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绿量”到“绿质”:广州市空港经济区绿化景观规划探索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0-10 16:19:49 |
|
相较于规划管控的单一化和方案的简单化,目前规划设计对实施的传导与指引也呈现出重效果轻指标的现象,即规划阶段塑造的美好景观愿景和效果由于缺乏有效的指标解析、管控与细化,往往导致规划核心内容难以向下传导,规划—设计—工程逐级脱节甚至断层,最终导致实际建成效果与规划效果相去甚远。
二 从“绿量”到“绿质”的绿化景观规划理念、方法及成果
鉴于“绿量”导向下的绿化景观规划存在的不足,本文立足于绿地功能和绿化属性本身,从理念、方法和成果三方面切入,聚焦以人为本,划分多层次的景观系统,革新绿化景观管控体系;技术上,开展绿化专项设计,制定“功能化—品质化—特色化”三化标准,量化定性,从单一总量布局管控走向功能品质属性管控;成果上,形成针对区域、道路、节点等点、线、面空间,制定刚弹结合的控制图则,力求衔接规划与实施的设计断层,实现从“绿量”走向“绿质”的精细化绿化景观控制(表1)。
表1 “绿量”导向和“绿质”导向下的绿化景观规划内容对比
(一)理念:聚焦以人为本,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绿化景观体系
绿化景观规划需要回归功能导向、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而非停留在以“绿量”主导、以布局主控的容量管控上,从过去关心绿化率和人均绿地率到进一步关注绿地的生态功能、活动功能及休闲功能,通过土地、生态、产业和人群等分析,强化以功能定特色、以特色定空间、以空间定标准的规划思路,细化绿化分类,围绕道路绿化、退缩绿化、防护绿化、广场绿化和公园绿化等探索多层次的绿化景观体系,配置适宜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及不同需求的绿化景观空间,以适应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景观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从为“率”而“绿”到为“质”而“植”的思路转变。
(二)方法:实施量化定性,建立“功能化—品质化—特色化”三化标准
在绿地率、人均绿化面积等顶层容量指标管控的前提下,参考城市设计导则管控方法,建立“功能化—品质化—特色化”三化标准,功能化控制重点研究绿地功能、绿化主题和绿地布局形式,引入绿化贴线率、绿视率、绿斑密度和绿地水平分布指数等新型绿地功能评价指标,着力改变绿化建设量多质低、功能短缺和结构单一的建设模式,提升绿地价值。品质化控制从关注绿地本身转为关注绿地内乔灌草等详细要素,围绕配植形式、种植基调、配植色彩、树种选择、乔灌草比、分支高度控制等细节和属性,落实绿地功能要求、提升绿化形象,实现功能、布局、形式和内容的多维度属性控制。特色化控制则是对绿化内涵盖的其他非绿化要素进行协调性管控,结合场地条件、绿化空间和民众需求进行一体化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布局,将绿化要素与非绿化要素整合为一体,全面塑造多功能、高品质的绿化景观。一般而言,非绿化要素协调性管控至少应包括城市家具、慢行系统、公共艺术和夜景照明灯四类。
(三)成果:形成设计条件,制定可操作、可落地的“规划工具箱”
1.总体统筹与重点管控相结合
“规划工具箱”作为统筹协调下层次设计和施工的前置条件,采用两种编制模式,即总体统筹与重点管控相结合。总体统筹实现重点区域绿化管控全覆盖全指引,可采用图则、表格、示意图等形式对区域整体绿化风貌、绿化主题、绿地功能、绿地形式和绿化覆盖率进行控制性说明;重点管控主要围绕道路绿化、退缩e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