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村庄的特殊性,仅由专业知识判断村庄的发展方向和需求,规划方法和内容没有针对村庄,从而出现规划内容贪大求全、编制深度不足和针对性不强等特点。忽视村庄发展实际需求编制的规划方案难以对村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导致村庄规划多数过于“城市模式”,难以落地。
其次,以往都是“自上而下”被动地编制村庄规划,受规划经费、设计时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村庄规划缺乏翔实的现状调研,没有真正了解村庄的发展资源和条件,同时村民对规划的重要性和作用理解不足,参与的积极性及参与的效果均不理想,进而使得村庄规划成果侧重于发展目标、策略层面的研究,规划方案粗糙、模式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差。最终致使相关部门难以依据这样的规划成果进行村庄的建设管理和项目实施。
最后,村庄数量众多,由于气候条件、地貌特征、资源条件、民族文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村庄规划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在现实中受到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在村庄规划中存在成果雷同,并没有针对不同村庄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措施的现象,导致了规划实施后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三)村民参与落实不到位
村庄规划进行过程中的村民参与往往存在流于表面形式、得出的结论不能真正触及村民实际关注的问题等情况,导致其村庄规划中的问题导向作用不显著。
村庄规划调研往往忽视村庄现状和村民自身情况,调研过程未提出针对性的问卷问题和相应的村民参与方式,造成村民参与数量不多、反馈信息质量低的问题。例如,发放的问卷往往由于村民对专业问卷的理解程度有限而出现错填和应付的现象,导致村民参与模式常规化,方案公示效果不理想。目前村民的参与多集中在村庄调研阶段,并未参与到规划的全过程,如缺少在规划方案的形成过程中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在规划成果公示时,受各种原因的限制,未能获得信息反馈等。在实施过程中,也较少与村民产生互动。
(四)村庄规划成果表达不利于村民理解
因村庄规划成果不利于村民理解,存在大部分的村民看不懂村庄规划的文字和图纸成果的现象,这也导致了规划的实用性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村庄规划成果专业性强,且涉及的专业既多又杂,文字材料对村民而言晦涩难懂,图纸也动辄数十张,虽美观但徒具观赏性,实用性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村民自身,由于其受教育程度、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村庄规划成果多是政府和规划师“自说自话”,成果形式不接地气,“不易懂、不好用”,从而导致规划实用性差、难以落地。
(五)村庄规划落地实施难
村庄规划编制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村民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很多规划成果完成后,缺乏后续实施服务。村庄规划在落地实施过程中缺乏技术力量的指导,以及实施后的规划管理等。
二 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的对策
针对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多环节管控的角度,对如何提升村庄规划的实用性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下文从村庄规划全过程的规划标准、规划内容、村民参与、成果表达和落地实施五个环节的管控入手进行分析。
(一)用地分类标准——探索新的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