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与活动】西部“9+1”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2020年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暨“中晟杯”设计竞赛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0-12 15:31:13 |
|
> 总平面图
滨水景观节点示意图
暮鸟竹间栖——探索康养建筑新模式
学校:长安大学 学生:翟飞,何梦欣,周子琰,于洋 指导教师:许娟,鲁子良
设计说明
设计结合昆明特点,在滨水区重点打造康养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一种康养建筑的新模式。设计结合候鸟康养的三大需求——“康养+”多产业混合模式、交往性社区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借鉴“都市绿岛”三大理念,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绿岛效应”:将传统产业与健康产业创新融合,将绿化景观、滨水空间和建筑有机结合,让老人能够诗意地栖居在溪水环绕的绿色岛屿上。设计通过对老人的需求分析,将整个建筑分为禅养、康养、乐养、疗养4个主题区,让老人与游客在走街串巷、水路交错中体验老昆明的生活场景。
云上双江,自在官渡——昆明巫家坝河道密集区特色发展概念设计
学校:西北大学 学生:李嘉瑜,杨意娜,李妍,郭伽诚 指导教师:沈丽娜
设计说明
随着全民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规划范式也逐渐向发展式的品质规划转型。设计地块作为官渡文化生态新城,外有滇池景观辐射,内有宝华寺文化点缀,又迎来地铁时代的变迁。
因此,结合“高原姑苏、云津盛景、候鸟康养”三大设计主题,首先提出生态触媒的理论手段,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三大效应(缝合效应、链条效应和激活效应)。
其次,基于生态触媒提出对应的三大战略:原乡无声,新地盛景——多元复合规划,多维活力串联;草木丰茂,水土合宜——蓝绿流动生长,生态空间通融;借鸟造景,人鸟两栖——提高生物多样性,塑造生态格局。而在具体设计部分,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主轴和生态次轴两轴并存、文化带串联的轴带发展模式,并对土地利用规划做出调整。
最后,提出对应的三大措施:多元复合——水平复合,垂直混合;蓝绿缝活——完善滨水空间设计,打造昆明八景的绿地节点;生态提升——林初显,鸟还乡,万物生。
教师评语
设计以生态活力与城市健康为核心出发点,将由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城市问题与设计地块河流密集区的特点相融合,将生态触媒理论灵活运用到设计中,将地块打造成建设发展与自然生态格局相协调、历史人文与生态资源相交融的文化生态新城;设计紧扣任务书要求的三大主题,提出的三大战略和三大措施与任务目标相呼应;设计结构完整、方案思路清晰。
设计扣题紧密,分析逻辑性强、推导合理;对滨水新建筑的探索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河道的保护性开发设n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