园化、原生态的空间环境,创造有别于城乡的“第三种生活”;另一方面,共享农庄强调土地利用的“分配式共有”,进而使得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发生变化,两者逐步分散投资风险,强调协同治理。因此,共享农庄不应以单一的旅游产品为设计重点,而是应强调生活方式的营造,使乡村旅游这一命题由强调单一生产功能的“乡村旅游度假区”转向“三生共融”的“田园社区”,尤其是对于海南特有的“候鸟”人群,这一农旅休闲项目表现出了更大的实用意义和投资价值。

三 海南共享农庄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海南共享农庄的发展现状

在海南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相关规范、标准不断出台。2017年海南首批61家共享农庄试点获得批准,2018年又创建了100家,共享农庄的总体数量大幅度增长(图1)。


图1 2017~2018年海南各市县共享农庄试点数量示意图

在数量快速扩展的同时,共享农庄的内涵不断丰富,按照经营方式可划分为五种类型—产品定制型、休闲养生型、投资回报型、扶贫济困型和文化创意型。其盈利模式结合当地实际也不断推陈出新,从初期以共享农地、共享农宅为主的创新共享模式,以社区支持农业CAS为主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演化出融合研学、商务及体育等相关旅游产业的产业融合模式,涌现出冯塘绿园共享农庄、洪安蜜柚共享农庄、三亚大茅村共享农庄及三亚海棠稻香共享农庄等一批代表性项目(表1)。然而,在数量激增、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共享农庄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并且整体呈现出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土地产权不明晰、乡村原真性破坏及盈利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表1 共享农庄类型与代表案例

(二) 海南共享农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除个别成功项目外,目前大多数共享农庄依旧没有脱离原本的乡村旅游发展框架,不仅表现出传统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般性困境问题,还存在因注入资本过度追求土地的经济价值而导致的其他问题。

(1) 粗放式发展旅游,生态效益被忽视。

区别于一般的乡村旅游,共享农庄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共同开发。在乡村土地作为资产运作的理念驱使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产业用地需求增加,资本的逐利行为可能会导致圈占农田、砍伐林地及破坏生态的行为。澄迈县星期九农庄就是典型的打着共享农庄的旗号,侵占林地、发展房地产的案例。生态意识的缺位、土地价值认识的片面性是导致这种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2) 空降类项目策划,产业严重同质化。

尽管共享农庄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综合旅游项目,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旅游项目多以农业生产、农事体验、文化娱乐和休闲度假为主,自身体系相对完整,同质化竞争激烈。以三亚首批6个共享农庄试点为例,这些农庄均为休闲养生型和产品定制型农庄,农产品以芒果为主,旅游项目也均为农业采摘、田园度假等,它们未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普通乡村旅游项目拉开差距。同时,不少共享农庄的项目策划也走向另外的极端,即以“无中生有”的引爆点项目吸引眼球,缺乏与场地资源优势的有效结合(表2)。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