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方式展开量化分析,对文献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等数据进行统计分类,通过研究热点、合作网络和院校特色等多维解析,系统性地勾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国际化发展态势,并结合40年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剖析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内在演变脉络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 研究设计与数据
(一)研究数据
本次研究根据英国科学信息研究院Web of Knowledge平台2018年最新发布的“期刊应用报告”数据库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名,选取城市研究领域影响因子前20名的期刊( 这些期刊均已被SCI/SSCI 收录) 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并遴选出这些期刊中由中国学者参与并完成的文献(表1)。自1978年以来,这20种期刊共收录了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1678篇,其中收录的文献基本涵盖了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的主流领域,具有对整体学科研究群落的代表性,能有效反映中国城乡规划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态势。
表1 研究期刊选择 资料来源:2018年Web of Knowledge的“期刊应用报告”。
(二)存在的不足
研究以“规划期刊”为切入点,通过Web of Science进行数据的初步收集,并运用Endnote软件对文献题录信息进行一定的清洗和整合。在此基础上,结合人为主观的归纳与辨识,对文献进行整理赋值。此外,研究运用VOSviewer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引入总体链接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以可视化形式描绘学科发展的知识网络和合作网络格局。
三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一般统计分析
(一)文献数量统计
从发表论文数量及研究者数量看,均呈现出指数状增长的趋势。1978~2008年间发表论文数量较少且增速较缓,此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尤其从2013年开始大幅增长,2018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257篇(图1)。
图1 1978~2018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城市研究领域SCI/SSCI 论文数量统计
(二)研究领域统计
本次研究对论文研究领域的划分参考国际规划研究领域的相关定义,在杨天人、吴志强提出的规划领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可分为大类和小类两个层级。其中,包括物质空间规划、环境与健康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交通规划、住区与社区规划、交叉领域6个大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25个小类,分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领域的分类体系
从研究领域(大类) 来看,住区与社区规划、环境与健康规划、物质空间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占比较大,分别为29%、24%、22%和16%。从研究领域(小类) 来看,其中环境/ 可持续规划、社会规划/人口、经济发展规划为最主要的三大研究领域(小类),占比分别为18.6%、15.1%和11.4%,是中国论文研究选择的主体方向( 图3)。
图3 研究领域(大类)概况及研究领域(小类)概况
纵观近40年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各个领域的增长存在不同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各领域文献数量变化曲线与曲线的斜率,可以较清晰地反映不同研究领域(小类) 的增长情况及其差异。
其中,部分领域呈现指数状增长的趋势,如环境/ 可持续规划(1.90)、社会规划/ 人口(1.61)、土地利用/ 物质空间规划(0.86)、公园与游憩规划(1.34)、社区发展(0.41)、乡村/小城镇规划(1.08)等,代表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主导的学科领域;而部分领域起初增长迅速,但随着国际化的深入,逐渐趋于饱和,增长减缓,如经济发展规划(0.64)、房地产开发(0.43)、住房建设(0.64)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