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村落经历了三次搬迁,后北扩南展形成现有规模与形态(图2)。
图 2 村落形态演变图
二 民族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
(一)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
三家子村具有传统满族风情的建筑遭到了破坏。同时,由于村民缺乏保护与传承满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建造了具有现代风格、形式统一的砖瓦住宅,传统村落民居与现代住宅交错布局,使得传统村落的景观风貌和街巷肌理遭到破坏。此外,随着村民对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传统民居的老化,部分村民开始拆毁部分传统建筑,破坏了街巷传统景观风貌空间,甚至在老民居的原址上进行“破坏性”新建。尚存的传统民居由于缺乏修缮资金,建筑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弃房,降低了传统民居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景观环境保护缺乏
三家子村位置偏远,发展较为落后,村落发展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整体环境较为萧条、杂乱。村落内部景观缺乏统一管理与规划,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村落公共景观设施以及历史古树等缺乏保护措施和景观营造设计,古树周边杂草丛生,景观空间序列较乱。村内道路交通、给排水和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欠缺,不能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同时,村落内部垃圾乱堆乱放、废水乱排及路面脏乱现象严重。
(三)民俗文化日渐消退
民俗是人民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来自人民、传承于人民、依托于人民。我国满族人口数量仅次于汉族人口和壮族人口,但是随着满汉融合,现在能够流利使用满语的人口已经很少了[3]。传统满族村落人口的减少是导致民俗文化消退最直接的因素。另外,受经济大潮、现代生活理念和移动互联网等的冲击,满族年轻人普遍对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缺乏兴趣。许多依托于满族环境的民俗也逐步发生改变甚至消亡。
三 三家子村落特色资源价值评估
(一)村落特色资源评估体系构建
研究在对三家子村开展现状调研与现场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村落特色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来进一步挖掘村庄相关优势资源的现状特征、保护价值评价及保护策略等相关内容。以村落特色资源的评价体系为依据,将村落资源的现状特征、保护重点和保护策略等相结合,确定未来保护的重点方向和保护重点内容。评价指标构建从物质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及空间环境要素三方面开展,其中物质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建筑文化和历史环境;非物质文化要素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空间环境要素则包括村域和村落的环境资源,如村落景观环境、道路系统、村落现代建筑和市政设施等。
(二)要素资源分析
(1)物质文化要素分析
物质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建筑文化、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资源类型丰富多样( 表1)。
表 1 村落资源要素一览
① 建筑文化。
村落中心的建筑属于早期第一批传统满族民居。村落南北两侧的建筑均由后迁入的移民建造,其中北部建筑基本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据统计,村落内部共有文物建筑2栋、传统建筑98栋。 “筒子房,万字坑,烟筒建在地面上”是满族建筑的特点。建筑院落大体呈四合院形式,面积均较大,层高以一层为主,旧式住房多为两间、三间,房屋里间有南、北、西三面炕,房屋东侧或者中间开门、两旁开窗,但当前大部分房屋门窗已经过改造。
②历史环境要素。
三家子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历史环境要素:①计家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