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行知·黑龙江站(五)】城市伦理视角下哈尔滨旅游城市公共领域研究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0-15 16:32:11 |
|
来,这些特征得到强化,城市中蕴含集聚条件和情感归属的节点、街道及区域也都具有了象征功能。但是,资本流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样明显。当公共领域的内容不再聚焦集体仪式和意见交流而趋向于品牌化的消费主义时,物质空间便会在形式和审美上呈现单一特点。如今,公共领域仍是市民与市场争夺宣传的场所,而城市伦理就蕴藏其中。
(二)公共领域对旅游城市的价值
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分界,表现为一种模糊的流动状态,被认为是城市化的象征。尤其当城市成为地域生产力的集聚区域后,人对城市环境的认知更为彻底,并对城市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和探求心理。这使得旅游视角从名川大山转向城市。由此产生了“旅游”城市化趋势。这种趋势为许多富含历史资源的城市提供了经济增长的机会,并为挖掘公共领域的商业价值提供了背景。
旅游活动是吸引观光者参与城市交往的经济活动。旅游城市依靠场景宣传吸引游客,但更清晰的画面却源自观光者参与城市生活后的综合反馈。客观来说,受限于旅游活动在时间上的规定,这种画面实际上是由许多针对公共领域的印象堆叠而成的,且往往集中于城市中最具文化凝聚力和空间识别性的地带。因为这里蕴含着城市秩序,它能够在不连续的城市肌理中展示连续的集体记忆,并为每位到访者留出欣赏的位置。
(三)解读旅游城市公共领域的模式探究
可读性是探究城市公共领域的前提,但是形成公共领域的多元因素使解读过程不够清晰。因此,描述公共领域仍需挖掘本质,回顾其形成历史。在科特金(Joel Kotkin) 看来,“城市表达和释放着人类的创造性欲望”,公共领域作为一个饱含人类认识的共同体,是安放这些欲望的集中区域。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公共领域最关键的特点是给予了个体自由行动的空间。在此视角下,“自由性”是公共领域的目的,而可“汇集”则是前提。这也让解读公共领域的角度从空间维度转移到了时空维度。因为“自由性”可以是一种状态,但“汇集”却需要过程。它忠诚地执行着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对城市下达的储存、流传、创造文化的使命,并在时空维度上展示着一段记忆存在过的痕迹。因此,针对城市公共领域的解读,既要提取贯穿城市发展脉络的精神特质,又要对残留在当下城市空间中的片段进行真伪辨识(图1)。英国建筑师埃蒙·坎尼夫(Eamonm Canniffe) 早期曾提出关于解读城市伦理的四重探索过程。如今,城市伦理聚焦于公共领域,四重模式也存在借鉴的意义。其中,格局和叙事模式在时间维度上探讨了公共领域形成的历史,而纪念与空间模式则对当下城市公共领域面临的危机进行解释。
图1 技术框架
本文之所以选取哈尔滨作为探索对象,是因为哈尔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研究其公共领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旅游城市在公共领域商业开发上的共性问题与普遍规律。
二 时间维度下哈尔滨城市公共领域成型
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始终存在着功利主义与人文关怀的相互支撑和竞争。在此过程中,鲜有城市能坚持始终如一地延续某些属于集体的共识。因为这些共识往往产生于城市格局的冲突地带,并随着叙事语境的变化而作出不同诠释。时间维度下的公共领域“放映”了这一系列历史片段,它在功利性与公共性之间左右摆动,并在破碎的城市肌理和历史沿革中呈现出来。
(一)格局模式下哈尔滨公共领域的空间演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