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 justify;">三、适宜微商业设施布局的街道空间适宜性评价
(一)影响要素与指标选取 适宜性评价常用于土地相关规划当中,其方法是根据土地的相关条件因素,提取显著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将土地划分成若干适宜性分区,从而合理安排规划目标的位置、规模和空间结构。该方法的优势是可以较为全面和客观地考虑各种相关因子对空间布局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评价结果以适宜性地图的方式直观展示出来。微商业设施的布局问题,实际上等同于如何在街道空间内合理安排微商业设施的问题,同样适用于适宜性评价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由于微商业设施具有街道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双重属性,其布局模式对街道空间和功能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涉及人与城市环境之间频繁的交互活动,评价过程需要考虑人文和社会属性。因此,评价指标不仅包括街道空间环境的基本参数,还包括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规划学的相关因子,这就需要对多语境下的影响因素进行指标综合,提取典型的差异性指标,通过不同的量化手段和特定的空间算法获取每个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 良好的微商业设施布局除了能够实现设施的基本功能,还应符合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满足所在区域的规划条件,并具有良好的环境心理影响,实现微商业设施体系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微商业设施布局的关键是满足行为需求、环境感知需求、心理需求和城市系统需求4个层级需求的合理性。从4种需求的角度判断街道空间的适宜性,可构建由7 个主要判定因子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图2)。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特征,对于街道空间环境内的微商业设施而言,过往行人与所服务的顾客都是与其发生关系的群体,而其本身与街道空间共同构成的空间环境需要满足两种最基本的行为需求(即通行与停留),因此在行为需求的范畴内选取通行性与停留性指标进行评价。在心理需求方面,行人在评判街道空间所带来的心理感受时,主要关注空间是舒适怡人还是紧张局促。根据相关研究,空间的恢复性属性决定了人在空间中的心理压力增减与定向注意力消耗,故选择恢复性指标进行量化描述。在环境感知需求方面,人通过多种感官对环境做出比较浅层的反应,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说,微商业设施的可见性与街道空间微气候是主要考虑的因素。在城市系统需求方面,由于商业设施的点状布局特点,主要考虑整体分布的均好性与可达性特征。 (二)评价方法 由于评价系统的指标数量较少但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本文采取AHP结合专家打分的方式确定权重,向16位相关领域高校教授、21位微商业设施经营者、4位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和19位街道随机行人发放问卷打分表,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最终得出各指标权重(表1)。在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后,根据指标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GIS完成加权叠加分析,公式为:
对于空间适宜性分区问题,加权叠加是比较常用的解决方法,它的原理是将每一个指标要素作为一个空间图层,然后将空间图层划分成若干像元(即栅格图像),每个像元值的大小差异表达了该指标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将像元值与该指标的权重相乘,再将所有相同空间位置像元的指标值求和,形成各要素在指标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根据阈值划分空间适宜性分区(图3)。 由于每个指标所采取的量化方法与计量标准不同,最终得出的空间各项指标的初始分值差异较大。本文采用均值线性归一化的方法进行指标的去量纲处理,将分值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