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技术路线
规划通过对地域范围内的资源特征进行梳理和挖掘,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全面认知国土空间的本底条件,提炼出具有特色的要素和空间载体。在系统构建中,通过反思以往城乡图底关系,构建了“三导向、三层次”的技术框架(图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管控指引。其中,宏观层面以目标为导向,尊重大尺度的空间格局特色,以“望山见水”的总体意境为指引,构建整体城乡融合特色框架,抓住节点、廊道和特色突出的区域;中观层面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塑造和提升系统,将各要素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关联,延续内在发展脉络,以实现“达山达水”;微观层面在小尺度范围内,以实施为导向,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微空间,打造“亲山亲水”式的精妙体验感,从而构建以微见著的内在秩序和文化意境。
图1 技术路线图
(二) 构建策略
1.宏观层面:立骨架,融合要素,把握重点
城、乡各有特色,城市集聚有序,乡村小而美。城市内部板块通常有不同尺度、层次的城市设计等规划研究,但对建成区以外的国土空间管控较少。这些地区要素复杂、系统内部高度关联,大都面临景观破碎化、孤立化的情况,需进行全域要素的融合,提炼品质塑造的框架,为整体布局优化提供基础,获得整体意境的提升。
规划立足全域城乡关系统筹视角,尊重城乡整体格局特征,突破单一、零散的点状资源开发的瓶颈,强调城乡各要素的串联、整合与融合,抓住其主要发力点,以构建城乡融合的田园化魅力空间为目标,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管控格局,以“面状”的山水林田交融的特色斑块为主体,作为城乡融合的示范区;以“线状”的绿色廊道为网络,串接点状的乡村空间,作为城乡融合的示范线;重点挖掘和展示田园微空间,作为城乡融合的魅力点,从而构建由城到乡、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相互渗透的全域特色空间格局。
2.中观层面:优系统,突出特色,串联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美好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性强、高度关联的生命共同体,一方面需以自然生态为基底,梳理山体、森林、河流和农田等自然要素面临的问题,通过采取低干预、生态修复手段,延续和提升其景观形态,包括对山水林田的自然景观亮化、梳理及营造,展示天地意境之美;另一方面通过对聚落形态、公园和绿道等人为景观的塑造,融合人文底蕴,传承农耕文明记忆,充分展现乡村景观、乡土文化的美学特征,使人置身在大自然中,感受天人合一之美。
3.微观层面:促落实,有效管控,要素互动
规划需上下联动,除了要把控全域系统,还需要对微小的镇村空间形态进行管控,以形成人与山水互动的空间。为有效指引美丽乡村的实施,在明确整体风貌特色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与周围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的良好互动,注重“情境交融”,加强人与自然、乡村的情感联系,并对关联密切的地区空间形态进行重点管控,从而实现与山水林田湖的共生共建,成为全域田园化空间特色的重要落脚点。
三 顺义高品质田园化空间特色构建实践
顺义位于北京近郊区,在从卫星城到新城的发展过程中,河西新城采用“田园城市”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构建了“公共交通轴线串联城市组团,生态绿地环绕其间”的空间发展模式(图2)。随着传统产业优势下降,顺义在北京大都市区中面临竞争力下降,原有宜居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特色不突出,且河东广大的乡村地区未得到重视,导致城乡、河东河西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按照新一轮北京总体规划的要求,顺义作为5个平原地区的新城之一,是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顺义区空间规划战略研究》(2017年) 提出了以生态的城市空间、特色的田园村镇和高端的环境品质为特色的总体城镇田园化策略。结合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需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