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版】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潇贺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09-21 15:29:36 |
|
遗产源的识别和确立是遗产廊道构建的基础。通过对潇贺古道的全面调查,将古道范围内具有遗产价值的桥、亭、村庄、渡口、寺庙和残存古道线路等列入遗产源范畴,共登录和判别出231项遗产源。潇贺古道遗产类型丰富,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摩崖石刻,古建筑类遗产最为丰富,占遗产总数的72.3%,摩崖石刻类遗产分布最少,占遗产总数的4.8%;潇贺古道的遗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建筑类遗产以明清时期的为主,汉墓是潇贺古道古墓类遗产的典型代表。潇贺古道内遗产保护级别高,包括临贺故城、上甘棠村等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 处,以及中国传统村落48处。研究基于ArcGIS10.2平台,以10km为半径对遗产点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古道遗产点具有凝聚型分布特征(图1),夏层铺镇—朝东镇、道县城区、江华瑶族自治县城区、开山镇—桂岭镇及八步城区5个区域的遗产点分布密集且高度集中,形成了遗产核,有利于遗产廊道的形成。
图1 遗产源核密度分析图
(二)阻力因子与阻力值的确定
不同的阻力赋值对潜在遗产廊道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合潇贺古道生态、人文环境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三个影响因素作为阻力因子。参考赵岩洁等人的研究,将研究区分为5个高程带, 即0~200m、200~500m、500~800m、800~1200m和>1200m,以及5个坡度段,即0°~ 3°、3°~8°、8°~15°、15°~25°和>25°。根据遗产源的分布特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阻力因子分级和阻力值,阻力值范围为0~500。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对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进行权重赋值,经过计算和一致性检验,确定三个因子权重分别为0.533、0.214和0.253(表1)。
表1 各阻力因子的阻力值和权重值
(三) 阻力面的确定
景观阻力面是构建遗产廊道的重要过程数据,可根据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的因子属性,模拟遗产源距离最近遗产点的综合阻力分布情况。研究利用ArcGIS10.2 平台,根据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的分级阻力值,分别构建土地利用类型阻力面、高程阻力面和坡度阻力面。在此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分类、高程和坡度权重值,通过Weighted Sum工具,计算土地利用阻力面、高程阻力面和坡度阻力面加权总和,从而获得遗产源综合阻力面(图2)。
图2 遗产源综合阻力面示意图
(四)适宜性分区
研究将遗产活动视为空间水平移动的过程,利用MCR模拟遗产源在综合阻力面上做水平运动时克服阻力所做的最小功或最小耗费成本。以遗产源和综合阻力面为数据源,运用ArcGIS10.2中的Cost Distance分析功能,获得遗产源综合阻力面。目前学界对于遗产廊道适宜性分区依据没有明确的标准,通过直方图分析获取综合阻力的转折点数值是最常用的方法。研究对遗产源综合阻力面进行直方图分析发现,20037.9、600923.7、1081622.7和1602463.2为阻力转折点(图3)。在此基础上,研究a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