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1】升级:关于城乡规划学科认知的自省与解决之道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08-18 15:32:06 |
|
/div>
二 两个基础理论模型
为了更清晰地阐释这个课题,有必要明确本次讨论所立足的两个基础理论模型,其将是本研究后续分析的根本逻辑基础。
(一)模型1:“规划—城市—人”诉求传递模型
本研究构建了以三类社会现象及其关系为核心的“规划—城市—人”诉求传递模型(图1)。该模型中包括3个要素—“规划”“城市”“人”。“规划”指代城乡规划学科的运行发展过程;“城市”指一定规模的人类聚居方式及其发展过程,而并非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概念,同时还包括了其中的“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人”是指人类和人类活动及其发展过程。
乍看下,这三者之间似乎存在相互交叠的关系(如“城市”中就必然包括“人的活动”),实际上并不是那样。人们之所以看到上述三要素之间的“交叠”乃是因为上述存在于“高维度”的信息在“低维度”上的投影。如同一个正六面体在二维空间的投影呈现出面与面的交叠情况,而实际上在三维空间中每两个面都不重叠一样。
该模型中3个要素之间存在着诉求联系。所谓的“诉求”,是要素之间的信息反馈的表现。模型中的3个要素正是在这种诉求联系中协同发展的,具备两层次的诉求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如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模型中的每一端都与其他两个端点存在着双向的直接诉求联系。“人”对“规划”有一定的诉求(如要求其结果是可实施的、编制过程是科学的等),这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将使得“规划”向着某个方向完善。而“规划”对“人”也有一定的诉求(如学习跨学科的知识、采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等),这一诉求也对“人”的发展施以作用。同样的,“规划”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规划”和“城市”“人”一样也都具备着自我发展、演化、相互影响的特点。
间接联系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模型中的每两个要素之间的诉求联系还可能通过另一个要素间接传递。例如,“城市”的诉求(未来发展需求、过往发展的不足之处等) 可能通过“规划”反映给“人”,而“人”的诉求(韧性城市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 也可能通过“规划”作用于“城市”。
由于诉求本质上是信息的传达,从“人”的视角看,这一模型还表达了另外一层含义,即“规划”和“城市”的信息是通过何种途径被“人”获取的。这一含义也是该模型与下文将要介绍的第二个模型之间的联系纽带。
(二) 模型2:“规划”定义优化模型
该模型描述的是当必要信息确定的情况下,“人”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对“规划”进行定义的。总体来说,定义一个事物的方式有两大类,即“内涵式定义”和“外延式定义”。一般来说,“内涵式定义”中的“属加种差定义法”是最为常用的定义方式,也是当前定义“规划”的流行方法。这种定义通常描述“规划”所处的“属”,并描绘出其与该“属”内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异(“种差”),而这些差异通常以“规划”与其他同“属”事物之间的功能( 即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差异加以表达。因此,很容易识别出这一过程中包括的两个要素,即“属”和“特征功能(种差)”。
但是,从整个定义的过程看,“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忽视了另外一个十分关键的影响要素,那就是视角—观察待定义事物传达出来的信息时选择的站位与立场。通常的“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将定义表达为“属+种差”。但是视角与“属+ 种差”之间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影响”关系。因此,将视角因素加入,可以构建一个改进版的“属加种差”定义公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