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规划】珀斯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及其启示 |
规划师杂志社 2020-08-03 15:31:31 |
|
代下的城乡时空秩序,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现阶段在生态空间方面的研究,多数为生态综合顶层设计、城市整体景观格局、某一重点生态地区的城市设计等,鲜有将城市内不同生态资源与该腹地空间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构成多元化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理查德·韦勒在西澳大学任教时与研究团队开展了关于珀斯2050年新兴城市的研究工作,并出版了专著《Boomtown 2050: Scenarios for a Rapidly Growing City》。该研究重点挖掘了珀斯的生态优势,将生态景观与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有机融合,以此增强珀斯的生态宜居性。本文旨在通过整理、总结和分析理查德·韦勒教授对珀斯城市建设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态景观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二 珀斯——“城市2050”的建设研究探索
(一) 珀斯的城市建设演变
珀斯成立于1829年,早期郊区化主要集中于弗里曼特尔和天鹅河沿岸核心区。弗里曼特尔位于天鹅河河口,是重要的港口及卫星城(图1)。随着郊区铁路的建设,人类开始迁移流动,逐渐向周围未开发用地分散,从而开辟出新的生产生活空间。受基础设施短缺的困扰,人们开始修建道路、给排水设施、供电设施和垃圾填埋地等,由此构成了珀斯早期的郊区化雏形。随着政府规划手段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不断完善,珀斯的城市建设日益成熟(表1),发展空间稳步扩张(图2)。
珀斯早期的郊区化特征为低密度、蔓延式发展,且郊区化社区有着高质量的生产居住环境,成功的治理方式使珀斯由19世纪30年代的不毛之地演变成为当今的现代化大都市。西澳规划委员会(WAPC) 曾计划将珀斯打造为多中心城市,以购物中心、火车站、校园及医疗设施等120个场所为中心点,创造高密度的城市群落。但理查德·韦勒教授认为,“网络城市”的规划设想没有前瞻性和科学性:首先,为容纳2031年的预测人口,“网络城市”不符合当时珀斯大都市区的人口承载力;其次,他认为划定的120个城市中心不具有发展引力,有些城市中心仅是为解决停车问题而划定的,不能满足复杂的生产生活要求;最后,“网络城市”仅是构想,并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规划用以具体实践。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珀斯的城市规划理念尚有可取之处:①以基础设施管线为媒介,连接临近郊区,使郊区集聚化;②集中供应基础服务以及控制住宅庭院的规模,能够减轻土地的无序蔓延,具有收缩效应;③对新建房屋选址进行严格审查;④建设区域开放空间,保留当地本土自然资源,使现代城市拥有丰富的森林、海洋景观。
(二)珀斯2050的建设研究基础
珀斯的城市及郊区已建成用地面积为1000km2,乡村用地面积为3000km2,郊区发展备用地面积为230km2,其余为自然保留地。理查德·韦勒教授研究团队分析得出,2050年珀斯将有1180km2的土地可用于郊区化建设( 包含230km2郊区发展备用地)。
如今,人口的显著增加给珀斯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带来压力,城市内人类活动边界正在逐步扩张。理查德·韦勒教授认为,应遏制空间环境的无序蔓延,使开发建设模式集约化。在全球扰动的背景下,城市不仅要发展多元、深化的经济体,还需将空间形态与生态景观相互融合,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珀斯的城市规划对每一寸土地都制定了精细的设计方案,不因土地资源丰富而肆无忌惮地加以利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