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block; margin: 0px auto;">
三、基于视觉感知的什刹海滨水空间意象分析
(一)视觉感知意象强度分析 1.感知点的意象强度 感知点的意象强度即游览路径内感知时长的空间分布。经计算,30位志愿者总游览时间共约418分钟,其中有效游览时长达79%,说明什刹海滨水空间具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使人们有意愿游赏并能对其景观空间产生较强的意象。 从感知点的空间强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整体而言,30位志愿者在停留空间充足、历史景观多样的南段和中段停留时间较长,在历史景观变化较小且缺乏停留空间的北段停留时间较短。整个游览过程中出现3 次停留时间最长的视觉感知高潮,分别是视线豁然开朗且有停留空间的1~2段,视线转折、可眺望钟鼓楼的7~9段,以及可远观西山的13~15段,停留时长分别是2685秒、3156秒和3184秒(秒数即相应的图片数量)。 2.感知对象的意象强度 从感知对象数据的东、西侧意象分布比例看,感知到东侧滨水眺望历史景观的比例为69%,足见滨水眺望景观的意象强度(图5)。 从什刹海滨水空间东侧滨水眺望历史景观感知对象的空间强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13个景观空间单元中有5个区段意象突出,从高到低分别是后海北沿居住区段(1775秒)、前海东沿可见钟鼓楼区段(1624秒)、远景可见西山区段(1586秒)、前海南沿居住区段(1458秒)和望海楼周边文化区段(1286秒);意象较弱的区域是荷花市场、前海广场及码头区段,分别为475秒和727秒。 3.感知视线的意象强度 视觉意象强度的产生以视线为基础。从感知视线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什刹海滨水空间视线总共发生109条,前海区域发生的视线强度高于后海区域。其中,视线强度最突出的是前海北沿1段、2段—湖心岛视线,前海北沿9段—鼓楼视线,以及银锭桥—西山视线,意象数据分别是469秒、365秒、610秒、401秒;其次是前海北沿2段—金锭桥视线,前海北沿7段—火神庙、钟鼓楼视线,以及后海南沿19段、23段—望海楼视线,意象数据分别是302秒、305秒、295秒、108秒、138秒;视线强度最弱的是眺望荷花市场和前海广场及码头区段视线,意象数据仅为35秒、38秒。 (二)视觉感知意象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感知意象地图上感知视线的空间结构,提炼什刹海滨水空间感知意象地图上的节点、标志物、边界、区域、道路五要素及视线,进行概括和抽象处理得到什刹海滨水地区的意象感知结构图(图6)。 1.标志物 在五类结构要素中,标志物是感知意象最强的要素。什刹海滨水空间意象结构中存在9个标志物,感知最强的是鼓楼、西山、湖心岛;其次是望海楼、银锭桥、金锭桥、钟楼;最后是火神庙、中国尊。 2.节点 在研究地段中将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在游览过程中因视线发生而选择停留的作为感知点的节点;另一类则是人们视觉上被吸引的作为感知对象的开放空间节点。感知点节点中意象最强的是前海北沿B节点和集贤堂东广场,其次是前海北沿A节点,有停留意象但意象较弱的是前海北沿C节点、前海北沿D节点、后海南沿E 节点、后海南沿F 节点;感知对象节点中火神庙西广场、银锭桥意象最强,前海东沿东北广场意象较弱。 3.区域 意象最强的区域是后海西沿可见西山区段、前海东沿可见钟鼓楼区段、后海北沿居住区段;其次是金锭桥及周边区段、后海北沿酒吧街、望海楼周边文化区段、银锭桥周边区段;再次是火神庙及周边、地安门商场及周边、荷花市场、前海南沿居住区段;意象最弱、几乎未被感知的是南侧广场及码头。研究发现,人们对无视线遮挡的远景意象的感知较强,并且意象强的区域往往存在突出的标志物。 4.边界 什刹海滨水空间视觉上的边界主要是岸线。人们对岸线的感知整
|